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石人

突厥石人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的考古工作者錫林郭勒地區的東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西烏珠穆沁旗、正藍旗和多倫縣等地,發現了大量的突厥石人。在隋唐之世,此地一直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他們遺留下大批的突厥文物,這些石人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了。曾經散落在草原上,如今矗立在文物站內的“突厥石人”。從造型上看,這些石人有男亦有女,有長者亦有兒童,多數在1米3左右。據考證,這些石人,多數為墓前殉葬品。這些石人大都利用天然形狀的巨石,雕塑線條流暢、逼真,表現出了古代突厥人雕塑藝術的精湛高超。

基本信息

突厥

突厥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3億操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亞塞拜然、賽普勒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辭海釋義

突厥石人圖集突厥石人圖集

《辭海》中這樣描述突厥:“中國古族名。廣義包括突厥、鐵勒各部落,狹義專指突厥。公元六世紀時,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首領姓阿史那。金山形似古代戰盔,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初屬柔然,為鍛工。公元546年,首領土門擊敗鐵勒,收其眾五萬餘人。公元552年破柔然,建政權於鄂爾渾河流域。疆域最廣時,東至遼海,西達西海,南到阿姆河,北過貝加爾湖。有文字、管制、刑法、稅法等。北朝的統治者與之通婚。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

相關史實

突厥石人圖集突厥石人圖集

突厥是鐵勒的一支。鐵勒即戰國秦漢時期的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的敕勒(高車)。突厥起源地在葉尼塞河上游,是一個以狼為圖騰的部落,據《周書·突厥傳》中記載,傳說突厥人的祖先與狼結合後,生下十男,十男長大後,各娶妻生子,各自為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中之一。後來移居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5世紀中葉,突厥人成為柔然的種族奴隸,被迫遷居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南麓,為柔然奴隸主鍛鐵,被稱之為“鍛奴”。從5世紀後葉起,被柔然奴役的部落不斷進行逃亡和反抗,敕勒各部最為激烈。突厥人也逐漸擺脫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領部眾,打敗且合併了鐵勒各部五萬餘人,開始發展壯大起來。他們一方面與柔然斷絕關係,另一方面,向西魏求婚。公元551年,西魏把長樂公主嫁給土門首領。公元552年,土門發兵大敗柔然。土門遂以漠北為中心,建立起突厥政權——突厥汗國。此後不久,土門弟點密,統領大軍十萬人,攻占了西域各地,自立為可汗,建汗廷於鷹娑川(今新疆車縣西北的小裕勒都斯河)。後又在今中亞楚河西岸設立夏都,在突厥西部形成一個獨立的勢力。

公元553年,土門死之後,土門弟木桿可汗即位。突厥滅柔然,東走契丹及奚,勢力日漸強盛。突厥政權轄境遼闊,東自遼水,西至裏海,南達阿姆河,北抵貝加爾湖,汗廷設在於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

公元583年,突厥正式分為東西兩部。東突厥於585年接受隋朝統治,部分突厥人南遷到漠南一帶。隋末唐初,東突厥又逐漸強大起來,對中原王朝統轄地區發動過多次進攻。公元628年,原役屬於突厥的薛延陀在漠北建立政權而獨立。630年東突厥被唐朝滅亡。歸附的東突厥人由唐朝統一管轄,將東突厥原統治區漠南分為六個州,分別由突厥貴族擔任都督。

兩突厥政權在唐初比較強大,中央亞細亞一帶及西域地區都受它的控制。後來西突厥分裂為二,力量削弱。唐朝在對西突厥的鬥爭中,占領了天山北麓各地及焉耆、龜茲。公元651年,西突厥貴族阿史那賀魯叛唐。唐朝屢次發兵平叛,於657年消滅了西突厥。唐朝先後在西域設定了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個軍事據點和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這樣唐朝的管轄權延伸到中亞巴扼喀什湖以西的地區。

