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安區

義安區

義安區,安徽省銅陵轄區,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緊臨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介於東經117°42′00″—118°10′6″、北緯30°45′12″—31°07′56″之間。東接繁昌、南陵,南鄰青陽、貴池,西北隔江與樅陽、無為相望。距省會合肥僅152公里。2016年,義安區轄4鎮4鄉,總面積845平方公里。2014年,戶籍人口28.91萬人(常住人口25.2萬)。2015年,戶籍人口28.99萬人(常住人口25.3萬)。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義安一名始現於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是中國青銅文明發祥地之一,采冶歷史迄今已有三千年,境內金牛洞古採礦遺址、木魚山古礦冶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江南解放第一縣城。共探明金屬、非金屬及與之伴生的各類稀有金屬30餘種,其中金、銀、硫鐵礦、石灰石等探明儲量占安徽省的70%,是全國重點產金縣區之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義安區義安區

夏、商、周三代,屬揚州

戰國,屬楚。

秦代,屬鄣郡。

漢代,屬丹陽郡。東漢置銅官鎮(今五松鎮)。

三國,屬吳。

晉代,屬宣城郡春谷縣。

南朝:宋、齊屬宣城郡;梁屬南陵郡;陳屬長江州。

隋代,屬宣州

唐代,屬宣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析南陵之工山、安定、鳳台、豐資、歸化五鄉置義安縣,縣治設於順安,尋廢,置銅官冶。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舊義安縣為銅陵縣,縣冶移於江滸(即古銅官鎮),屬昇州

宋代,屬江東路池州。

元代,屬江南道池州路。無末陳友諒部將趙普勝克縣城,邑令陶起祖遷縣治於順安。

明代,屬池州府。明初邑令時守道復遷縣治於五松鎮(今五松鎮)。

清代,屬池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屬第二專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8月6日改屬第八專署。

1949年4月21日,銅陵縣解放,縣城為江南解放第一城。

1949年5月13日,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2年2月4日改屬皖北署安慶專區。

1958年9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銅陵縣建制,併入銅官山,改名銅陵市。

1959年4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銅陵縣建制,屬安慶專區。

1965年7月14日,改屬池州專區。

1974年3月1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改屬銅陵市。

2015年12月3日,撤銷銅陵縣,設立銅陵市義安區,行政區域不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0年,銅陵縣有4個鎮,14個鄉,13個居委會,199個村委會。

1991年8月,成立太平鄉太平街道居委會。

1992年2月,成立新橋鄉丹鳳居委會和董店鄉董店街道居委會。

1993年,撤西湖鄉建西湖鎮。

1994年,撤新橋鄉、朱村鄉、董店鄉,建新橋鎮、朱村鎮、董店鎮。

1995年,成立西湖西鳳居委會。

1996年6月,成立順鎮安鎮金岱居委會、城鎮萬雞山居委會,

1996年8月,成立朱村鎮朱村街道居委會。

1999年10月,彩帶縣城關鎮近城村、近市村和西湖鎮工農村劃歸銅陵市獅子山區。

2000年末,共有8個鎮,10個鄉,20個居委會,196個村委會。

2001年底,西湖鎮整建制劃入市獅子山區。

2004年5月,實施行政區劃調整,鄉鎮數由過去的10個鄉、7個鎮調整為4個鄉、5個鎮。

2004年底,調整後的大通鎮整建制劃入市郊區。

2008年,有4個鄉即東聯鄉(由原流潭、永豐兩鄉合併)、西聯鄉(由原太平、和平、鍾倉三個鄉合併)、胥壩鄉(由原胥壩、安平兩鄉合併)、老洲鄉,4個鎮即五松鎮(原城關鎮)、順安鎮(由原順安、新橋兩鎮合併)、鐘鳴鎮(由原鐘鳴鎮、金榔鄉合併)、天門鎮(由原董店、朱村兩鎮合併)。

區劃現況

2015年12月3日,轄4鄉、4鎮;分別為:東聯鄉、西聯鄉、胥壩鄉、老洲鄉、五松鎮、順安鎮、鐘鳴鎮、天門鎮。政府駐五松鎮人民大道9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義安區義安區
義安區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介於東經117°42′00″—118°10′6″、北緯30°45′12″—31°07′56″之間。東接繁昌、南陵,南鄰青陽、貴池,西北隔江與樅陽、無為相望。境東西最寬處41.1千米,南北最長處43.3千米。總面積845平方千米。是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北大門。

地形地貌

義安區位於長江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受新構造運動影響,長江褶皺下降,南岸地勢逐漸抬升。頻繁的褶皺、斷裂運動促使發生強烈的斷裂塊分異,形成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波狀起伏的崗地和沿江沖積平原。地貌呈明顯的地域差異和過渡性變化,境內總地勢南高北低,中部為南北過渡地帶。根椐地貌形成特點、形態特徵和組成物質,分為3個類型區。地勢自南而北由低山區、丘陵區、洲圩區依次分布。

南部低山區範圍包括西牌峰、黃木嶺、獅子山一線以南地區,占全區面積約40%,海拔高程較高,一般在200~500米之間。鐘鳴、金榔、新橋、董店、朱村等地由於受多次構造運動影響,發育有一些斷塊狀低山。境內低山呈北東向展布,多為褶皺型,少數為斷層山,一般坡度在25°~30°左右,山體較完整,山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下降。組成低山的岩層主要有燕山運動的花崗岩類、閃長岩類,三迭系、二迭系的石灰岩和矽質岩,志貿繫上、中統和泥盆繫上統的石英砂岩、砂質頁岩、粉砂岩。

中部丘陵區圍包括新溝、花園王、玉樓山、山邊崔家一線以南,和城關、流潭、鍾倉、西湖、鐘鳴、新橋等地,占全區面積約30%。海拔高程小於200米,多在50~150米。中部丘陵區為南北過渡地帶,丘陵呈北東向展布,帶狀分布。地面平均坡度較南部小,一般在15°~20°,僅斷層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顯陡峻。地面切割較碎,發育有一系列的沖、谷。地形起伏小,往北趨臨平原圩區,地勢隨之逐漸降低,相對高程在20米至30米。組成物質主要是第四紀上、中更新統紅色粘土、下蜀系黃土,同時伴有三迭系、二迭系的石灰岩、第三紀紫紅砂礫等。順安蛙形崗、鐘鳴鰱魚山、城關江邊丘崗,新建光榮村等地分布有白堊紀砂礫岩。沿順安河、新橋河形成的狹長河谷平原(畈田)組成物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厚度一般約5米。

