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電動車

福州電動車

  因城內有屏山、烏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又由於自宋代以來,人們在城內外廣植榕樹,綠蔭滿城,又稱“榕城”;此外又有“合沙”“東越”“左海”等別號。   為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7′。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駐地鼓樓區烏山路。現轄五區、六縣、兩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金山新區6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個縣,福清、長樂2個市和琅岐經濟區。全市土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建成區範圍面積182.3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總人口683萬人,其中市區常住總人口271萬人。全市戶籍總人口635.95萬人,其中市區戶籍總人口186.68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  

行政區劃

編輯本段福州市轄5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福州市 面積12153平方千米,人口608萬人(2004年)。

鼓樓區 面積 35平方千米,人口 56萬。郵政編碼350001。區人民政府駐津泰路。

台江區 面積 1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350004。區人民政府駐廣達路。

倉山區 面積 146平方千米,人口 39萬。郵政編碼350007。區人民政府駐麥園路。

馬尾區 面積 248平方千米,人口 16萬。郵政編碼350015。區人民政府駐君竹路。

晉安區 面積 567平方千米,人口 28萬。郵政編碼350011。區人民政府駐岳峰鎮。

福清市 面積1932平方千米,人口121萬。郵政編碼350300。市人民政府駐融城街。

長樂市 面積 724平方千米,人口 66萬。郵政編碼350200。市人民政府駐吳航街。

閩侯縣 面積2130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郵政編碼350100。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

連江縣 面積1191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郵政編碼3505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羅源縣 面積1079平方千米,人口 25萬。郵政編碼350600。縣人民政府駐鳳山鎮。

閩清縣 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 30萬。郵政編碼350800。縣人民政府駐梅城鎮。

永泰縣 面積2243平方千米,人口 35萬。郵政編碼350700。縣人民政府駐樟城鎮。

平潭縣 面積 371平方千米,人口 38萬。郵政編碼350400。縣人民政府駐潭城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現任領導

編輯本段市委書記:袁榮祥;市長:鄭松岩

福州小吃

編輯本段“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和影響與福州菜一樣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極芋泥、魚丸、等享有盛譽,台灣同胞有句口頭禪:“魚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厭。”1997年福州市飲食(集團)公司美食園製作的“扁肉燕”和“太極芋泥”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老輩福州人有句話叫“七遛八遛莫離福州”。意謂福州飲食的風味獨好,鄉人不忍離去。

1.魚丸 2.太平燕 3.鍋邊糊 4.芋泥5.光餅 6.線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11.蠣餅 12扁肉

歷史文化

編輯本段福州是一座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鏇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本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歷次考古調查和發掘,福建省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以百計,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以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遺存最為豐富,並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裡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繫。至周代,這裡與中原的關係更加密切。它不僅隸屬於周朝,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建州的州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洼,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東都”。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鴉片戰爭後,福州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寧德市區,南連莆田市,陸域總面積12152.5平方公里。

地形

福州市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

福州閩江邊

積1043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福州是礦產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矽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定地位。

森林資源

全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地熱

全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海洋

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農作物一年三熟,盛產稻、麥、油菜、甘薯。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

氣候

福州氣候福州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偏南風為主,7~9月是颱風活動期,每年平均颱風直接登入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地方文化

編輯本段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福州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劃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屬的5區2市6縣通行,今寧德地區所轄的2市5縣也能聽懂。在閩東方言區之外的浙江省泰順縣、平陽縣、蒼南縣部分鄉鎮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有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文學家高士其、數學家陳景潤、國府主席林森、文學家鄭振鐸,化學家侯德榜,文學家冰心,華僑領袖黃乃裳等,舉不勝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市標——“三山一水”雕塑:

福州城內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于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誌,故福州亦稱“三山”。

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稱。榕樹四季常青、枝 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現有古榕樹近千株。位於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這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蔚為壯觀。相傳,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這株榕樹。每當春回大地之時,古榕約有一半樹冠首先萌芽,待老葉子逐漸落光,另一半樹冠則新葉初萌,形成層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桔:

福州盆地盛產柑桔,尤以桔子為最,且皮薄、色紅、汁多、味甜,風味獨特,稱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歲末,福州風俗以“紅”見好,且“桔”與“吉”音似,所以成為民間吉祥物和賀年贈品。

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開花,有單瓣、重瓣、單葉、複葉之分。花色有紅白兩種,以白花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於製作茉莉花茶、提煉香料等。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

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深受海內外賓客的喜愛。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鬆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飲食文化——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

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民眾喜愛的傳統食品。近年來,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太極芋泥”,安泰樓、美食園的“鼎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等獲得了“中華名小吃”稱號。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民俗演變於交替中

