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韌革菌

膠韌革菌

膠韌革菌,又稱榆耳或榆蘑,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幹或伐樁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榆耳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自然分布於我國東北三省。榆耳味道鮮美,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當地人民採食其野生子實體,用並來治療菌痢。近年分析表明,榆耳子實體中含有西藥痢特靈的有效成分。

記載

《新修本草》云:“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上為五耳。”2.《綱目》曰:“榆耳,八月采之。”3.又引《淮南萬畢術》云:“八月榆檽,以美酒漬曝。”所述榆耳、榆檽即指本種。

藥材基源

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eostereum incarnatum Imai

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後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乾後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乾後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面(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品種簡介

榆耳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自然分布於我國東北三省。榆耳味道鮮美,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當地人民採食其野生子實體,用並來治療菌痢。近年分析表明,榆耳子實體中含有西藥痢特靈的有效成分。該菌1988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馴化成功,並形成了系列栽培技術。

膠韌革菌 - 生物學特性

1.形態

子實體膠質、柔軟,中型,無柄、片狀,淺黃色、黃色、淺桔黃色至桃紅色,背面有污白色至土黃色的絨毛層,菌肉淺桔紅色,晶瑩明亮。耳片多在3~15厘米,厚1~3厘米。乾後強烈收縮,堅硬,色澤變深為深褐色。

2.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

①營養。榆耳雖天然生於小葉榆和家榆的枯死和半枯死的樹幹、樹樁、樹蔸上,但它不是寄生菌,而是腐生菌具弱寄生性。它雖自然發生於枯樹上,但並無分解木質素的酶系統,。而主要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所以,在實際栽培中,雖可以木屑為主料,但產量不及以棉籽殼、廢棉等富含纖維素的產量高。故而栽培中常以棉籽殼和廢棉作主料。

②溫度。榆耳菌絲體生長最適溫度為25℃左右,35℃是其致死溫度,其子實體原基形成5~26℃,以10~22℃為適,子實體分化的適宜溫度18~22℃。低於10℃和高於26℃原基都不能分化。

③濕度。菌絲體生長的適宜基質含水量為60%~65%,接種時料的含水量低於55%時,菌絲雖能生長,但以後子實體原基不易分化。子實體形成和發育要求大氣相對濕度85%~90%。

④光照和通風。菌絲在黑暗條件下比有光條件下生長快而粗壯,可見光對菌絲的生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而光對子實體的形成和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榆耳對光極其敏感,每天偶爾幾次幾分鐘的20~60勒克斯的微光就足以誘導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光照充足還可使耳片加厚,色澤加深,通風在出耳期較發菌期更加重要,特別是子實體發育的中後期,通風不足時易出現耳根霉爛。

⑤酸鹼度(pH值)。榆耳菌絲在pH值5.5~7.0之間,生長差異不顯著,以pH值5.5~6.0最適。

栽培

1.栽培季節和場所

北方以春栽和秋栽兩季栽培為易,春栽以3月底至6月初為出耳期,秋栽以10月至12月為出耳期,以此向前推算播期,發菌期袋栽多40-50天。榆耳可在空閒房屋、小弓棚、各型拱棚和各型溫室及陽畦內栽培。場所要求光照充足。

2.常用配方和栽培工藝

常用配方有:

配方一棉籽殼或廢棉99%,石膏%,過磷酸鈣0.2%,

配方二玉米芯粉85%,麥麩14%,石膏1.3%,石灰0.5%,過磷酸鈣0.2%。

配方三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1%。

榆耳為熟料袋栽,不可生料和發酵料栽培。工藝程式為配料分裝(15厘米寬40厘米長聚丙烯袋)→0.14兆帕滅菌1.5小時或0.12兆帕滅菌2小時→冷卻接種→22~26℃培養直至菌絲長滿料→光刺激7~10天催耳→高濕保原基(大氣相對濕度95%~100%)10天左右→降濕促耳片分化(降濕至大氣相對濕度85%~90%)並保持子實體適宜生長的溫度和良好的通風,再經10~15天即可採收。一般可採收3茬。整個出耳期60~70天,連同發菌期整個生產周期120天左右,產量為相對生物學效率100%~250%,這主要取決於使用的培養料的種類,廢棉產量最高,棉籽殼次之,玉米芯粉和木屑產量較低。