北部洲圩區銅陵縣地勢最低區,由長江及其支流的沖積作用發育而成。範圍包括大通、老洲、安平、胥壩、太平、永豐、和平,以及鐘鳴、順安、城關、流潭、西湖的部分地區,占全區面積約30%。本區自第四紀以來一直處於下降時期,長江及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形成了深厚的沉積層。自全新世以來,本區又普遍下降,形成沿江帶的沙洲、江心洲及沼澤湖盪,海拔高程多小於10米,地面坡降多小於1/5000。本區組成物質主要為全新統近代河流沖積層和湖泊相沉積層。

氣候特徵

義安區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區,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濕度較大,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由於氣候的過渡性,冷暖空氣交鋒頻繁,冬夏溫差顯著,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常有旱、澇、風、雹等災害性天氣出現。

四季氣候特點:春季高空西風帶逐漸北撤,冷高壓衰弱北縮,暖高壓增強北移,氣溫跳躍回升,天氣多變,時晴時雨,時暖時冷。當寒潮或較強冷空氣南侵時,常伴有陰雨大風降溫過程,形成“倒春寒”天氣。夏季,5月底進入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躍,暖濕氣流活躍。6月中旬梅雨時陰雨連續,降水強度較大,易致洪澇。秋季,副熱帶高壓減弱漸南撤,冷高壓勢力增強南下,降溫迅速,日溫度較差加大,雨水少。易致秋旱。遇有較強冷空氣南侵時,常形成秋季低溫,淫雨綿綿。冬季,受內蒙古高壓控制,天氣晴朗,乾燥寒冷,以偏北風為主。霜或霜凍出現頻繁,每年均有降雪,大多年份有積雪。

年際氣溫累年年平均氣溫16.1℃,年際差異較大,最高年(1961年)平均氣溫17.1℃,最低年(1980年)平均氣溫15.5℃,高低差1.6℃。累年平均地面溫度為18.8℃。最高1978年為20.1℃,最低1989年為17.7℃。全年日照可照時數平年為4427.2小時,閏年為4438.3小時。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47天,最長達276天(1960年),最短212天(1966年)。降雨累年年平均降水量為1384.7毫米。歷年年平均降雨日為136.3天。歷年年平均降雪日為11.3天,年最多降雪日為21天(1973~1974年),最少為2天(1970~1971年)。全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

水文特徵

義安區境內長江及其支流組成的地表水系較發育,西北部河網密集,中部河湖相連,東南部枝狀分布低山河流,主要河流與地形走向一致均由南向北匯入長江。大小河道共47條,其中長江,全長55.5千米;夾江,總控制面積150.4平方千米,包括8條夾江水道,總長51.9千米;順安新河:流域面積460平方千米;黃滸河:該河是獲港河的一條主要支流,流經銅陵、繁昌、南陵3縣,境內流域面積172平方千米,境內流長14千米。大通河,境內流域面積97.5平方千米,境內流長12.3千米。全境河道總長403.88千米,總流域面積729.5平方千米。

土壤特徵

本縣土壤類型,共分為7個土類,13個亞類,49個土屬,85個土種。

因地貌類型和局部地形的差異,各種類型土壤的分布特點不同。中南部低山丘陵地區主要土壤類型有黃紅壤、棕色石灰土、水稻土及小面積的潮土和紫色土。分布因地形而異,通常從低山丘陵到沖畈分布以黃紅壤、水稻土為主;山間谷地以香灰土田、砂礫泥田、礫身砂泥田為主;河流兩岸的以砂泥田、石灰性泥骨田為主;沖兩旁呈梯級分布白漿土田;石灰泥田呈環狀分布於石灰岩丘坡腳。北部沿江洲圩平原,潮土是其主要旱作土壤類型。江心洲沿主江一側向內依次為江沙土、青沙土、灰沙土和灰泥土,沿江灘地向內依次為灰沙土、灰沙泥土、灰泥土並與水稻土灰泥田相接。水稻土也是其主要土壤類型,通常在Ⅱ級階地圩田多分布湖泥田,而在平坦和低洼處多分布爛泥田、青絲泥田、青泥田。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義安區義安區
義安區境內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礦種達30餘種。金屬礦有銅、金、銀、鐵、錳、鉛、鋅等,與之相伴生的有鈾、鎳、鈷、鉍、鎘、鍺、硒等稀有金屬和元素非金屬礦有硫、煤、磷、石灰石、花崗岩、砂岩礦、石英石、方解石、膨潤土、鉀長石、大理石、矽灰石、玄武岩、輝綠石、孔雀石、珍珠岩、白雲岩、紫砂土、高嶺土、江砂等。其中銅、金、銀、硫、煤、鐵礦、石灰石、膨潤土儲量最為豐富。

據地情網發布的數據,初步探明:煤礦地質儲量5814.34萬噸,預測量3.56億噸。煤田總面積230.69平方千米。鐵礦值儲量1000餘萬噸,多為35~45%的褐鐵礦。硫礦保有儲量200萬噸,平均品位約30%。錳礦儲量900萬噸,其中氧化錳約50萬噸,品位30~35%;其餘為碳酸錳,品位14—20%。銅礦儲量約10萬噸,品位0.7~0.8%主要分布於鐵山頭,仙人沖等地。金儲量約20噸。大理石、鉀長石、石灰石等石礦,廣布於境東南低山。

水資源

義安區屬沿江諸河區,境內水資源分為地表徑流、長江水、地下水。水資源年均總量為6.6037億立方米(未含長江)。境內較大的湖泊有東西湖、白盪湖、天井湖,總水面12萬餘畝。

地表徑流:地表水資源主要靠降水補給,年降水總量為12.25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為622.2毫米,年均徑流量為5.41億立方米,最高(1959年)徑流量5.51億立方米,最低(1978)年徑流量3.06億立方米。

