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

包信和

包信和,男,1959年8月出生於江蘇省揚中市,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1982年包信和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1987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5年在德國馬普學會Fritz-Haber研究所任訪問學者;1995年回中國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08月至2007年02月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15年07月至2017年06月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2018年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包信和主要從事表面化學與催化基礎和套用研究。發現次表層氧對金屬銀催化選擇氧化的增強效應,揭示了次表層結構對表面催化的調變規律,製備出具有獨特低溫活性和選擇性的納米催化劑,解決了重整氫氣中微量CO造成燃料電池電極中毒失活的難題。發現了納米催化體系的協同限域效應,研製成碳管限域的納米金屬鐵催化。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包信和包信和
1978年09月至1982年07月,包信和在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2年09月至1987年10月,包信和在復旦大學化學系碩博連讀研究生,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7年10月至1989年08月,包信和在復旦大學化學系任教(講師)。
1989年08月至1995年05月,包信和獲德國洪堡基金和馬普基金資助,在德國馬普協會Fritz-Haber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
1995年05月,包信和回中國,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1997年08月至2000年08月,包信和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和副所長。
2000年08月至2007年02月,包信和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3年至2015年,包信和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
2009年03月至2014年05月,包信和任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
2015年07月至2017年06月,包信和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
2015年8月,包信和參加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承辦的“硬、軟X射線吸收譜學及套用研討會暨講習班”。
2017年7月24日,包信和被免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職務; 同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18年3月18日,包信和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科研綜述

包信和包信和
包信和工作重點集中在金屬催化劑的表面化學、納米催化理論,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套用研究和採用原位、動態方法觀察在反應過程中,金屬催化劑表面在時間和空間坐標下發生的結構自組合效應以及由此導致的非線性表面反應動力學特徵等。在甲烷活化、合成氣催化轉化以及小分子選擇氧化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包信和所從事的是催化基礎理論研究和催化劑的開發工作。發現次表層氧對金屬銀催化選擇氧化的增強效應,揭示了次表層結構對表面催化的調變規律。發現了納米催化體系的協同限域效應,研製成碳管限域的納米金屬鐵催化劑和納米Rh-Mn催化劑,使催化合成氣轉化的效率成倍提高。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為氧化劑,實現了甲烷在80℃條件下直接高效氧化為甲醇的反應;創製了Mo/MCM-22催化劑,使甲烷直接芳構化制苯的單程收率大幅度提高。
包信和包信和
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設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在這裡進行表面化學及表面催化反應等課題的研究,他是“九五”國家攀登計畫預選項目“甲烷、低碳烷烴及合成氣轉化的催化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之一,並且是“天然氣、煤層氣最佳化利用的催化基礎”項目研究主持人。包信和帶領相關人員開展了用原位、動態手段研究真實催化反應過程。並在中國國內外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下,先後建成了包括電子微探針、光電子發射顯微鏡、原位固態核磁共振譜儀和計算機模擬等手段在內的動態催化反應研究實驗室。
包信和建立的“限域催化”新概念並初步形成理論體系;甲烷活化和天然氣高效利用理論和技術突破了近百年來的瓶頸,技術與企業合作已進行工業模試試驗;首創氧化物和分子篩納米複合催化劑及催化過程(Ox-Zeo),成功實現煤基合成氣一步轉化直接制低碳烯烴,從原理上創立了一條低耗水的煤轉化新途徑。
經過幾年的努力和反覆嘗試,包信和在天然氣的最佳化利用、汽車排放廢氣中的氮氧化物消除等催化研究,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的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創新意義的成果。尤其是在甲烷轉化方面,有了較大突破。
2001年,為加強生物技術學科創建,包信和所長多次組織全所各方面的專家,經過充分討論,決定組建生物技術部,並親自邀請楊勝利院士來所擔任生物技術部主任。
2014年,包信和研究組在甲烷高效轉化相關研究中獲重大突破,實現了由甲烷直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化學品。該項科研成果通過《專利合作條約》的專利申請渠道,進入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和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同年,這項成果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很大反響。
2016年3月,包信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秀蓮研究員團隊合作,在合成氣選擇轉化低碳烯烴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要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科學》雜誌上。
2.學術論著
1.XiaoguangGuo,GuangzongFang,GangLi,HaoMa,HongjunFan,LiangYu,ChaoMa,XingWu,DehuiDeng,MingmingWei,DaliTan,RuiSi,ShuoZhang,JianqiLi,LitaoSun,ZichaoTang,XiulianPan,XinheBao*,Direct,NonoxidativeConversionofMethanetoEthylene,Aromatics,andHydrogen,Science,344(2014)616-619
2.WeiChen,ZhongliFan,LinGu,XinheBao*andChunleiWang,Enhancedcapacitanceofmanganeseoxideviaconfinementinsidecarbonnanotubes,Chem.Commun.,46(2010)3905-2907
3.QiangFu,WeiXueLi,YunxiYao,HongyanLiu,HaiYanSu,DingMa,XiangKuiGu,LiminChen,ZhenWang,HuiZhang,BingWang,XinheBao*,Interface-ConfinedFerrousCentersforCatalyticOxidation,Science,328(2010)1141-1144
4.DehuiDeng,XiulianPan*,HuiZhang,QiangFu,DaliTan,andXinheBao*,Freestandinggrapheneviathermalsplittingofsiliconcarbidegranules,Advancedmaterials,22(2010)2168-2171
5.LijunGu,DingMa,SongdongYao,ChunleiWang,WenjieShenandXinheBao*,StructuredZeolitesCatalystswithHierarchicalChannelStructure,Chem.Commun.,46(2010)1733-1735
6.Z.Yin,D.Ma,X.Bao*,Emulsion-assistedsynthesisofmonodispersebinarymetalnanoparticles,Chem.Commun.,(2010)(8)1344-1346
7.ShujingGuo,XiulianPan,HailiGao,ZhiqiangYang,JijunZhao,XinheBao*,Probingtheelectroniceffectofcarbonnanotubeincatalysis:NH3synthesisoverRunanoparticles,ChemEurJ,2010,16:5379–5384
8.LijunGu,DingMa,SongdongYao,XiumeiLiu,XiuwenHan,WenjieShen,andXinheBao*,Template-SynthesizedPorousSiliconCarbideasanEffectiveHostforZeoliteCatalysts,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15(2009)13449-13455
9.YafangFan,ZengjianAn,XiulianPan,XiumeiLiuandXinheBao*,Quinonetailoredselectiveoxidationofmethaneoverpalladiumcatalystwithmolecularoxygenasanoxidant,Chem.Commun.,(2009)7488-7490
10.JianqinZhuang,XiuwenHan,XinheBao*,UlrichMueller,In-situ13CMASNMRinvestigationofsolventeffectontheformationofphenylacetaldehydeoverTS-1zeolite,J.Catal.,267(2009)177-180

