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

綏中

位於葫蘆島市的南部,瀕遼東灣。東隔六股河與興城市相望,南臨渤海,西與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接壤,北枕燕山余脈與建昌縣毗鄰。地處東經119°34′-120°31′,北緯39°59′-40°37′′之間。現轄13個鎮,17個鄉。面積2764.9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4年)。

基本信息

簡介

綏中縣隸屬葫蘆島市,有漢、滿、蒙、回、朝鮮等民族。綏中縣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3,較高的山峰有平頂山(海拔925米),龍門山和三山,中部為起伏平緩的丘陵,東南為平原和低洼地。河流有六股河及其支流黑水河、王寶河。此外,還有九江河、狗河、石河、貓眼河等大小河流百條。一般都源短流急,季節性比較明顯。本縣處於南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一月平均氣溫-8.3℃,最低氣溫-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氣溫24.3℃,最高氣溫36.7℃。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無霜期174天。綏中縣呈“六山一水三分田”。東南部沿海平原是主要產糧區,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梁、小麥、水稻等。中部丘陵地帶適於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生長。北部山區是水果重點產區,盛產蘋果、白梨,有梨果之鄉美譽,是國家優質水果基地縣。全縣現有果園65萬畝,果樹1600萬株,年產水果35萬噸,產值3.5億元。此外,蠶、人參等中藥資源也較豐富。現有林面積166萬計,森林占有率42.3%。綏中縣臨海,內陸有大小水庫30多座,在水產養殖、水產加工和捕撈等方面都有突破性進展,主要海產品有魚、貝類、蝦類、蟹類、蜇類等。綏中縣的礦產主要有金、鋁、鋅、鉬、硫鐵、長石、矽石、磷等、工業部門有化肥、農機製造、電機、絲綢、釀酒、造紙、印刷、水產品加工等。近年來鄉鎮工業發展迅速,以服裝、燈具、鋼鐵、建材等為龍頭的一批企業集團和工業小區也已初具規模。綏中縣地處關內外咽喉地帶,交通便利。京哈公路、瀋山線鐵路黃貫全境西東,綏在克公路穿越縣境東北往興城、建昌及河北省。此外,縣鄉公路把縣內各鄉鎮連線起來。綏中港是綏中地產貨水運碼頭,規模為3000噸級泊位,年吞吐量55萬噸,為全縣海上貨運、振興經濟起了重要作用。綏中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蹟頗多,自然景觀獨具風采。位於李家鄉境內的京東首關“九門口”,建於明洪武14年,是明代長城中的重要關隘之一。它飛跨河谷,險峻雄奇,號稱“水上長城”,是中國古長城中的一絕。位於渤海岸邊的秦漢宮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深山峽谷中的妙峰寺雙塔、蔚為奇觀的前衛歪塔、水光瀲灩的將軍湖、以及老虎汀、下屯、新庄子、湯口等四大溫泉等,構成了著名的遊覽勝地。綏中海域寬闊,是理想的天然浴場。

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的楊利偉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2003年10月15日台北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縣人民政府駐綏中鎮中央路一段14號,郵編:125200。行政區劃代碼:211421。區號:0429。拼音:SuizhongXian。

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綏中縣地形地勢受燕山山脈制約。山地屬燕山山脈的東延部分,形成5條山脈。這些山脈呈扇形延伸至京瀋鐵路沿線,構成全縣地形骨架。由於山脈多自西北部入境向東南延伸,使地勢開成西北高、東南低的特徵。

綏中綏中
山地 綏中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41%左右,包括:五指山山脈、砬子山山脈、大孤山山脈、三山山脈、高樓山山脈。

丘陵 丘陵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38%,幾乎各鄉鎮均有分布。由於被河流切斷,彼此各不相連。按地區劃分,可分為西北部丘陵,溝谷向陽,光照充足,有利於果樹栽培,所產白梨聞名東北;東北部丘陵,溝谷較多,坡丘向陽,梨園遍布;南部丘陵,包括綏中縣南部和沿海鄉鎮,大台山和王鳳台果樹農場均坐落於此。

平原 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1%。沿海平原是遼西走廊的西入口。在地區分布上可分六股河西岸平原、沿海平原與河谷平原。

盆地 永安堡盆地是縣內唯一的盆地,範圍包括永安堡鄉和前衛鎮西北一角。北有三山山脈,西部和南部是高樓山脈,東部石河上游的大風口水庫是唯一的出口處。東西最長約22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6公里,略呈棱形,面積約250平方公里。

