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答嘴鼓

福建答嘴鼓

答嘴鼓流行於福建省閩南地區和台灣省的一種喜劇性的說唱藝術。亦名觸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台灣人民至今叫觸嘴古,觸嘴是斗口、舌戰的意思,古就是講古、講故事的意思。在閩南方言中,“嘴鼓”也作“腮”、“嘴巴”解,答嘴鼓也可解釋為專靠嘴巴對答,以語言風趣取勝,內容不一定都是“古”(故事)。答嘴鼓在港澳地區以及講閩南方言的海外僑胞中也廣泛流傳。

基本信息

簡介

福建答嘴鼓福建答嘴鼓

行於閩南方言區和台灣省,其中主要活動區在廈門。原名觸嘴古,又名拍嘴鼓、答嘴歌。“觸嘴”是斗口、舌戰的意思;“古”就是講故事。

答嘴鼓是一種對口爭辯產生喜劇性效果的曲藝藝術,其藝術特點是用韻語對話的形式,以生動活潑的閩南方言來構成笑料、表達主題,一般只憑語言的風趣、幽默以及韻語的巧妙運用吸引聽眾。在閩南方言區,答嘴鼓是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也是民眾藝術活動時不可少的節目。答嘴鼓在港澳地區以及流行閩南方言的海外僑跑中廣受歡迎。

代表作

傳統節目有《瞎子啞巴打價》、《烏貓烏狗》、《鱉追飛機》、《慶新春》、《中秋月圓》、《唐山過台灣》等,台灣現代作品《夫妻相罵》也很有影響。

沿革形式

答嘴鼓的形成,從民間口頭文學的流傳至林鵬翔創造成為一種登台演出的南話說唱藝術,歷史悠久,品種多樣,其沿革類歸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念四句(或稱四句聯仔)

“念四句”是運用豐富生動、詼諧風趣的閩南方言詞語與俚俗語,以斗謔戲弄或流利而活潑的四句韻語來反映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念四句”是閩南話的一種韻語形式,十分講究“斗句”(押韻),民間婚喪喜慶都要即興“念四句”。例如進入新娘房時念道:雙腳踏入來(lai),交椅兩邊排(pai);新娘是天使(sai),囝婿狀元才(zai)。由於“念四句”妙趣橫生,並常收到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逐漸在人們日常談天說地時,被運用來戲謔爭論。它要求雙方反映靈敏,口舌流利,一方接不下去,就會引起鬨堂大笑。答嘴鼓的早期形成,就是以“念四句”為基礎,用擴大句數,或變換長短句式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拍嘴古(又名觸嘴古)

答嘴鼓早期也叫“觸嘴古”,“拍嘴古”。在閩南方言裡,“嘴鼓”即嘴巴,“觸”、“拍”有戲斗的意思。農民在勞作休閒時,聚集在祠堂的護厝,或有多餘的較寬敞的房間,搭上便鋪,擺上茶桌板凳,就開始“練仙敲嘴古”。“練仙”就是閒聊、聊天的意思,“敲嘴”、“觸嘴”即斗口、舌戰之意,“古”就是講古。拍嘴古是運用閩南話的押韻(閩南話稱“斗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互相戲謔而湊成的風趣故事或笑話,是一種喜劇性的說唱藝術。農民完全是為了自娛自樂,解除疲勞,非營業性,無固定作者和演員,也沒有留下完整的段子。在閩南地區,講話有“斗句”(押韻)已成民俗。自古以來民間賣藝、賣藥、小販招攬生意、乞丐行乞等,說的話都講究押韻,即興發揮,類似順口溜。這些都是答嘴鼓的雛形,現在閩南民間還有流傳。

勸善歌

和尚道士做法事最後一個程式是“燒靈厝”,安排在天將破曉之時。在此之前徹夜是“孝男無眠,道士(和尚)免目困(別睡覺)”,搞得彼此疲勞不堪,因此要穿插上能刺激神經的節目,即穿插答嘴歌。內容多是勸善勸孝,現存的有《勸孝歌》,以母親十月懷胎到養育孩子從一歲到十六歲,父母的艱辛歷程,勸告大家要孝順父母。

答鼓

閩南地方戲曲歌仔戲或高甲戲角出台,要念一段與戲無關的“答鼓”。一般為時事即興發揮,嘲笑醜陋現象,演出時間用扁鼓拍出節奏,插科打諢,風趣幽默,很受歡迎。因為是單口的答嘴鼓,且用扁鼓,故稱答鼓。

廈門說書

廈門說書也是答嘴鼓初期的一種閩南話說唱形式,類似北方的評'答嘴鼓'活動書。通常以一人站著(也有坐著)演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有押韻(斗句)的,主要是說唱小段的故事,無固定的演出場所,屬非營業性。另一種是沒有押韻的,類似北方說書,有固定的演出場,稱講古場,主要是講長篇的故事,如《說岳全傳》《少林寺》等,解放後講新書有《新兒女英雄傳》《小城春秋》《書劍恩仇錄》等。講古場是營業性質,通常講到最精彩的地方打住收錢。講古藝人都能出口成章,節外生枝,脫離本子。一部《少林寺》能講一年多。

答嘴鼓

已故答嘴鼓大師林鵬翔先生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曾任福建省文聯委員、福建省曲藝家協會主席。上世紀50年代初,林鵬翔先生就開始嘗試創造一種喜劇性較強的曲藝形式,以便更好地反映生活,寓教於樂,為百姓服務。他在繼承閩南民間口頭文學傳統的藝術表現方法和地方戲曲插科打諢“韋登笑科”(爆笑料)的藝術手法基礎上,根據韻故事、拍嘴古創作的成功經驗,大膽引用北方曲藝相聲的“包袱”和“數來寶”等藝術表現手法。經過反覆的創作實踐,為民間流行的拍嘴古注入了新的液,創造出一種更富有喜劇性、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民間說唱藝術形式。根據藍波里先生的建議,將這種藝術形式取名為“答嘴鼓”。

音樂聲腔

答嘴鼓是一種喜劇性的說唱藝術,它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內容,主要在語言方面下功夫。演出時無固定句式,無需配樂,完全口語化。但為表現“答”(爭鬥之意),“答”得“熱”起來,就要求有明快的節奏,因此經常是用長短句,“答”起來有跳躍感。押韻是一韻到底,需要轉韻也是一件事說完後才換韻。這樣“答”起來,鏗鏘和鳴,抑揚頓挫,富有幽默感和音樂感,很能刺激人們的耳目,達到捧腹大笑的效果。

答嘴鼓一般是二人表演,近年也有類似相聲的“群活”的答嘴鼓小品。

服裝:如果演出內容是傳統的,就穿長衫或唐裝;演現代的內容就穿西裝或襯衫。演出的基本功相聲基本一樣,說、學、逗、唱都有。

演出團體

沒有專業演出團體和從業人員,多為自娛自樂的活動形式。主要創作人員和演員大都在業餘曲藝隊伍中活動。

保護措施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去年底,廈門市召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答嘴鼓”保護工作座談會。專家們針對“答嘴鼓”的創作、表演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提倡要將“答嘴鼓”帶進校園,培養傳承人;通過電視、電台、報紙、演出加大宣傳力度,把“答嘴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讓民眾享受到它給大家帶來的樂趣。一些老藝人紛紛表示願意為“答嘴鼓”貢獻自己的力量,把“答嘴鼓”創作和表演藝術傳給後人,讓“答嘴鼓”得到較好的傳承與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