長江水:境內55千米江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000億立方米。

地下水:沿江沖積層孔隙水含水層面積49.5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資源為7485萬立方米/年,資源模數為30.38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岩溶裂隙水含水層面積為267.7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資源為3452.04萬平方米/,資源模數為12.9萬平方米/年·平方千米,徑流模數4.09/秒·平方千米。全區地下水天然資源總量為1.0937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13年末,義安區國土面積84533.5公頃,農用地56543.21公頃,其中耕地23730.04公頃,建設用地15787.01公頃,未利用地12203.26公頃。

水產資源

義安區水域的魚類有8目15科44種。其中商品魚類有青魚、草魚、黃鰱魚、白鰱魚、鯉魚、鯿魚、團頭舫、黃鱔、泥鰍等。珍貴魚類有鱭刀魚、銀魚、鱘魚、鱖魚、鰣魚、鰻魚等。鱉、龜、蚌、螺、蝦、螃蟹等品種資源也很豐富。此外老洲、胥壩還有豐富的長江螃蟹資源,目前規模較大的有胥壩鄉李大勇螃蟹(已成為銅陵及周邊地區重要江蟹輸出養殖戶),稀有水生動物還有白鰭豚、江豚、揚子鱷等。

野生動物資源

全區野生動物資源未經過專門調查。據人們平時觀察到的主要有六大類院獸類(白鰭豚、江豚、梅花鹿、金錢豹、穿山甲、蘇門羚、獐、麂、兔等)、兩棲動物(大蟾蜍、無斑雨蛙等)、爬行動物(烏龜、金錢龜、蛇、蠍等)、鳥類(喜鵲、烏鴉、老鷹、山斑鳩、鷺、黃鸝、貓頭鷹等)、魚類(上述水產資源)、甲殼類(蝦、蟹、螺等)。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野生動物有白鰭豚、梅花鹿、金錢豹3種曰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貓頭鷹、江豚、穿山甲、蘇門羚4種。

植物資源

義安區境內植物資源豐富多樣,共有維管植物1805種,隸屬於185種871屬,其中野生植物1243種,栽培植物562種。植物中具有藥用價值的1551種,木本與草本花卉200餘種。全區有樹88科600餘種,其中國家保護樹種10餘種院水杉、銀杏、喜樹、鵝掌楸、杜仲、金錢松、香果樹、厚朴、天竹桂等。用材樹種150餘種。據2009全區古樹名木普查,古樹名木共有86株,按保護等級分院一級古樹名木為8株,二級古樹名木為13株,三級古樹名木為65株。著名的有院鐘鳴閘口古紫藤、千年銀杏、水龍山桂花王、葉山杉木王。

人口民族

人口

1949年底,全縣有170683人,比1948年增長18.6%。9年間計淨增31753人。

1960年因自然災害等因素,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人口出現負增長,是年總人口為191534人。

1962年和1963年本縣出現生育高峰,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44.81‰和42.2‰。1963年全縣總人口為212496人。1964~1966年,在計畫生育政策影響下,人口呈下降趨勢,196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1967~1969年,由於受“文革”動亂影響,人口出生維持原狀態並略有上升,1969年全縣總人口為2556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07‰。1962~1969年8年間共出生81541人,累淨增71844人。

70年代至80年代初,實行計畫生育,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197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為29.15‰。1982年全縣總人口為3232.0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降為11.93‰,比1962年高峰期下降了32.88個千分點。80年代末期,隨著計畫生育政策不斷深入人心和各項措施的完善,人口增長得到進一步控制。1990年全縣人口為340544人,比1982年只增加17343人,年平均增加2168人,1949~1990年平均每年人口遞增率為1.7%,1978~1990年平均每年人口遞增率降為0.8%。199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98‰,比1962年高峰期下降30.83個千分點。

2014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28.91萬人,比2013年下降0.4%;總戶數10.42萬戶,比2013年下降1.0%。出生人口3160人,人口出生率10.91‰,比2013年上升0.0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881人,人口死亡率6.49‰,比2013年下降0.10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4.42‰,比2013年上升0.12個千分點。據全省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統計,2014年全區常住人口25.2萬人,城鎮化率42.0%。

2015年末,全區戶籍總戶數10.50萬戶,比上年增長0.7%;戶籍總人口28.99萬人,增長0.3%。出生人口3371人,人口出生率11.64‰,比上年上升0.73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800人,人口死亡率6.22‰,比上年下降0.2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5.42‰,比上年上升1.0個千分點。2015年全區常住人口25.3萬人,比上年增加0.1萬人;城鎮化率44.7%,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

性別構成

古代男多女少,比例失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男14893人,女5769人,男女之比為258∶100。崇禎十五年(1642年),男9271人,女5682人,男女之比為163∶100。

民國時期男女之比有所縮小,但男性仍多於女性,民國十七年(1928年),男99783人,女76609人,男女之比為130∶100。民國二十二年,男89458人,女72416人,男女之比為124∶100。民國二十九年,男90194人,女72667人,男女之比為124∶100。民國三十六年,男79006人,女68182人,男女之比為116∶100。

建國後,實行男女平等,人口性別比例漸趨平衡。1949年底,男89813人,女80870人,男女之比為111∶100。1970年,男136851人,女128113人,男女之比為106.82∶100,男性比率比1949年降低了4.18個百分點。1990年,男174343人,女166201人,男女之比為104.90∶100,男性比率比1970年下降了1.92個百分點,比1949年下降了6.1個百分點。

年齡構成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男性9271人中,老、幼5773人,壯年男子3498人,壯年男子與老幼之比為60.6∶100:女性5682人中,大口3315人,小口2367人,大小口之比為140∶100。

民國十七年(1928年),15歲以下60949人,16歲至40歲72190人,40歲以上43253人,青壯年人數約占人口的25%。民國三十六年,本縣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奉滿60歲)為88943人,占總人口的60%。

