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肌張力障礙綜合徵(dystonic syndrome),簡稱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以肌張力異常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綜合徵,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特點。儘管名為肌張力障礙綜合徵,但肌張力的變化不引人注意,而引人注意的是異常的體位姿勢和不自主的變換動作。肌張力障礙可影響受累肢體的正常運動幅度,範圍、速度和肌肉的硬度等。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肌張力障礙的主要臨床特點多於10~20歲發病,初期進展較快,爾後逐漸緩慢,有時不進展或稍改善,病程不定。日本散發病例較多,其他國家家族性發病較多。

分類

截至2013年,肌張力障礙的臨床分類尚不統一。肌張力障礙的各種分類與臨床特點相關,主要根據肌張力障礙的受累肢體和部位,可能造成肌張力障礙的原因,發病時的年齡等。根據原因可以分為:

原發性肌張力障礙

肌張力障礙綜合徵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該類病人沒有明確的中樞神經系統構造異常,表現為全身性異常如特發性扭轉痙攣或局灶性異常如書寫痙攣、眼瞼痙攣痙攣性斜頸等,原發性肌張力障礙最為常見。

繼發性肌張力障礙

是由腦代謝和構造異常引起的,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基底節殼核、蒼白球丘腦的後核或內側核。

肌張力障礙變異型

表現為肌張力障礙合併其他改變,包括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及肌陣攣性肌張力障礙。

遺傳變性病伴髮型

是由腦部變性疾病引起的肌張力障礙,如肝豆狀核變性病人伴發的肌張力障礙。所以在肌張力障礙的治療中可對上述的幾個環節採取針對性措施,調整其功能的失衡,會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病因病機

特發性肌張力障礙

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斜頸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斜頸

特發性肌張力障礙(idiopathicdystonia)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有關,可為常染色體顯性(30%~40%外顯率)、常染色體隱性或X連鎖隱性遺傳,顯性遺傳缺損基因DYT1已定位於9號常染色體長臂9q32~34,編碼ATP結合蛋白扭轉蛋白A(torsinA),可有散發病例。環境因素如創傷或過勞等可誘發,如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發病前,可有面部或牙損傷史,一側肢體過勞,常誘發書寫痙攣打字員痙攣和運動員肢體痙攣等。

繼發性肌張力障礙

是紋狀體、丘腦、藍斑、腦幹網狀結構等病變所致,如肝豆狀核變性、膽紅素腦病神經節苷脂沉積症、蒼白球黑質紅核色素變性、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特發性基底核鈣化、甲狀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腦卒中、腦外傷、腦炎等;另外,藥物(左鏇多巴、吩噻嗪類、丁醯苯類、甲氧氯普胺)也可誘發。

心理因素

肌張力障礙還可由心理因素引起,特點是易受到暗示影響。

病理變化

病理及神經生化改變:特發性扭轉痙攣可見非特異性病理改變,包括殼核、丘腦及尾狀核小神經元變性,基底核脂質及脂色素增多。繼發性扭轉痙攣病理學特徵隨原發病不同而異,痙攣性斜頸、Meige綜合徵、書寫痙攣和職業性痙攣等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無特異性病理改變。

拮抗肌過度協同性收縮是本病主要的生理學特點,肢體每次收縮常由近端向遠程擴展。肌電圖檢查發現,肌肉收縮間歇期無不自主運動電位。根據肌電圖特點分為3型:①持續30s的肌肉收縮,間隔短時間靜息;②重複、節律性收縮和靜息狀態,收縮期和靜息期均為1~2秒鐘;③快速、短暫肌肉收縮,持續100ms,表現類似肌陣攣。

症狀體徵

肌張力障礙綜合徵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臨床表現症狀體徵多樣,如扭轉痙攣樣運動、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投擲運動和姿勢異常,步行姿勢不自然等。初期立位或動作時常不自主出現姿勢或肢體位置異常,臥位時肌緊張消失。隨病程進展,臥位也出現異常肌緊張,可見骨變形或肌肉異常發育,粗大動作時各肌肉肌力雖無明顯異常,但因肌緊張不能完成精巧動作,但仍可寫字、步行和騎腳踏車,有時可伴手指震顫或肌陣攣動作等。

