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14步槍

美國M14步槍

M14自動步槍是美國製造的可選射擊模式步槍,由春田兵工廠設計及生產,曾經成為美國軍隊制式步槍,在美國軍隊中被M16自動步槍所取代,但其後的改良衍生型重新在戰場上服役。M14基本上是在M1步槍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槍有兩個型號,一是M14式步槍,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比較特別的是一般被快慢機鎖固定在半自動射擊模式,轉換全自動射擊模式需要換裝快慢機柄一是重型槍管可單發、連發射擊的班用自動武器。原計畫研製M15式步槍1959年,M15式步槍方案被放棄,M14式步槍正式定型後又作了改進並有M14E1式和M14E2式兩種型號,M14E2式步槍被正式採用於1968年被命名M14A1式7.62mm步槍。

概述

美國M14步槍美國M14步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使用的是M1式7.62mm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由於該槍質量較大,彈倉容彈量(8發)太少,故美國軍方在1944年提出以新槍替換它。1945年美國實施“輕型步槍研究計畫”。其主要要求是:口徑7.62mm,總質量不大於4.1kg,彈匣容量20發,配兩腳架,槍托能摺疊。在整個研製過程中,美國數家兵工廠拿出了幾十種樣槍,還有一些外國槍也參與了選型。最後剩下4種槍進行嚴格的選型試驗:美國斯普林菲爾德武器公司研製的發射T65式槍彈的T44樣槍,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研製的EM2樣槍,比利時的FNFAL自動步槍(命名為T48)。試驗結果是,T48步槍名列第一,斯普林菲爾德武器公司的T44步槍位居第二。T44步槍是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在M1式加蘭德步槍基礎上開始設計自動步槍。

研製過程

約翰·伽蘭德(JohnC.Garand)從1919年10月開始在美國陸軍的春田兵工廠(U.S.ArmySpringfieldArmory,“春田”在國內也音譯為“斯普林菲爾德”)從事武器研究和設計工作,至1953年退職止的34年內,先後設計了54種步槍及生產這些步槍的加工設備,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徑M1半自動步槍,也稱為伽蘭德步槍。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伽蘭德,歷經二戰和韓戰,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伽蘭德近1000萬支。

M1伽蘭德發射.30-06(7.62×63mm)步槍彈,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迴轉閉鎖方式,具有可靠性好,射擊精度高的優點,但根據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的經驗表明M1伽蘭德步槍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首先是8發固定式彈倉容彈量太少,而且在不打光子彈的情況下必須把剩餘槍彈全部退出才能給步槍重新裝滿彈;其次是步槍的長度和重量都太大;另外M1伽蘭德所用的槍彈也太長和太重,使一名士兵攜帶的彈藥量太少。

最先嘗試改進M1伽蘭德是在二戰期間開始的,1944年伽蘭德製造了一種名為T20的試驗槍(“T”指“試驗”),T20基本上是配用M1918BAR的20發彈匣並裝有快慢機的M1伽蘭德步槍。在當時美國也有一些改進.30-06步槍彈的試驗,最後研製出T65步槍彈(最後定型為7.62mm北約標準彈),T65的彈殼只是比.30-06彈縮短了1/2英寸(12mm),但保留原來的彈頭。T65比較輕,生產成本也比.30-06稍低,而有效射程遠,精度也很好,此兩項正是美國陸軍所需要的,在當時美國軍方還不接受中間威力型彈的想法。伽蘭德在對T20原型槍經過幾次改進後,最後又改進出發射T65彈的T37步槍。

在1950年代初期,T37發展成為T44實驗步槍,其特點是重新設計了外形,並改進了導氣系統,在T44上再進一步的研究就是稍作改進的T44E4和T44E5(重型槍管班用自動武器),經過進一步的試驗和改進後,在1957年5月1日,美國陸軍軍械部長宣布正式採用T44E4,並命名為“美國7.62mmM14步槍”,同時採用重型槍管的T44E5也被命名為M15。從1945年美國實施“輕型步槍研究計畫”開始,M14步槍經歷12年的研製,用於步槍設計、研製、試驗和改進的總投資達635.2萬美元。