2、地質

地層 綏中縣地層由老至新分布如下:太古界,分布面積最大,岩性以混合花崗岩為主。元古界長城系,包括常州溝組串嶺溝組大紅峪組。中生界侏羅系,包括坤頭波羅組、白旗組、張家口組、義縣組、建昌組。新生界第四系,包括中下更新統殘坡積層、中上更新統沖洪積層、上更新統坡洪積層、全新統沖洪積層、全新統海積層。

侵入岩 縣內中生代侵入岩發育良好,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北。包括聖宗廟-葛家屯岩體,屬侏羅世中期侵入岩。寬邦岩體,屬侏羅世中期侵入岩。龍門山岩體,屬侏羅-白堊世侵入岩。栗木溝岩體,屬侏羅-白堊世侵入岩。羊岩子岩體,屬侏羅-白堊世侵入岩。除上述侵入岩體外,尚有多種脈岩,種類繁多,分布零散,規模不大。

地質構造 綏中縣所處大地構造半日位屬山海關台拱,是一個以上升運動為主的地區。沉積岩蓋層不發育,古老的結晶岩基底廣泛出露。縣內大小斷裂幾十條,多數分布在西北部。大的斷層有四條:明水斷野、紅廟子斷層、

綏中綏中
松嶺子斷層、寧子溝斷層。

3、土壤

棕壤 綏中縣地處棕壤帶,棕壤分布十分廣泛。總面積179,118.5公頃。棕壤是在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根據形成的過程,又劃分為棕壤性土、棕壤和潮棕壤3個亞類。

草甸土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河漫灘、超河漫灘、沖積平原、沿海淤積平原和山間平地。總面積54,823公頃,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23.34%。除近海沿岸和近灘的砂質草甸土外,其它均已懇為農田,是糧、棉、油的主要生產基地。

鹽土 鹽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的小莊子至萬家的近海低洼地帶,可溶性含量在0.6%以上,面積166.63公頂,約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0.07%。鹽土的形成過程就是土壤的鹽漬化過程。

沼澤土 分布在低洼地區,主要集中在王寶、前衛等鄉鎮。面積374.3公頃,約占各類土壤總面積的0.15%。沼澤土母質為河相沉積物,歷年季節性節水時間較長。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前衛、網戶、明水、秋子溝等鄉鎮,面積419.5公頂,約占各類土壤面積的0.18%。水稻土在縣內分布較為零散,發育程度不高,處於初期階段。但在土耕條件下,基本改變了原來成土方向。

4、水文
水資源綏中縣水資源總量為7.98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22億立方米,地下水2.76億立方米。全縣蓄水工程有大小水庫33座,控制面積727平方公里,調節水量1.18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量的19%。引水工程26處,河流區間徑流量利用為0.23億立方米。機電井1,266眼(含方塘)開採地下水0.71億平方米。在狗河中游有4處溫泉:老虎河溫泉,海撥145米,主泉眼水溫32.5℃,湧水量約2.5噸/小時。下屯溫泉,海撥140米,水溫32℃;新莊溫泉,海撥120-130米,水溫21-25℃;湯口溫泉,海撥95米,水溫47℃。河流綏中縣主要河流有六股河(與興城市界河)、寬邦河、黑水河、王寶河、石河、狗河、九江河、強流河、貓眼河等。界河-六股河源頭在建昌縣谷杖子鄉西北的930高地。在八家子鎮沙河哨東南側與興城市三道溝鄉西側入境,成為綏中縣與興城市的界河。六股河流經本縣寬邦滿族鎮,匯合八家子河、寬邦河;經西平坡滿族鄉,匯合黑水河;又經高台鎮,匯合王寶河;最後經小莊子鎮後入海。西岸共經5個鄉鎮,匯合4條較大河流,徑流68公里,流域面積862.2平方公里。六股河是遼西地區四大水系之一。總長143.8公里。河寬最寬處800米,中下游平均寬600米,平時流水面寬95米,水深0.5米左右。年最大徑流量16.67億立方米(1969年),多年平均徑流量6.3億立方米。縣內其它河流 黑水河,六股河支流;寬邦河,六股河支流,又名二台子河;王寶河,俗稱王八河,後雅公稱今名。澇豆溝河,王寶河支流;朱仙屯河,王寶河支流;小莊子河,發源於小莊子鎮石官村東北0.5公里處。馬家河,發源於大台山南麓;長灘河,由馬家河、閻家嶺河、三台子河匯合而成。貓眼河,發源於雞架山北峰;葉家墳河,上游稱飲馬河;狗河,原名高兒河,演變溝兒河諧音稱狗河,是縣內第一大河。新開河,舊名涼水河,發源於網戶滿族鄉官帽山泉眼。石河,原名石子溝,因多石子而得名。是縣內第二大河。小王寶河,石河支流;強流河,原名急水河。九江河,此河流經九門口,原稱九門河,後改名九江河。金絲河,原稱荊條河,發原於李家堡鄉上荊村。

