荊襄流民起義

荊襄流民起義是指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發生的陝西﹑四川﹑湖廣邊區農民起義。

簡介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發生的陝西﹑四川﹑湖廣邊區農民起義。荊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間(1426~1487)為土地兼併或租稅徭役所迫而逃往荊襄山區謀生的農民﹐又名棚民。荊襄地區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東有熊耳山﹐中有武當山﹑荊山﹐跨連陝西﹑河南﹑湖北三省﹐谷阻山深﹐人煙稀少﹐為封建統治的薄弱環節。該地資源豐富﹐且可逃避賦役﹐永樂年間(1403~1424)漸有流民進入。宣德至成化年間﹐流民集結者逾一百五十萬。他們千百為群﹐開墾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稱棚民。官府視之為“盜賊淵藪”﹐欲加制裁。
成化元年三月﹐流民首領劉通(號劉千斤)聯合石龍(號石和尚)﹑劉長子等﹐在房縣大木廠立黃旗聚眾起義﹐稱漢王﹐國號漢﹐年號德勝﹐攻略襄﹑鄧﹐屢敗官軍。成化元年﹐明廷派工部尚書白圭為提督湖廣軍務﹑撫寧伯朱永為總兵官﹐會合湖廣總兵李震﹑河南巡撫王恕入山進討。次年閏三月﹐劉通兵敗被擒﹐死於京師。十月﹐劉長子﹑石龍被俘。起義失敗﹐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強制附籍與發還原籍的政策﹐導致成化六年劉通餘部李原(號李鬍子)與小王洪﹑王彪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義。李原稱太平王﹐攻掠南漳﹑內鄉﹑渭南一帶﹐流民歸附者近百萬。右都御史項忠受命為總督河南﹑湖廣﹑荊襄軍務﹐挫敗起義軍﹐俘李原﹑小王洪等。項忠勒令流民選一丁﹐戍湖廣邊衛﹐余歸籍給田。在官府強行驅迫下﹐流民不前即殺﹐戍者舟行多疫死。朝廷為防事態擴大﹐於成化十二年派左都御史原傑撫治荊襄流民﹐設定鄖陽府與湖廣行都司﹐並由都御史吳道宏撫治鄖陽﹑襄陽﹑荊州﹑南陽﹑西安﹑漢中六府。流民附籍後﹐墾闢老林﹐從事農作﹐開發藥材﹑竹木﹑鐵﹑炭等資源﹐荊襄山區逐漸民戶稠密﹑商旅不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