與T44E4一同試驗的還有另外3種步槍。一種是發射T65彈的T25,一種是T48步槍(由美國H&R公司特許生產的FNFAL),還有一種是英國恩菲爾德輕武器廠研製的EM2。最後通過試驗的是T44E4和T48,而且T48名列第一。但美國最終選定了T44,因為T44較輕,生產加工及操作又與M1伽蘭德接近,而更重要的原因是:M14是“美國本地貨”。M14步槍正式定型後又發展出M14E1和M14E2兩種改型,M14E2於1968年被正式採用,命名為M14A1,並放棄M15的方案,以M14A1取而代之。

美國早年的制式輕武器是用年份定型的,如M1903、M1918等。從1930年代開始,美軍就不再用年份來給輕武器定型,而改用數字編號。如M1伽蘭德是第1型步槍的意思,M1卡賓槍是第1型卡賓槍,還有M1湯姆森是第1型衝鋒鎗等等。在M1步槍之後,從M2到M13還有12型輕武器,多數是一些訓練步槍或生存步槍,還有無后座力炮。例如M2步槍是春田兵工廠生產的一種.22LR口徑、彈匣供彈的鏇轉後拉式槍機步槍;M4步槍(T38)是H&R公司生產的.22Hornet口徑鏇轉後拉式槍機的生存步槍;M5和M6都是兩種口徑的雙管型生存步槍;最後的M13也是.22LR口徑的訓練步槍,原型是雷明頓513T。所以當美軍定型T44時,便輪到14這個編號了。

生產及使用情況

美國M14步槍美國M14步槍

M14步槍的生產契約是由美國政府與一些美國廠商簽訂的,在1958年4月,先春田兵工廠開始小批量生產M14步槍,到1959年開始美國政府與4個廠商簽訂採購契約,開始大量生產M14步槍,直到1963年1月23日美國國防部命令終止採購M14步槍為止,生產期間共花費1.3億美元。從1958-1965年期間,4個生產廠商共為美國政府生產了1,380,358支M14步槍。其中:

美國陸軍春田兵工廠:173,093支(另一說法是167,000支)

奧林·馬西森公司的溫徹斯特-韋斯頓武器分公司(Winchester-WesternArmsDivisionofOlinMathieson,簡稱溫徹斯特):350,501支

哈林頓-理查森武器公司(Harrington&RichardsonArmsCo.,簡稱H&R):537,582支

湯普森-拉莫-伍爾德里奇有限公司(Thompson-Ramo-Wooldridge,簡稱TRW):319,182支

M14停產的原因是在東南亞戰鬥經驗的結果,特別是在越南。M14太長太重,在又熱又濕的氣候中使用很困難,7.62mmNATO彈也太重,使巡邏部隊的單兵彈藥量有限。另外M14的快慢機通常都不使用,因為M14太輕而彈藥威力太大,在點射時槍的跳動嚴重,使散布面太大。事實上,大部份配發到部隊的M14的快慢機都被部隊鎖定在半自動模式上,避免在全自動射擊時無意義地浪費彈藥。另外M14的班用自動武器型M14E2也不太成功。美國軍方在M14暴露出這些問題時就開始尋找新的替代品,最後選擇了柯爾特/阿瑪萊特的AR-155.56mm突擊步槍,後來定型為M16。

M16系列取代M14是在1967年5月開始,1960年代後期M14全面退出現役的一線部隊,但仍有少量M14在使用。例如在1968年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空中騎兵營仍在使用M14,直到1969年12月為止,美國陸軍仍在向新征入伍的士兵配發M14,而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到1971年12月為止,其後M14仍用於訓練和軍營守衛。在1972年6月,海軍陸戰隊的軍官預備學校仍在用M14作為訓練,直到1978年年底聖地牙哥的海軍基地的海軍陸戰隊員仍在使用M14步槍。另外,美國人也以M14為平台先後開發出M21和M25狙擊步槍等型號,並在其積能上表現良好。

