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國

孤竹國

孤竹國誕生於夏,是冀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國--孤竹國[1] 。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為孤竹君。孤竹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國的建立,標誌著冀東文化已高度發達。孤竹先民是禮儀、文明之邦,距今約3600餘年。 孤竹國範圍廣袤,約含概今天太行山以東、內外蒙古以及東北和朝鮮地區。其夏代遺蹟無考。商代遺蹟、遺物,遍及京津和遼西地區。近年來,唐山市灤南縣新發現有關孤竹國重要物證,如帶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鉞、玉冠等大量文物。通過文物釋讀佐證了孤竹國中心就存在於灤南大地,從而解決了”孤竹國“中心即”孤竹城“的歸屬問題。千年孤竹迷案終於大白於天下。

簡介

孤竹國誕生於夏,是冀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是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國 。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為孤竹君。孤竹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國的建立,標誌著冀東文化已高度發達。孤竹先民是禮儀、文明之邦,距今約3600餘年。

孤竹國範圍廣袤,約涵蓋今天太行山以東、內外蒙古以及東北和朝鮮地區。其夏代遺蹟無考。商代遺蹟、遺物,遍及京津和遼西地區。近年來,唐山市灤南縣新發現有關孤竹國重要物證,如帶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鉞、玉冠等大量文物。通過文物釋讀佐證了孤竹國中心就存在於灤南大地,從而解決了”孤竹國“中心即”孤竹城“的歸屬問題。千年孤竹迷案終於大白於天下。【文字來源於”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12月第十四卷,第四期——第48-54頁刊登李良戈的《孤竹國“所在地探究》】

孤竹國之謎,存世千載。近年來,唐秦兩地有關專家對孤竹國的探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唐山地區灤南縣所發現的有關孤竹國和殷商的系列玉器,為孤竹國中心的探究提供了明確的佐證。

唐山灤南大馬莊區間,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殷商遺址發現。如“小賈莊蓮台寺商代遺址”等。該地區除發現大量玉文字器,還發現了帶有孤竹國先祖的名諱“亞微”銘文的青銅器多件。如青銅觚、青銅鼎等。以上器物,經國內專家學者認定,全是殷商孤竹遺物。故此論證,唐山灤南即是孤竹國中心。

地理位置

父丁孤竹罍父丁孤竹

孤竹國是位於今唐山灤南為中心的一個商朝起源地的國家,其地廣袤,今京津唐、遼寧、內蒙、吉林、黑龍江、朝鮮,皆在其境內。孤竹國中心因背山面海,既有鹽鐵之利,又有出海之便,是整個北方和東北地區人們聯絡中原的咽喉所在。故此,唐山在當今依然是整個河北乃至京津唐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戰略要地和經濟特區。其重要物產食鹽、鋼鐵、煤炭等戰略資源,早已聲名四海。

君主

一, 高祖墨
二,高祖契
三,曾祖商
四,祖熤
五,祖丙
六,父丙

父丁 墨胎竹猷 第七任孤竹國國君 見《亞微罍考釋》
亞微 墨胎初 ?- 商紂王 六十一年 父丁之子 見《亞微罍考釋》、《 史記索隱 》
亞憑 墨胎馮 商紂王 六十一年-? 亞微之次子 見《史記·卷061·伯夷列傳》、《 路史 ·國名記》
此後世系失考

名稱解釋

“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辭有關竹氏的活動,有40多條紀錄。

河南安陽,河北唐山灤南、秦皇島盧龍,遼寧喀左等地發現的有關孤竹國——甲骨文、青銅器、玉文,以及《國語》、《管子》、《韓非子》、《史記》等古籍對孤竹均有記載。

學術界對孤竹國名主要解釋為:

一,“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製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

二,根據《急就篇》顏師古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

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然,從新發現有關孤竹國文物推斷,孤竹國建國可能要遠早於《史記》記載的殷商之初。

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應在夏末商封孤竹君前。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滅亡時間

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說根據《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孤竹國滅。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

二說根據《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後(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於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

學術界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採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並沒有滅亡。《管子》記述的時間公元前660年,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

孤竹國文化遺址

大概歷史

大致說來,孤竹在殷商之前屬於夏朝北邊的大國。在幫助為同為子姓的殷族建立大邑商後,孤竹國也處於鼎盛時期。一般認為,孤竹國建於夏末,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

前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後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周衰後被山戎族統治,春秋不久開始處於燕國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周邊關係

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國君墨氏與商王同為子姓,是東夷的一支。
其二,有姻親關係。
其三,宗族國的關係。有孤竹國在,殷商就有家的安全感。