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區人民民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範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誌。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州風俗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到了近現代吸收融匯海外文化習俗。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后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戶。

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影響較小。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一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一方面 又為下一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 。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民眾接受。

泊來節入侵傳統節。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 等進口節 大有成為都市新潮之勢。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 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此外,情人節、聖誕節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飯店擬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們的心。

“長一位”要轉正 。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一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一桌,一桌左邊靠里的為一桌一位,即“長一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長一位” 轉正了。不論什麼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一桌面對門口的當中一位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一桌一位轉到當中的“ 中” 一位 ,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一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 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 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裡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 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十大名片

編輯本段“福州十大名片”:三坊七巷、馬尾船政、林則徐、三山兩塔一條江、鼓山、閩劇、溫泉、壽山石、曇石山文化遺址、青雲山。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因曇石山古人類遺址而名。遺址位於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曇石山文化,堪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並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徵。1954年發現曇石山文化遺址以來,已先後進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裡,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製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

“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占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文化以壽山石雕為載體。出產於福州晉安區壽山鄉的壽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國之瑰寶”的美譽,壽山田黃石被譽為“石帝”、“石中之王”。

城市精神

編輯本段福州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書室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可以容納千百條河流,因為它這樣廣闊的胸懷所以是世間最偉大的(教育人們要心胸寬廣才能變得偉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懸崖絕壁能夠直立千丈,是因為它沒有過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傾倒(教育人們要放棄無謂的享樂欲,修身養性)

經濟特點

編輯本段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奮鬥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決策。福州市高度重視,迅速行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開展了以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

福州風光

”為主題的大調研大討論活動,制定實施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綱要(試行)》,在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還作出了《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決定》,使省委、市委的決策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動綱領。

立足富民強市,凸顯福州省會特色與優勢,服務全省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福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省會中心城市的優勢和帶頭帶動、示範輻射、綜合服務、吸納創新功能,增強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輻射力、影響力,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經濟、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切實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努力營造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著力建設福州的“一個基地”(強大的製造業基地)、“六個中心”(產業集聚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商貿物流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研發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力爭比全國提前6~7年、比全省提前2~3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經濟。重點圍繞“發展是富民強市第一要務、經濟建設是發展第一要務、發展工業是發展經濟第一要務”的思路,最佳化生產力布局,依託區位優勢,著力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強大的製造業基地。經過5~8年的努力,力爭全市GDP超過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360億元。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成適度超前、現代化、立體式的省會中心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使城市布局更合理、交通體系更完備、服務設施更完善、承載能力更可靠、生態環境更優美。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規模。積極推動中心城市沿江向海發展,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強功能、提升品位,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次中心城市為支撐、周邊衛星城鎮為基礎的組團式濱江濱海城市。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爭取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規模達到350萬人左右,形成 “一中心、七組團”(即中心城區,甘蔗與荊溪組團、上街大學新區組團、青口組團、馬尾與琯頭組團、吳航與營前組團、長樂濱海組團、琅岐組團)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社會事業。構築海峽西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新聞、人才中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文化條件、理論服務和輿論氛圍,基本實現省會“一流教育”、“一流管理”和建設“科技強市”、“一類計生先進城市”目標,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大力加強省會中心城市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繼續好轉,機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陽光工程”領域進一步深化拓展,發展環境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和高效。

維護省會城市社會穩定。基本實現“平安福州”創建目標,全市政治更加穩定,治安秩序更加良好,法治環境更加規範,人民民眾安居樂業,成為全國最安全的省會城市之一。

城市建設

編輯本段“紙褙福州城”這是對舊社會福州城的描述。解放前,經濟落後,戰亂災害頻繁,人民生活困苦,福州城市建設緩慢。至解放前夕,福州市建成區面積僅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7萬多人,市容破舊、布局凌亂,城區的鼓樓區(含大根區)與台江區(含小橋區)、倉山區各為一體。市政設施落後,沒有自來水廠,沒有一幢四層以上的大樓。大部分道路為砂石路、石板路,市內交通主要靠人力車。環衛設施缺乏,沒有下水道,沒有公廁,有的地方垃圾堆積如山。城區房屋多是連片矮小木板房,破漏不堪,備受颱風、洪水威脅,尤怕火災。

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地處海防前線,經濟底子薄,國家投資少,只能先解決最迫切的國計民生問題。1952年,建成閩江防洪堤,造福於民;以工代賑,恢復市政設施建設;整治晉安河等,改善水系;擴建、新建一些與閩江水運、福廈、福馬等公路相連的西南環城路、洋中路、鼓屏路、三保路、洋下路等10多條道路;1952年成立“福州市公共運輸公司”,恢復市內公共運輸,當年只有兩條線路,21輛公共汽車行駛。1955年1月20日,台灣當局飛機轟炸台江,毀房4000餘座,災後修建達江路、台江東路和沿街建築,建起3383平方米災民安置房。1956年建成西區水廠,居民開始飲上自來水。

