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吃

福州小吃

福州小吃是發源於中國福建福州一帶的閩菜分支菜系,為閩菜一大主流,其特點為味道偏甜、酸、淡,尤其重視湯的烹製,有“一湯十變”之說,烹調方法上則以溜、蒸、炒、煨、燉最為常見。福州菜常用的典型調味料有蝦油、紅糟等。傳統福州菜常以蝦油取代食鹽和醬油等作為鹹味調料進行烹飪,而其注重清淡、鮮香的特點也決定了福州菜極少使用像辣椒一類的辛辣調料。福州菜著名菜餚有佛跳牆、紅糟雞、淡糟香螺片,雞湯汆海蚌等。

魚丸

魚丸魚丸

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一般用鰻魚、馬鮫等魚肉搗成泥糊狀,調拌優

質薯粉為皮,用精肉、蝦仁等作餡,捏成丸子。煮熟後泡以美味高湯,加上蔥花,浮於湯麵,稱“七星魚丸”。它具有色澤潔白、質有彈性、肉餡香松、口味清爽等特點,素負盛名。據說這七星魚丸是海上漁婦所創,被一出洋經商的商人學到手,返回福州後如法炮製,開了家“七星小食店”,獨家經營“魚丸湯”。後有一位進京赴考的舉人進店就餐,食魚丸後嘖嘖稱奇,口占一詩曰:“點點星斗布夜空,玉露甘香遊客迷;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店主將詩裱於店堂上,從此食客盈門,生意日隆。“七星魚丸”因此詩而得名。如今福州街巷到處都有魚丸攤店。郊縣的長樂、福清等地也有食魚丸之俗。除店賣外,還有走街串巷肩挑叫賣者,他們以調羹敲打小碗招徠顧客。做為地方風味特產,外地人到榕也多以品嘗魚丸為樂。

肉燕

太平燕太平燕

又稱扁肉燕。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

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覆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摺疊起來,略乾為鮮燕皮。繼續晾乾為乾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後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餚,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鍋邊糊

福州小吃福州小吃

又稱“鼎邊糊”或“鍋邊”。是福州獨有的小吃。外地如上海、台灣、香港等地的鍋邊糊店,幾乎都是福州人所開。其主料為米漿,鍋湯燒開後,將米漿淋置鍋邊,稍乾後用小鏟刮入鍋中,與雞鴨肝雜、蝦乾、墨魚乾、香菇、黃花菜等配料煮成的湯合成。其特點是面薄而卷,湯清不糊,味美適口。舊時,福州南台、下渡一帶百姓三月“迎大王”(土神)時,家家戶戶都做鍋邊糊。鍋邊糊至今仍為福州人習見並愛食的早點。由於鍋邊易熟,故福州俗語叫“鍋邊一煮就熟”。鍋邊糊也流傳到福州以外地區,如莆田。

芋泥

芋泥芋泥

以檳榔芋煮熟搗爛加紅棗、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

和熟豬油等輔料製成。芋泥中的上品稱為“太極芋泥”和“八寶芋泥”。由於豬油蒙蓋,製成後貌似冷食,實則熱食。在酒宴上常在收席前做為甜點推出。福建東部沿海地區皆有做芋泥的習俗。其中尤以福州芋泥最為有名,是福州地區典型的甜食。福州民間盛傳,當年福州籍愛國英雄林則徐曾在廣州以家鄉風味芋泥“宴請”洋人,讓其燙破嘴皮而出醜。閩東福鼎產的良種大檳榔芋製成的芋泥,質地細膩,堪稱一絕。

太極芋泥

太極芋泥,著名福州菜,以福建盛產的檳榔芋為原料,加糖、豬油蒸製而成。此菜形色古樸大方,芋泥細膩潤滑,香甜可口,看似冷盤,吃起來卻燙嘴,別具風味。

荔枝肉

福州小吃福州小吃

荔枝肉是福州傳統名菜,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因盛產荔枝而得名“荔城”的莆 田也有荔枝肉。莆田菜中的荔枝肉,則是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狀,經油炸之後,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備好的多味滷料中煮至入味,裝盤時把鮮荔枝作為裝飾圍邊,送上餐桌,會讓人分不清是荔枝還是荔枝肉在誘你垂涎三尺。特別是在夏令時節,熟透的荔枝皮色鮮艷,味道芬芳,佐以名師巧制的荔枝肉,一素一葷,渾然天成。

棒棒雞

福州小吃福州小吃

相傳明清時期,在偏遠山區,有人特好美食,經過長期的鑽研和湯料搭配實踐,烹製的雞肉味道上佳,絕密高湯與紅油飄香,讓人垂涎欲滴!但當時生產力落後,雞肉是一種奢侈享受,只在逢年過節才吃上一

次,有人想出妙招,把整隻雞切成很多薄片,按片銷售,收到奇效,銷量出奇的好。“雞片”名聲大嘈!此後又出現一個新問題:僅憑菜刀無法將每片雞肉切勻,顧客在購買時也常挑剔大小。有人冥思苦想後,改用木棒敲打刀背,將雞切成均勻薄片的同時,原汁高湯與紅油更透徹的滲入雞肉,滋味更佳!宰切時,一人持刀一人持棒,配合默契;木棒敲擊刀背時,發出的聲音隨力量輕重而變化,抑揚頓挫,自成節奏,給人以聆聽樂曲般的感覺,故名“棒棒雞

”!