1964年7月1日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本縣人口年齡結構為少年兒童(0~15歲)88832人,占全縣總人數人口的42%;勞動齡人口(16~59歲)112447人,占總人口的53%;老齡人口(60歲以上)10552人,占總人口的5%。全縣人口年齡結構屬中青型和增加型。人均壽命有所提高,最高壽命為91歲。1982年7月1日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本縣人口年齡結構為:少年兒童(0~14歲)115208人,占總人口的36.15%;勞動齡人口(16~59歲)168007人,占總人口的54.47%;老齡人口(60歲以上)21026人,占總人口的6.6%。全縣人口年齡結構屬中青年型和增加型。最高壽命達95歲。

1990年7月1日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縣人口年齡結構:少年兒童(0~14歲)86688人,占總人口的26.05%;勞動齡人口(16~59歲)211807歲人,占總人口的63.64%;老齡人口(60歲以上)27548人,占總人口的8.28%。全縣人口年齡結構為成年型。人均壽命有所提高,最高壽命為99歲。

民族

據地情網發布的數據,義安區有少數民族9個,其中回族、苗族、壯族、白族、彝族、滿族、畲族、蒙古族、高山族。漢族和少數民族人口各占總人口的99.89%和0.11%。

經濟情況

綜述

義安區義安區
2014年,義安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23.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3年增長15.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9億元,比2013年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89.33億元,比2013年增長18.5%;第三產業增加值23.72億元,比2013年增長6.6%。全社會勞動生產率70214元/人,比2013年增加6247元/人;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生產總值42550元(折合6927美元),比2013年增加4377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8.5:71.8:19.7調整為8.3:72.5:19.2,其中工業增加值79.39億元,比2013年增長20.7%,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63.0%提高到64.4%。

2014年,義安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20億元,比2013年增長4.4%。其中,地方收入13.37億元,比2013年增長9.7%;中央收入13.83億元,比2013年下降0.2%。在收入構成中,各種稅收收入23.45億元,占財政收入的86.2%,比2013年提升3.8個百分點。

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9.81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87.35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27.16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9:72.2:19.9調整為7.9:70.3:21.8,其中工業增加值77.41億元,增長11.7%,占GDP比重達62.3%。全社會勞動生產率70889元/人,比上年增加675元/人;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42947元(折合6895美元),比上年增加397元。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48.86億元,比上年增長9.4%,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8.8%提高到39.3%。

2015年,全區財政收入28.94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上劃中央財政收入14.42億元,增長4.3%;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4.52億元,增長8.6%。在收入構成中,各種稅收收入25.06億元,占財政收入的86.6%,比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增長9.2%,營業稅增長28.1%,企業所得稅增長0.2%。

2015年,全區財政支出26.12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51億元,增長10.3%;公共安全支出1.06億元,增長22.1%;教育支出4.47億元,增長13.6%;科學技術支出0.92億元,增長22.6%;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0.43億元,增長9.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23億元,增長15.0%;醫療衛生支出2.15億元,增長9.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69億元,增長23.8%;農林水事務支出4.14億元,增長13.5%;住房保障支出0.48億元,增長57.9%。教育等十三大類民生支出達21.74億元,比上年增長8.8%,占總支出83.2%,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義安區盛產糧、棉、油、豬、禽、魚等大宗農產品;土特產品眾多,鳳丹是安徽“四大名藥”之一,生薑、蒜子、麻、汀洲大豆等久負盛名;桑、果、茶等作物亦適宜發展。

建國前,土地大多被少數地主、富農占有,廣大貧苦農民租佃經營,地主肆意盤剝,農民度日艱難,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建國後,義安區農業生產雖幾經波折,仍有巨大發展。

1949年,義安區(銅陵縣)農業總產值1512萬元(不含林業產值。下同),其中農業、牧業、副業、漁業產值分別占72.1%、14.4%、3.6%、9.9%。1950年10月至1951年11月,進行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農民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從事農耕,縣政府適時大力扶持,農業面貌迅速改觀。1952年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4倍。土地改革後,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到1956年基本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其間還發動農民興修江河堤壩,並於1955年開始單季改雙季的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農業總產值增至4936萬元。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

後3年,受體制“一大二公”、行政“瞎指揮”、生產“高指標”、幹活“大呼隆”的影響,兼遇自然災害,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挫折。1962年農業總產值降至3142萬元。是年始,調整生產關係,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農業經濟出現轉機。1965年農業總產值增至4610萬元。

1966年至1978年,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興修水利,擴種綠肥、雙季稻,推廣新品種,實現水稻“高桿改矮桿”。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糧、棉等大宗農作物產量有所提高。但因“文革”時期“左”的干擾,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種、養、加工等家庭副業的發展,毀桑麻等種糧,農業內部結構嚴重失調;盲目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加上“乾多乾少一個樣,乾和不乾一個樣”的平均主義思潮泛濫。以致增產不增收,農民收入增加很少。1978年農業總產值僅4742萬元。其中農、牧、副、漁業產值各占84.1%、11.1%、2.9%、1.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推行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商品生產。尤其是80年代中期後,在“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方針指導下,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培育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探索和實行農(業)科(技)教(育)三位一體,科技興農,多方投入,綜合規劃,深度開發;致力推廣雜交良種、地膜覆蓋、模式栽培、配方施肥、病蟲綜合防治、“三化”(種公豬良種化,種母豬本地化、育肥豬雜交一代化)養豬等農業實用先進技術,相繼實施改造低產田、開發噸糧田等農業綜合開發工程。農、牧、副、漁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空前活躍。1990年,農業總產值達9105萬元,比1949年增長5.02倍,其中農、牧、副、漁業產值各占67.4%、13.3%、15.2%、4.1%;主要農產品產量與1949年相比,糧食增長2.54倍,棉花增長56.2倍,油料增長15.4倍,丹皮增長21.1倍,蠶繭增長103倍,麻類增長7.5倍,生薑增長5.86倍,生豬年末存欄增長7.14倍,水產品總產量增長1.21倍。1988年銅陵縣被列為國家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縣,199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2014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5.79億元,比2013年增長4.8%。其中,種植業產值8.39億元,比2013年增長6.7%;林業產值1.59億元,比2013年增長5.4%;牧業產值2.78億元,比2013年增長4.2%;漁業產值2.02億元,比2013年增長0.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1億元,增長4.9%。

