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流動畫電影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

主流概念形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時,美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已經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是1937年由迪斯尼公司製作的《白雪公主》。這部電影為迪斯尼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並形成了以後卡通片生產製作的典範。由《白雪公主》派生出來的一系列有關主題、任務、結構、風格、樣式的經驗,不但成為了迪斯尼公司奉行的金科玉律,同時也成為以後大部分商業動畫電影製作所仿效的重要典範。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迪斯尼標誌
主流概念形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時,美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已經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是1937年由迪斯尼公司製作的《白雪公主》。這部電影為迪斯尼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並形成了以後卡通片生產製作的典範。由《白雪公主》派生出來的一系列有關主題、任務、結構、風格、樣式的經驗,不但成為了迪斯尼公司奉行的金科玉律,同時也成為以後大部分商業動畫電影製作所仿效的重要典範。對於投資巨大、生產周期漫長的動畫電影來說,這些規則和規律儘管從來沒有成文法律或有約束力的規定來加以確定,但它們一直為大多數動畫電影的製作者所遵循,這種現象一直延續至今。“迪斯尼”在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主流”的代名詞。當然,在美國製作主流卡通片的公司並不只有迪斯尼,華納哥倫比亞派拉蒙夢工廠皮克斯等許多電影製作公司也都生產和製作具有明顯主流風格的動畫影片,儘管這些公司都在有意識地同迪斯尼的影片保持距離。

由於動畫和商業上的成功,迪斯尼在美國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文化向世界輸出。而其文化內涵,就是將其所涉及的事物美麗化、單純化和消費化。知道今天,迪斯尼的卡通片儘管有所改變,但是基本上還是保持著它固有的傳統。因此,主流卡通片,是指那些以兒童為主要消費對象,具有相對固定模式和文化內涵的動畫影片。

美國主流卡通片的對象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米老鼠

迪斯尼早期動畫默片,最初的放映是加在一部劇情片的前面放映的,並且事先不加任何宣傳,甚至連片名都不讓觀眾知道。這種做法有一個名稱,叫“預演”,完全是為了觀察觀眾的反應。迪斯尼以米老鼠作為明星的第一部成名作《威力號汽船》,便是在一部名為《打群架》的故事片前面加映而大獲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肯定劇場中的觀眾絕大部分是成人。事實證明,在早期的迪斯尼卡通片中,大凡成功之作,同成人的關係似乎遠比同兒童的關係要大。有人對《白雪公主》作出如下評價:“這部影片的主題觸動了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白雪公主和她可怕的繼母的鬥爭變成了一個生動的隱喻,像是指一個即將捲入世界大戰的國家的恐懼,在這場戰爭中,罪惡的黑暗勢力似乎威脅到美國的生存。”這樣一種隱藏在動畫電影中的成人化現象,儘管有時候不能直接從影片本身讀出,但卻是一種事實。而在今天製作生產的電影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這種痕跡:《獅子王》的主人公辛巴放棄悠閒生活選擇戰鬥,他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於血緣、家族的責任感,對兒童來說顯然是過於深奧,而且辛巴的回歸多少含有復仇的意味,這是對成人潛意識的一種滿足,對兒童則毫無正面意義。《冰川世紀》、《熊的故事》所展示的對於血仇艱難的寬容和諒解,對於成人來說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對於兒童來說這樣的主題不僅過於沉重,同時也不容易理解,因為在兒童的觀念中尚無血仇概念,何談寬容和諒解?

兒童成為卡通片的主要觀眾只不過是卡通片商業運營的附屬成果,而作為家長的成人在刻意地維護動畫作品的某種純潔性。作為家長的成人要幫助他們的孩子學會遵循社會道德規範,學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以使孩子能夠在社會上與他人和睦相處,獲得生存的基本能力。正因為如此,他們在為自己的孩子挑選電影作品時,其標準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同他們自己的所欣賞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從社會文明發展的角度對卡通片的觀眾進行理解的話,就會看到,兒童作為主流卡通片的對象僅僅是一種社會的表象,這樣的看法會加深我們對所謂的“主流”動畫電影的理解。

因此我們可以說主流動畫電影的對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兒童群體,而是以成人為背景的兒童群體。