3.栽培關鍵技術

榆耳栽培能否獲得成功,能否獲得理想的產量和品質,關鍵在於:

①嚴格滅菌,榆耳培養料要求滅菌時間長於多數食用菌,多數食用菌0.14兆帕滅菌1小時,0.12兆帕滅菌需1.5小時,而榆耳要2小時。滅菌是其栽培能否成功的關鍵。

②栽培主料。廢棉和棉籽殼為主料,較其它材料可獲得高產。以廢棉為主料相對生物學效率可達200%~250%,以棉籽殼為主料栽培相對生物學效率可達120%~200%,而木屑玉米芯等僅60%~90%,這是取得高產的關鍵。

③採收和再生耳的管理。採收和再生耳的管理技術是獲取高產的重要一環。正確的採收是用消毒刀片將八九成熟的耳片割下,留下耳基,若連耳基拔起採收,則不會再生下茬耳,而一茬僅占總產的60%左右。採收後,對割取處的傷口,要行一乾二保三補四噴,即採收後停水,多通風使耳基表面乾燥,2~3天后松扎袋口保濕,以利再生耳萌生,見萌生出下茬耳後再向袋內注水補水,注水完成後打開袋口,才可向空中噴霧狀水,提高大氣相對濕度。二茬耳占總產的30%左右,三茬耳占總產的10%~20%,再生耳管理不當極易導致黴菌浸染耳基而減產。

榆耳採收後要及時晾曬,直至乾透。乾透的榆耳堅硬,互相碰擊發生咔咔聲。這裡需提起注意的是榆耳不適鮮食而適於乾制,其內含的卟啉類物可致某些過敏反應。常見的鮮食過敏反應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但是乾制後的榆水泡發後食用是非常安全的。

段木栽培

1.耳材選擇 選擇樹齡10-15年的家榆或春榆,樹徑末端5-8厘米。樹木在新葉萌發前砍伐,截成l米長的段木,適當乾燥。

2.適時接種 選擇氣溫穩定在5-10℃的春季接種。用13-16毫米鑽頭的手電鑽或打孔器,打深2厘米左右的孔穴,孔穴行株距為5厘米xlO厘米,以"品"字形排列。邊打孔邊接種,菌種不宜裝得過滿。接種後及時用木蓋或黃泥加木屑混合(黃泥:木屑=2:1,用80倍多菌靈水溶液和成稠糊狀)封口。

3.上垛發菌 接種後及時將耳木置於24-27℃、空氣相對濕度65%條件下發菌。如果早春氣候乾燥,溫度偏低,可在向陽坡挖深1米、寬1.5米的長坑,將耳木"井"字形碼入坑中,上蓋草簾和薄膜保溫保濕,待自然氣溫穩定在15℃左右時,將耳木移入遮蔭棚中,地面墊砂石後"井"字形堆放,堆高1米左右。每隔10天倒1次堆。此間若地面乾燥,可適當噴水保濕。接種後l個月左右菌絲即可定值。發菌期間及時檢查,發現黴菌感染,可用10%石灰水塗抹患處。

4.出耳管理 發好菌後,將耳木鋸成3段,並將耳木放在樑上呈“人”字形排放。若耳木過於乾燥,鋸開之前將耳木置清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出耳前要求耳木含水量65-70%。出耳期間要求耳場空氣相對濕度5%-95%,溫度15-23℃。要經常噴水保濕,若濕度過低,耳木上部不易出耳,只在靠近地面處出耳。一般接種當年出耳量較小,接種第2年為產耳盛期,可連續出耳3-4年。

代料栽培

榆耳代料栽培可瓶栽,也可袋栽;可在室內、大棚、溫室、陽畦等多種場合進行。春季或秋季均可栽培。春季栽培,在當地氣溫穩定在lO℃以上時接種,有條件的可適當提前接種;秋季栽培,在當地氣溫低於30℃時播種。菌種製作提前進行。

1.栽培配方 常用的栽培料配方有以下幾種:

⑴棉籽殼99千克,石膏0.8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⑵玉米芯85千克,麩皮14千克,石膏1千克,石灰0.5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⑶豆秸84千克,麩皮15千克,石膏1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⑷稻草70千克,麩皮28.8千克,石膏1千克,過磷酸鈣0.2千克,,料水比1:1.2-1.3。

