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結構

國民經濟結構(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指國民經濟內部各因素和各成分按照一定的序列結合起來的相互關係,它反映國民經濟總體的內部狀況、內在要素和內在聯繫。

國民經濟結構

正文

一國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和各種經濟成份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
部門結構 國民經濟可分為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領域。物質生產領域由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和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繼續的商業等物質生產部門所構成。非物質生產領域由財政金融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生活服務行政管理等部門所構成(見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所有這些部門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形成國民經濟中的部門結構。物質生產領域和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基本方面。前者是後者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後者的發展狀況則對前者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或者促進其發展,或者阻礙其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勞動分配的比例中,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比重日益增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提高了非物質生產領域,特別是其中的科學和教育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物質生產領域來說,各物質生產部門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另一個基本方面。各物質生產部門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是由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影響,此外,還取決於一國的自然狀況(地理資源氣候國土面積等)以及人口數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從事農業的人口向工業和其他產業部門逐步轉移,從而在社會勞動的分配比例中,農業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非農業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各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必須適合社會需要的比例。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比例協調,結合適當,是國民經濟順利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它們之間的比例失調,則會嚴重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建立與它相適應的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
產業結構 在按三次產業劃分國民經濟部門時,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以及三次產業內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產業結構一詞有時也專指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如輕工業重工業、農業之間,工業、農業與運輸業之間,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之間,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
地區結構 一國內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比例和結合狀況,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又一重要方面。由於自然狀況和社會歷史原因(人口數量、文化、教育、民族傳統、社會制度等),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的部門結構等方面都會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各地區之間不同的經濟比例和結合狀況。一國國民經濟的地區間的結構同該國的社會經濟制度也有一定的關係。國民經濟的地區結構,對於大國和多民族的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所有制結構 一國內各種經濟成份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也是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方面。在一些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往往存在著一種以上的經濟成份,除了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成份以外,還存在著其他經濟成份,甚至殘留著以往歷史時代的早已過時的經濟成份。例如,資本主義國家里不僅有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經濟,還存在著小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裡,除了占主導地位的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以外,還存在著勞動者個體所有制經濟,以及私營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一個國家裡同時存在的各種經濟成份是建立在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基礎之上的經濟形式。它們之間的對比關係和結合狀況,反映著一國社會經濟制度的狀況。
國民經濟結構這一概念,有助於人們把國民經濟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和組織,它是由其各個組成部分緊密結合而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它促使人們從國民經濟整體與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上,從這些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的有序聯結上,對國民經濟進行多方面的剖析,從而揭示國民經濟結構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及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並且可以據此制訂調整國民經濟結構的對策,進而完善發展經濟的總戰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