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

芷,名詞;形聲。字從艹,從止,止亦聲。“止”意為“停步”。“艹”本指草本植物,這裡指香草。“艹”與“止”聯合起來表示“香味令人止步的草”。本義:香味令人止步的草。特指:白芷,香草名,也叫“辟芷”。中醫學上以根入藥。康熙字典《唐韻》、《韻會》、《正韻》諸市切,音止。白芷,藥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澤芬,生河東川谷中,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為芷。《屈原·離騷》扈江蘺與辟芷兮。又地名。《前漢·夏侯嬰傳》戰於藍田芷陽。《注》芷陽,後為霸陵縣。◎按芷陽《史記》作茝陽,音義同。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芷
芷註解
(1)ㄓˇ
(2)〔白~〕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大;葉有細毛,夏天開白色小花,果實橢圓形。根可入藥。簡稱“芷”;亦稱“辟芷”。
(3)鄭碼:EII,U:82B7,GBK:DCC6
(4)筆畫數:7,部首:艹,筆順編號:1222121

簡體部首:艹,部外筆畫:4,總筆畫:7;

繁體部首:艸,部外筆畫:4,總筆畫:10;
五筆:AHF;
倉頡:TYLM;
鄭碼:EII;
四角號碼:441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82B7。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艹止,漢字部件分解:艹止;
筆順編號:1222121;
筆順讀寫:橫豎豎豎橫豎橫。

同本義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又如:芷若(香草名。即白芷與杜若)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芷
《唐韻》《韻會》《正韻》諸市切,音止。白芷,藥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澤芬,生河東川谷中,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為芷。《屈原·離騷》扈江蘺與辟芷兮。又地名。《前漢·夏侯嬰傳》戰於藍田芷陽。《注》芷陽,後為霸陵縣。◎按芷陽《史記》作茝陽,音義同。

詳細註解

芷[名]
(1)(形聲。從艹,止聲。本義:白芷,香草名,也叫“辟芷”。中醫學上以根入藥)同本義【angelica】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2)又如:芷若(香草名。即白芷與杜若)
常用詞組
芷陽
Zhǐyáng
【Zhiyang】秦縣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項羽本紀

English


Zhǐ
【white芷】many years living the herbs, the root is bulky;The leaf of莖has the down, the summer opens the white floret, fruit oval.Root can into medicine.Brief name"芷";Alsocall"open up the芷".

常用詞組

芷陽(Zhǐyáng):秦縣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史記·項羽本紀》

方言集匯

1、粵語:zi2
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zih3[寶安腔]zi3[海陸豐腔]zhi3[梅縣腔]tje3chii3chi3[客英字典]zhi3[客語拼音字彙]zi3
3、潮汕話:zi2

拼音是z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