美國主流卡通片的表現形式

1人物造型的符號化

美國主流卡通片中,一般都會將人物性格直接表現在造型上。影片《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美貌,小矮人的可愛,皇后的可怕等等,都直接在造型上予以表現。這樣一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在《獅子王》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辛巴的造型活潑可愛,而他的叔叔,那個弒君篡位者的臉上,則被畫上一道刀疤。最近美國楊百翰大學審視了過去70年來43部迪斯尼動畫電影進行角色分析並整理出報告。報告指出,電影中的負面人物往往都能和老人家掛上鉤,在造型上也往往都被刻畫成“無牙、駝背和聲線沙啞,甚至是胸脯低垂。”報告指出:“在15%的電影裡,只有老人的形象是負面的;70%以上的電影內含至少1個不討好的老人角色。在超過60%的電影中,長者角色都是男性,超過80%的都是白人。”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獅子王

在造型上的愛憎分明,是同整個的劇作風格密切相關的。只有在劇作中人物的行為保持前後的一貫性,造型才有可能將他們符號化。例如《白雪公主》中對白雪公主這個人物的用光、透視角度、行為動作等方面都區別於其他人物。

20世紀90年代之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觀。如果故事中人物的性質不再保持從頭到尾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不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那么造型就無法維持將其符號化的特點。這些形象的塑造更依賴於人物行為在故事中的發展,而不是造型。如《冰川世紀》中的劍齒虎就不能被設計成一個讓人心生厭惡的形象;《怪物公司》中的毛怪也不能讓人感到面目可憎。

另外,人物的審美觀念的改變也對動畫電影的造型有所影響。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一般人們所保持的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在世紀末有了很大的改變。60至70年代西方前衛的“嬉皮”和“流行音樂”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到世紀末已經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如破損的牛仔服裝、迪斯科舞等等。在視覺上,人們也能接受更多的並非和諧的色彩對比、不流暢的線條以及怪誕的造型。這樣一種文化的,審美觀念的改變,在卡通片中儘管表現得十分緩慢,但還是有所改變。這特別表現在美國除迪斯尼之外的一些製片公司。如夢工廠2001年製作的《怪物史萊克》中,公主最後變成了一個面目醜陋、體態臃腫的姑娘。要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樣的結局恐怕是當時的觀眾所難以接受的。夢工廠製作的《小雞快跑》在造型上走“醜化”的漫畫路線,所有造型看上去都顯得臃腫而笨拙,絕不以任何靈巧示人。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小雞快跑

總的來說,美國的主流卡通片在造型上走的還是“甜美”路線。這特別表現在迪斯尼公司的影片中。從1937年的《白雪公主》到2002年的《星銀島》,不論是影片的主角是人或是動物,主要正面人物的造型都是“帥哥”、“美女”型的,很少有例外。甜美路線除了為迪斯尼贏得票房,還為迪斯尼開闢了一塊巨大的商業空間。迪斯尼樂園的開創便是以這些卡通明星作為號召的。另外,某些甜美造型還吸引觀眾購買相關產品,從而為迪斯尼帶來額外收入。

2 迴避視覺上的暴力刺激

對於視覺上的暴力刺激,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的處理是十分小心和保守的。當故事中出現了無法迴避的暴力場面時,影片的製作者也會在畫面的處理上儘量做得“溫文爾雅”。如“鐘樓怪人”的開頭,法官弗羅洛從吉普賽女人手中搶奪嬰孩,一腳將其踢倒在地,吉普賽女人的頭撞在台階上死去,但是地上並不表現鮮血;在最後攻打聖母院的一場戲中,許多士兵被嘎西莫多扔下的東西砸中,影片中誇張變形的手法來處理,使得暴力場面變成了戲劇式雜耍,同樣也是沒有一滴血。這樣的方法在早期的動畫電影中非常多見,例如貓和老鼠等,都變成了喜劇式的打鬥,從而脫離了暴力的範疇。在《風中奇緣》里,白人湯姆斯開槍打死印第安人高剛,高剛倒在水中,影片同樣沒有表現流血,無論是在水中還是在人的身上。在《花木蘭》中,一些血腥殺戮的場面被放在了幕後。單于讓兩個被俘的漢軍士兵回去報信,他對著兩個漢軍士兵走開的背影說:“報信需要幾個人?”一個蒙古士兵拉開了弓回答說:“一個。”射殺漢軍士兵的畫面則不予表現。在主流卡通片中,諸如此類迴避暴力或至少是將暴力的刺激程度降低的例子不勝枚舉。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花木蘭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主流動畫電影迴避暴力主要使用的方法有3種:第一,迴避。將暴力場面放在幕後處理;第二,淡化,不直接表現暴力的後果,如血;第三,戲劇化,通過誇張變形使得暴力的行為變得滑稽可笑,從而避免了暴力的視覺刺激。

