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比例

經濟比例

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量的對比。


定義

經濟比例經濟比例
經濟比例economicproportion

定義1: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社會再生產環節之間、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量的對比。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積累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關係日益廣泛和緊密,形成各種錯綜複雜的比例。

定義2: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社會生產各環節之間相互聯繫的數量對比關係。主要有: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即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係;農業內部、工業內部的比例關係;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業的比例關係;生產和基本建設的比例關係;人口增長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關係;社會商品供應和需求的比例關係等等。科學合理的比例關係,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受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生產力發展水平、現有人財物及自然資源的制約。因此,只有遵重客觀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統籌兼顧,搞好綜合平衡,才能安排最優比例,協調各方面比例關係,保證國民經濟有計畫按比例發展。

實質

各種經濟比例,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為得到本身需要的各種不同產品量而按一定比例把社會勞動(包括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分配於各個不同部門的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性對任何社會都是必要的,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能自覺地按比例,使比例協調,保持國民經濟平衡,可以加速經濟發展,付出同量勞動而獲得更多成果;不能自覺地按比例,使比例失調,造成不平衡,會延緩甚至破壞經濟發展,付出同量勞動只能得到較少成果。

內容

經濟比例主要有:①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②社會產品兩大部類(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比例;③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④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之間的比例;⑤能源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⑥社會商品供應量和購買力之間的比例;⑦生產和建設之間的比例;⑧經濟建設和科學、教育、文化、衛生建設之間的比例;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的比例;⑩人口再生產和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比例;國民經濟各地區之間的比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比例。
此外,在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內部,還有各自的比例。如在農業內部,有農、林、牧、副、漁之間的比例,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之間的比例等。在工業內部,有食品工業紡織工業造紙工業冶金工業電力工業機械工業等傳統工業之間以及這些傳統工業和電子、雷射、光導纖維、新型材料、新的能源等新興工業之間的比例;有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之間的比例;有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之間的比例等。在交通運輸內部,有鐵路、公路、水運、管道、民航等運輸方式之間的比例;有貨運和客運之間的比例等。
在各種經濟比例中,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社會產品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是國民經濟建設中最重要、最綜合、最概括的比例。在實際工作中,社會產品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通過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來體現。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決定於兩大部類比例農輕重比例,又反作用於兩大部類比例和農輕重比例,它們共同構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比例,制約著其他比例。

影響因素

各種經濟比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在客觀上受社會的、歷史的、自然條件的、科學技術的、經營管理的多種因素影響,歸根結柢受制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和水平。因此,人們要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及時調整有關的經濟比例,使之成為最佳比例,以保證國民經濟協調地、高速度地、高效益地運行和發展。

國民經濟比例

經濟比例經濟比例
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它有多重含義:(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所包含的範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要求與它相適應的一定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是有機聯繫在一起的,具有客觀制約性,不是隨意建立任何一種經濟結構都是合理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本國實際情況;能否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自然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能否有力地推動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否既有利於促進近期的經濟成長又有利於長遠的經濟發展。

所謂經濟結構調整,就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和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進行調整,藉以改善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繫和比例關係,利用技術進步的主導作用,促使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推動整個國發經濟向前發展。當前我國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充分考慮世界科技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重組的趨勢,著眼於全面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對經濟結構正在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長期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