M14國家比賽級步槍(NationalMatch,一般簡稱為M14NM)在1959年開始生產,M14NM只能半自動射擊,配有專門的瞄準具,而且槍管特別準確。春田兵工廠和TRW製造的M14NM用於射擊比賽,在1990年代初期,M14NM仍然在射擊比賽中很流行。雖然AR-15正在慢慢蠶食M14在射擊比賽中的位置,但是美國DCM(DirectorofCivilianmarksmanship)射擊俱樂部仍然把M14NM列入比賽項目。

按照軍事援助計畫,從1970年代初開始直到1990年代,至少有450,000支M14型步槍移交給外國軍隊,例如在1995-1998年間按照ExcessDefenseArticles計畫又輸出了124,815支M14步槍。裝備過M14的國家包括南韓、土耳其菲律賓貝里斯智利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共和國、希臘以色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等,例如美國政府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給了以色列35,000支M14步槍,以色列人用這批M14改裝了10,000支狙擊步槍,並一直使用到1997年。有一些M14是授權外國公司轉售的,例如有一批M14是通過以色列出口到紐西蘭和加拿大再售賣給私人的,也有一些M14步槍售賣到荷蘭。當然,還有少部分M14步槍仍然呆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不過也有許多M14的命運悲慘,其中有750,000支M14在總統的行政命令下銷毀。

今天,美國軍方仍封存有至少170,000支M14作為戰略儲備。M14仍在美國海軍的艦艇上使用,而美國海軍的海豹突擊隊和美國空軍的空降救援隊等特種部隊也有使用M14作為精確射擊武器,美國陸軍遊騎兵學校在訓練中也使用M14。在西點軍校、安納波利斯的海軍學院、維吉尼亞州的軍事學院和全國各地的JROTC(國家少年後備役軍官訓練營)都使用M14訓練,在美國的一些州或地方執法機構也有使用美國陸軍援助的庫存M14。M14也經常用作儀仗隊和護旗隊的禮儀步槍,例如阿靈頓國家公墓的禮儀槍。另外,M14也經常用於輕武器研製計畫中的對比試驗。在美國有M14的FANS在2001年時還查到陸軍的財產資料資料庫中至少能列出120,021支M14型步槍,不過沒有說明具體的型號。

評價

在M14上安裝ACOG的狙擊手在M14上安裝ACOG的狙擊手

隨著時代變化,各種新式步兵武器的出現使步槍的作戰職能縮小、作戰距離縮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作戰研究所的《戰場傷亡調查研究報告》對一戰、二戰和朝戰中的作戰記錄、值班日記、傷亡報告等進行了詳細研究和統計,得出步槍累計使用頻率曲線圖,認為在採用步槍的戰鬥中,100m內開火的情況約占30%,200m內開火的情況約占72%,300m內開火的情況約占88%,400m內開火的情況約占92%,從而說明步槍的最大有效射程擬定為300~400m已經足夠。M14是屬於過時的設計,它強調過去軍用步槍的設計思想——精度高和射程遠,但卻顯得太長太重,導致M14步槍在東南亞叢林的徒步作戰中極不方便,而機械化步兵也反映攜帶M14步槍不利於乘坐裝甲車,影響戰場機動性。另外,7.62mmNATO彈的衝量大,射擊時後坐猛烈,士兵在連發時難以控制住槍,因而連發射擊精度很差。美國陸軍設計的M14A1是打算克服這個問題,但是它是太輕而無法成功地代替M1918BAR系列。而同時期前蘇聯研製的AK47突擊步槍則具有火力猛、體積小和可靠性高的優點。國內在評論M16可靠性時經常會提到在越南戰場上美國士兵仍掉手中的M16而撿起AK47使用,但據我國著名輕武器專家劉學昌先生分析和論證,美國士兵經常仍掉的其實是笨重的M14而不是M16,儘管早期的M16步槍也暴露過可靠性差的缺陷,但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然而,M14仍然是一件可靠性好和威力強大的武器,它只是一把生不逢時的好槍,偏愛使用M14的人正是看中它的致命性、遠射程和好的侵徹能力。因此M14作為突擊步槍的補充,在一些部隊里作為精確支援火力的角色套用在戰場之上。例如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一直有使用M14,尤其是在一些山地、沙漠、海上或雪地任務中,在這些環境下的作戰距離比從林和城市地形的較遠,需要有遠射程的精確火力來填補突擊步槍的缺點。與同時代的另外兩種同口徑步槍(FNFAL和HKG3)相比,M14無論在射擊精度、可靠性、後坐力控制及使用的舒適性等方面都是最好的,我國技術人員對這三種武器進行實彈射擊對比,結果也是M14表現最好。

