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漢字]

志[漢字]
志[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根據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志”是第0651號規範漢字。 志,本義為志向,心之所向。志,也是一個姓氏。 《說文解字》曰:志,意也。從心。之聲,職吏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通假釋義

志的篆書 志的篆書

一、“志”、“ ”、“痣”:(註:“ ”左言右志,是“志”的異體字,以下同。)

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 ”是“志”的異體字。 在古代,它們是有著不同含義的兩個字,但並非有著嚴格的區分,它們之間是可以通用的。而“痣”,在古代,可以通作“ ”。

志,本義為志向,心之所向。

,本義為記載。記載的文字、文章,也可稱之為“ ”。

痣,本義為身上的黑子。痣,是人類最常見的良性皮膚腫瘤,是在表皮、真皮內的黑色素細胞增多而引起的皮膚表現。

(一)以下內容,摘自《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志】

《說文》: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又記也。與“ ”同。或作“識(zhì)”。

《漢書》有十志。 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

【酉集上】【言部】【

《說文》:記 也。

又,同“志”:

《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 ”。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 ”同。

又,《韻會》通作“痣”:

《史記·高祖本紀》: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為“黶子”,吳楚俗謂之“ ”。 ,記也。

《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

【午集中】【疒部】【痣】

《集韻》:黑子也。

又,通作“ ”。

志的隸書 志的隸書

(二)以下內容,來自徐鉉、句中正等校定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以下簡稱《說文》),《說文》已被丁福保編輯進了《說文解字詁林》中(以下簡稱《詁林》):

【十下】【心部】【志】

意也。從心,之聲。職吏切。(《詁林》10278頁)

【三上】【言部】【

也。從言,志聲。職吏切。(《詁林》3174頁)

(三)綜上所述:

1.在表示志向時,在古代,僅用“志”;在現代漢語裡,也僅用“志”。比如立志(樹立志向)、意志(意願和志向)、志氣(志向和氣概)、志趣(志向和情趣)、志士(有遠大志向的人)、志願(志向和願望)等。

2.在表示記載或者記載的文字、文章時,在古代,“ ”與“志”通用,但不用“痣”;在現代漢語裡,僅用“志”。比如博物志、三國志、碑誌、墓誌、雜誌、志乘、志書、誌異等。

3.在表示身上的黑子時,在古代,“痣”與“ ”通用,但不用“志”;在現代漢語裡,僅用“痣”。比如混合痣、交界痣、皮內痣、色素痣等。

4.在現代,“志”是“ ”的規範字,所以在用簡化字書寫時,僅用“志”。因此“志”繼承了“ ”的所有含義,包括身上黑子的含義。

5.在現代,“ ”是“志”的異體字,所以在用繁體字書寫時,僅用“ ”。因此“ ”繼承了“志”的所有含義,包括志向的含義。

二、“志”、“ ”、“識(zhì)”、“幟”:

識(shí),本義是區分、辨別事物的形狀、大小、發展和變化。在區分和辨別的過程中,需要記載下來的,除了文字性的描述外,更多的是圖形和符號,即“標記”或者“記號”。

識(zhì),本義是在區分、辨別事物的形狀、大小、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把圖形和符號記載下來,即“作標記”或者“作記號”。在古代,“志”與“ ”就有記載的含義,並且“識(zhì)”與“幟”通用,所以此四字皆可互為通用。

幟,本義是通過區分、辨別事物的形狀、大小、發展和變化,把事物圖形化和符號化,使之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標誌性圖案,並把這個圖案記載在布條上。帶有特定含義的標誌性圖案的布條,就稱之為“幟”。在古代,“幟”與“識(zhì)”通用,而“志”是“識(zhì)”的古字,所以此三字皆可互為通用。

(一)以下內容,摘自《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志】

又,記也。與“[言志]”同。或作“識(zhì)”。

又,《集韻》:與“幟”通。旗也。

《史記·張丞相列傳》:沛公以周昌為職志。

【酉集上】【言部】【

又,《類篇》:或作“識(zhì)”。

《論語·衛靈公》:女以予為多學而識(zhì)之者與。

【酉集上】【言部】【識】

又,《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言志]”同。記也。

《易·大畜》:君子以多識(zhì)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尚書·益稷》:書用識(zhì)哉。

又,《韻會》通作“志”:

《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 鄭註:志,古文“識(zhì)”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

又,《釋名》:識(zhì),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

《漢書·王莽傳》:旌旗表識(zhì)。 師古註:識(zhì),讀與“幟”同。

【寅集中】【巾部】【幟】

《說文》:旌旗之屬。

又,記也:

《後漢書·虞詡列傳》:以采綖縫賊裾為幟。 註:幟,記也。

(二)以下內容,來自《說文》和段玉裁所著的《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段注》也被編輯進了《詁林》中:

【十下】【心部】【志】

《段注》: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為十九文之一。……許心部無“志”者,蓋以其即古文“識(zhì)”而“識(shí)”下失載也。(《詁林》10278-10279頁)

【三上】【言部】【識】

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賞職切。(《詁林》2935頁)

《段注》:“常”當為“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真,訛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zhì)”古皆通用。(《詁林》2936頁)

(三)綜上所述:

