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協和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

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才偉(Adu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基本信息

簡介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才偉(Adu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福建協和大學是福建師範大學的主要前身之一。1951年,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改為公立福州大學,從此結束了它36年的辦學歷史。1953年,福州大學、福建研究院、福建學院、福建師範專科學校等單位再度合併,改為公立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福建師範學院易名為福建師範大學並沿用至今。

歷史沿革

教授樓A教授樓A

清宣統三年(1911)創建。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莊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緻建築峙立江東,背倚鼓山,面俯閩江之流,遠山凝翠,江帆如畫,不愧為一所實施大學教育的好學府。

民國十二年(1923),莊偉才校長積勞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繼任。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莊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教授樓B教授樓B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只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準以“私立福建協和學院”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準備。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學系;理學院共分生物、化學、醫預、數理4學系。

抗戰開始,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在邵武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又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兩個中學的舊址,校舍矗立,綠樹如蓋,環境之幽靜、寬敞,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最難得的是該校重要的圖書,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的確是十分的可貴的。邵武校舍分為東、北門兩部,相距約2華里,文學院、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理學院設在北門。當時校舍有樓房30餘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場占地1000餘畝,遍植馬尾松。農場150畝,附設倉庫加工場、水碓及制茶試驗所。園藝場135畝,蕃殖各種果樹苗木,達20餘萬株,花卉2000餘盆,校內並自備電廠及印刷所。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遊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蕩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11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複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現已廢棄的校長樓現已廢棄的校長樓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一月六日林校長積勞成疾,卒於紐約。三月校董會聘陳錫恩博士繼任校長,六月底陳氏任期屆滿,赴美國加州大學復任。由校董會推楊昌棟博士代理校長。1948年10月,楊請辭職,12月校董會準楊休假,另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先後擔任校政委員會主席的有林冠彬、鄭德超、王調謦等教授。 學校員生人數: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併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併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協和大學辦學35年,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

行政組織

校長由校董事會推選,下設校長室,校長室下分學制組織,管轄3個學院。並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秘書及會議2室。

宗旨校訓

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學系設定

此時,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3學院的學系設定是:文學院設中文、歷史、外語、教育四學系;理學院設物理、化學、生物三學系;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農業教育四學系(民國三十二年文學院教育系被取消後轉辦此系,民國三十七年又停辦此系,復辦文學院教育系)。在理學院生物系和化學系中,設有醫學預科(簡稱"生物醫預"和"化學醫預"),專為北京協和醫院和山東齊魯醫學院培訓醫大前四年基礎課。學士學位要修滿136學分。

文學院

文科樓,建於1925年文科樓,建於1925年

協和大學三個學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學院中的文史系,後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出版《福建文化》、《協大藝文》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國學,晚清以來,素具淵源。西洋哲學系,後來改為外文系,教授幾乎都屬於外國籍,某一時期陣容之強,為他校所不及。歷屆畢業生,或在東南亞一帶奠下了事業,或在全國各地工作,都不乏傑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師資儲備之所,全省執掌學校行政者,不少出於此系,校中又附設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深入農村,為農民輔導教育。該系畢業的,有一批無名英雄,視教育為終身事業,盡瘁於桑梓以終老。

理學院

理科樓,建於1929年理科樓,建於1929年

設備最稱完善,如生物學系,實驗室中每人便有顯微鏡一架,該系著作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務印書館的大學叢書,其他如單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學系的藥品與實驗器材之豐,為東南諸大學屈指可數者,無論那一種的實驗,該系都可應付裕如。物理系,則自備發電廠和修理廠,包括鋸木及一切機械的修理。化物兩系,平時也在刊物出版。

農學院

曾在邵武附設高級農校,訓練農業人才。農經、農藝、園藝、與農教四學系的研究風氣,也不在文理學院之後,東南各報副刊,時常為該院各系專辟旬刊或半月刊,刊載各種專題文章,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學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農藝系附設農業試驗場外,園藝系也設有園藝試驗場,並有加工的產品外售。此外,每個系都辦有一種或數種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定期刊物。  

校園建築

女生宿舍樓,建於1932年女生宿舍樓,建於1932年

《福州百科全書》記載,福建協和大學創辦於1915年,當時國際布道會在蘇格蘭愛丁堡開會,公舉高約翰博士為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博士認為,在福州有設立大學的必要。這是我國科舉制度廢除後,在福建省創辦的第一所高校。