3 愛情貴族化

也許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愛情一直是屬於貴族的奢侈品。因此貴族式的浪漫愛情成了人們的理想。自從《白雪公主》描繪了公主和王子的愛情以來,幾乎所有與愛情有關的動畫電影所描繪的都是王子或公主的愛情,連動物也不例外。例如《小美人魚》描寫王子和美人魚公主的愛情,《風中奇緣》描寫平民和印第安公主的愛情,《蟲蟲攻擊隊》則是螞蟻平民和螞蟻公主的愛情等等。還有一些影片,儘管沒有明確人物的身份,但通過環境和周圍人物的對比,使某些人物顯示出非同尋常的優越感。例如以狗為主角的影片《小姐與流氓》,淑女養尊處優,掛著象徵高貴身份的狗牌,從來不知道“民間疾苦”為何物,它同流浪漢之間的愛情,看起來至少是一種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愛情。特別是飯店主人看到流浪漢帶來的淑女後,為它們準備的音樂晚餐,更加強了這種氣氛。

不過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例外,如《小雞快跑》、《泰山》這樣的影片表現出來的愛情便沒有涉及貴族化的模式。不過從猩猩的觀點出發,泰山也是“部落首領”唯一的養子,其身份也可以算是“王子”。而《小雞快跑》里的愛情並不是影片的主要情節,愛情只是故事的點綴而已。

美國主流卡通片的結構

1 歌舞劇結構方式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白雪公主

美國主流電影中一種很重要的結構方式就是載歌載舞的歌舞劇方式。這種結構方式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影片的娛樂性。當美術的因素進入電影,同電影一起構成動畫這樣一種電影樣式,從形式或功能上均區別於劇情電影。但是動畫電影不能像劇情電影那樣提供逼真的視聽幻象,使觀眾完全忘我地沉溺其中,因此它只能在另一個領域中發揮其特長,充分地利用其在藝術上的優勢,給人耳目以視聽節奏,使人在欣賞時得到完全不同於劇情電影的享受。動畫電影中的歌舞形式不同於一般電影的歌舞劇形式,更不同於舞台的歌舞劇。這是因為,一般歌舞劇的舞蹈展現的是人的肢體語言,而動畫電影表現這一點則非常困難。因此,動畫電影的歌舞中,實際上是以歌為主,以舞為輔,並發展出了一些動畫特有的表現歌舞的方式。

(1)正常動作節奏化

動畫電影中所表現的舞蹈許多都是將人物的動作節奏化,使敘事的場面能同音樂匹配。如《白雪公主》中,小動物們在白雪公主的指揮下洗刷餐具和打掃房間的動作便是完全舞蹈化和節奏化的。這種行為看起來往往是日常生活舉止,卻有意無意配合了音樂,因此可以被成為“節奏化行為”。同樣,影片《埃及王子》的開頭表現勞苦大眾在皮鞭下勞動,在音樂的配合下,所有的勞動,包括畫面的設計和剪接,都在節奏上對音樂進行了支持。

(2)圖案化

這種方式主要是以圖案變化的形式來同音樂匹配。《獅子王》中兩隻小獅子不聽烏鴉的勸阻,前往象墳的途中與動物們的一場舞蹈是以圖案的方式來結構的。《小美人魚》中螃蟹勸說小美人魚留在海底時的一段歌舞也同樣是以圖案的方式來結構。迪斯尼很早就意識到了圖畫本身所具有的音樂性,在《幻想曲》中,他對動畫所具有的這種能力進行了實驗。“圖案舞蹈”的出發點在於繪畫本身,因此對於音樂和舞蹈的支持並不是很有力,處理得不好很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因此迪斯尼在處理這一類舞蹈時,往往會加入一些幽默滑稽得表現,以調劑可能出現得觀眾注意力的轉移。如在《獅子王》中,兩隻小獅子的唱段中,便安排了大象最後將烏鴉坐在屁股下壓扁的搞笑細節。

(3)仿真

這種方式不太常見,可能是因為製作上比較困難的緣故,其實就是模仿舞台,或者也可以說是仿真舞蹈。其方法就是將真人舞蹈拍攝下來,然後再通過摩片的手段將其在卡通片中還原,用於卡通片中的人物。當然也可以在變形之後用於動物或其他物體,不過得到的往往是其他效果,而不再是舞蹈。這樣的做法同舞台藝術紀錄電影的方法相似,觀眾能夠通過卡通片欣賞到人類肢體語言的魅力。如《白雪公主》,晚餐後白雪公主同七個小矮人的舞蹈等。