1.在表示作標記或者作記號(作動詞用)時,在古代,“志”、“ ”、“識(zhì)”、“幟”四者皆可通用;在現代漢語裡,用“標”和“記”取而代之。

2.在表示標記或者記號(作名詞用)時,在古代,“志”、“ ”、“識(zhì)”三者皆可通用,但不用“幟”;在現代漢語裡,用“志”和“識(zhì)”,且二者字義完全相同。如標誌和標識(zhì)。

3.在表示旗幟時,在古代,“幟”、“識(zhì)”、“志”三者皆可通用,但不用“ ”;在現代漢語裡,僅用“幟”。

字形演義

志的古體本字 志的古體本字

一、“志”的古體本字:

“”的上半部分是“㞢”,就是“之”的古字。因此,符合“從心之聲”這一形聲字造字規則的,只有“”字。

【卯集上】【心部】【】

《集韻》:志,古作“”。 朱子曰:心之所㞢,謂之“”。日之所㞢,謂之“旹”。故“”,從㞢從心。“旹”,從㞢從日。

(註:“旹”,是“時”的古體本字。)

志的字形演變 志的字形演變

二、“志”的字形演變:

說明:

①是“”字,是“志”的古體本字。

②是“志”的字形演變的過渡字。因字型檔里無此字,故在下文中,用“②”替代。

③就是“志”字。

以下內容,來自邵瑛所著的《說文解字群經正字》(以下簡稱《群經正字》),《群經正字》也被編輯進了《詁林》中:

【十下】【心部】【志】

《群經正字》:今經典有“從士心”作“志”者訛,蓋漢《劉脩碑》:“②曒拔葵”,作“②”。“”即“士”之異文。此俗訛“士”所由始也。(《詁林》10280頁)

志的古異體字 志的古異體字

三、“志”的演變結果:

從字的構造上來看,“志”字並不符合“從心之聲”這一形聲字造字規則,並且是從一個錯別字“②”演變而來的。

因此,“志”字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 錯別字

釋義

基本字義

1、意向:~願。~氣。~趣(志向和興趣)。~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學。

2、記,記在心裡:~喜。~哀。永~不忘。

3、記號:標~。

4、記載的文字:雜~。~怪(記載怪異的事)。

5、稱輕重,量長短、多少:~子。用碗~~。

6、姓。

詳細字義

〈名〉

1、戰國文字。形聲。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意為心愿所往。本義: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

2、同本義

志:意也。——東漢·許慎《說文》

為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注》

志:德義之府也。——《國語·晉語》

夫志、氣之帥也。——《孟子》

在心為志。——《毛詩序》

思慮為志。——《春秋·說題辭》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陰府》

詩言志,歌永言。——《書·舜典》

父在觀其志。——《論語·學而》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漢書·班超傳》

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身將老寂寞,志欲死閒暇。——唐· 韓愈《縣齋有懷》

退不忘君,有楚尹毀家之志。——明 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3、又如:志志誠誠(真心實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乾(意志堅強);志意(意志);志堅如鋼;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與才分);志慮(志向思慮);志抱(志向和抱負);志尚(志向;理想);志況(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氣謀略);志局(志氣器量);志介(志氣和節操);志高氣揚(志氣高昂而自得)。

4、記事的文章。如:風土誌;志乘(志書)

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接記物、事來表達作者的感情。擷取日常瑣事,通過細節描寫,來抒情言志。

5、心情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

6、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願、思想、精神);志識(思想意識、見解);志度(氣度);志思(情志、懷抱)。

7、神志

罔兮不樂,悵然失志。——《神女賦》

8、通“幟”。旗幟

衛宮設兵張旗志。——《史記·叔孫通傳》

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史記·張丞相傳》。索隱:“志,旗幟也。”

不用麾志,舉矛為行伍。——《華陽國志》

9、皮膚上生的班痕。後作“痣”

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書》

〈動〉

1、有志;立志;專心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2、又如:志於學(專心求學);志道(有志於道);志古(篤信古道)

3、記著

疆志而用命。——《國語·晉語七》

一經目輒志於心。——《新唐書·褚亮傳》

博聞彊志。(知識廣博,記誦的事多。聞,學識。彊,同“強”。志,記。)——《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又如:永誌不忘

5、嚮慕

老生惜歲月,烈士志功名。——陸游《感秋》

6、記載、記錄

《齊諧》者,志怪者也。——《莊子·逍遙遊》。釋文:“志,記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周禮·春官·保章氏》

就是張華的《博物志》,也不過志其一二。——《醒世恆言》

特書以志吾愧——明 王時敏《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袁可立子)》

7、又如:志書(記事的書);志乘(記載歷史的書);雜誌

8、敘述

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堯問》

〈名〉

1、 標記,記號

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為志。——《南齊書·韓孫伯傳》

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2、又如:志樁(刻有尺度的木樁)

3、記事的文章或書籍。如:墓誌;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銘(墓誌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音鋕。《說文》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為志。
又《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注》志者,意所擬度也。《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注》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書·盤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為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為志焉。《疏》故為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注》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注》為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志同。或作識。《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前漢書》有十志。《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為職志。
又箭鏃也。《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注》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葉眞而切,音支。《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書法

志的書法 志的書法

志的書法

拼音是z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