⑸木屑78千克,麩皮20千克,石膏1千克,蔗糖1千克,料水比1:1.2-1.3。

2.裝料滅菌 任選一種培養料配方,常規拌料。瓶栽時培養料裝至瓶肩,稍壓實,瓶中央用一錐形棒打一孔洞至瓶中間,用濕紗布抹淨瓶口,取一塊15厘米x15厘米的聚丙烯薄膜包紮瓶口。袋栽時裝袋方法同常規,可採用17厘米x 33厘米x0.006厘米的聚丙烯或低壓聚乙烯塑膠袋,料瓶或料袋滅菌後,冷卻到25℃以下接種。

3.接種發菌 採用兩端接種法或採用頸圈棉塞封口一端接種法。菌絲體培養溫度為23-26℃,發菌室要潔淨、避光、空氣流動。菌絲26天左右可滿瓶,而長滿袋的時間需35天左右。

4.出菇管理 菌絲髮滿後,菌瓶或菌袋置於22℃、有散射光的栽培場所催蕾。榆耳原基出現後,加大栽培場所空氣相對濕度至95%左右,不能低於90%。瓶栽時將瓶蓋鬆開,袋栽時將袋口鬆開,保持溫度15-2O℃。待原基充分膨大(高1厘米以上),表面有明顯凹凸不平,可看出片狀的雛形時,注意增加通風透氣,保持室溫16-22℃,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噴水讓原基充分吸水膨脹。

子實體分化後,保持栽培場所溫度16-22℃,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每天噴水4-5次,每次噴重水後徹底通風1次,保持耳片濕潤。耳片長到4厘米以上時,瓶內或袋內培養料開始收縮,料與瓶(或袋)壁間出現空隙。注意每次噴水後,傾去瓶或袋內的水。

5.採收養菌 榆耳代料栽培整個周期需60-70天,從原基出現到子實體成熟需20-30天。當耳片充分展開,邊緣捲曲,耳根收縮,開始彈射白色孢子,耳色加深時應及時採收。採收前1天停水。採收時用乾淨的小刀沿耳根割下。

採收後將瓶蓋蓋好,或將袋口紮上養菌,停水6-7天,可根據情況用薄膜覆蓋。養菌結束後進行給水管理,可從原來的耳基上長出第二潮子實體。二潮子實體發育較快,從刀痕表面癒合到二潮子實體成熟一般僅需7-15天。二潮子實體採收時用手掰下即可。然後再進行通風和水分管理,還可再收穫l-2潮子實體。

發酵培養方法

本發明公開了膠韌革菌10噸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本發明屬於食用菌發酵工業領域,特別是涉及膠韌革菌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1)斜面菌種活化培養,(2)一級種子培養,(3)二級種子培養,(4)三級種子培養,(5)一級種子罐培養,(6) 二級種子罐培養,(7)發酵罐培養;本發明中種子和發酵培養碳源為葡萄糖、蔗糖、澱粉等常用原料,氮源為蛋白腖、脫脂大豆蛋白粉、豆餅粉、硫酸銨等;需要添加的無機鹽有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維生素需添加維生素B1。本發明確定了膠韌革菌10噸發酵液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為開發加工膠韌革菌相關產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主權項

1、一種膠韌革菌10噸液體深層發酵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1)斜面菌種活化培養:將保藏的膠韌革菌斜面菌種轉接到斜面培養基上,22~28℃ 培養96~120小時左右,至菌絲長滿斜面即可; (2)一級種子培養:將上述膠韌革菌斜面菌種挑取一塊接入裝有100毫升培養基的500 毫升搖瓶中進行一級種子培養,培養條件:鏇轉式搖床80~180轉/分,22~28 ℃培養96~130小時左右; (3)二級種子培養:將一級搖瓶種子以5~20%接種量接入裝有100毫升培養基的500 毫升搖瓶中進行二級種子培養,培養條件:鏇轉式搖床80~180轉/分,22~28 ℃培養96~130小時; (4)三級種子培養:將二級搖瓶種子以5~20%接種量接入裝有1000毫升培養基的5000 毫升搖瓶中進行三級種子培養,培養條件:鏇轉式搖床80~180轉/分,22~28 ℃培養72~96小時; (5)一級種子罐培養:以5~20%的接種量把三級種子接入裝有0.1噸發酵培養基的總容積為0.15噸的一級種子罐。培養條件為:培養溫度22~28℃,攪拌速度80~ 180轉/分,通風量(V/V)1∶0.3~0.8,罐壓0.03~0.1Mpa,培養72~96小時; (6)二級種子罐培養:將一級種子罐的菌液以5~20%的接種量轉接入裝有1.0噸發酵培養基的總容積為1.5噸二級種子罐中,培養條件為:培養溫度22~28℃,攪拌速度80~180轉/分,通風量(V/V)1∶0.3~0.8,罐壓0.03~0.1Mpa,培養72~ 96小時; (7)發酵罐培養:以5~20%的接種量將二級種子罐種子接入裝有10噸發酵培養基的總容積為15噸的發酵罐中。培養條件為:培養溫度22~28℃,攪拌速度80~180 轉/分,通風量(V/V)1∶0.3~0.8,罐壓0.03~0.1Mpa,培養150~200小時。  

