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

植物,穀類、花草、樹木等的統稱 plant。如:植保(植物保護);植株(包括根、莖、葉等部分的植物體);動植物。⑴(形聲。從木,直聲。本義:關閉門戶用的直木)⑵同本義 [door post] 植,戶植也。――《說文》。按,古門外閉,中豎直木,以鐵了鳥關之,可加鎖者。季孫與邑人爭門關,決植。――《墨子·非儒》夏屋宮駕,縣聯房植。――《淮南子·本經》等意思。

基本信息

字的注音


establish; plant; set up;

zhí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鄭碼:FELC,U:690D,GBK:D6B2
筆畫數:12,部首:木,筆順編號:123412251111
establish;plant;setup;行書“植”
五筆:SFHG
(形聲。從木,直聲。本義:關閉門戶用的直木)

漢字演變

一直演變

釋義1

⑴(形聲。從木,直聲。本義:關閉門戶用的直木)
⑵同本義[doorpost]
植,戶植也。――《說文》。按,古門外閉,中豎直木,以鐵了鳥關之,可加鎖者。
季孫與邑人爭門關,決植。――《墨子·非儒
夏屋宮駕,縣聯房植。――《淮南子·本經
⑶木柱[post]
於四角立植而縣。――《考工記·匠人》注
城上百步一樓,樓四植,植皆為通舄。――《墨子》。
⑷引申為支柱,柱本[pillar;mainstay]
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溝植生條,而不容舟。――《淮南子·覽冥》。註:“謂材也。”
君子謂堅能用法矣,法者國之植也。――明·馮夢龍《智囊補
⑸特指築城牆兩端所豎的木柱
大役,與慮事,屬其植。――《周禮·夏官·大司馬
⑹又指懸掛蠶箔的柱子
槌,宋、魏、陳、楚、江、淮之間謂之植。――《方言》
⑺通“志”(zhì)。志向[will]
上無固植。――《管子·法法》。註:“植,志也。”
弱顏固植。――《楚辭·招魂》
⑻姓


釋義二

植zhí
⑴栽種;種植;生長[plant;grow]
植,種也。――《廣雅·釋地》
我有田疇,而子產植之。――《呂氏春秋·樂成》。註:“植,長也。”
東西植松柏。――《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雜蘭植桂竹。――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⑵又
所手植也。
種植之利。――明·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⑶又如:植秀(種植花木);植林(植樹造林);植治(用大量栽培植物的方法治理沙漠);植養(培植);植成(長成);植柳(插柳)
⑷移植[transplant]。如:植皮(移植皮膚);植移(移植)
⑸立;樹立[setup]
令獲者植旌。――《周禮·田仆》
植其杖而芸。――《論語·微子
植杖而耘耔。――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植刃道上。――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亭亭淨植。――宋·周敦頤《愛蓮說》
植梯接之。――《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⑹又如:植行(謂所立的品行);植志(立志);植弓(立身);植表(樹立標竿);植品(樹立人品,培植好的品質);植德(立德);植操(樹立志向操行)
⑺建立[establish]
其實皆植黨營私,為蠹國害民之事。――顧炎武《日知錄》
⑻又如:植學(立學);植言(立言);植禮(建立禮儀制度);植義(植意;立意)
⑼豎立[standerect]
諸侯必值耳。――《淮南子·人世間》
⑽又如:植髮(頭髮豎起);植髮衝冠(頭髮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踴躍之狀);植鰭(豎起的魚鰭)
⑾通“置”(zhì)。安放,放置[place;put]
植璧秉珪。――《書·金縢》。疏:“植,古置字。”
植其杖而芸。――《論語·微子》
天下之勢倒植矣。――賈誼《威不信》

釋義三


zhí ㄓˊ
⑴栽種:種~。培~。栽~。~樹。
⑵樹立:~立。~志(立志)。
⑶戮住,豎起:~耳。
⑷生物的一大類,穀類、花草、樹木等的統稱:~物。~被。~保。
⑸古代軍中監督工事的將官:“華元為~,巡功。”