1919年,美國建築設計師亨利墨菲接受該校董事會的邀請,著手魁岐新校區的規劃設計:“在體現美國最現代化的設計和建造理念的建築群中,盡最大可能保留中國建築遺產的種種可能。” 在接下來的10年裡,墨菲在新校區完成了幾乎所有的學校建築,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建築文學院、科學館等,其校舍背依鼓麓,俯閩江,是講學進修的好地方。 1925年,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新校區占地1000畝,主要是沿著可以看見閩江的山腳和山腰分布,跨度超過現在的福馬路和江濱大道,毫無爭議地成為當時福建最大的大學。因抗戰時局關係,全校曾一度遷往邵武授課,改名為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設有文、理、農三個學院,包括農業經濟、外文、物理、生物、化學等10個系。

1951年,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改為公立福州大學,結束了它36年的辦學歷史。後來,學校改為福建師範學院即今天的福建師範大學的前身。《福州建築志》記載,1953年,學校成立了福建農學院,學院面積由初期的1781畝擴大到2000畝,文革期間曾一度停辦。到1990年,學校建成大小校舍123幢,建築面積141000平方米。

男生宿舍樓男生宿舍樓

據魁岐村文物保護管理所的負責人李先生介紹:過去,這裡是一座80米高的山頭,人工劈落17米。樓群依山勢起伏綿亘,有27個球場,一個田徑運動場,有科研、培訓中心,周圍有大片養殖場和教學實驗田。

學校的宿舍樓、教學樓的木料、水泥、磚等原材料都是美國貨。建築物外牆底蹭均為原始的棕色水刷石,二層以上貼黃色釉面磚,通長鋼窗,窗間柱和垂直遮陽板貼灰白色釉面磚,屋面四個角作小翹角。瀉水檐鋪灰色琉璃瓦。

紅色女子宿舍樓由美國人建於1932年。在此居住的一位當地老人說:“我在這裡居住有六七年了,聽說樓內的地板當初全部是楠木料的,後來藥廠搬進來,地板就被人拆走了,換成現在普通木料的地板。”現在女子宿舍樓已經變成了藥厂部分員工的宿舍樓。

著名校友

葉聖陶葉聖陶

福建協和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先後在這裡任教。如著名文學家、文論家、教育家葉聖陶郭紹虞,名儒陳寶琛入室弟子陳易園,嚴復的哲嗣、著名教授嚴叔夏,著名專古學家、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著名黃麻遺傳學者盧浩然,著名動物學家、兩棲爬行動物國際委員會委員丁漢波,著名微生物學家、"慶大黴素"發明者王岳,著名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趙修復,以及著名學者陳文淵、陳錫恩、陳興樂諸博士。

協大畢業生在科技、農業、教育方面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聞名的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等。還有著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上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進入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禽病專家)等。

革命活動

福建協和大學英文名為“福建基督教大學”,但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宗教教育趨於淡化,師生思想逐漸進步。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就主持籌備召開“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會”。二十六年(1937)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本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本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歷來福州各校師生髮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我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的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衝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沿途群情激奮,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了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

圖書設備

計有中文76,913冊;西文25,505冊;又中文雜誌17,843冊;西文雜誌15,605冊,總共合計135,857冊。

文化傳承

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校部福建師範大學位於我國東南名城、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省屬重點大學,是我國建校最早的大學之一,也是福建省重點支持進入全國重點建設的大學,現已發展成為國內頗具規模、有一定影響力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前身為1907年清朝末代帝師陳寶琛[2]創辦的福建優級師範學堂,建國以後,由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等單位幾經調整合併,於1953年成立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易名為福建師範大學並沿用至今。

百載春秋,薪火相傳。葉聖陶、郭紹虞、董作賓、林蘭英、鄭作新、黃維垣、唐仲璋、唐崇惕、姚建年等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曾在學校任教。雖然學校數度易名,幾經遷徙,但經過一代又一代師大人的共同努力,砥礪出“知明行篤,立誠致廣”的校訓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學、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不斷推動學校事業向前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抓住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機遇,憑藉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春風,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學校始終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十幾年來,賈慶林、習近平、賀國強、李瑞環、李嵐清、周光召、錢偉長、羅豪才、張克輝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歷任福建省領導同志,先後多次到校視察指導工作。

【辦學格局】

學校本部現有本科專業63個,全日制本專科生29767人,各類研究生5588人。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重點學科1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5個、博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5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4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3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高校、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各1個,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管、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和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所、中心、基地】

教育學院(教師教育書院)、經濟學院、 文學院、 傳播學院、 社會歷史學院、 法學院、 外國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物理與光電信息科技學院 化學與材料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工學院(籌)、軟體學院、旅遊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科學學院、信息技術學院、