以上羅列的三種卡通片的舞蹈方式是典型狀態,在許多影片中往往是將各種典型形態混合使用。如《小美人魚》中,寄居蟹指揮動物們集體演唱的“接吻”歌,從指揮演唱這一形態上來說,影片的這一片段屬於間接的“節奏舞蹈”,因為所有的行為都是這個環境中應有的邏輯行為,並不是歌舞的特設;但從畫面構圖來看,則又是圖案舞蹈。並且,其中還包括幾隻弗拉明戈鳥按住嗓音極差的海鷗,不讓它們唱出聲音來的喜劇片段。

早期模仿舞台歌舞劇的結構方式,如《白雪公主》,影片中女主人公的動作幾乎完全是舞台化的。不過,今天卡通片中的歌舞劇表現方式,即便是在相當舞台化、表演化的情況下,舞蹈和歌曲的使用同舞台歌舞劇也已經有了很大的距離,如《埃及王子》,儘管影片中的人物如同舞台上一樣開口唱歌,但舞台的環境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電影的蒙太奇手段和繪畫的手段。所以這一類影片的結構可以說是一種被電影化和美術化了的歌舞劇結構。

2 搞笑貫穿人物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怪物史萊克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強調整體的娛樂性,而且幾乎是將這一點強調到了極致。這表現在主流動畫電影避免悲劇性結局,在結構上也力圖避免將故事敘述得過分沉重。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主流動畫電影在結構上的另一個特點:搞笑貫穿人物。搞笑貫穿人物的設定在相當一部分的主流動畫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風中奇緣》中的啄木鳥,它們不但在影片中起調節氣氛的作用,同時還起著象徵的作用。作為印第安公主波卡洪塔斯的朋友,獾、啄木鳥同白人貴族的狗之間的衝突和以後的和解,象徵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可能,同時也反襯出狗主人的冥頑不化。《花木蘭》中的小龍和蟋蟀,它們指導木蘭如何才能像個男人似的在兵營里生活,鬧出不少笑話。《獅子王》里多嘴多舌的烏鴉,《阿拉丁》里的小猴子阿布等等,有時候不但起氣氛調節的作用,還能夠在結構上起作用,推進故事的發展,如影片《星銀島》,吉姆為了追墨菲而無意知道了賽勒巴的陰謀,兩人反目成仇,故事的矛盾由此激化,被推向轉折。

在美國動畫電影的早期,迪斯尼的影片中應該說都是搞笑的人物,那時候以生產短片為主,搞笑是這類影片唯一的目的。當第一部長片《白雪公主》問世時,整個電影的結構起了變化,不再將搞笑作為唯一目的。因此搞笑的人物在影片中退居次要地位,如7個小矮人。在以後的長片製作中,正劇的味道越來越濃,搞笑如同漫畫的風格一樣,隨著長片的發展,在動畫電影中的地位步步後退,逐步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搞笑貫穿人物。這些搞笑角色的設定,一方面是因為結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調節影片的氣氛,使影片保持一種輕鬆的狀態,或者也可以說,至少使主題沉重的影片對於兒童觀眾來說不再那么沉悶。

搞笑貫穿人物除了搞笑之外,還起一種“矯枉”的作用。美國主流卡通片強調影片的教育作用,正面人物不免會顯得過於完美。“完美”可以是一個褒義的詞,它同樣也能被闡釋為“單調”、“乏味”等貶義。過於完美的事物往往會同現實生活中的觀眾拉開距離,使人覺得不那么可親可愛,這是影片製作者所不願意看到的。搞笑貫穿人物往往在“完美”和“世俗”之間搞調和,使走向純粹的完美能染上一些世俗之氣而顯得不那么可敬可畏。在《小美人魚》中,如果沒有寄居蟹奧巴斯丁在一旁擔任“監督”的角色,小美人魚浪漫而純潔的愛情就會因為缺少意識形態上的障礙而顯得理所當然和不那么珍貴。在《怪物史萊克》中,如果沒有懦弱、膽小和處處打退堂鼓的驢子,又怎么能顯出史萊克的堅定和執著?《花木蘭》則是一個“矯枉”反用的例子。卡通片中的花木蘭不再是傳說中的英雄,而是更富有現代色彩的女性,她的替父從軍的英雄理想,需要小龍和蟋蟀的幫助才能實現。一般來說,大凡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理想化的“英雄”,而是“轉變人物”或者“中間人物”的話,搞笑貫穿人物便會起到反向作用,幫助他們成為理想的英雄,如影片《星銀島》中賽勒巴的“寵物”墨菲。賽勒巴在影片中是一個轉變人物,最初給觀眾的印象是狡猾而兇惡的強盜頭子,而他的寵物儘管調皮卻善良純真,從不參與主人的任何陰謀,反而成了與其主人對立的另一個影片主人公吉姆的朋友,從而在吉姆和墨菲的主人之間建立起一個可以溝通的橋樑,使賽勒巴最後的轉變有一個可以參照的基礎。

