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國

翟明國

翟明國,1947年12月生於河南濟源,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翟明國主要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和變質地質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翟明國 翟明國

1947年12月,翟明國出生於河南省濟源市。

197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

1979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讀研究生,先後獲理學碩士學位(1982年)和博士學位(1989年)。

1982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博士導師,曾任副所長、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主任等。

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華北發現古老高壓麻粒岩-退變榴輝岩變質地體,對於理解地殼的早期形成和板塊構造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對華北條帶狀鐵建造的時代與構造環境的研究,在早前寒武紀的地質環境、大氣和海洋的氧化狀態方面提出新的看法;建立了華北早寒武紀下地殼剖面,提出華北東部大部分下地殼在中生代被置換,並引發了大規模金礦成礦作用;通過對華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紀重大事件的厘定,提出了華北早前寒武紀陸殼經歷了由垂直到橫向轉變的三階段構造模式。

先後參加、主持過國家、中科院和國家基金委的多個重大、重點和面上的研究課題,主持和參加過與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烏克蘭、朝鮮和韓國等國的多個國際合作項目。

至2008年底,發表論文190餘篇,SCI收錄論文112篇(第一作者38篇,非第一署名通訊作者41篇),EI文章23篇,主編和參與寫作專著(論文集)29部,科技報告9部;SCI文章引用2807次,作為主要參加者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

陸殼形成增長

1 前寒武紀高壓地體及其構造意義

在華北克拉通發現了早前寒武紀形成的高壓高溫麻粒岩-退變榴輝岩地體,改變和修正了由於一般認為早前寒武紀地殼的地溫梯度比顯生宙高,因此不存在高壓變質帶,也不存在與顯生宙可以對比的構造機制的傳統看法。這些高壓岩石的變質歷史,指示了和顯生宙碰撞造山帶類似的成因,同時它們很高的溫度又明顯與顯生宙碰撞造山的機制有差別。

2 早前寒武紀條帶狀鐵建造的時代、沉積環境與找礦方向的新認識

通過對在地球早期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並且在地質歷史上沒有重複的代表性岩石“條帶狀鐵建造(BIF)”的研究,提出華北克拉通條帶狀鐵建造引人注目地與世界其它克拉通地區不同,即主要形成在太古宙而不是早元古代;不僅出現在綠岩帶中,也大量出現在高級變質岩區。這一研究對於早前寒武紀的地質構造、沉積環境和找礦方向都提出了新的看法。3提出華北早前寒武紀陸殼經歷了由垂直到橫向轉變的三階段構造模式

通過對華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紀重大事件的厘定,提出華北早前寒武紀陸殼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由垂直到橫向轉變的三階段構造模式:(1) 華北克拉通的地殼主要形成於29-27億年,增生方式以古老地核為中心垂向生長;(2) 26-25億年發生微陸塊間的拼合,基本形成了現今規模的克拉通。 (3)華北克拉通最強烈的變質事件發生在19-18.5億年左右,並隨後進入華北準地台的地質階段。

大陸殼結構成分

1 建立了華北早前寒武紀下地殼剖面,具有穩定的高壓基性麻粒岩層,代表最下部地殼,比國外等經典前寒武紀下地殼剖面更完整,主要組成是麻粒岩相的中酸性片麻岩及輝長質岩牆(體),其波速和現代下地殼基本相同。

2 提出華北克拉通之下的現今下地殼可能已經部分或大部分被中生代形成的輝長岩下地殼置換。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麻粒岩和石榴石輝長岩捕虜體代表了現代下地殼,它們是以板底墊托形式在深部形成的輝長岩,時代在140-120百萬年;還有的捕虜體是中生代強烈疊加變質的前寒武紀下地殼麻粒岩。說明華北東部岩石圈減薄過程中下地殼有大規模置換,由此論述了在岩石圈減薄過程中下地殼的行為與作用。

變質機制差異性

通過對顯生宙造山帶的研究,提出前寒武紀與顯生宙變質機制具有本質性差異,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地殼的地熱梯度在早期與現代有很大不同,並且在地質歷史上不具重複,這也指示了早前寒武紀與顯生宙大陸動力學機理是存在差異性的。

他先後參加、主持過國家、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基金委的多個重大、重點和面上的研究課題,主持和參加過中國與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烏克蘭、朝鮮和韓國等國的多個國際合作項目。

多年來,他針對早期陸殼的形成與增長、早期大陸殼的結構與成分、前寒武紀與顯生宙變質作用和大陸動力學機制的異同等前沿核心科學問題,集中研究華北陸塊以及相鄰地區,取得了系列成果。至2008年,發表論文190餘篇,SCI收錄論文112篇(第一作者38篇,非第一署名通訊作者41篇),EI文章23篇,主編和參與寫作專著(論文集)29部,科技報告9部;SCI文章引用2807次,他引2329次,第一作者他引630次,通訊作者他引617次;CSCD引用1554次。作為主要參加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

榮譽表彰

2015年11月4日,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社會任職

擔任9個國家與部門的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3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和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學術顧問;《岩石學報》主編和2個國際學術刊物和10個國內學術刊物的副主編、編委;國際岡瓦納研究會執行委員(中國委員會主席)、國際榴輝岩委員會委員以及3箇中國一級學會的理事、常務理事。

西北大學雙聘院士 ;長安大學兼職教授 。

地質學家百科

中國科學院2009年新增院士

中國科學院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投票選舉,各學部常委會審查確認,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六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共產生了35名新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的規定,經各學部院士對外籍院士有效候選人進行通信預選,各學部常委會討論排序,學部主席團六屆四次會議審議並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並經參加院士增選評審暨選舉會議的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共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在2009年12月4日公布。
數學物理學部孫昌璞 | 李安民 | 羅俊| 鄭曉靜 | 席南華| 崔向群
化學部萬立駿 |包信和 | 江雷 | 江桂斌 | 陳小明 | 周其林 | 唐本忠 | 塗永強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莊文穎 | 尚永豐 | 林鴻宣 | 侯凡凡| 隋森芳
地學部周衛健 | 鄭永飛 | 莫宣學 | 陶澍 | 翟明國
信息技術科學部劉國治 | 許寧生 | 懷進鵬 | 陳定昌
技術科學部於起峰 | 王曦 | 王光謙 | 王自強 | 王錫凡 | 申長雨 | 劉竹生
外籍院士菲立普 ·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 哈邁德 · 澤維爾(Ahmed H. Zewail) | 徐立之(Lap-Chee Tsui) | 郎尼 · 湯姆森(Lonnie Thompson) | 馬佐平(Tso-Ping Ma)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