套用科技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留學預科學院、研究生院(籌)、網路教育學院、人民武裝學院、協和學院、閩南科技學院、高師培訓中心、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中外關係史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

【科研機構】

擁有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1個,國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8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1個,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此外,學校還是國家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國家單獨招收台灣學生試點學校、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師資隊伍】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已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在1700餘名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人員800餘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1200餘人,其中博士學位教師417人。現有雙聘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成員3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省級人選64人,省級優秀專家21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5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7人。依託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

【成果殊榮】

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13項;2001年以來,獲得全國優秀教材一、二、三等獎5項,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獎5 項,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二等獎60項。近五年來,先後承擔各類國家級課題137項,其他各類課題2000多項。共獲部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97項,其中獨立或合作獲國家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

【出版刊物】

學校編輯出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福建中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各類學術刊物。其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福建省一級社科期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也被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辦學條件】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圖書館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藏書300餘萬冊,在全國高師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豐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畫、地方文獻、早期外文原版書籍和“五四”前後的代表性報刊的收藏,享譽海內外。擁有教學科研用計算機7000多台,多媒體教室100多間,語音室30多間;建有各類研究所、研究中心70多個,並擁有計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教學科研實驗基地。校園網路發展迅速,設備先進,套用廣泛。

【合作辦學】

學校充分發揮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毗鄰台港澳、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30多個國家,以及台港澳地區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尤其是與台灣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高校確立了校際學生交換項目,有力地促進了學校與台灣高校之間的密切聯繫。學校的海外華文教育已初具規模,在東南亞國家產生了良好反響。2007年1月16日,正在菲律賓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切會見了我校對外漢語教學志願者師生代表併合影留念。

【辦學特色】

經過百年的不懈努力,學校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和鮮明的辦學特色,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校已培養各類畢業生30多萬人,為國家建設,尤其是為福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福建各中學校長、特級教師和其他教學骨幹中60%以上畢業於我校,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以及科研院所的精英,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分別擔任省(部)、市、縣各級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領導。

【學科建設】

學校設定63個本科專業,擁有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5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1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重點學科和18個省重點學科,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管、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和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化學、教育學、體育學、藝術學。

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地理學、光學工程。

5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史、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學閱讀與文學教育、文學語言學、現代寫作學、文化與傳播、英語語言文學、音樂學、美術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倫理與社會史、基礎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地理學、自然資源、環境地理學、區域開發與規劃、動物學、光學工程醫學光子技術與儀器、信息光學與工程光學技術、生物光學檢測與成像、光電信息處理與通信網路技術。

1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理論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藝術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生物學、光電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1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民商法學(含:勞動法學、社會保障法學)、政治學理論、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社會學、人類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學前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可授教育學、理學學位)、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可授教育學、理學、醫學學位)、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文學閱讀與文學教育、文學語言學、現代寫作學、文化與傳播、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傳播學、藝術學、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舞蹈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倫理與社會史、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套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電漿物理、凝聚態物理、聲學、光學、無線電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地理學、自然資源、環境地理學、區域開發與規劃、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光學工程、醫學光子技術與儀器、信息光學與工程光學技術、生物光學檢測與成像、光電信息處理與通信網路技術、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物理電子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套用化學、發酵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旅遊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圖書館學、檔案學。

4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地理學、體育藝術。

1個國家重點學科

中國現當代文學。

18個省重點學科

體育教育訓練學、音樂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政治經濟學、自然地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發酵工程、專門史、漢語言文字學、光學工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發育生物學、美術學。

18個本科品牌專業

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地理學基地班、經濟學基地班、體育學類(國家基地班)、音樂學(國家基地班)、美術學(國家基地班)、漢語言文學、英語(師範)、生物科學、物理學、心理學、數學與套用數學、化學、旅遊管理、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學、藝術設計。

【本科教學】

福建師範大學公共教學區 依託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10項,2001年以來,獲得全國優秀教材一、二、三等獎5項,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獎5 項,省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50項。先後承擔各類國家級課題100餘項,其他各類課題3000多項,共獲各級科技成果、科技進步獎近700 項,其中獨立或合作獲國家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其它全國性獎17項。

學校牢牢抓住國家和福建省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大機遇,掀起了新一輪教學改革和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熱潮,在本科教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標誌性的突出成果。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在2005年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1項,省級一、二等獎14項。在福建省第六屆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特等獎1項,一、二等獎9項。這些優異的工作業績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上新的台階。

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

漢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物理學、數學與套用數學、地理科學、體育學類、音樂學、美術學。

省級特色專業(7個)

地理科學、教育學、經濟學(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化學、歷史學、電子信息工程、心理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

