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湖北路

荊湖北路

荊湖北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個地方行政區,首府在今天的荊州(南宋末年遷荊湖北路於鄂州,今武漢境內)。

簡介

荊湖北路是中

北宋-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公元1111)北宋-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公元1111)
南宋-荊湖北路等(公元1208)南宋-荊湖北路等(公元1208)
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個地方行政區,首府在今天的荊州(南宋末年遷荊湖北路於鄂州,今武漢境內)。由於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北,故而民間也稱呼其為湖北路;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湖廣行省武昌路。現今區域

湖北省大部、陝西省東南部、河南省南部。

歷史沿革和行政區劃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宋朝全境為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州湖南、荊州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廣南東、廣南西十五路。 在並沒有行駛主權的幽雲十六州地區,宋朝也默認了 燕山府路雲中府路
北宋時期,荊州湖北路是以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荊州湖北路轄江陵府(荊州)、鄂州(武昌)、復州峽州歸州(秭歸)、安州安陸)、漢陽軍荊門軍,治所在江陵府。
而今天湖北北部大多數土地在宋朝時屬於京西南路,該路轄襄州隨州郢州房州均州光化軍,治所在襄州(今襄樊境內)。湖北東南角設定了興國軍(陽新),屬於江南西路(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南角恩施利川等地設定了施州,屬於夔州路(治所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今天湖北東南部的黃州蘄州在北宋初期處於淮南路,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後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黃州、蘄州屬於淮南西路
南宋時期,由於北方金兵入侵,戰亂不止,大批人口南遷,湖北逐漸繁榮,帶來北方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技術,荊湖北路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而今天湖北北部的京西南路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後被蒙古軍隊拿下襄陽,不久南宋滅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