傳說

1955年5月12日的一個午間,凌源縣海島營子村民唐永興、張懷仁等六人在一個叫小轉山子的坡地上耕地時,無意中在地下翻出一件銅器。這件銅器讓他們感到新鮮,於是他們在四周繼續挖掘,不料,這一下子竟然挖出16件銅器。這是解放後遼寧地區首次發現的商周時期銅器窖藏坑,而且多數銅器帶有銘文,填補了遼寧地區商末周初歷史的空白,意義重大。

馬廠溝銅器差點被當成廢銅

唐永興等人並不知道挖出的這16件銅器的價值,於是當作廢銅,由互助組與平房子合作社訂立收購契約。眼看著高古銅器要當作廢銅熔煉。這時,唐永興出於好奇拿著其中一件有銘文的卣蓋(就是現陳列於遼寧省博物館三樓第二展廳的史伐卣)找到當地蒙民完小校長暴鳳賓,暴校長當即與另兩位教師依歷史書籍查對,認出這是周代銅器,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得到訊息後,於10日將出土銅器全部取回保存。從發現銅器到入藏博物館,前後還不到一個月時間。之後,這批銅器撥入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除了鴨形尊和燕侯盂調撥到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之外,其餘現均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銅器窖藏接踵被發現

青銅器在遼寧地區的大規模發現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進入70年代,喀左、錦州一帶青銅器窖藏的相繼發現,讓人們的目光重新投向了遼西地區。

1973年3月6日,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平房子公社北洞大隊第三生產隊貧下中農在村南一丘岡上挖石頭時,在距地表30厘米深處發現六件排列整齊的青銅器,五罍一瓿,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館、朝陽地區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在當地筆架山上探掘時,又發現六件青銅器,包括一件饕餮紋方鼎和一件蟠龍紋蓋罍。這批銅器相距上次發現銅器的地點才幾米遠。專家們把兩次發現的窖藏坑分別編為北洞一號窖藏與北洞二號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灣子村村北棗樹台子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共有銅器三十二件,其中帶銘文15件。這批銅器的發現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馬廠溝窖藏4公里。

在這么小範圍內連續出土四批大規模銅器窖藏,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注意。

1979年4月,在遼寧義縣北邊的稍戶營子公社花兒樓大隊,靠近醫巫閭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一批青銅器,共五件。

至此,大規模銅器窖藏的發現才告一段落,然而銅器窖藏相繼被發現,冥冥中似乎預示著商末周初時期遼寧的歷史應該得到合理的解答。

孤竹國的傳說

孤竹國子姓,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諸侯。傳說孤竹國君有兩位兒子,長子伯夷,三子叔齊,伯夷為了尊父命,讓王位於叔齊,悄悄離開孤竹國,西行考察西岐。叔齊尊天理、守規則,長幼有序,也悄悄離開孤竹國西行而去。巧的是,兄弟倆不謀而合,相向西行。一日兄弟倆在邙山相遇,百感交集,抱頭痛哭!

此日,正趕上武王伐商大軍過河。伯夷、叔齊同去勸諫武王,指責武王“父死不葬、可謂孝乎”?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武王克商,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陽山下採薇而食。

一天,一個老丈發現有兩個外鄉人在首陽山采野菜吃,就好奇的走上前來問伯夷叔齊:“你們二位是哪裡人士,為何自此採薇而食呢?“

伯夷叔齊對這位老丈講明了自己的身事和經歷,老丈隨即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想必知道這個道理?你們雖然沒有吃周家的糧食,可你們吃下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二人一聽,頓覺羞愧。於是決意不食一物,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

如今,河南偃師依然保存有“叩馬村”古地名,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夷齊祠廟遺址和墳冢遺蹟仍在,當地依然傳頌著伯夷叔齊的故事。

伯夷叔齊清名,“光高日月”,與日月同輝。

另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

相傳商湯時,禹封炎帝的後代墨台氏在孤竹國,孤竹國國君的二子伯夷、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首陽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其後人就有以國名中的竹字為姓,稱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漢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為姓竺。

父丁孤竹罍銘文父丁孤竹罍銘文

銅器是從中原帶到遼西地區的

發現於遼西地區的銅器,大都有中原風格,而從當時東北地區的銅器鑄造水平來看,還沒有達到與中原相同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批銅器都是從中原帶過來的。那么究竟是什麼時候埋藏的這批銅器?又是誰人埋藏的呢?這一問題,期待考古研究新的發現和解讀。

對於前一個問題,似乎還好解釋,通過考察,得知銅器的埋藏年代應該是周初,並且延續了一段時間。

對於第二個問題,有學者認為應當與此前的紅山文化的壇、廟、冢等祭祀結構聯繫起來考慮,認為紅山文化與商人起源有關,那么,這些銅器的窖藏應該也是屬於埋藏祭祀,並與文獻中商人的“郊”、“褅”等祭祀方式結合起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周初燕文化到達當地的象徵。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如今,這批銅器大部分靜靜地躺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展櫃中,它們似乎在召喚我們,與我們訴說歷史的滄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