排球、世界民族音樂、大學物理實驗、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專題(網路教育)、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網路教育)。

省級精品課程(47門)

中國古代文學、旅遊規劃與開發、土壤地理學、行政管理學、高師公共教育學與心理學、《資本論》選讀、中國古代史、聲樂、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化學、教育心理學、人文地理學、體操、大學英語、現代教育技術、思想道德修養、中國近現代史、地質地貌學、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近世代數、量子力學、電影的讀解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分類學、C與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刑法學、中國政治思想史、無機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市場行銷學、實分析、英語閱讀寫作、政治經濟學、發育生物學、翻譯課、化學教學論、數字圖書館原理及套用、心理諮詢與治療、精細化工導論、近代物理實驗、社會保障學、世界近現代史、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語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

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福建師大中文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福建師大經濟學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體育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實驗區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3個)

軟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數學與計算機師範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心理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光電信息技術與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構建地方師範類高校地理學基礎性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物理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生物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華文教育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

物理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

福建省濕潤亞熱帶山地生態重點實驗室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

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理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心理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05年(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1項)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與實踐”於2005年獲得第五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以此制定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由教育部正式印發,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中施行。

2005年(第五屆)優秀教學成果獎省級一、二等獎(3項)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推進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高師公共教育學科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高師音樂教育本科專業部分主幹課程教材建設;集中優勢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文學院教授團隊本科教學管理模式探索;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深化中學物理教學論系列課程的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第一部地方史教材——《福建史綱》(教材);電子信息類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教育教學實踐;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教育測量與評價》(教材);本碩銜接的旅遊規劃類課程建設;新世紀高師院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旅遊管理專業加強理工科素質培養的方案;《中國黃色史》課程建設創新試驗成果。

2009年(第六屆)優秀教學成果獎省級特等獎、一、二等獎(1項)

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方向博士、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教材);實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師範生語文閱讀教學能力;漢語史系列課程的傳承與創新;以隊伍、課程和創新平台建設為核心,全面提升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質量;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跨文化交際研究(教材);“三進互動”套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改革與創新;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驗中心建設的實踐;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改革探索;以化學為基礎的多學科實驗教學平台的建設與實踐。

此外,學校編輯出版的《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福建中學數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各類學術刊物公開發行,受到各方好評。其中,《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被列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福建省一級社科期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也被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研究生院(籌)】

福建師範大學60年代就招收過研究生。 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以來,福建師範大學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工作,為了加強管理,師大於1984年成立了研究生科,1993年成立了研究生處。2003年成立研究生教育學院,後改為研究生院(籌)。2005又年增設研究生工作部。迄今為止,已培養了6600餘名品學兼優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福建師範大學於1981年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擁有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碩士點。可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門類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和工學等7個;可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門類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以及管理學等10個;同時,還開展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藝術碩士、體育碩士等專業學位工作及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工作;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管、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和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此外,還面向海外地區招收、培養研究生。學校現有在校研究生5500多人。

多年來,福建師範大學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擁有強大的師資隊伍,現擁有120多名博士生指導教師和600多名碩士生指導教師,形成一支治學嚴謹、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全校現開設了400多門研究生課程。

【學校各區】

旗山校區(校本部)

旗山校區位於福州市閩侯上街大學城南片,翠旗名山腳下、溪源江之畔,成為本科生就讀的主要校區,並有四個研究生專業入住。旗山校區占地約2804畝,現為大學本部。

倉山校區(老校區)

倉山校區地處鬧市邊緣(福州市倉山區)占地約720畝,校園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古老的建築和新興的樓群相映成趣,寬敞的校道錯落有致,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學校的長安山公園是許多學生喜到之處。現在倉山校區主要入住的是碩士研究生。

福清分校區

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位於福清市區,是省教育廳和福建師範大學雙重管理的省屬公立本科院校。學生畢業後,由福建師範大學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均與校本部相同。創辦於1977年,先後稱為莆田地區師範學校大專班、福清師專、福建師大二部等,1984年6月改為現名。200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起,不再辦大專,招生實現全本科化。

協和學院校區(獨立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坐落於福州市閩侯上街大學城南片以西,與主校區旗山校區毗鄰,占地面積671.67畝,校園環境優雅,人文氣息濃郁,具有完備的教學、實驗、文化、體育和生活設施,是融現代化、網路化、人文化、生態化、園林化為一體的“山水學村”。

閩南科技學院校區(獨立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創辦於2001年,位於泉州南安市康美開發區,是由福建師範大學與菲律賓華僑聯合舉辦的獨立學院,校園占地面積300餘畝,現有各類建築面積10餘萬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