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長庚

程長庚

程長庚(1811~1880),名椿,譜名程聞檄,清朝同治、光緒時期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畫家沈蓉圃繪入《同光十三絕》畫譜。他曾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台、四喜三班總管。他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他與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余三勝,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傑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並稱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長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稱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程長庚
程長庚

程長庚(1811~1880),名椿,譜名程聞檄,一名聞翰,字玉山(一作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後寓所名四箴堂。

祖居安徽懷寧石牌鎮,清嘉慶十六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於潛山縣黃泥鎮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間三慶班掌班人。幼年在徽班(三慶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隨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關》、《戰長沙》的演出嶄露頭角,後為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同治、光緒年間,任三慶班主,同仁尊稱其“大老闆”。曾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台、四喜三班總管。

在京劇第一代著名人物中,程長庚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與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余三勝並稱為“老生三傑”、“老生三鼎甲”,程為“三鼎甲”之首。陳長庚為京劇藝術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京劇之父”等。

清光緒五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於彰儀門(今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

藝術特色

程長庚出科於徽班,自然他所學的同樣具有徽班演員的特點,那就是文武昆亂不擋,十門角色都能拿起來。由於他有這樣紮實的根底,所以能演劇目十分豐富,不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會,而且武生戲、淨角戲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戲來說,五種顏色靠戲的角色,他都能演。

程長庚唱腔,脫胎於“徽調”,取法於楚調,兼收崑曲、山陝梆子諸腔之長,溶匯為“皮黃調”,卻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倦遊逸叟在《梨園舊話》中說他“亂彈唱乙字調,穿雲裂石,餘音繞樑而高亢之中又別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內行話叫“腦後音”,他講求字正腔圓,不事花哨,直腔直調,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於剛;發聲吐字,安徽的鄉音土味較濃。

程長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絕不稍逾規矩。他的投袖(單投袖),揚袖、捋髯等小身段,也無不講求“端凝肅穆”。他的表演善於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其氣質、神采,做功身段沉穩凝重。

後嗣及弟子

後嗣

妻室莊氏無後嗣,收養兩侄,一名程章圃為養子,一名程章瑚為從子。僅章圃入梨園,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僅長子程章遵從藝,幼入李鐵拐斜街的小榮椿科班,排名春德、與楊小樓(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繼先,為俞振飛葉盛蘭之師。

弟子

他在晚年,為了培育第二代,曾籌辦三慶大科班。“京劇”老生新三派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都是他的弟子。他曾創辦四箴堂科班,培養出陳德霖錢金福等京劇演員。而老楊派的楊月樓(楊小樓之父),不但是程門高弟,並且繼承為三慶班主。他的傳人還有盧勝奎、殷德瑞(專演靠把戲)等人。

人物軼事

嗜好:鼻煙壺

程長庚鼻煙壺

在藝事之餘,程長庚還有一種嗜好,就是收藏鼻煙壺

一次在王某的府中演戲。王某以上賓禮相待,領他到書房落坐,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各種各樣的煙壺讓程長庚品評;並說:“你如果不是到我這裡來,一時決不會聽說這么多的鼻煙壺。”程長庚厭惡王某自誇,並以為是小看了自己,就對王某說:“我也略有珍藏,何不光臨寒舍,品評廠下它們的優劣。”王某大喜而答應前往。第二天王某來到程長庚家。程長庚把自己珍藏的各種煙壺都陳列在桌子上。所有煙壺或玉石或翡翠都各自分開,每一類都可細分數種或數十種不等。五光十色,紛紛陳列在王某面前。程長庚笑著對王某說:“你看我所收藏的和你收藏的如何呢?”王某自愧不如而離去。

戲德

戲曲演員,由於社會職業、歷史地位與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遂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愛國、尊師、助同行的傳統美德,同行們管這種美德叫“戲德”。正是由於這種美德的長期沿襲,從而維繫了戲曲事業的鞏固與發展,促進了戲曲藝人的互助與團結,也加強和完善了戲曲藝術家在觀眾中的美好形象。“梨園泰斗”程長庚,就是具有這種崇高美德的典範。

程長庚程長庚

清道光年間,“執歌壇牛耳”的程長庚,不僅台上技藝精到,而且台下品德卓越。辰穆公在其所著《伶史》中記稱,程的品德“雖古時賢宰相,比之亦不及矣!”而其藝術成就,《燕塵菊影錄》更說,程是“融昆弋聲腔於皮黃中,匠心獨運,遂成大觀。”台上表演又是“一經出場,不啻現身說教,使觀者如面古人,肅然起敬。”尤為可貴的是,“長庚視同行如手足,藝友每遇家資拮据,他便勇解私囊從不吝惜。”而他自己卻是“布衣粗食,素資甚微”。作為當時“三慶班”的班主,“四大徽班”的總管,又是“精忠廟”的廟首,還獨一無二受過鹹豐(文宗)皇帝恩賜的“五品頂戴”,而生活上卻極簡樸,“終年身著一件舊布藍衫,猶如鄉下教書先生”。清代每遇皇帝去世便要“遏密八音”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此時戲曲藝人幾都生活無著,於是,長庚便帶領他們到城外小茶館去唱“清音桌”,得到一點微薄收入他全都歸眾所有,自己分文不取,卻心安理得。

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喪權辱國,與洋人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條約”,為此全國人民義憤填膺。這時“長庚痛欲絕”,他從此“謝卻歌台,終日閉戶不出,鬱郁於心”。不唱戲無生活來源,經常寅吃卯糧,食無隔宿,友人勸他“出山權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淚曰:‘國蒙奇恥,民遭大辱,吾寧清貧亦不濁富。何忍作樂歌場’!”說完“潸然淚下”。

血灑紅氍毹

1880年1月24日,在舞台上辛苦了近六十年之久的他很早就起來,臉色格外紅潤,弟子們感覺異常勸他休息,他堅持演出,可是在演出時卻口吐鮮血而亡,離開了他奮鬥一生的舞台。

代表劇目

程長庚程長庚

《文昭關》、《捉放曹》、《戰長沙》、《華容道》、《戰太平》、《群英會》、《取成都》、《龍虎鬥》、《鎮潭州》、《八大錘》、《戰樊城》、《魚腸劍》、《取南郡》、《讓成都》、《舉鼎觀畫》、《狀元譜》、《法門寺》、《安五路》、《天水關》和崑曲《釵訓大審》等。

程長庚能反串花臉,有時還為何桂山演出《白良關》配演“小黑”尉遲寶林(尉遲恭)。

中國戲曲名家(一)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湧現出的各派藝術家很多很多,了解他們的生平,了解其代表作,更好的了解中國各類戲曲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