3大團圓結局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白雪公主

以大團圓結局的影片不僅僅是卡通片,也曾經是劇情電影結構的主要方式,好萊塢以這樣一種類型結構的影片博得了“夢幻工廠”的稱號。在今天的劇情電影中,人們不僅希望看到“好人好報,惡人惡報”,同時還希望受到啟迪和開啟思索,因此大團圓結局已經不可能一統劇情電影的天下。但是在動畫電影中,這樣一種結構方式至今仍然是主流動畫電影中最基本的樣式。我們能在多數美國主流電影中找到這樣的例子:

《白雪公主》中,千里迢迢趕來的王子的最後一吻,讓白雪公主死而復生,悲劇式的結尾霎時演變成了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風中奇緣》中,印第安酋長的女兒阻止了父親的殺害白人俘虜的行為,避免了一場戰爭,白人同印第安人取得了諒解。

鐘樓怪人》的結尾,則完全離開了原小說的悲劇情節,一改嘎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雙雙慘死的結局,讓巴黎人民為嘎西莫多歡呼,讓愛斯梅拉達和腓比斯終成眷屬。

美國動畫電影的主題

美國主流卡通片中的主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強調教育的作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循公認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蟲蟲特工隊

在劇情電影往往有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但一般都會儘量往規範所能許可的邊緣上靠,以期吸引大量觀眾,但是卡通片則不同。在表現愛情的情況下,卡通片沒有婚外戀三角戀同性戀的問題,即使是早戀問題也會刻意迴避;同時,殺人和復仇也是美國主流卡通片嚴格的禁忌。在影片《花木蘭》中,最後決鬥的一刻,兇惡的單于被木蘭奪去寶劍,木蘭並沒有馬上將其殺死,而是多此一舉地將他身上的衣服釘死在屋脊上,讓小龍木須點著的火箭將其射走。在《獅子王》中,刀疤僅僅是被辛巴打敗而已,最後則是被刀疤的盟友,一群土狼說殺死。在《蟲蟲攻擊隊》中,兇惡的蝗蟲最後被螞蟻弗萊克引誘至鳥巢成為小鳥的美食。

(二)邪不能勝正,正義和善良永遠戰勝邪惡和貪婪

美國的主流動畫電影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悲劇。正義的一方無論多么軟弱,最終一定會戰勝敵人。為了使故事具有懸念,正義一方則往往處於劣勢,甚至是不成比例的弱勢,如何讓這些“弱勢群體”令人信服地戰勝敵人成了美國主流卡通片中經常碰到的一個課題

1、神跡

神跡是指以神的力量獲取勝利。最典型的是早期影片《白雪公主》,王子以他的吻來救醒公主。《埃及王子》中的先知摩西帶領著他的族人擺脫追兵的方法是讓神跡出現,大海讓出了一條路。

2、智慧

通過智慧,弱小者使自己變得強大,從而戰勝敵人。在《阿拉丁》中,阿拉丁在最後關頭急中生智,誘使邪惡的宰相變成一個精靈從而收入燈內。所以這種方式是以強制強,以智慧來創造強者。

3、堅韌和勇敢

往往是以不惜犧牲個人的英雄行為來戰勝強者或克服困難。這些英雄有時並不具有超強的能力,但是卻具有超強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小馬王》中的馬王,則踢開了鐵鏈,使群馬逃出了白人之手,回到了自然。

4、全體動員

以集體的力量戰勝敵人。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模式,如影片《小雞快跑》中,所有的小母雞齊心協力製造飛機,最終成功戰勝了貪婪的敵人,逃出養雞場。

5、混合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失落的帝國

有些影片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混合了多種不同模式。如迪斯尼影片《失落的帝國》,便將神跡、個人英雄和全體動員結合在一起。當手無縛雞之力,狂愛古代文明的邁羅要獨自一人去救被擄走的公主,他的行為感動了眾人,於是大家一起利用飛行器前往救援,最後戰勝了貪財而邪惡的軍人羅克。

(三)長於獵奇而對文化內涵有所忽略

美國主流動畫電影為了保持其主題的純潔性和教育功能,可以說是“為所欲為”。從那些改編自童話傳說、歷史的故事中我們看到,美國的動畫電影在那些與其自身文化和觀念相牴觸的地方,都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原作的精神、思想及其文化的內涵。因此,大凡在美國主流卡通片中所出現的、有關非西方文化的東西,大多給人一種非驢非馬的感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