2014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9609公頃,比2013年擴大465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946公頃,擴大192公頃;油料播種面積6935公頃,擴大196公頃;棉花播種面積3365公頃,擴大30公頃;蔬菜播種面積2898公頃,擴大109公頃。全年糧食產量84823噸,比2013年增產1974噸,比2013年增長2.4%;油料產量16480噸,增產438噸,比2013年增長2.7%;棉花產量3245噸,減產316噸,比2013年下降8.9%;蔬菜產量74405噸,增產2861噸,比2013年增長4.0%。全年造林面積1122公頃,比2013年減少197公頃。年末全縣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9戶,其中省級14戶。

2015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6.39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8.68億元,增長3.2%;林業產值1.53億元,增長6.0%;牧業產值3.01億元,增長8.0%;漁業產值2.05億元,增長1.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1億元,增長9.9%。

2015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9992公頃,比上年擴大38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097公頃,擴大151公頃;油料播種面積7039公頃,擴大104公頃;棉花播種面積3338公頃,減少27公頃;蔬菜播種面積2948公頃,擴大50公頃。

2015年,全區糧食產量87808噸,比上年增產2985噸,增長3.5%;油料產量17017噸,增產537噸,增長3.3%;棉花產量3325噸,增產80噸,增長2.5%;蔬菜產量75911噸,增產1506噸,增長2.0%。

第二產業

銅陵縣(義安區)工業以礦業最為悠久,漢代即有采冶,以唐、宋時最盛。清和民國時期主要為手工作坊,集中在大通、城關、順安等鎮。抗日戰爭時期工業生產破壞嚴重,至解放前夕城關工業只有14個行業,39戶。

建國後,工業得以恢復和發展,1949年工業產值232萬元,經過對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工業產值達1078萬元。1958年在大躍進中工業盲目發展,經濟損失嚴重。1961年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對盲目上馬的項目和企業進行關、停、並、轉。調整後工業穩步發展,至1965年有工業企業45個,其中全民企業14個,工業產值達969萬元。“文革”時期工業生產再度受到影響,1967~1976年工業產值年遞增10.36%。1978年後,實行改革開放,工業生產迅速發展,1980~1990年工業產值年遞增20.83%,全區工業形成礦業、化工、建材、輕紡、機械五大支柱行業。1990年縣工業產值達21046萬元,占工農業產值的69.27%;工業產值分別為1949年和1978年的89.7倍和7.13倍;鄉以上工業企業227個,實現產值12439萬元;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75個,職工15396人,固定資產(原值,下同)12731萬元,實現產值10722.7萬元,創利稅1461.5萬元。1981~1990年礦總產值達1億多元,創利稅2500萬元,義安區(銅陵縣)被列為全國重點產煤縣,成為全國重點產金縣。

2014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01.58億元,比2013年增長31.4%;實現工業增加值79.22億元,增長22.0%。工業經濟發展對全縣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89.1%,拉動GDP增長13.6個百分點。分註冊類型看,內資企業產值294.98億元,增長32.1%;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產值0.74億元,下降37.7%;外資企業產值3.65億元,下降7.7%。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產值289.2億元,增長37.7%;輕工業產值12.38億元,下降36.0%。從主導行業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618.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6%,非金屬礦採選業下降4.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8.4%,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下降36.3%,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下降39.0%,黑色金屬礦採選業下降88.4%。

2014年,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企業16戶,比2013年增加7戶;完成工業總產值87.40億元,比2013年增長139.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9.0%,比2013年提高13.1個百分點。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7.51億元,比2013年增長33.7%;實現利稅總額15.00億元,增長4.5%,其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10.34億元,比2013年增長7.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472.5%,比2013年上升92.6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97.1%,上升0.8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62.7萬元/人,增長35.1%。

2014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9.94億元,比2013年增長0.9%;建築業總產值19.04億元,比2013年增長9.1%。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8.41萬平方米,比2013年減少14.65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65.64萬平方米,增加2.55萬平方米。

2015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8戶,比上年淨增2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81.44億元,比上年下降4.8%;實現工業增加值69.3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1.8%。工業經濟發展對全區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74.5%,拉動GDP增長8.0個百分點。分註冊類型看,內資企業產值276.57億元,下降4.3%;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產值0.74億元,增長18.7%;外資企業產值4.12億元,下降29.6%。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產值270.39億元,下降4.4%;輕工業產值11.05億元,下降12.6%。從主導行業看,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19.3%,非金屬礦採選業下降8.8%,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9.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5.6%,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長10.1%,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下降34.6%。

2015年末,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企業18戶,比上年淨增6戶;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5.54億元,增長9.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3.9%,比上年提高4.3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銅材24.6萬噸,比上年增長38.1%;球團75萬噸,下降9.8%;水泥熟料497萬噸,下降0.9%;貴重金屬7480公斤,增長100.8%;硫酸160.6萬噸,增長4.9%;火力發電量63.2億千瓦時,下降9.2%。

2015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3.14億元,比上年下降8.6%;實現利稅總額14.64億元,增長1.8%,其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9.92億元,增長8.2%;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461.8,比上年下降10.6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99.0%,上升1.3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38.5%,上升9.4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60.4萬元/人,下降3.7%。

2015年,全區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0.34億元,比上年增長8.9%。資質內建築業企業[6]完成總產值20.41億元,增長7.2%;實現利潤總額0.54億元,增長20.0%。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35.4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13.0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96.0萬平方米,增加30.4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4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8億元,比2013年增長12.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零售額16.60億元,增長12.7%;鄉村零售額9.98億元,增長11.8%。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銷售額4.92億元,增長12.3%;零售業零售額16.60億元,增長13.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06億元,增長9.5%。

2014年,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48戶,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45億元,比2013年增長10.5%。其中,糧食、食品、飲料、菸酒類增長12.5%,日用品類增長8.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0.1%,石油及製品類增長6.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1%。

2014年,全區進出口總額19918萬美元,比2013年增長16.5%。其中,出口10974萬美元,增長12.7%;進口8944萬美元,增長21.4%。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241萬美元,比2013年下降45.8%;實際利用省外資金80.32億元,下降2.7%。