1958年“大躍進”期間,由於片面強調“先生產、後生活”、“遍地開花辦工廠”,許多污染嚴重的工廠,建在居民區內,給城市居民生產、生活和城市管理帶來一定困難。“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市規劃管理被作為“管、卡、壓”受批判,人員撤銷,檔案散失,違章建築嚴重。西湖公園和動物園改作農場,園林綠化、文物古蹟被嚴重破壞。1968年城市建設投資達不到全市基建投資總額的1%,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停頓。但作為支援前線需要,1968~1971年,先後建成供大型集會活動的五一廣場,閩江大橋和當時國內跨徑最大的烏龍江大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形勢的推動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1979~2000年是福州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時期。1990年、1995年、199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相繼超過100億、500億元、1000億元大關;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30億元、75億元,經濟發展帶動城市建設,城市以建設道路為特徵改變了面貌,先後新建、擴建五一路、六一路、華林路、國貨路、倉前路、工業路、廣達路等幾十條主次幹道。“八五”期間,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共投資18.37億元,是“七五”期間總投資的2.5倍。“九五”期間,福州市實施支柱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三個項目盤子”新一輪創業項目投資。先後建成水口電站、華能電廠二期、長樂國際機場等一批基礎骨幹項目,改善了福州市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建設中華映管二、三期,東南汽車一期,和順化纖等一批工業骨幹項目,為工業經濟發展增添後勁。“九五”期間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180.67億元,年平均增長7.85%。

“九五”期間,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實施“東擴南進”戰略,加快金山、鼓山、新店新區建設,全面推進棚屋區改造工程。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重建了解放大橋,烏龍江特大橋、三縣洲大橋、金山大橋、五四北琴亭高架橋等先後建成通車,青洲閩江大橋正在建設中。根據福州市的規劃,在不久的將來,閩江上有10座大橋飛架南北。新建、擴建、改造了二環路二期、江濱大道、福馬路、鰲峰路、上三路等50多條主次幹道,城市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台江步行街等工程;完成城門水廠一期,西區水廠擴建二期工程,續建第二水源供水工程、馬尾白眉水庫供水工程;建成長樂營前BP石油液化石油氣基地;在進行城市電網擴容的同時,加快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的工作力度;城市公共運輸實行轉讓線路經營權,進行舊線改造,市區主次幹道不僅全部開通了公共汽車,而且小公共汽車還駛入小街巷、住宅新區。2000年末,城市道路總長907公里,比1995年末增長12.0%,擁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1469輛,市區出租汽車3473輛,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九五”期間,福州的房地產業欣欣向榮。在城鎮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以及商業銀行為居民提供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住房消費政策的推動下,福州的房地產市場投資和需求不斷升溫。福州還大力發展住宅和經濟型適用房建設,全市有資質的房地產企業共有883家,建成30多個配套齊全的居民住宅小區。城區住宅成套率85%左右。有20多萬戶居民遷入新房,市區人均居住面積已達10.81平方米。

“九五”期間,繼續實施“小城鎮、大戰略”,村鎮建設不斷加快。開展了連江、福清、長樂、閩侯、永泰5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工作;全市12個次中心鎮中有11個已完成總體規劃的修編並啟動建設;160個市級舊村改造、新村建設試點村已完成全部規劃並啟動建設。

2004年,福州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觀光遊覽

編輯本段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

福州閩江夜景

林旅遊城市風貌。目前,福州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市著名的歷史古蹟有150多處。其中,林則徐墓、福州華林寺、烏塔、馬尾船政遺址、福清彌勒岩、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蹟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福州閩江、烏龍江穿城而過,河汊縱橫,湖塘相連,獨具江南水城的神韻。現有各類園林37座,市區內河42條,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畫卷。近年來,我市新建了閩江公園、金山公園、羅星塔公園等10多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閒公園,建成西湖及周邊、閩江兩岸燈光夜景工程,改造了晉安河公園等一批公園景區,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了宜居、休閒的良好環境。福州也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廣、埋藏淺、流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有著“浴在福州”的美譽。“王鳳朝陽生麗水,九龍經脈出金湯”,正是對福州溫泉的生動寫照。