公元682年,漠南一帶的東突厥族,以咕咄祿為首叛唐,建立後突厥政權。後突厥經常發兵侵擾唐朝的北部地區,把唐朝的人、畜大量掠去。唐朝多次對後突厥發兵。在後突厥奴隸政權統治下,各族統治階級不斷發生兵變。如葛羅祿部於714年歸附唐朝;撥野古、回紇、同羅、仆固、霫五部又於714年歸附唐朝。後突厥統治階級在統治末期,相互鬥爭激烈。回紇、葛羅祿等部乘機獨立。公元745年,回紇首領率領部眾,消滅後突厥政權。突厥各部大多數歸附回紇政權,一部分西遷到中亞;一部分南遷,歸屬唐朝。

突厥石人

史籍記載

新據《周書》、《隋書》和新舊《唐書》等史書所記載,突厥人有著別具風格的埋葬儀式和風俗:人死之後,將死者的屍體停放在氈帳內,其子孫及其親屬殺馬羊,放在帳前進行祭祀,並牽著馬繞帳走七周。然後,進帳門用刀將臉劃破,血淚齊流,連續這樣做七次,才算完結。以後再選擇一個日子,取死者所乘之馬及所用之物,與屍體一齊燒掉。將燒後的骨灰,等待著時間埋葬——春季死的,要等到秋末草木發了黃,才能埋葬;而秋冬死的,要等到春天草木繁茂時才去埋葬。埋葬骨灰的時候,親屬對其進行祭祀及走馬劃面等儀式,與初死時所舉行的一樣。墓表上刻一石條,畫上死者形象及其生前征戰的情況。身前在戰場上殺一個人,則立一石塊,因此有的多至千百塊,並以所祭的羊馬頭銜刻掛在石表上。埋葬骨灰那天,男男女女都穿上鮮艷的盛裝,集會於埋葬的地方。而此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些石人,就是埋葬死者時所立的紀念物,它們記載著突厥人繁榮的過去,透露了他們曾在內蒙古草原上活動的信息。而他們作為別具風格的石刻藝術作品,是突厥人留給人類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面對這份遺產,我們不得不驚嘆於突厥人1400多年前偉大的創造才能和智慧。疆草原上一種黑石頭能敲出動聽音樂,但吸引專家的是石頭上雕刻的石人,它們沒有國界的區分,成為北方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考古發現

在新疆阿勒泰市郊外的曠野上,有一堆黑色巨石,有人說是隕石,也有人說是一種特殊的金屬礦石,但引起考古學家注意的卻是黑石頭上雕刻著的草原石人。

草原石人是亞歐大草原上一種重要的文化遺蹟,近100年來,中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們認為石人可能是古代突厥人的遺存,突厥人尚武好戰,死後為求靈魂不滅,便為自己雕刻一尊武士形象的石人。但更廣泛的調查發現,某些石人和突厥石人之間有一些根本性的差異,那么它們又是什麼人留下的呢?

新疆草原上一種黑石頭能敲出動聽音樂,但吸引專家的是石頭上雕刻的石人。

阿米娜是一戶牧民,她的家住在阿爾泰山腳下一片遼闊的荒原上。但阿米娜全家人都不放牧,而是常年守護著山坡上一堆黑色的巨石。收取參觀黑石頭的門票成為阿米娜全家的經濟來源,她告訴遊客,這是一堆鐵隕石,並為遊客們準備上小鐵錘,因為黑石頭能敲擊出悅耳的音符。

不過專家認定,這可能是一種叫做閃長岩的含金屬量很高的石頭,是阿爾泰山的自然石。對於一位在新疆從事了近40年考古工作的專家王明哲來說,黑石頭真正吸引他的,是其中一塊石頭上刻畫有人臉,因為正是這種石人,見證了亞歐大草原幾千年來的風雲變幻。離阿米娜家不遠的公路邊上,還有很多地方都埋著黑石頭,而其中有的石頭上也隱約能辨別出簡陋的人形。沿著阿爾泰山繼續北行,在一個叫阿貢蓋提草原的地方,又有十幾座石人矗立在曠野之中。

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爾泰山,向東與之相連的蒙古國、南西伯利亞草原,以及我國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向西穿越中亞腹地,一直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著石人,它們沒有國界的區分,成為北方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科學推論

北方草原上曾生活過多個遊牧民族,誰才是石人真正的主人?