特發性痙攣性斜頸是頸肌肌張力障礙的表現。書寫痙攣(writercramp)是執筆書寫時手和前臂出現肌張力障礙姿勢,表現握筆如握匕首、手臂僵硬、手腕屈曲、肘部不自主地向外弓形抬起、手掌面向側面等,但做其他動作正常。也可表現其他職業性痙攣,如彈鋼琴、打字,使用螺絲刀或餐刀等。藥物治療通常無效,可讓病人學會用另一隻手完成這些任務。

診斷檢查

診斷

對扭轉痙攣、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投擲運動等肌張力障礙患者較易診斷。確定本綜合徵後,還應查找病因。

實驗室檢查

血電解質、藥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檢查,有助於病因診斷及分類。

其他輔助檢查

1、CT或MRI檢查對鑑別診斷有意義。

2、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可顯示腦部某些生化代謝情況,對診斷頗有意義。

3、基因分析對確診某些遺傳性肌張力障礙疾病有重要意義。

治療方案

病因治療

如Wilson病驅銅治療及調整飲食可控制症狀,藥物誘導肌張力障礙可停藥或換藥治療。

對症治療

肌張力障礙綜合徵肌張力障礙綜合徵

藥物誘導急性肌張力障礙用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50mg或地西泮(安定)5~10mg緩慢靜脈注射,可快速緩解症狀;也可口服地西泮(安定)10~20mg/d,苯海索(三己芬迪)6~30mg/d,L-dopa1~3g/d,氟哌啶醇(holoperidol)1.5~4.5mg/d,可使約50%的病例症狀緩解。

生活指導及生物反饋療法也有一定的治療價值。

改善症狀藥物種類雖較多,如地西泮(安定)、蘿拉西泮(羅拉)、苯海索(安坦)、撲米酮(撲癇酮)、丙戊酸鈉(丙戊酸)、卡馬西平、巴氯芬(脊舒)、多巴胺受體激動藥、左鏇多巴和鋰劑等,但無任何一種藥物對所有慢性肌張力障礙都有效,臨床應對不同患者通過反覆療效觀察,尋找有效藥物和最佳治療劑量。

肉毒毒素A

局限性肌張力障礙受累肌肉在肌電圖引導下注射肉毒毒素A有效率達95%,手部及頸部有效率85%,可維持3~4個月,反覆注射療效維持時間縮短。

外科治療

藥物及肉毒毒素A注射無效時可選擇手術,神經切斷術可解除血管對神經壓迫,廣泛性及偏側性肌張力障礙可選用丘腦損毀術。

預防及預後

預後

不同類型預後不盡相同,一般為良性過程,如原發性書寫痙攣症狀相當穩定,很少有擴散加重傾向。

預防

遺傳背景的疾病,預防顯得更為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推行遺傳諮詢、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強臨床護理,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病例

托妮・克拉克托妮・克拉克

2013年50歲的英國女子托妮克拉克是一家三明治商店的老闆,由於銷量下滑、經營不善,受此壓力影響,托妮在睡覺時養成磨牙的習慣。最初,托妮只是偶爾磨牙,但是隨著商店每況愈下,她出現了肌張力障礙症狀――持續的肌肉收縮引發咬合重複運動,磨牙隨之成為習慣性動作。到後來,托妮的嘴巴只能處於閉合狀態,無法進行飲食動作,只有通過吸管吃流食。

托妮隨後接受了一個罕見的下巴“重置”手術。醫生將一副價格高達1.6萬英鎊(約合15.8萬人民幣)的鈦板材植入到她的下巴里。雖然手術非常成功,但是托妮的麻煩仍在繼續,肌張力障礙還是讓她的下巴“不聽使喚”。此後,她又接連用吸管飲食,一共花了4周的時間才克服這一神經系統的紊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