盤點質控菌株(一)

要搞好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質控,必須保存有一批標準菌株,作為對儀器、培養基、染色液、試劑和診斷血清的質控菌株,也可作為從事細菌檢驗的工作人員熟悉某些菌株的教具。
蜜環菌
羊肚菌
和厚朴酚
火木層孔菌
黑脈羊肚菌
鼠李糖乳桿菌
地衣芽孢桿菌
亮菌
煙色煙管菌
籬邊粘褶菌
灰色鏈黴菌
玫瑰變紅鏈黴菌
耳匙菌
硫色絢孔菌
毛栓菌
密粘褶菌
醋化醋桿菌
牛鏈球菌
青紫鏈黴菌淺色變種
蓮座革菌
多毛栓菌
粗毛革孔菌
大孔多孔菌
毛柄金錢菌
貝葉多孔菌
高羊肚菌
裂褶菌
橄欖綠鏈黴菌
蠟狀芽孢桿菌
紫變紅鏈黴菌
鐵鏽灰鏈黴菌
灰紅鏈黴菌
玫瑰燼灰鏈黴菌
黑微紫鏈黴菌
孔雀石褐鏈黴菌
直絲孔雀石綠鏈黴菌
似天藍鏈黴菌
青紫鏈黴菌
不吸水鏈黴菌
刺孢吸水鏈黴菌昆明變種
加州鏈黴菌
赭黃菌核鏈黴菌
普恩鏈霉
淡紫灰鏈黴菌褐色變種
龍勝鏈黴菌
毛紫褐鏈黴菌
紫色變異鏈黴菌
圈卷產色鏈黴菌淡色變
產色鏈黴菌無錫變種
淺天藍鏈黴菌
禾粟鏈黴菌
灰色鏈黴菌銹色變種
吸水鏈黴菌
丁香鏈黴菌
諾爾斯氏鏈黴菌
玫瑰淺紫鏈黴菌
螺鏇黴素鏈黴菌
綠色產色鏈黴菌
刺孢吸水鏈黴菌北京變種
巴西諾卡氏菌
比基尼鏈黴菌
弗氏鏈黴菌
地窖粉孢革菌
瘡茄病鏈黴菌
蘋果層孔菌
委內瑞拉鏈黴菌
維吉尼亞鏈黴菌
灰管層孔菌
白腐菌
薰衣草鏈黴菌蠶膿亞種
華美鏈黴菌
發光假蜜環菌
檸檬灰鏈黴菌
變色栓菌
產二素鏈黴菌
紫色團孢鏈黴菌
粗柄羊肚菌
紫斑鏈黴菌
紫色鏈黴菌琥珀變種
紫色直絲鏈黴菌
羊肚菌屬
灰檸檬色鏈黴菌
燼灰鏈黴菌
燼灰天藍鏈黴菌
藤黃淺藤黃鏈黴菌
棘孢小單孢菌絳紅變種
細黃鏈黴菌乳糖變種
托木爾水螺菌
膠韌革菌
灰產色鏈黴菌
雙重輪絲鏈黴菌
乳酸乳球菌乳脂亞種
千葉鏈黴菌
嗜熱棒桿菌
脫石蠟棒桿菌
球形芽孢桿菌
藤黃節桿菌
肺炎克雷柏氏菌肺炎亞種
斯氏普羅威登斯菌
淺黃鏈黴菌直絲變種
灰略紅鏈黴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