常用詞組

植保
zhíbǎo
[plantprotection]植物保護
植被
zhíbèi
[vegetation]一個地區、一片森林或草原等的整個覆蓋層植物
形成厚厚的一層主要由灰白水龍骨蕨類植物及原始裸子植物組成的植被
植苗
zhímiáo
[treeplanting]移植樹苗
植皮術
zhípíshù
[skingraft;skintransplantation]將皮膚從身體另一部位割下,移植於準備好的創面,並使之在新的環境下成活生長
植樹
zhíshù
[treeplanting]種植樹木
植樹節
zhíshùjié
⑴[ArborDay]
⑵4月或5月中的一日,大多數國家各自定的植樹日
⑶中國為開展民眾性綠化活動而確定每年的3月12日為植樹節
植土
zhítǔ
[clayedsoil]指溝壑兩邊高聳筆立的土層。植:立
植土龕岩。――宋·沈括《夢溪筆談》
植物
zhíwù
[plant]
構成植物界為數眾多的任何有機體,其典型的特徵有:無自身移動性的運動能力,不具有迅速運動反應力;缺乏明顯的神經和感覺器官(雖然具有特別的刺激反應的
指示感應);具有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有一個特有的營養系統,即通過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而無需直接吸收有機營養物質和表現出有性與無性世代
交替的明顯趨向
故植物中之。――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曰植物。――蔡元培《圖畫》
植物保護
zhíwùbǎohù
[plantprotection]為使植物生長期免受危害所採取的各種保護性措施,如除草和防治病蟲害等
植物園
zhíwùyuán
[botanicalgarden]薈萃種植各類植物,以供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遊覽觀賞的園地
植株
zhízhū
[plant]長成的整個植物體

書法

植的書法

植姓介紹

植姓由來

姓氏由來:路史:越王后有植氏。廣西容縣,廣東韶關、南海、番禺、清遠及東莞間多此姓。

姓氏家譜

植氏族譜歷史人物:五代十國時北漢將領植廷曉,明代有文昌知縣植軒,清代有順治舉人植敏槐,等。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全國姓氏數量排名,植姓在中國姓氏排行中列第179位(後面有:180甘、181
景、182薄、183單、184包、185司、186柏、187寧、188柯、189阮、190桂、191閔、192歐、193陽、194解、195強、
196柴、197華、198車、199冉、200房,等),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5%。‘

尋根溯源

尋根溯源——植姓來源有二:1、出自姒姓,據《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越王之後有植氏;2、天竺(古印度)胡人之姓,均為信奉佛教者,入中原後,以植為氏。
得姓始祖勾踐——春秋末越國國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即位後,在夫椒一役中,遭吳反擊,兵鋒大挫,退保會稽山,用范蠡計向吳王夫差乞和。勾踐返國後,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銳意滅吳雪恥,後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際,發兵襲吳,繼以頻繁的攻擾,至前473年,一舉滅吳,鏇乘勝渡淮,大會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稱為霸主。周天子使人賜胙,命為伯。夏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而有越國。植氏乃越王之後,因越始封於誰史無記載,而越王勾踐復興越國,稱霸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勳殊可驚人,舉措可泣鬼神,故後世植姓多尊勾踐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植姓源起於古時越國(今浙江中南部一帶),得姓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即繁衍滋長於該地。晉室南遷至江東時,一些北方豪族也隨之遷於今浙江中南部,並強行搶占土地,擄當地土人為奴,致使植姓避難四奔,南遷福建,西徙江西,北上安徽。據《郡望百家姓》和其他資料記載,隋唐之際,今廣東的廣州、東莞及清遠等地都有植姓人居住,故後世植姓有以南海、南越為其郡望堂號的。兩宋之際,今湖南、四川及廣西等地均有植姓人入居。明代以後,有閩粵沿海之植姓渡海赴台。自清朝以來,植姓分布之地漸廣,並有進入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者。
如今,植姓在廣東、廣西、四川、安徽、台灣等地都有一定數量的分布,具體包括:廣東的陽江、新興、東莞、番禺、順德、懷集、封開、清遠、花縣,廣西的柳江、陸川,四川的漢源,安徽的淮南,以及台灣和香港等大中華地區,並有植姓人家移民定居海外。

郡望堂號

——植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南海郡,秦朝設定,治所在番禺(今廣東廣州),轄境相當今廣東滃江、大羅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綏江流域以東;2、南越郡,亦作南粵,即今兩廣之地。堂號:“南海”、“鶴山”、“南越”等。

宗族特徵

宗族特徵:1、植姓來源比較純正;2、植姓歷代名人鮮少,這與其在中國當代姓氏排名的地位不相符;3、植姓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於南,並盛於南。

名人精粹

植廷曉:東莞(今屬廣東)人,五代十國時北漢劉繼元部將。
植軒:明代官吏,曾任文昌知縣。
植以進:廣東開建人,明代孝子。文盲。家貧,居于山中。父早沒,事母極孝。
植敏槐:四川邛州(今邛崍)人,字禾犀青,清順治八年舉人。戰亂之後,郡內書籍盡毀,以家藏《禮記存要》一書,教授諸生,達二十餘年。築室白鶴山南,學者稱鶴山先生。
植堯蘭:廣西懷集(今屬廣東)人,清光緒十六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二十名。

拼音是z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