跨入21世紀,隨著美軍作戰思想的改變和戰場環境的轉變。許多庫存的M14又得以重見天日,再披戰袍。重新起用M14與美國在阿富汗發動的“持久自由”行動有關。阿富汗的環境不同於越南叢林,是個山區,視野開闊,因此步兵交戰的距離比較遠。美軍在阿富汗的行動主要是由特種部隊協助當地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武裝在美軍空中力量的支援下進攻,並在關鍵戰場上讓空降部隊參加戰鬥。因此在阿富汗的美軍都是輕裝步兵,缺乏重武器。小口徑步槍的有效射程太近,在阿富汗的環境下往往無法有效地打擊中距離上的敵人,而專業狙擊步槍M24的射速太慢,數量也不多,為班組提供戰術支援時力不從心。根據這些經驗,美國陸軍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重新起用了一批M14,配上兩腳架和4倍的ACOG瞄準鏡,射速快射程遠的M14彌補了小口徑突擊步槍與專業狙擊步槍之間的火力空白。這兩個空降師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場上使用了更多的M14,基本上是每個班配有1支。許多輕步兵都抱怨M16無法有效攻擊600米開闊地外的目標,而M14就可以勝任這個任務。受到這樣的啟發,在2003年11月,美國陸軍正式為輕裝快速反應部隊斯崔克旅(Strykerbrigade)配備了安裝有劉波爾德MkIV瞄準鏡的M14步槍,每個班配1支,提供遠程火力支援。而現在,在伊拉克的每一支美國陸軍部隊都裝備了配有各式各樣瞄準鏡的M14步槍(也包括了特種部隊的M25狙擊步槍)用於提供遠程支援火力,有一些配高倍率瞄準鏡,而有一些則配低倍率甚至無放大倍率的反射式瞄準鏡,並沒有統一標準。看到M14重披戰袍的前景,KAC公司也趕緊推出專為M14型步槍設計的RAS上護木,有三段M1913標準皮卡汀尼導軌,在軍用市場和民用市場上都爭取了一些訂單。

結構

伊拉克戰爭中使用M14的82空降師狙擊手伊拉克戰爭中使用M14的82空降師狙擊手

M14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伽蘭德在M14上首創了氣體關閉和膨脹式導氣裝置並獲專利,這種導氣系統的特點是可以自動關閉導氣孔,限制進入導氣筒內的火藥燃氣。導氣裝置位於在槍管下方,由導氣箍、導氣箍頂塞、活塞筒、活塞、槍機框和復進簧等組成。活塞行程短(約37mm),活塞後半部為長方體,抵在槍機框上;前半部呈圓柱形,表面有環槽。機框中空,內裝復進簧。導氣箍右後方有閉氣閥,可將導氣孔關閉,以發射槍榴彈。

槍機呈扁圓柱形,右前端有一導輪,導輪卡入槍機框上的導槽之中,機框通過導輪帶動槍機在機匣中前後運動。槍機前端有拉殼鉤和拋殼挺。擊針位於槍機內。拉機柄在機匣右前方,通過一個連桿與槍機聯接。當最後一發彈發射後,槍機會被機匣左側的空倉掛機扣住。

M14的擊發機構是從M1伽蘭德步槍演變來的,大部分零件都相似,包括雙鉤擊錘,扳機和扳機連桿(第一阻鐵)以及位於第一阻鐵後面的帶阻鐵簧的第二阻鐵等。整個發射機構一起裝在機匣後部,由保險機固定栓固定。保險開關與M1伽蘭德類似,位於扳機護圈前方。

機匣兩側壁上有導引槍機運動的導軌。機匣內還有一橫樑,中間開有缺口。這樣,當槍機復進尚未到達鏇轉閉鎖位置時,即使擊錘意外解脫而打擊擊針,也不會出現走火的危險。因為擊針後端曲拐突出部被機匣橫樑擋住,雖然受到撞擊,卻不能向前。只有當槍機確實閉鎖後,擊針後曲拐部才恰好位於機匣橫樑中央的缺口處,此時擊針才能打擊底火。