附:福州主要景區景點一覽

【人文古蹟】

三坊七巷 南后街 衣錦坊水榭戲台 鎮海樓 烏塔 白塔 西禪寺 福州林則徐出生地 福州冰心故居 鄧拓故居 福州文廟 林則徐墓 嚴復墓 羅星塔 船政衙門 福州梅園監獄遺址 中法馬江海戰烈士碑亭 中坡炮台 亭江炮台舊址 一號船塢遺址 福州英國領事分館舊址 閩安 福州開元寺 福州升山寺 福州華林寺 福州金山寺 萬福寺 萬佛寺 地藏寺 溪源宮 福州倉山舊領事館區遺址 香積廚 福州鼓樓遺址公園 王審知墓 閩王祠 濂江書院 曇石山文化遺址 福州琉球墓園 琉球館 鼓山湧泉寺 瑞雲塔 芹壁村 福清黃驀寺 彌勒岩 石竹山

自然風光】

烏山 于山 鼓山 鼓嶺 鱔溪 旗山 十八重溪 洪塘八景 福州西湖公園 左海公園 溫泉公園 金山公園櫻花園 金牛山公園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屏山公園 閩江公園 福州柳杉王公園 青雲山 石竹山 天門山 福州龍台山生態園 百漈溝 琅岐島 姬岩 五虎礁 羅漢泉 金剛腿 龍頭泉 半洋石帆 醉石 望龍台公園 絕頂峰 海壇風景名勝區 三十六腳湖 青龍瀑布 石牌洋景區 龍鳳頭(龍王頭)海濱浴場 黃檗山 永泰赤壁 晦翁岩 彌勒岩 董奉山 皇帝洞 三疊井森林公園 靈石山 國家森林公園

【科學教育】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福州動物園 福州熊貓世界 福建省博物館 福州左海海底世界 福州市博物館 福建省科技館 福州市科技館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

公共運輸

編輯本段【公交】

福州市內公交線路約200條,絕大多數是全日制線路,運營時間集中在6:

福州公交K1路

00---22:00,

其中線路名為三位數並且首位為“2”的,是只有夜間運營的夜宵車線路

福州市公交問詢投訴電話:968803

福州市內公車大多實行無人售票,票價大多為一票制1元,夏季開空調加收1元。實行無人售票的公車不找零錢,要求乘客必須在上車前備好零鈔或使用“榕城一卡通”乘車卡。部分仍實行有人售票的公車是按乘客乘坐距離的遠近來確定乘客所需購買的票價,有人售票的公車可找零錢,但無法使用乘車卡。

【出租汽車】

福州絕大多數道路兩側都設有專門的出租汽車停靠點。

福州出租汽車的起步價為8元(三公里內)超出後每公里1.50元(2008年12月5日起執行)。

福州特產

編輯本段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

是中國傳統的名牌產品,曾在巴拿馬、芝加哥、加拿大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過,榮獲金牌獎和金盾獎。福州角梳採用中國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綿羊角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藝精細。一把角梳從原料製成產品,需經過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澤瑩亮,光潤如鏡,現又增加了新品種,在製成的角梳上運用傳統漆畫工藝技法,精心繪製了虎、豹、獅、象等10多種飛禽走獸和南國花草的圖案花樣,畫面生動,永不褪色,深受國內外顧客的歡迎。

橄欖

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圓、長營等名品,果面青綠、肉色黃白、味甘質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欖、甘草橄欖、五香果等,深受遊客歡迎。

福桔

福州名果之一,鮮紅美觀,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銷往華北市場,福桔皮、核、絡都具有藥效,製成的桔餅有化痰鎮咳、溫胃健脾的效用。

龍眼

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實清甜可口,龍眼乾為滋補名品,以郊區紅核仔、長樂扁匣榛等為名品,馳名中外。

荔枝

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後歷為貢品,有亮功紅、下番枝、紅綠、陳紫等為名品,可曬乾,釀酒和製成罐頭等食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芙蓉李

以永泰縣最為出名,甜酸適口,品質上乘,可鮮食,也可加工成應子、李片、李鹹、李餅等,為縣外貿傳統出口商品。

福州紙傘

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這種紙傘做工十分的精細。工人們採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製了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致美觀。一把優質的紙傘可在撐開、收回一萬多次後仍不變形,在水裡浸泡二十四小時不變質,在近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不變質。福州紙傘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暢銷於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壽山石:

福州的壽山石,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與連江、羅源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若以礦脈走向,又可分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為壽山礦區開採得早,舊說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礦區的田底、水澗、山洞開採的礦石,經過1500年的採掘,湧現的品種達百數十種之多。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的總目一般可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

環繞著壽山村的是一條涓涓流水,就在這涓涓繞村行的壽山溪兩旁的水田底層,出產著一種“石中之王”壽田石。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田石以色澤分類,一般可分為黃田、紅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