由於現在生活在石人地區的民族,比如說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都沒有立石人的習俗,因此石人的族屬必須到古代民族中去尋找。據說石人身後都會有墓葬,因此專家首先想到要在墓穴中尋找證據,但現實中關係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極少,即使找到了類似遺蹟,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專家們一般只清理那些被盜和被破壞過的墓葬。由於遊牧民族葬俗本來就很簡單,這種被破壞的墓穴里,就更難找到直接的證據。一時間,鑑定石人身份的問題遇到了很大困難。

在《周書·突厥傳》中記載,突厥人死後,要“於墓所立石建標”,這說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風俗,同時在《隋書·突厥傳》中也有一段記載,說突厥人尚武好戰,死後要“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經戰陣之狀”,這樣聯繫起來可以推斷為,墓地立石之上刻畫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光輝形象。上世紀中葉,專家在蒙古國挖掘了一系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碑文上明確記載這是突厥貴族的墓葬。

在阿勒泰市文管所里,有幾尊石像被認為是典型的突厥石人,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右手執杯,左手握劍,王明哲認為這種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劍,很可能就是因為突厥人有尚武的風俗。石人的意義,大概是古人認為它具有通靈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後,他的靈魂也會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靈魂就不會消失。

有考古學家發現石人的出現和“禿頭人”有關。

上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荒原深處發現一大片古墓葬群,在這座被稱為“切木爾切克”墓葬群前,人們看到有5尊石人立於墓的東面,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石人的臉廓和眼睛都呈圓形,面頰上還刻有三角狀飾紋。

專家們一共在此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里,有一類陶罐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種陶罐呈橄欖形,上面雕刻著水波樣的弧線紋,他們認為陶罐屬於一種叫“卡拉蘇克文化”的範疇,卡拉蘇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於隋唐時代,它們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石人當然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遺存。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是誰在黑石頭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中國早期古籍《莊子·逍遙遊》當中,有一極北之國被稱為“窮髮國”,同時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說,阿爾泰山下居住著一種“禿頭人”,“禿頭”、“窮髮”很可能就是指某個民族不留髮辮的習俗,而這些石人的典型特點,就是圓形頭頂上沒有任何髮飾。希羅多德的著作中還說:禿頭人長著“獅子鼻和巨大的下齶”,這種蒙古人種的臉型恰恰和這些石人身上的表現相吻合。

更有意思的是,希羅多德說禿頭人在山中看守著黃金,而阿爾泰山蒙語的意思就是“金山”。當然,中外古籍對新疆青銅時期居民的稱謂多種多樣,把新疆早期石人都歸結為所謂“禿頭人”的遺留物,是否過於簡單?

先秦史料中的塞人也曾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塞人和禿頭人之間又有何關?

在新疆天山深處,有一個叫康家石門子的地方,石門子崖壁上有一幅面積達100多平方米的岩畫,據考證這是一幅世間罕見的生殖崇拜岩畫,而它的創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遊牧的塞人。岩畫上的人物大都體態修長、高鼻深目,這似乎說明塞人和禿頭人並不是一個民族,這一點在早期石人身上會有所反映嗎?

在布爾津縣文管所里收藏著兩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們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里作為陪葬品出現的。其實無論是墓地石人,還是隨葬石人,都具有靈魂保護的含義,它的根源就是對石頭本身的崇拜,認為石頭具有通靈的作用,所以一般石人身後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壘砌而成。

在這些石碓的周圍,還可以看到半隱半現的散石,其實它們是圍繞著石碓的同心圓,圓圈和石碓由放射狀的線條連線,它們構成的圖形只有站在至高點才能看得清楚。一種觀點認為,立有石人的墓葬並不僅僅是死者的墳墓,可能還是部落的祭祀場所。

和石人類似,雕刻鹿形圖案的石頭被稱為“鹿石”。

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美感,更為奇特的是,所有鹿嘴都被拉成了細長的鳥喙,這種鹿身鳥喙的造型似乎為神靈安上了翅膀。學術界認為,雖然鹿石和石人有並存的年代,但相對來說,鹿石要早於石人出現,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種被稱為非典型的鹿石,因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符號,這些符號分為三個部分,上面是三道斜線,中間是一條小圓圈,下面是一把劍。有專家這樣解釋,斜線意味著五官或者人臉,小圓圈則是脖子上的項鍊,而劍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這三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個抽象的人體。石人什麼時候消失的?突厥石人是最後的終結者嗎?