3.承擔項目

項目來源 項目名稱
“973”計畫 天然氣、煤層氣最佳化利用的催化基礎
4.成果獲獎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所獲榮譽
2005年 甲烷直接催化脫氫轉化為芳烴和氫新反應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2009年 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4年 矽化物晶格限域的單中心鐵催化劑的“晶格限域”催化概念 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2016年 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 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2016年 國際天然氣轉化傑出成就獎
2016年 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2018年 納米限域催化及其在甲烷直接轉化中的套用 陳嘉庚化學科學獎

人才培養

1.指導學生
包信和已培養的學生遍及世界各地,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人才。他的博士研究生馬丁在讀期間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論文,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根據2018年8月全國圖書聯盟顯示,包信和一共培養了博士生、碩士生89名,培養的學生如下:李攀、高麗君、柳林、張賀、孫軍明、周樹田、繆少軍、雷浩、焦健、黃偉新等等。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所獲榮譽
1995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6年-2000年 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09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 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2014年 第六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15年 “中央電視台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
2015年 周光召基金會基礎科學獎
2015年 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2016年 中央電視台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7年 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7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
2017年 德國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協會(DECHMA)和德國催化協會催化成就獎(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

社會任職

包信和擔任J.ofEnergyChemistry期刊(Elsevier)共同主編,《中國科學》、《國家科學評論(NSR)》以及Angew.Chem.Int-Ed、Energy&Env.Sci.、Surf.Sci.Report、ChemicalSci.和ChemCatChem等學術期刊編委和顧問編委,國際催化協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第28屆和第29屆理事會副理事長,2012年起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 歷任第九屆、十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評價

包信和是中國化學物理領域的優秀科學家,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政治立場堅定,有戰略眼光,思想敏銳,敢於擔當,組織管理和駕馭全局能力強,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規律,擁有豐富的科研、教學和管理經驗。 (2017年包信和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時白春禮代表中國科學院黨組講話)

中國科學院2009年新增院士

中國科學院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投票選舉,各學部常委會審查確認,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六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共產生了35名新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的規定,經各學部院士對外籍院士有效候選人進行通信預選,各學部常委會討論排序,學部主席團六屆四次會議審議並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並經參加院士增選評審暨選舉會議的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共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在2009年12月4日公布。
數學物理學部孫昌璞 | 李安民 | 羅俊| 鄭曉靜 | 席南華| 崔向群
化學部萬立駿 |包信和 | 江雷 | 江桂斌 | 陳小明 | 周其林 | 唐本忠 | 塗永強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莊文穎 | 尚永豐 | 林鴻宣 | 侯凡凡| 隋森芳
地學部周衛健 | 鄭永飛 | 莫宣學 | 陶澍 | 翟明國
信息技術科學部劉國治 | 許寧生 | 懷進鵬 | 陳定昌
技術科學部於起峰 | 王曦 | 王光謙 | 王自強 | 王錫凡 | 申長雨 | 劉竹生
外籍院士菲立普 ·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 哈邁德 · 澤維爾(Ahmed H. Zewail) | 徐立之(Lap-Chee Tsui) | 郎尼 · 湯姆森(Lonnie Thompson) | 馬佐平(Tso-Ping Ma)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