炒肉糕

福州炒糕福州炒糕

炒肉糕是福州的傳統名小吃,就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和成漿 ,然後放鐵鍋里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態有點像果凍。沒有肉為什麼叫“炒肉糕”呢?豬油就是肉。過去福州一帶農家娶媳婦,新娘子進門下廚,婆婆考的第一項廚藝,便是要做一道“炒肉糕”,

這個做合格了,做媳婦也算合格了。

光餅

光餅光餅

又稱“征東餅”,其來歷有段掌故。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農曆九月二

十七日,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追殲倭寇至福清牛田(今龍田)。為減少炊時,戚繼光布置各營以炭火烤灸用麵粉做成的兩種圓餅。一種小而乾燥;一種大而鬆軟,略帶甜味。兩者中間均打一小孔,用繩串背於身上,便於士兵攜帶作為臨時乾糧。由於它隨處可充飢,增強了隊伍的機動性,為平倭立功。此後,為紀念戚公,福清及福州、閩清等地人民仿製這兩種圓餅,前者叫“光餅”,後者稱“征東餅”。後有人在光餅上添上芝麻,成了“芝麻光餅”,又叫“福清餅”。福清一帶每遇清明,用它作祭品。立夏時,孩童們將模仿各種飛禽走獸形象製成的光餅掛在脖子上,追逐嬉戲,增添節日氣氛。將光餅掰開,夾入韭菜、鮮蟶、嫩筍、紫菜等即成“鹹燒餅”;如加糖則為“甜燒餅”。老輩福州人倘憶起舊時“提(苔)菜餅,辣菜餅,豬油渣夾我福清餅”的叫賣聲,倍感親切。舊時這些叫賣人頭頂“小店”,小巧別致,左右分書“聞香一嘗三打掌,知味十步九回頭”小聯,裡面擺放著甜醬、辣醬等。外地客走過福清,旅外僑胞返鄉省親,也都要買一串嘗嘗。

閩東的福安也產光餅,該市坂中村的光餅很有名氣。當地光餅店附近,每有豆芽菜的攤點,因為光餅夾豆芽菜餡是福安風味小吃。

線面

線面線面

采優質麵粉加鹽等輔助料精製而成,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

潤,落湯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有二:其一為高湯線面,即把線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鐘,色變即撈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絲、煎蛋、香菇、黃花菜、青菜之類,再調以湯汁(肉湯、雞湯等)即可食用;二是涼拌線面,煮法相同,但撈起後不放佐料,只調以適量的香油、味素、紅酒等,風味獨特。

福州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80厘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挽面時在面頭上紮上紅線,由於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麵”。由於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長命”。

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粿

菜頭粿菜頭粿

主要是糯米磨成漿,經過製作,依靠糖、花生、豆沙、油等佐料而成。時令和節俗不同,分為4大類。1)為圓形,內有虛有實,油炸或流滾粉成,如油、抱滾。抱滾外面滾上拌好的豆粉、黑芝麻和糖,宜邊揉邊吃。2)形扁圓,皮薄餡多,或蒸熟,或油炸,如糯米、菜絲、豆沙。3)粿多三角、四角、菱形,以蒸為主,也可油炸,如芋粿、九重粿、粳米、白八粿、糖粿。4)糕多圓形或三角,鬆軟有彈性,以蒸為主,如盞糕、白髮糕、荸薺糕。粿多是甜食的,也有花生粿、鹹餡粿等是鹹味的品種。

春卷

春卷春卷

福州民間小吃。俗稱春餅,選用精粉煎成,皮薄似蟬翼,“餅可映

字”,又輕又薄。餡選鮮嫩的豆芽,佐以韭菜、筍碎、肉絲、豆腐乾片等,炒熟備卷。食時,選攤開薄餅,自取包餡,先卷一邊,兩頭復緊,再捲成條狀,便可入口。如果,把春卷投入油鍋一炸,撈起便成油炸春卷,俗稱炸春。近年有“迷你春卷”上市,便是已製成春餅,購回油炸,尤為方便。

