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tuberculous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可為原發,亦可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感染。多發生於兒童以間歇性腹痛、腹瀉為主要表現,可導致患兒營養不良,腸粘連等。系統的抗結核治療,效果較好。

基本信息

病因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多因飲用未經煮沸的牛奶所致,亦可繼發性肺結核或腸結核等。

發病機制

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該病多見於童年期,它可以是原發的,也可能是繼腸結核或肺結核而續發的。在原發病例,其細菌大都是直接透過健康的腸壁而進入淋巴結或者是腸壁的原有病變已經完全癒合未留痕跡在繼發病例,則大多數在肺或腸有明顯的病灶淋巴結受累最多的是在回盲部,在盲腸及升結腸內側的腹膜後間隙中以及在小腸系膜下端部分。偶爾,上腹部的淋巴結也可以有結核性病變。隨著病期的不同,受累的淋巴結可以有急性腫大,呈乾酪變,化膿,或者硬結鈣化等不同的變化。有些鈣化的淋巴結可以堅硬如結石在X線檢查時與腎臟結石膽囊結石甚為相似常需通過腎盂造影或膽道造影才能鑑別。有些淋巴結的乾酪變或冷膿腫可相互融合成團,其大如拳,須開腹探查方能鑑別。

臨床表現

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臨床上,急性的腸系膜淋巴結結核可以疑似急性闌尾炎急性胃腸炎等。

1.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1)症狀:患者疲倦不適,時感臍部或右下腹有間歇性腹痛痛劇時可伴有噁心、嘔吐。1~2天后疼痛減輕,但以後又可發作加劇。持續低熱,經常腹瀉,水樣便和黑臭便也是常見的症狀。
(2)體徵:腹部脹滿和壓痛。壓痛以右下腹最顯著,該處有時並可摸得少量腫塊,易與急性闌尾炎混淆。

2.慢性的腸系膜淋巴結核

(1)症狀:腹瀉及脂性下痢病人因長期慢性腹瀉及因淋巴結的腫大,常有營養不良如消瘦貧血和疲乏等。如並有腹膜的結核者症狀更將加劇。患者常有中等度的熱型,食欲不振消瘦顯著,精神倦怠。
(2)體徵:腹部膨隆,慢性壓痛。

併發症:

腸梗阻,淋巴結化膿穿孔為常見併發症。

診斷

1.病史 有進食未消毒的牛奶史、結核接觸史或者結核病史。
2.臨床特點
(1)消化道症狀及體徵:腹痛腹瀉或便秘腹部腫塊。
(2)結核中毒症狀:發熱、盜汗、食欲不振、消瘦等。
(3)抗結核治療有效。
3.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或其他免疫學檢查陽性。
4.X線檢查 腸系膜有乾酪樣壞死病灶。

鑑別診斷

應與慢性闌尾炎、回盲部惡性淋巴結瘤、腸套疊等相鑑別。若X線檢查類似結石的陰影時,尚需通過腎盂造影或膽道造影與腎臟結石或膽囊結石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紅細胞沉降率 多明顯加快,可作為評定結核病活動程度的指標之一。
2.血常規
(1)白細胞計數正常,淋巴細胞增高。
(2)血紅蛋白輕度降低
3.血漿蛋白 近20%慢性患者有低蛋白血症。

其它輔助檢查:

1.結核菌素試驗 結核菌素1∶10000試驗呈陽性反應有參考價值。
2.X線
(1)腹部平片:腸系膜尤其是迴腸末端外有散在的鈣化的陰影。
(2)鋇餐造影:若合併腸結核,可見腸運動過速病變段受刺激收縮,充盈不佳病變侵及小腸時鋇餐通過可有激惹現象,小腸動力加強,出現狹窄現象
(3)胸片:可發現肺部結核病灶。

相關檢查:

淋巴細胞

白細胞計數

血沉

血紅蛋白

治療

該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當並發腸梗阻,或淋巴結化膿穿破致腹膜炎時,則需手術治療。有時為了診斷,需要除外惡性淋巴瘤或其他腫瘤時也行剖腹探查。
1.支持療法 活動性腸系膜結核應臥床休息糾正營養不良,必要時可給以靜脈內高營養,輸血或輸入血漿蛋白
2.抗結核治療
(1)抗結核藥物的選擇:對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炎的處理類似其他部位的結核,但療程必須在1~1.5年。對初治病例,鏈黴素異煙肼、吡嗪醯胺和利福平等第一線藥物為首選為了延緩或防止耐藥性的產生,目前強調2~3種藥聯合治療,用利福乎、異煙肼及鏈黴素合併治療6個月後復發率只有3%。若為繼髮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炎病人可能曾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對一線藥物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可考慮第二線藥物,如乙胺丁醇、乙硫異醯胺卡那黴素、環絲黴素等。
(2)治療方案:①2HSP/10HP;②2HSE/10HE。
一般在治療開始後1~2周內,患者的自覺症狀即可改善食慾增加體溫和大便趨於正常。然而如果治療不及時。病程已屆後期,即使給予合理、足夠抗結核治療,仍不能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3)藥物副作用:副作用發生的時間以前半月內最多見,超過60天無副作用者,繼續服藥則很少發生副作用。
副作用多發生在肝臟、胃腸、神經腎、關節、皮膚、血液等器官系統。按其發生的頻率,大致排序為:肝損害、胃腸反應過敏反應和神經反應,其他副作用很少見。
①肝損害:多為一過性。較多見於異煙肼(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醯胺、對氨水楊酸(PAS)等。肝臟損害的發病率與年齡及用乙醇有關,在含異煙肼和利福平的多藥方案,轉氨酶升高可達30%。
②胃腸反應:是最多見的副作用常見於對氨水楊酸(PAS)、吡嗪醯胺、利福平等。
③關節腫痛:多見於吡嗪醯胺乙胺丁醇,與利福平合用可減少發生。
④神經系統副作用:大劑量套用異煙肼可引起周圍神經炎;鏈黴素損害平衡功能;卡那黴素等以損害聽力為主;視神經損害是乙胺丁醇的主要副作用。
⑤過敏反應:多見於間歇療法或復治的患者,通常在用藥後2個月內發生鏈黴素、利福平、對氨水楊酸(PAS)發生過敏較多,乙胺丁醇發生過敏反應比異煙肼、鏈黴素和對氨水楊酸(PAS)晚。
⑥血液系統副作用:是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最常見的是利福平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氨硫脲引起的血液異常最多。
⑦腎毒性:最常見於氨基糖苷類藥物。
3.對症治療
(1)腹瀉:可用鹼式碳酸鉍(次碳酸鉍)0.6g3次/d
(2)腹痛:給予顛茄阿托品等藥物,嚴重者可給予輸液及鉀鹽。
(3)不完全梗阻:除上述對症治療外,應行胃腸減壓。
4.剖腹探查 本病常疑為急性闌尾炎而施行手術。術中可以發現闌尾多屬正常,但腸系膜淋巴結多數有腫大,腹腔中並可有少量積液此時可照例予以闌尾切除,淋巴結可摘出1枚做活組織檢查,腹腔則縫合而不予引流,患者大都可以痊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