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科

秋水仙科

秋水仙科包括20多屬約幾百種,都是草本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地,以熱帶地區種類最多。

基本信息

簡介

秋水仙科包括20多約幾百,都是草本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地,以熱帶地區種類最多。

本科植物一般含有有毒的秋水仙鹼,以前的分類法多不承認有此科存在,其中的各種類大部分被分到百合科的各屬中,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將這些屬以及一些分散在其他屬中的種統一划歸為秋水仙科。其中部分種類為觀賞花卉被引種到世界各地。

栽培與用途

秋水仙(ColchicumautumataL)是百合科秋水仙屬植物,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8~10月開花。花蕾呈紡綞形,開放時似漏斗,淡粉紅色(或紫紅色),端莊秀麗,受人喜愛。 秋水仙原

秋水仙秋水仙

產於歐洲和地中海沿岸,我國自七十年代起從國外引進種子和球莖,分別在北京廬山昆明等地試種,已取得可喜成果。由於生物工程科學的發展,對秋水仙鹼的需要量不斷增加,各地都在擴大種植面積。 十九世紀時就開始套用秋水仙鹼治療坐骨神經痛和關節炎等,後來又發現它對乳腺癌、宮頸癌、急性淋巴細胞的白血病都有一定的療效。另外,秋水仙素(從秋水仙球莖中提取),能誘導單倍體植株的染色體加倍(加倍濃度大約為0.1~1%)形成多倍體,對培育花卉和農作物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產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秋水仙冬季喜濕潤多雨、耐嚴寒,夏季宜乾燥炎熱的環境,以及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所以栽植地勢宜選高燥平地,栽培前應嚴格進行消毒,防止線蟲病、立枯病和腐爛病的發生。如果發現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等,可用50%辛硫磷進行開溝噴灑,也可早晚人工撲殺或配毒餌誘殺。秋季多雨時節、花葯易被黴菌侵襲,鱗莖容易腐爛,應及時採取措施和預防。冬季,挖出的鱗莖應置於室內貯藏越冬,來年再種植。種植時,株行距一般為15×15厘米,使其得到充分的養料和光照,方能生長良好。亦可用種子和小子球繁殖,蓋土不宜太深,1.5~2厘米厚即可。秋水仙母鱗莖較缺乏,進口的種球價格昂貴。為加速種球的繁殖,將熟土撒在行上,增加土層厚度,以增殖小鱗莖的數量,連續種植2~3年,種球數量即成倍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