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

安州

南朝梁置,治宋壽縣(今廣西欽州市東北欽江西北岸)。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欽州。南朝梁改南梁州置,治南安縣(今四川劍閣縣)。轄境約當今四川省劍閣縣。西魏改為始州。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置,治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北周大象初改名鄖州,鏇復名安州。唐轄境相當今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廣水、孝感等市縣地。北宋屬荊湖北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升德安府。隋唐之際李子通置,治武康縣(今浙江德清縣千秋鎮西余英溪南)。轄境相當今浙江省德清縣一帶。尋改名武州。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隆安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縣東南)。貞觀元年(627年)廢。

基本信息

晉置

鹹康四年(338),分(寧州)牂柯、夜郎、朱提、越巂四郡置安州。八年(342),又罷並寧州。

晉隆安元年(397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取中山,取希望安寧之意,在中山設安州。治盧奴(河北定州市),管轄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平五郡。隆安四年,又取“平定天下”之意,將安州改為定州。

北魏置

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化縣境。東魏內徙,治燕樂,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燕落村。領密雲、廣陽、安樂3郡。北齊時治所徙安市。故城在今密雲縣石匣村一帶,領安樂、廣陽2郡。 北周廢。

南朝梁置

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安州,治南安縣(四川劍閣縣普安鎮),轄南安郡,輔劍郡(扶風郡),南新巴郡。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攻克安州,改安州為始州。

陳置

陳宣帝太建七年(575),陳將樊毅伐北齊克下邳,陳改東徐州名安州。太建十一年(579),陳的徐州、淮南之地盡沒於北周,周改安州為邳州。

唐置

唐朝安州所在位置唐朝安州所在位置

唐先後置有兩個安州。武德三年(620)在今浙江省武康縣置安州,另於武德四年(621)改原安陸郡為安州(今湖北安陸),置總管府。唐朝兩個安州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一朝。

唐武德三年(620),李子通置安州,州府設武康縣(今浙江德清城區),武德四年(621)廢安州,改武康縣為武州。

唐武德四年(621)改安陸郡為安州,置總管府;624年改置大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安州為安陸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安州都督府。唐朝安州(今湖北安陸)行政級別較高,變換亦比較頻繁,較為複雜。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安州,安陸。中府。開元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二。鄉十五。元和戶九千八百一十九。鄉三十五。

春秋時鄖國,後為楚所滅。漢為安陸縣,高帝六年分南郡置江夏郡於此,領縣二十四。後漢移理沙羡。曹魏齊王芳時,王基為荊州,自城上昶,徙江夏郡理之,以逼夏口,在今州西北五十三里上昶故城是也。江夏郡自後漢末當吳、魏二國之境,永嘉南遷後又當苻秦、石趙與東晉犬牙為界,自後魏、周、隋與宋、齊、梁、陳交爭之地,故江夏前史所載,或移於沙羡,或移於上昶,或移理魯山城。

南北二朝兩置江夏郡。吳理武昌,曹魏與晉俱理安陸,故漢所理江夏郡前書多言在安陸。其雲夢縣東南四里溳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周所理。據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余阯寬大,則前漢江夏郡所理也。宋武帝分江夏置安陸郡,後魏大統十六年改為安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黃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鄂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復州二十里。西北至隋州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沔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紵布一十八匹。賦:綿,紵。元和貢:紵布一十匹。

管縣六:安陸,應山,雲夢,孝昌,吉陽,應城。

安陸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江夏郡。隋改屬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溳水。

陪尾山,一名橫山,在縣北六十里。禹項去“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即此也。

溳水,故清發水也,西北自隨州流入注於沔,謂之鄖口。春秋“吳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是也。

雲夢澤,在縣南五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云:“楚有七澤,其小者名雲夢,方九百里。”左傳雲“雲阝子之女,棄子於夢中”,無“雲”字。“楚子濟江入雲中”,復無“夢”字。以此推之,則雲、夢二澤,本自別矣。而禹貢及爾雅皆曰云夢者,蓋雙舉二澤而言之,故後代以來,通名一事,左傳曰“畋於江南之雲夢”,是也。

應山縣,中。南至州一百八里,本漢隨縣地,梁大同,以隨州北界應濃山戍置應州,又分隨縣置永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永陽為應山縣。

石龍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石盤迴屈曲若龍形。

禮山關,上禮山縣為名,武德八年縣廢,即齊志所謂武陽關也。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

百應關,按圖經云:“昔有應息其上,故以為名。”在州東北二百里,在縣北九十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禮山關一百里。

平靖關,因古平靖縣為名,後魏大統十七年置,隋大業二年廢。齊志雲義陽有三關,此則其一。在州北一百七十里,在縣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百應關一百六十里。

安州安州

雲夢縣,中。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後魏大統末於雲夢古城置雲夢縣。

雲夢澤,在縣西七里。

孝昌縣,中。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宋於此置孝昌縣,屬江夏郡,即隋改安州也。

吉陽縣,中。西至州一百三里。三漢安陸縣地,梁於此置平縣,其故城今理是也。西魏改為京池縣。隋大業二年改為吉陽,因縣北吉陽山為名。

應城縣,中。東北至州八十里。本漢安陸縣地,宋於此置應城縣。

故浮城縣,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即古蒲騷城也,左傳“莫敖狃於蒲騷之役”,“鄖人軍於蒲騷”,是也,後魏於此置浮城縣,隋廢。