機匣右側有拉機柄導槽,前下方是彈匣槽,後下方是扳機座固定槽,上方還有一個橋夾導槽,可以通過拋殼口上方用橋夾直接向彈匣壓彈。USGI機匣在右側下方有一個安裝快慢機操作柄的開孔,M14的快慢機在不需要時可以拆出,用一個快慢機鎖代替。M14的快慢機鎖(selectorlock)是一個用於代替快慢機柄的小零件,當M14裝上了這個快慢機鎖後,快慢機就被固定在半自動位置上,不能轉換自動射擊。不過,只要卸下快慢機鎖重新裝上快慢機操作柄,M14仍然可以選擇射擊方式。商業的半自動型M14機匣上沒有快慢機,因此也取消了快慢機柄的安裝孔,這是區別USGI機匣與商業機匣的一個方法。

工作原理

導氣系統和槍機工作過程:

當彈頭通過導氣孔後,部分火藥燃氣經由槍管下方的導氣孔,並經過與導氣孔對正的閉氣閥和活塞側壁上的孔進入活塞頭中。由於導氣箍前端為頂塞所封閉,氣體只得在活塞頭內膨脹從而推動活塞向後運動。活塞向後運動4mm時,原本與導氣孔對正的孔就會錯開,阻止了火藥燃氣繼續進入活塞頭中,所以這種閉塞膨脹式的導氣裝置不需要用氣體調節器。

活塞和機框相連。活塞后座時帶動機框向後運動。機框的自由行程約為9.5mm,使膛壓下降至安全值,然後機框導槽上的開鎖斜面迫使槍機導輪向上鏇轉,槍機前端的閉鎖凸筍便從機匣內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槍機鏇轉開鎖的過程還起到預備抽殼的作用,使彈膛中的彈殼得以鬆動並略向後退。隨後,槍機后座,抽出彈殼,彈殼被限定於彈底窩上。槍機繼續后座,當彈殼口部脫離彈膛後,位於槍機內的拋殼挺簧伸張,推拋殼挺向前,使彈殼繞拉殼鉤轉動,然後從槍的右側拋出。彈殼在拋出的過程中還會撞及機框突起的前端面,這將起到加速拋殼的作用。

當活塞的后座行程將要結束時,導氣箍下方的排氣孔開啟,火藥燃氣由這些孔中泄出。氣體泄出後,驅使活塞頭向後的壓力就消失。此時被壓縮的復進簧伸張,推機框向前,帶動槍機復進,槍機推彈入膛。由於槍機導輪和閉鎖凸筍分別與機框導槽上的閉鎖斜面及機匣中的閉鎖槽相互作用,槍機遂向右鏇轉實現閉鎖。槍再次成待髮狀態。

擊發機構的工作過程:

扣壓扳機後,第一阻鐵向前,與擊錘鉤解脫,擊錘簧推擊錘向前。擊錘打擊擊針而擊發槍彈。擊發後,槍機后座,壓倒擊錘。第一阻鐵仍然在前方,但掛不住擊錘的鉤,此時擊錘鉤由第二阻鐵掛住。

半自動射擊時,只有鬆開扳機,才能再次發射。因為只有鬆開扳機,第二阻鐵才能向後。於是,擊錘便與第二阻鐵解脫,並開始向前迴轉,但隨即又被第一阻鐵掛住,使槍成待髮狀態。

全自動射擊時,擊錘掛在第二阻鐵上,槍機閉鎖後擊錘即被解脫。全自動射擊的關鍵在於,機框快復進到位時,其上的凸起掛住連發桿的鉤,並帶動連發桿向前,從而使快慢機軸上的阻鐵卡板轉動。卡板下端的凸起推動第二阻鐵向後,解脫擊錘。擊錘打擊擊針,擊發槍彈。

世界著名的步槍

步槍是步兵的基本裝備,也是其他軍兵種的重要武器裝備,是目前裝備量最大、使用範圍最廣的輕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