2014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6.56億元,比年初增加12.63億元,比2013年增長10.2%。其中,單位存款餘額42.31億元,下降1.6%;居民儲蓄存款餘額93.20億元,增長16.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5.63億元,比年初增加13.23億元,增長16.1%。其中,短期貸款餘額59.43億元,增長0.3%;中長期貸款餘額35.62億元,比2013年增長54.2%。

2014年,全區保險業保費收入10085萬元,比2013年增長6.8%。全年保險賠(給)付支出10145萬元,比2013年增長4.6%。全年國內旅遊總收入2.40億元,比2013年增長33.4%。接待國內遊客80萬人次,增長33.3%。年末擁有星級農家樂38戶,增加8戶。

2014年,全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5.80億元,比2013年增長9.0%。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84億元,比2013年增長0.8%。

2015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6億元,比上年增長11.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47億元,增長1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19億元,增長12.2%。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銷售額51.96億元,增長14.8%;零售業零售額20.65億元,增長13.8%;住宿業零售額0.68億元,增長16.0%;餐飲業零售額5.23億元,增長13.4%。

2015年末,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48戶,比上年淨增3戶;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75億元,增長15.0%。其中,糧食、食品類增長56.7%,飲料類下降8.9%,菸酒類增長15.6%,日用品類下降10.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12.8%,石油及製品類下降12.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5%。

2015年,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8.69億元,比上年下降36.1%。商品房施工面積204.0萬平方米,下降17.1%;當年新開工面積29.0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9.0%;商品房銷售面積28.1萬平方米,下降19.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3.6萬平方米,下降23.1%;商品房銷售額15.4億元,下降28.6%,其中住宅銷售額10.35億元,下降17.2%。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6.05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5.6%。

2015年,全區國內旅遊總收入3.0億元,比上年增長25.0%。接待國內遊客100萬人次,增長25.0%。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2家,年末全區共有星級農家樂37戶。

2015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61.3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12.51億元,增長20.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02.3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0%。

2015年,全區保險業保費收入1.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財產險業務保險保費收入0.64億元,增長0.3%;人身險業務保險保費收入0.52億元,增長40.3%。全年保險賠(給)付支出0.75億元,下降25.8%。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0.36億元,下降9.2%;人身險業務賠款(給付)支出0.39億元,下降36.4%。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4年,義安區基本建成13個省級中心村、13個一般中心村和4條綜合示範帶。至年末全區共培育建設中心村37個,其中省級重點示範村23個;打造美好鄉村建設綜合示範帶9條。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36萬戶,下降19.4%,其中住宅電話2.16萬戶,下降20.6%;行動電話用戶27.40萬戶,下降2.5%;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3.24萬戶,增長6.7%。

教育事業

2014年,全區有基礎教育學校(園)87所,其中普通中學20所、國小40所、幼稚園27所;在校學生29012人,其中普通中學10695人、國小12870人、幼稚園5447人;專任教師2646人,其中普通中學1228人、國小1158人、幼稚園260人。

2015年末,全區有基礎教育學校(園)84所,其中普通中學20所、國小37所、幼稚園27所;在校學生28824人,其中普通中學10403人、國小12637人、幼稚園5784人[9];專任教師2629人,其中普通中學1242人、國小1103人、幼稚園284人。

科學技術

50~60年代,因銅陵縣內科學技術力量薄弱,縣境內主要是開展科學技術成果項目的推廣和運用。70年代後,縣內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據統計,1978~1990年全區共獲省級科技成果獎9項,其中省科學大會獎1項,省科技進步四等獎5項,省科技進步榮譽獎2項,國家公安部獎1項。計獲市(廳)級科技成果獎51項,其中獲市科技大會表彰的有10項,市科技成果二等獎6項,三等獎14項,四等獎16項,榮譽獎3項,省農業廳表彰1項,省科委表彰的省“星火”計畫三等獎1項。

2014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122.29億元,比2013年增長79.3%。全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擁有省級創新型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全年共獲批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獲得上級資助資金170萬元。全年申請專利749件,比2013年下降6.4%,其中發明專利413件,比2013年增長13.8%;授權專利378件,比2013年下降17.1%,其中授權發明專利34件,比2013年增長17.2%。

2014年,全區商標註冊申請88件,比2013年增長18.9%。年末全縣擁有省級及以上著名商標24件,比2013年增長33.0%,其中當年爭創6件;擁有省級及以上名牌產品11個。

015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110.21億元,比上年下降1.1%,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39.2%,提高1.5個百分點。全區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家,擁有省級創新型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5家。全年共獲批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獲得上級資助資金450萬元。全年申請專利900件,比上年增長20.2%,其中發明專利600件,增長45.3%;授權專利353件,比上年下降6.6%,其中授權發明專利73件,增長114.7%。

2015年,全區商標註冊申請126件,比上年增長43.2%。年末全區擁有省級及以上著名商標30件,增長25.0%,其中當年爭創6件;擁有省級及以上名牌產品12個。

醫療衛生

2014年,全區13個醫院、衛生院中,床位數626張,比2013年增長9.2%;技術人員773人,比2013年增長3.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85‰,減低3.38個千分點;嬰兒死亡率3.37‰,減低1.93個千分點;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100%。

2015年末,全區13個醫院、衛生院中,床位數679張,比上年增長8.5%;技術人員956人,增長2.4%。免費婚前健康檢查率達94.7%,孕產婦系統管理率86.5%,7歲以下兒童保健系統管理率96.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8‰,減低0.05個千分點;嬰兒死亡率3.36‰,減低0.01個千分點;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100%。

文化事業

2013年末,全區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6.0萬冊,比2012年增長3.2%;擁有劇院、影劇院1個。全區有線電視用戶達3.18萬戶,比2012年增長10.0%。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

2014年末,全區擁有文化館(站)1個,劇院、影劇院1個,藝術表演團體3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6.5萬冊。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18.3萬卷冊,館藏資料1.0萬冊。建成8個鄉鎮文化站、101個農家書屋和11個公共電子閱覽室,構建了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全年共舉辦大型文化活動6場,民眾性文化活動58次,專業文藝團體演出2場,各類表演團體送文化下鄉137場,創作劇(節)目20個。成功舉辦了第八屆社區文化活動月、第六屆農村文藝匯演等活動;組織開展了送戲下鄉、文化結對演出和圖片書畫展覽等活動。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3.41萬戶,比2013年增長7.2%。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