孔山故城,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

平靖故城,在縣上十里。吉陽故城,在縣北五十里。

元置

元中統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軍為安州,治地今四川安縣永安鄉向陽村。轄石泉縣。屬成都府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為安縣,並遷治今安昌鎮,屬成都府。

欽州歷史

安州安州

欽州,古稱安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欽州市屬象郡轄地。

據民國《欽州縣誌》:“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唐武德五年(622)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元改為欽州路,明初改為欽州府。

民國年間改為欽縣,屬廣東省欽廉專署所轄。解放後,廣東省設欽廉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改隸廣西省,1955年復隸廣東省。1965年7月再隸廣西壯族自治區,改為欽州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下轄上思、防城、欽州、靈山、浦北、合浦、北海七個縣市。

1983年10月8日,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以原欽州縣的行政區域為欽州市的行政區域。

1983年10月劃出北海縣和防城港,1987年7月劃出合浦縣歸北海市管轄,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劃出防城縣和上思縣歸防城港市管轄。

1994年6月28日,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市人民政府駐新興路。

唐宋詩歌里的古安州(欽州)

在唐宋文人的眼裡,古安州是與離別、與流放分不開的。唐宋時期,欽州尚屬南荒之地,從當時留下來的關於欽州、合浦或嶺南的詩歌來看,大多是送別、流放的題材,帶有感傷,鬱郁不得志和思念中原的情懷。

象唐代詩人杜審言這首《旅寓安南》,就是比較典型的思鄉作品。

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

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

安南距中原實際上只有五六千里路,但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數月的行程,與家人難通音訊,所以作客的愁思勝於往常。詩人一句“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道出了欽州所屬的嶺南一帶與中原在地理上與心理上的距離。

在唐宋詩歌里尋找欽州,一向是離不開合浦的。從宋代知州陶弼的這首《廉州石》來看,合浦在北部灣地區的地位可見一斑。使君合浦來,示我海濱石。千岩秀掌上,大者不盈尺。這裡的“使君”,就是對漢代郡太守的稱呼。

當然,作為皇朝的邊疆,在那些戍邊衛國的時代里,亦少不了戰火紛飛的記錄。晚唐名將高駢,其一生輝煌起點便是866年率軍收復交趾,破蠻兵20餘萬。能文能武的高駢留下不少反映當時戰況的詩歌。

萬里驅兵過海門,此生今日報君恩。回期直待烽煙靜,不遣征衣有淚痕。

這首《南征敘懷》便是描述了高駢南征交趾時的雄心壯志。

嶺南一帶的特產,也頗令這些南來的文人傾心。特別是南珠,清麗柔和的光澤也閃爍在唐宋的詩歌里。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清輝照海月,美價望皇都。李白在《古風之五十六》這樣寫道。

當然,特產里更是少不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唐代女詩人薛濤在《憶荔枝》中寫道:傳聞象郡隔南荒,絳實豐肌不可忘。近有青衣連楚水,素漿還得類瓊漿。

在唐宋詩歌里,不少作品描述了當地的一些風景世俗。蘇軾的這首《雨夜宿淨行院》,也頗為清新,深受人們的喜愛:芒鞋不踏利名場,一葉輕舟寄渺茫。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淒涼。

《元和郡縣圖志》中的欽州

欽州,寧越。下。開元戶二千二百八十。鄉十二。

古越地,非九州之域。尉佗王越,地亦屬焉。漢平南越,置合浦郡,今州即合浦郡之合浦縣地。按合浦在廉州界,宋分合浦置宋壽郡。梁武帝於今欽江縣南三里置安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寧越郡,武德四年平蕭銑,改為州,仍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復為州。

州境:東西六百七十三里。南北四百四十里。

八到:北至上都五千五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八百五里。東北至橫州三百一十里。東至廉州三百三里。西南至陸州七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銀,金。

管縣五:欽江,安京,遵化,內亭,靈山。

欽江縣,下。郭下。本漢合浦縣之地,宋於此置宋壽郡,隋開皇十九年罷郡為欽江縣,屬欽州。皇朝因之。

豐子嶺,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欽江,在縣東二百步。

西零戍,在縣南三里。

安京縣,下。西北至州七十里。梁武帝分宋壽郡於此置安京郡,隋開皇十年廢郡為縣,屬欽州。皇朝因之。

羅浮山,在縣北十里。俗傳似循州羅浮山,因名之。

遵化縣,下。西南至州二百八十里。隋開皇二十年置,本合浦縣地也。

欽江水,源出縣東北博山。

內亭縣,下。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合浦縣地,隋開皇十一年置,名新化縣,十八年改名內亭,屬欽州。皇朝因之。因內亭水為名。

靈山縣,下。南至州九十六里水路一百二十里。隋開皇十八年,於州北西十八里置南賓縣,貞觀十年移於峰子嶺南,天寶元年改為靈山縣。今南四十里謂之水步,即是欽州北來人,溯流舍舟登入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