學術界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後,石人文化開始急速衰退,隨著伊斯蘭教在草原地帶廣泛傳播,石人便徹底消失了,因為伊斯蘭教是無偶像崇拜,刻畫人形已被禁止,這個時間大約在公元11世紀。

關於突厥石人的論斷

在野外尋找考古證據的同時,考古學家們也將目光投入到歷史資料當中。亞歐草原的遊牧民族,曾經幾度改寫世界歷史的進程,但只有在周邊地區的史料中能夠偶爾見到相關的記載。《周書? 突厥傳》中記載,突厥人死後要“於墓所立石建標”。這說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風俗。在《隋書? 突厥傳》中也有突厥人尚武好戰,死後要“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戰陣狀”的記載。或許,人們可以就此推斷,墓地立石之上刻畫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光輝形象。突厥是歷史上的一個遊牧民族,典型的突厥石人。其中一尊石人高鼻深目,留著濃密的鬍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右手執杯,左手持刀。

深入認識

最初學術界傾向於認為,草原石人是突厥人的遺存,但隨後發現的不同種類石人的巨大差異,又動搖了這個結論。

20 世紀60 年代,考古學家發現荒原深處有一大片古墓葬群,這一墓葬群根據地名被稱作切木爾切克墓葬群。這裡的墓葬和石人形態比較複雜,遠不是突厥石人那么簡單。

切木爾切克墓葬群是一處比較典型的墓葬,墓的四周由花崗岩石板砌成,有5 尊石人立於墓的東面,由南向北一字排開。中間的一尊石人臉部缺失,雙手抱在胸前,可以依稀辨別出它的右手握著一把鐮刀。在它左邊的石人被認為是一個女性石人,因為其他4 尊石人的嘴唇上都刻畫有鬍鬚,唯獨這尊沒有。出現女性石人和手握鐮刀,這是典型的突厥石人所沒有的。如果這些石人不是突厥人留下的,它們的主人又會是誰呢?通過比較,專家們認為切木爾切克出土的一些文物屬於卡拉蘇克文化的範疇。而突厥人生活於隋唐時代,它們之間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遺存。這一論斷在石人研究問題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於這些早期的石人究竟是誰,目前還是個未解之謎,但是目前考古界的統一看法是:3000 年前,草原石人文化便開始出現了。

草原石人文化

石崇拜

對於古代的遊牧民族來說,石人具有靈魂保護的含義,其根源就是對石頭本身的崇拜,認為石頭具有通靈的作用,所以也就會在阿爾泰山下出現數量眾多的石碓墓。石碓墓普遍存在於亞洲草原上,甚至在中國吉林省長白山一帶,高句麗王陵的早期形態也是如此,只不過由於當地石質的不同,石碓的顏色顯得不一樣而已。雖然地理位置和民族差異如此之大,但墓葬卻驚人地相似。這很可能源於他們對死亡的認識相同,而這種精神領域的共同性正來源於同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教。亞洲北部的許多民族曾經普遍信仰過薩滿教,薩滿教崇尚大自然,認為萬物有靈,因此並沒有統一的崇拜偶像和宗教規則。居住在高山和草原上的民族,自然對山石、天地進行頂禮膜拜。

石人喪葬習俗

對山石的崇拜自然會反映到喪葬風俗上去,遊牧民族普遍認為人死之後,靈魂可以升天,而搭乘升天的階梯便是可能通靈的石頭,將死者刻畫在石頭上的人像,那便是通天石人。

石人最早出現的年代被確定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石人在何時消失?突厥石人是否是最後的終結者?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後,石人文化的確開始急速衰退,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因為伊斯蘭教是無偶像崇拜的,刻畫人形被禁止,這個時間的下限大約在公元11 世紀。在石人存在的兩千年中,草原上的民族頻繁發生戰爭、遷徙和融合,所以石人研究中的很多問題至今無法解釋。現在,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已經成為一道風景,成為一種神秘主義的象徵。