2015年末,全區擁有文化館(站)1個,劇院、影劇院1個,藝術表演團體3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7.6萬冊。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18.7萬卷冊,館藏資料1萬冊。全區建成8個鄉鎮文化站、103個農家書屋和14個公共電子閱覽室,構建了區、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全年共舉辦大型文化活動11場,民眾性文化活動59次,專業文藝團體演出6場,各類表演團體送文化下鄉286場,創作劇(節)目22個。組織開展了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迎新春圖片展等活動。全區有線電視用戶達3.68萬戶,比上年增長7.9%。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

體育事業

2014年末,全區有體育場館1處。全年舉辦全民健身活動38次,參加活動總人數4500餘人次,比2013年分別增長18.8%、40.6%,其中當年組織開展了全國柔力球大篷車萬里行、全區老年人健步走大聯動、美好鄉村文體聯誼等10次大型群體活動。運動健兒在市級以上比賽中獲第一名11人次,第二名5人次,第三名5人次。全年銷售體育彩票2095萬元,比2013年增長4.7%。

2015年末,全區有體育場館1處。全年舉辦全民健身活動39次,參加活動總人數10800餘人次,比上年分別增長2.6%、140.3%,其中當年組織開展了區首屆武術比賽、區首屆“永泉杯”慶三八廣場舞大賽、區足球比賽、全區中老年健身徒步走大聯動活動等23次大型群體活動。我區運動健兒在市級以上比賽中獲第一名2人次,第二名4人次,第三名7人次。

社會保障

2014年,全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357人,比2013年增長19.3%;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68239人,增比2013年長2.4%;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43962人,比2013年增長12.9%;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985人,與2013年持平;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316人,比2013年下降10.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528人,比2013年增長3.9%。

2014年,全區擁有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2個,床位數1295張。全區五保供養1131人,比2013年下降3.3%,其中分散供養725人,集中供養406人。調整五保供養標準,分散供養標準提高至每年3600元,集中供養標準提高至每年5220元,分別比2013年增加360元和480元。全年共發放五保供養資金451萬元。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700萬元,比2013年增長14.3%。

2014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154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56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人數617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005人。全年共開展各類就業技能培訓2155人。當年為各類失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98萬元,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發放小額貸款3000萬元。

2015年末,全區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8445人,比上年減少6.3%;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78295人,增長6.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38752人,減少2.1%;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0042人,增長3.9%;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1383人,增長3.6%;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2062人,增長4.2%。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902人,下降19.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811人,增長4.7%。

2015年,全區擁有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0個,床位數1385張,增長6.9%。全區五保供養1012人,下降10.5%,其中分散供養683人,集中供養329人。調整五保供養標準,分散供養標準提高至每年3960元,集中供養標準提高至每年5748元,分別比上年增加360元和528元。全年共發放五保供養資金459萬元。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500萬元。

2015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031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852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人數352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3058人。全年共開展各類就業技能培訓2050人。當年為各類失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218萬元。

交通運輸

義安區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水路有長江航道,長航客輪上至武漢下達上海。2014年末,等級公路1200千米,其中高等公路45千米,均與2013年持平。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9877輛,比2013年增長14.2%,其中私人汽車15737輛,比2013年增長17.3%。

義安區緊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地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區域,是八百里皖江的中心,世界級風景旅遊度假區“兩山一湖”(九華山、黃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門,也是長江中下游承東啟西、安徽省連南接北的重要節點,四小時交通圈覆蓋上海、南京、杭州、武漢等重點城市。兩條高鐵(鐵京福高鐵、寧安客運專線)、兩條鐵路(寧銅鐵路、銅九鐵路)與三條高速(京台高速、滬渝高速和銅南宣高速)穿鏡而過。銅陵長江大橋、銅陵長江公鐵大橋貫通南北,直達省會合肥。城區距九華山機場僅20餘千米。坐擁長江黃金水道60餘千米,深水岸線資源豐富,建港條件得天獨厚。

風景名勝

綜述

義安區自然景觀有院天門山、葉山、天目山、相思樹、滴水岩、太陽沖、金山、太陽島、葛仙洞、雙龍洞等;人文古蹟有:銅陵縣烈士塔、雲崖寺、陳翥墓、西鳴寺、清涼寺、大明寺、趙氏戲樓、永泉農莊、木魚山古礦冶遺址等。其中鳳凰山古銅礦遺址(包括金牛洞古礦遺址、木魚山古礦冶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泉農莊、鳳凰山景區為國家4A級景區。

鳳凰山

鳳凰山鳳凰山

鳳凰山旅遊景區座落於順安鎮東部,距東部城區僅10千米,景區內有金牛洞、相思樹、滴水崖、周氏古民居、鳳凰落腳石、牡丹園等著名的觀光景點,建設面積達到1000畝、栽植觀賞牡丹200多個品種,栽植規模在10000株以上,是銅陵縣生態觀光旅遊景區。1988年被中國農業部授予“中國南方牡丹基地”,2009年被國家授予AA級旅遊風景區。2016年2月21日獲國家4A級景區稱號。

永泉農莊

永泉農莊永泉農莊

永泉農莊,2016年2月21日獲國家4A級景區稱號,是一家集餐飲、客房、會議、高爾夫、垂釣、網球、品茗和大型私家園林等於一體的休閒娛樂度假場所。農莊占地650畝,銅陵永泉農莊位於銅陵鐘鳴葉山腳下;500畝山林自然天成;70畝水面垂釣樂園;200畝原森林天然氧吧;農莊主體賓館和30棟別墅融入生態、自然之中。農莊建築(主體賓館、別墅)外形為後現代風格,既繼承了徽式建築青磚、白牆、小瓦的素雅、細膩,又融入歐美鄉村平屋檐、大煙囪的簡潔、粗曠,設計獨特。農莊室內裝飾,採用投資者楊樹根先生個人收藏的木雕(梁托、匾額、門窗格)、石雕、磚雕等,巧妙地運用在廳堂、走道、屋頂、牆壁等處。