5、氣候
綏中地區屬於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四季分明,水熱同期,降水集中,日照充足,季風明顯。春季雖有冷空氣侵入,但強度弱,回暖較快;夏季西南季風盛行,雨量充沛,高溫潮濕,多雷多雹,伏天潮熱。秋季偏北季風開始增強,雨量驟減,氣溫速降;冬季偏北季風勢力很強,氣候乾冷,大地封凍。
氣溫據1986到2000年記載,年平均氣溫為9.8℃;極端最高氣溫為38.1℃,歷史最高為39.8℃;極端最低氣溫-25.2℃,歷史最低為-26.3℃。

地溫 年平均地面溫度為11.9℃,極端最高62.4℃(1993年),極端最低-34.6℃(1990年)。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為652.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為1998年908.5毫米,歷史最多為1959年1,087.6毫米;年最少降水量為1999年的295.2毫米,是歷史最少的一年。

蒸發年平均蒸發量為1,714.6毫米。

日照年均日照時數2,544.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7%。

氣壓年平無氣壓為1,015.1百帕,極端最高為1,046.8百帕(1994年),極端最低為984.0百帕。

風年平均風速2.8米/秒,最多風向為南風,大風日數比前期減少。

無霜期平均無霜期176天,最長196天(1990年),最短141天(1986年)。

6、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全縣土地總面積27.65萬公頃,在葫蘆島市名列第二位。全縣人均占有0.45公頃,比全國人均0.96公頃少0.51公頃。地貌類型複雜,土壤類型多樣。山嶽面積11.34萬公頃,約占總面積的41%。丘陵面積10.51公頃,約占總面積的38%。平均面積5.81公頂,約占總面積的21%。在全部土地資源中,耕地面積5.4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78%,人均0.09公頃。林地面積9.71萬公頂,占總面積的35.11%,人均0.15公頃,居葫蘆島第一位。牧草地面積15.83公頃,占總面積的0.10%。居民工礦點面積1.82萬公頂,占總面積的6.60%。交通用地0.4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0%。水域面積2.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8.57%。未利用土地2.81萬公頃,占總面積10.16%。還有荒草地2.53萬公頃,沼澤地0.02萬公頃。礦藏資源綏中縣發現有色金屬礦30處,分布在12個鄉、鎮;黑色金屬礦14處,分布在8個鄉、鎮;黃鐵礦11處,分布在6個鄉、鎮;黃金礦11處,分布在5個鄉鎮;石灰石礦3處,分布在3個鄉、鎮;凝灰岩礦2處,分布在2個鄉;螢石礦和重晶礦5處,分布在4個鄉、鎮。另外還有煤礦2處,石油礦1處,石棉礦1處,磷礦1處,粘土礦9處,矽石、長石礦26處,草木炭礦90處,大理石和花崗岩礦若干處。野生動植物野生動物 綏中縣在動物地理分布上處於華北、東北動物區系的延續交匯地區,屬遼西山地丘陵生物環境區。兩棲動物:共有9種,包括中國林蛙、花背蟾蜍等。爬行動物:共有21種。包括龜、棱皮龜等。哺乳動物:共有7目16科58種,常見的陸生動物有:狐、艾虎等。鳥:共有17目37科37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69種,省重點保護53種,省級有科研究價值的250種。保護鳥類主要有丹頂鶴、大天鵝、等;食鼠鳥類主要有紅隼、大狂、貓頭鷹等;食蟲鳥類主要有大杜鵑、夜鷹等;獵鳥類主要有豆雁、石雞等;觀賞類主要有翠鳥、金翅雀等。森林昆蟲:有226種,主要昆蟲約100種。野生經濟植物 綏中縣有野生經濟植物997種,分屬119科,51屬。主要包括:纖維類、油脂類、澱粉類、鞣料類、芳草油類、藥用類、土農藥類、觀賞類。

歷史

境內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綏中鎮北龍王山和鎮西破台子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並出土彩陶罐

綏中綏中
耳部殘片和空心鬲足等文物。這些文物屬紅山文化,和黃河流域古文化遺址淵源相同。綏中自古就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在古代隸屬關係變化頻繁。

,綏中地區屬孤竹國

西周,屬幽州

春秋,屬燕地幽州

戰國,屬遼西郡

,屬遼西郡

西漢,屬遼西郡海陽縣

東漢,屬遼東屬國昌遼縣

,屬幽州昌黎郡

西晉,屬州昌黎郡昌黎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是鮮卑族慕容氏所建。屬平州成周郡,後屬平州昌黎郡集寧縣。後燕和北燕,屬平州樂浪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時,屬營州昌黎郡廣興縣,北魏分裂後,屬東魏營州昌黎郡。