相臨景點

西烏珠穆沁草原 白音錫勒牧場景區 古長城遺址 元上都 玄石坡 金長城 錫林浩特景區 突厥石人 侍郎城 西烏珠穆沁旗蒙古汗城 南沙梁旅遊區 葛根敖包草原旅遊度假村 灤源殿旅遊度假村 立馬峰 錫日塔拉草原旅遊度假村

內蒙古的人文風景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廣闊無垠的內蒙古除呼倫貝爾草原外,還有多少美麗的景致在訴說古今故事呢?請隨本任務一起走進內蒙古旅遊文化景點。

金堂廟
烏梁素海
瑪瑙湖
陰山岩畫
古城遺址
四大股廟
古墓葬
阿貴廟
洪羊洞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
席力圖召
萬部華嚴經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
哈素海
綏遠城將軍衙署
黑大門國家森林公園
烏蘭夫故居
大召寺
清真大寺
晉陝大峽谷
清公主府
希拉穆仁草原
內蒙古賽馬場
新世紀青年生態園
百靈廟抗日紀念碑
昆都會召
泰安客棧
賽汗塔拉渡假村
美岱召
石門風景區
包頭南海
庫布齊沙漠
後套的包頭渡口
梅力更旅遊區
格根好特民族樂園
勃隆克沙漠旅遊區

巴彥塔拉草原旅遊區
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翁根山旅遊區
查布湖旅遊區
赤峰植物園
紅山水庫旅遊區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樺木溝國家森林公園
塞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
打虎石旅遊區
大明塔
九佛山
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
曼陀山莊旅遊度假村
遼中京遺址
響水玉瀑
阿斯哈圖石林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
桌子山岩畫
烏蘭布和大沙漠
鄂爾多斯大草原
恩格貝生態旅遊區
油松王
準格爾召
阿貴廟自然保護區
鄂爾多斯世珍園
百眼窟
珠日河草原
莫力廟水庫自然保護區
大青溝
無定河
恩格貝旅遊區
轉龍灣旅遊度假村
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

響沙灣
舍力虎旅遊區
巴彥呼碩草原風情旅遊區
牙克石鳳凰山莊
呼和諾爾草原旅遊度假區
黑山頭城址
滿洲里中俄互市貿易旅遊區
成吉思汗拴馬樁
金帳汗蒙古部落景點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達賚湖旅遊區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
鳳凰山滑雪場
扎蘭屯
嘎仙洞
呼倫貝爾草原
莫爾格勒河
莫道爾噶國家森林公園
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
岱海遺址群
涼城岱海旅遊區
百靈廟
灰騰梁
廟子溝遺址
蒙古廟
二龍什台國家森林公園
輝騰錫勒鐵騎旅遊中心
輝騰錫勒外事旅遊中心
普會寺
輝騰錫勒草原
格根塔拉草原
秀水山莊
胡楊島
黑里河自然保護區
巴林蒙古部落
錫林郭勒大草原
西烏珠穆沁草原
白音錫勒牧場景區
玄石坡
金長城
突厥石人
侍郎城
西烏珠穆沁旗蒙古汗城
南沙梁旅遊區
葛根敖包草原旅遊度假村
錫日塔拉草原旅遊度假村
灤源殿旅遊度假村
立馬峰
延福寺
曼德林烏拉岩畫
居延海風景
甲渠候官遺址
黑城遺址
戈壁蜃樓
阿拉善王府
賀蘭山南寺生態旅遊區
楊樹溝地下瀑布群
代欽塔拉王爺廟
阿爾山溫泉
成吉思汗廟
葛根廟
摩天嶺
阿爾山滑雪場
金界壕
烏蘭毛都草原
科爾沁珍禽自然保護區
圖牧吉自然保護區
察爾森國家森林公園
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
蒙古包旅遊村

錫林郭勒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