天井湖

天井湖位於市區主幹道長江西路北側,現為國家AAAA級景點,以堤山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和北湖,三湖水面通連,湖中有井,名日天井。湖因井面得名,園以湖命名。天井湖俗稱天鏡湖,湖中有傳說“上通天,下通海”的天井奇觀。已先後建成兒童樂園、旱冰場、遊船碼頭、天井茶室、溢沁園及長廊水榭、九曲橋、通天閣、牡丹園等30多處遊憩場所和風景點。

雙龍洞

雙龍洞,位於董店鎮境內。洞口高大寬敞,呈扁形,從外形上看,酷似龍口。一條小溪從洞中流出,水質柔滑。置身洞口,冬暖夏涼。沿溪水入洞,洞內道路迂迴曲折,洞內有個大廳,方圓九百平方米,頂平如鏡,水蝕的彩色花紋富麗堂皇。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引人入勝。這裡洞套洞、連環洞、兩層洞和天井。已查明東段洞長為745米,已開發澆築水泥路200米,還有沒查明的七八里長洞。

鷺島天目山

鷺島天目山,位於市區西南20千米處的董店鎮蟠龍村境內的天目湖中,素有“皖江鷺島”美稱。山四面環水,杉林茂密。每年四月,成群結對的鷺鳥不遠萬里飛至天目山。無論是清晨或傍晚,成群結對的鷺鳥,滿天飛翔覓食,鳴叫嬉鬧,上萬隻鷺鳥將碧波蕩漾的天目湖裝扮得十分壯觀迷人,天水一色之間,小小的天目山便成為鷺鳥的世界,令遊人流連忘返。

鳳凰石

“鳳凰落腳石”,人稱鳳凰石,位於新橋鎮鳳凰山東側200米,與滴水崖相對。它形似圓錐石柱,高約15米,兀立於山道旁,其頂端面積約0.4平方米,上有天然禽爪凹印,形似鳳凰的腳印,傳說就是鳳凰當初的落腳地,故名“鳳凰石”。鳳凰在此小憩之後,隨即飛到東邊清泉邊飲水,這個清泉也被稱為“鳳凰泉”(今在鳳礦尾砂壩內)。鳳凰石旁有一泉口,聚水不竭,古有鳳凰飲泉鳴立於石上的傳說。鳳凰石與相思樹、滴水崖構成一幅悠閒的田園風光。

雲崖寺

雲崖寺位於新橋鎮明月村海拔400米的蓮台山之巔,該寺為明朝正德年間一錢姓人捐資營造的佛教寺院,定名為“石山寺”,後更名為“雲崖寺”,俗稱“觀音洞”。寺依山臨崖而建,呈直角形布局。前廳正南側有一天然石洞,名曰“觀音洞”。洞門前左右邊立碑石兩塊,記載了雲崖寺的歷史概況。寺內遺存明代鐵鐘一尊,高0.95米,重250公斤。1939年10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副軍長項英曾到雲崖寺內察看。“皖南事變”後,這裡曾是新四軍的秘密聯絡點。當地村民自1986年起,自發集資進行修繕。

千年銀杏

千年銀杏位於金榔鄉閘口胡村村口,有1000餘年歷史,是銅陵地區最古老的“子遣樹種”,被人們稱為“活化石”。該樹高20米,樹圍5米,冠幅約20米,大小不一,大則如“公”,樹幹雄偉,濃蔭如蓋,樹圍需4-6人合圍,旁枝橫逸,姿態萬方,小則如“孫”,如群孫偎依。在其根蔸萌生四株小銀杏,每株樹圍也有1米多。

太陽沖

太陽沖位於金榔鄉九榔村大屋佘自然村東,馬仁山西麓。景區全長2.5千米,景區奇峰異石、山水連湖、林木郁蔥,古人曾題“八景詩”以示讚譽。

太陽衝口是面積達百畝的太陽沖水庫。有滴珠崖、韜玉峰、龍首峰、韜玉峰、雙桂峰、五老峰、洗砍池、燕石、觀音岩(另稱小普陀)、神筆峰、神兵陣等景觀。

老洲太陽島

老洲“太陽島”,位於義安區城西老洲鄉的洲頭,與市區僅一江之隔,占地約4000畝,由芳草坪、楊柳林、金砂灘三大自然景觀組成,是一處遠近聞名的郊遊勝地。

鐵錨洲

鐵錨洲,位於胥壩鄉境內,面積約一萬餘畝,是胥壩鄉的一個附屬小洲,洲上基本為意楊林、蘆葦灘、水草坪所覆蓋。是銅陵及周邊地區重要粽葉輸出基地。

名優特產

義安區境內有南方大口鮎、鳳丹、再興圩蘿蔔、太平大蒜、野雀舌茶、銅陵鳳丹、大通茶乾、生薑、博隆地毯、大通小磨麻油、順安酥糖等。

著名人物

盛度(970年—1040年),字公量,石洞耆(今天門鎮)人。曾奉旨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並著有《愚谷》、《銀台》、《中書》、《樞中》四集和制書二集。後任應天(今南京知府)。寶元二年(1039年)辭官歸里。

陳翥(982年―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鹹聱子,桐竹君,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鐘鳴鎮)人。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系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粹。

胡舜元(1019年—1079年),字叔才,銅陵縣鳳凰耆沸水(今新橋鎮境內)人。歷任德興、鄭縣縣令,後遷著作郎。

佘翹(1567年―1612年),字聿雲,號燕南,銅陵縣合二耆(今郊區大通鎮)人。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記》等。佘翹應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請編修《池州府志》,編次未幾,於同年八月病逝。

王世隆(1695年—1762年),字麟洲,號杏圃,銅陵縣鐘鳴獅子山人。著有《懷少集》。

章嘯衡(1896年—1965年),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太平鄉錢家灣人,出身貧苦。1930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歷任蕪湖市政協駐會委員、省文史館館員、蕪湖市政協副秘書長、副主席等職。

城市榮譽

全國文明縣城

全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全國文化先進縣

全國體育先進縣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

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全國法治縣創建工作先進縣

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

全國“六五”普法先進縣

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縣

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

全國兩基先進縣

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

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

全國平安鐵路示範縣

國家地理保護產品“鳳丹”之鄉

國家地理保護產品“銅陵白姜”產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