肉丸

選上等薯粉、白芋絲、肥膘肉為原料,調入紅糖拌勻,佐以五香粉,還有的加芝麻、豆腐皮等,製成粘劑,放在鋪上荷葉的蒸籠炊熟。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圓狀,入蒸籠時,有意捏成團狀,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膩。民間在春節期間自蒸;市上以“木金肉丸”為名牌,風味獨特。

烰油

“烰”(音pù),福州方言,用大量的油炸食品稱為“烰”。“烰油[米時]”色澤金黃油亮,皮餡分離、外香酥,內甜軟。將糯米洗淨浸泡4-6小時後,磨製成水磨粉團。紅糖加水熬成糖漿,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漿、精鹽,製成豆沙餡。糯米粉團加入糖漿,反覆揉和製成坯。用坯包上豆沙餡,成為油生坯,面貼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坯放入油鍋,用鐵勺輕輕翻動,等油皮亮膨脹似球形,色呈焦黃時,即可撈起瀝乾油。

蠣餅

蠣餅蠣餅

“蠣餅”,福州民間稱“嗲餅”(‘嗲’為福州話‘蠣’的發音,即為‘蚵、牡蠣’的

意思),傳到台灣地區,稱其為“蚵嗲餅”,扁圓形,色黃、殼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之一,風行數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餡鮮美,色金黃。將大米、黃豆,分別用水浸3-4小時,摻水磨成濃漿,加入精鹽攪勻後待用。豬肉剁成肉餡,蔥切珠狀,用醬油調成餡料,牡蠣肉洗淨,瀝乾。將特製鐵勺在油里加熱後,取半湯匙料漿倒入熱勺內,在米漿上放肉餡、牡蠣,再蓋上一湯匙米漿,放入油鍋,炸至餅面呈金黃色時撈出,瀝乾油。

千頁糕

千頁糕千頁糕

“千頁糕”為選用中筋麵粉製成的甜點。多層美觀,油香軟潤,入口溶

化。將麵粉加入酵母、白糖、清水和成麵團,餳面約2個小時,加鹼水再揉勻。肥膘肉切塊放入湯鍋,用旺火煮熟撈起,然後切成細肥肉丁。將面碾成薄面片,對摺,一邊撒上1層肥肉丁,再撒上1層白糖,形成1層面餡,如法製作可得4層面3層餡。千頁糕一般做成8層~12層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糍團

糍團糍團

每逢春節,福州農家有做糍團的習俗。特別在夏季,冰涼爽口糍團,

質地柔滑,可解暑氣。

製法:

(1)將糯米洗淨,去砂和其它雜質,置清水中浸泡半天后瀝乾。然後碾成粉末,加水揉搓成團,以手指輕按,粉團有柔軟的感覺為準。再把米粉團分別搓捏成12個圓球,按扁後放沸水中焯至上浮,放缽中,用煎匙或光滑的木棍趁熱攪散,越散越好。最後擱3小時,涼後即可。

(2)把芝麻放在炒鍋內炒熟,涼後和白砂糖拌勻。

(3)用筷子或湯勺把制好的糍團取下一小塊,在餡中滾一下,沾滿芝麻和白糖,即可食用。

特點:外香甜,內滑軟。

扁肉

扁肉扁肉

福州扁肉也可以稱為“扁食”,在北方稱為“餛飩”,西南巴蜀一帶稱“抄手”,廣州謂之“雲吞”,但其實並非完全相同。。傳統的福州扁肉肉餡顏色呈醬色偏甜,用肉真精,肉餡雖少但味道極其濃郁,吃起來沒有肥膩的感覺。

福州扁肉的皮是很薄的,半透明,吃的時候根本都不用咬,淅瀝嘩啦就可以吸進去。所以沒長牙或者才長牙的孩子都可以吃,因為好消化,經常有人到店裡光買扁肉皮加湯給孩子或老人當點心。

稃球

福州小吃福州小吃

稃球,福州的傳統小吃,色澤金黃油亮,皮餡分離,外香酥,內甜軟。將糯米洗淨浸泡4-6小時後,磨製成

水磨粉團,紅糖加水熬成糖漿,去渣待用;豆沙加入糖漿、精鹽,製成豆沙餡;糯米粉團加入糖漿,反覆揉和製成坯。用坯包上豆沙餡,成為油生坯,面貼花生仁1粒即成。把生 坯放入油鍋,用鐵勺輕輕翻動,等油皮亮膨脹似球形,色呈焦黃時,即可撈起瀝乾油。

