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

通“廌”(zhì),即獬豸(獬廌),古代傳說中的異獸(一說獨角獸),能辯是非曲直。古代法庭上用它來辨別罪犯,它會攻擊無理者使其離去。 豸,古書上說的沒有腳的蟲:蟲~(蟲子的通稱)。 引申為無腳的蟲,體多長,如蚯蚓之類。“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爾雅》” 其實是指獅、虎之類的猛獸。因為古時候人們把老虎,稱之為大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漢字:1、豸 zhì 2、zhài

豸字 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 豸 ] 拼音:zhì 繁體:豸

部首:豸 部首筆劃:7 字意五行:火

簡體筆劃:7 康熙筆劃:7

拼音輸入:zhi 五筆輸入:EER 吉凶寓意:凶

筆順:撇點點撇彎鉤撇撇

zhì

(1)

“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夜航船四靈部.蟲豸》

‘我是蟲豸,行了吧。’小D對阿Q說。

——魯迅《阿Q正傳》

。。。你們這幫蟲豸們!

——魯迅《戰士和蒼蠅》

第二十九章 蟲豸凝寒掌作冰

——金庸《天龍八部》

(2)

又如:豸豸(獸背隆長的樣子)

zhì

通“解”。解決 [solve]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傳》

zhì ㄓˋ

(1)

古書上說的沒有腳的蟲:蟲~(蟲子的通稱)。

(2)

解決。

〔獬〕見“獬”。

坐下馬如同獬豸,狼牙棒密嵌動銅釘。——施耐庵《水滸傳》

鄭碼:PQ,U:8C78,GBK:F5F4

筆畫數:7,部首:豸,筆順編號:3443533

連城冠豸山(豸),在此讀寨(zhai)

出自

坐下馬如同獬豸,狼牙棒密嵌動銅釘。——施耐庵《水滸傳》

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爾雅》

‘我是蟲豸,行了吧。’小D對阿Q說。

——魯迅《阿Q正傳》

。。。你們這幫蟲豸們!

——魯迅《戰士和蒼蠅》

第二十九章 蟲豸凝寒掌作冰

——金庸《天龍八部》

使子逞其志,庶有豸乎。——《左傳》

2、“豸”字還有一個讀音讀作“zhai”,

如:冠豸山(該山位於福建龍巖連城縣境內一處4A級景區)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池爾切《集韻》《韻會》丈尒切,音坁。《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集韻》亦作。
又《說文》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注》徐鍇曰:豸豸,背隆長貌。
又解也。《左傳·宣十七年》使卻子逞其志,庶有豸乎。《注》豸,解也。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陂池貏豸。《文選·李善注》貏豸,漸平貌。
又嫋娜也。《張衡·西京賦》增嬋娟以跐豸。《注》跐豸,姿狀嫋娜也。
又《正韻》丈幾切,音跱。義同。
又《廣韻》宅買切《集韻》《韻會》丈蟹切,音。與廌通。《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後漢·輿服志》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故以為冠。《佩觿集》蟲豸之豸為獬廌。 《廣韻》同。

拼音是z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