,屬柳城郡柳城縣

,屬河北道營州貞觀十年(636)在烏突汁達罕部落(今前衛附近)置威州,後改瑞州,又置來遠縣

五代,916年改瑞州為來州,屬中京道大定府來州來賓縣和隰州海濱縣。

,屬北京路瑞州(州治所在今前衛鎮)瑞安縣。

,初屬遼陽行省北京路瑞州,後改屬大寧路瑞州。

,實行衛所制。屬遼東都司轄下的廣寧前屯衛

,實行府、州、縣制。康熙二年(1663)屬奉天府。康熙三年屬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分寧遠州六股河以西部分建綏中縣治所在中後所。光緒28年(1902)六月,清廷批准分縣設定。縣取名綏中,出於求安靖平。綏,即安撫綏靖;中,即縣治在中後所。“綏中”乃永遠安寧的中後所之意。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制,實行省道制,綏中縣尿屬奉天省遼瀋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制,綏中縣直屬奉天省,次年奉天改稱遼寧。民國23年(偽滿康德元年、1934)4月,本縣屬偽滿設立的錦州省。民國32年(1943)春,中國共產黨組建凌青綏聯合縣辦事處,統轄本肢西北部抗日游擊根據地,屬冀熱遼邊區熱東十六專署。民國34年(1945),“八一五東北光復八路軍收復綏中,9月10日成立綏中縣政府,屬冀熱遼邊區熱東十八專署。11月18日國民黨軍隊占領綏中,建立縣政府,隸屬遼寧省解放初,綏中縣隸屬遼西省。

1954年綏中縣人民政府改稱綏中縣人民委員會,隸屬遼寧省錦州市

1956年11月改屬錦州專區

1959年1月復屬錦州市。

1965年又屬錦州專區。

1968年4月22日撤銷綏中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綏中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錦州市。

1980年6月撤銷綏中縣革命委員會,復建綏中縣人民政府,仍屬錦州。

1989年6月12日,綏中縣改屬遼寧省錦西市。

1994年9月20日,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綏中縣隸屬葫蘆島市

歷史人物

王作藩1910年2月出生於遼寧省綏中縣。

1930年2月進入東北講武堂,畢業後歷任東北軍116師,119師的見習參謀,通訊排長,付營長。在愛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於1937年10月隨呂正操部加入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王作藩同志參加革命後,歷任冀中人民自衛軍通訊營副營長、晉察冀軍區軍政大學區隊長、第四軍分區9大隊參謀長、游擊支隊支隊長、五團副團長、分區參謀長、分區付司令、遼寧保全司令部副參謀長、保全縱隊司令部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通緝地區警備司令部司令員、遼寧軍區參謀長、遼東軍區副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副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司令部計畫處處長、運輸處處長、東北軍區軍事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兼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運輸部部長、遼寧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檢察局局長、解放軍後勤學院訓練部副部長、解放軍獸醫大學副校長、正軍職顧問等職。1983年12月離職休養。

王作藩同志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抗日戰爭時期,王作藩同志目睹了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野蠻侵略,為挽救國家危亡,他毅然投身革命,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他革命意志堅強,從不退縮,從不動搖,曾率部參加過陳莊戰役,晉察冀軍區反掃蕩,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和戰鬥。在戰鬥中,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王作藩同志參加了沈鐵地區殲滅國民黨先遣軍24師、保衛梅河口、四保臨江、解放長春等多次戰役戰鬥。他做戰勇敢、指揮果斷,身先士卒,為奪取全國勝利、創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王作藩同志一直工作在我軍後勤戰線,為我軍的後勤建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抗美援朝期間,他擔任東北軍區後勤運輸部部長,為了保障我軍的後勤供應,他周密組織,精心指揮,出色完成了各項運輸任務。特別是任獸醫大學副校長期間,他堅決貫徹和執行我軍後勤工作方針,堅持為部隊服務的方向,全身心的投入我軍的後勤建設事業。他經常深入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指導工作,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全校同志的廣泛讚譽。離休後,他仍然十分關心和支持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深受廣大幹部和民眾的愛戴。
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王作藩同志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忠於共產主義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社會主義建設,為我軍後勤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忠心耿耿,任勞任怨出色地完成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賦予的各項任務。他一生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堅決執行上級的指示、決議。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團結同志,關心民眾,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廉潔奉公,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他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在工作崗位還是離職休養,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本色,保持和發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和作風。
王作藩同志於2003年6月15日在長春逝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