米時

&amp&amp

[米時]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乾後搓成的

圓形丸子,煮熟,外粘豆粉、糖即可食用。冬至是二十四節時,桌上置竹籮,籮中放紅桔數粒、紅筷一雙、紙花一對等。搓“[米時]”也稱“搓圓”,寓意團圓;“[米時]”則象徵“時來運轉”。搓“米時”由全家人圍坐在圓桌周圍,邊搓“米時”,邊唱歌,,如:“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許多歌詞都寓有和睦、添丁、增壽的含義。

芋粿

福州小吃福州小吃

芋粿,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早米、白芋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將早米浸泡後磨漿,白芋刨成細絲,

調和攪勻加花生、芝麻、鹽巴等配料上蒸籠蒸熟,切成小塊,下鍋油炸而成。皮呈金黃色,外酥香,內軟嫩,味美適口,多與鼎邊糊、肉粥、鴨羹粥、豆漿等配食。

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點心。

每年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掃墓主要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掃墓最後一道程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一些冥錢紙,表示此墓已由後人祭掃過,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輩後繼有人。

掃墓畢,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人們說明本戶已履行了為祖宗祭墓的責任。掃墓的供品並不複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麵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安南粿

安南粿是用糯米、晚秈米磨漿成粉,再揉進紅糖作皮,色作淡紅,包上綠豆沙或赤豆沙,也放入特製的木模內壓成扇面形狀,墊上棕葉蒸熟即可。閩南也有這種小吃,只是形狀如龜,入口軟香甜潤,特有滋味。

福州小吃福州小吃

禮餅

禮餅禮餅

禮餅主要採用肥豬肉,花生,芝麻,梅肉,冬瓜糖以及時令的果仁為餡;以梗米,糯米,麵粉經過揉搓成

皮;再經過師傅的巧手製成圓形,撒上芝麻上爐烘烤。不要多長時間就能嗅到一陣陣的香味。去年暑期去宏琳厝湊巧趕上一戶人家嫁女兒,趕製的禮餅很成規模,主人家的孩子經不住餅的誘惑,伸手自取,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了兒時自己,幸福快樂那是多么的簡單易得。

馬蹄糕

馬蹄糕馬蹄糕

馬蹄糕,福州的傳統甜點小吃。主料為地瓜粉,加水、白糖攪

拌均勻,裝入模具,上面撒些荸薺,猛火蒸熟, 取出即可食用, 其製做簡便, 吃來香甜撲鼻, 鬆軟可口。一般多為個體攤擔現做現買。散見於各處街頭巷口。來往行人, 即購即吃, 甚為方便。

現今,各大酒店將其作為飯後甜點,略作改進,有在上面撒些芝麻,切成塊狀的;也有先蒸後煎,取名香煎馬蹄糕。

拗九粥

拗九粥拗九粥

拗九粥的做法以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為主,可加入蓮子、白果等,與白米滲糯米加紅糖同煮至熟或烯爛

成粥即可食用。拗九節(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 又稱 “後九節” 、“孝九節”和 “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 (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 (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蔥肉餅

蔥肉餅,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麵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素、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醃醉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乾肉餅,製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乾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

花生湯

花生湯花生湯

花生湯是福建沿海地區風味獨特的甜湯佳點,清甜爽口,滋補潤肺。

花生湯(1張)

廈門方言有一句:“頂開花,下結子,大人小孩愛吃甲要死。”它謎一般地揭出花生為人人所喜愛。閩南籍作家許地山的《落花生》, 自然、風趣的筆觸抒寫了花生的多種烹調和吃法。

花生湯潤肺生津,比之藥膳也有食療之效,價格便宜,家家吃得起,老少都能吃。

福建的花生湯以廈門的黃則和花生湯店和福州閩食園的最為正宗,在外來旅客、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中,也早已聞名。前者距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而後者已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淡忘,只聽老一輩的人有時會說起,它代表了福州,代表了福州的甜湯。

天長地久

平潭人稱它“油羹”, 用地瓜和地瓜粉做皮,內包豆沙或砂糖八果餡,狀如水餃,入鍋油炸,呈金黃色,即成甜香可口的美食,入口香甜,別有風味。

佛跳牆

佛跳牆佛跳牆

特點:傳統閩菜佳肴。為聚春園菜館鄭春發研創,據傳當年幾位秀才來到聚春園要求上一道好菜,鄭春發便

把早年學做的一壇菜送上,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秀才們無不拍手稱奇,吟詩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因此得名。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魚翅、海參、雞、蹄筋、干貝、香茹、鮑魚、筍尖、鴿蛋等 20多種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

拌麵

拌麵拌麵

福州拌麵是福州市經典的漢族小吃。湯鍋中倒入適量水煮滾,放入鹼面,以中小火煮至熟透,

撈出瀝乾水分,先將稀釋後的花生醬、醬油、味素放入大碗中,再加入煮熟的鹼面,最後撒上少許蔥花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