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普查

中國現行礦產勘查階段劃分出礦產普查和詳查,通過普查證明有遠景的礦點和物、化探異常區域方過渡到詳查,詳查的目的是做出勘查對象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評價。

礦產普查

正文

在已篩選出的遠景區、已發現的礦點、礦化點、物探和化探異常範圍內以及老礦區深部和外圍進行的地質礦產調查研究工作。又稱普查找礦。中國現行礦產勘查階段劃分出礦產普查和詳查,通過普查證明有遠景的礦點和物、化探異常區域方過渡到詳查,詳查的目的是做出勘查對象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評價。
礦產普查地區和普查對象的選擇 涉及到國家經濟建設的巨觀布局和對礦產品的需求形勢,以及成礦地質條件和礦床工業類型的分析和類比。普查選區關係到此後普查工作成果大小和風險程度。為了篩選出成礦遠景最大的地區,最有可能找到礦的礦點和物、化探異常區,在中國還進行礦產資源總量預測,開展不同比例尺的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等一系列普查前的專題研究工作。
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標誌 礦產形成於一定地質構造環境,有其一定的顯示標誌,因此開展礦產普查時要分析有無成礦地質條件(也稱找礦準則)和充分利用找礦標誌。成礦地質條件是指有可能發現礦床的有利地層、岩性、岩漿岩(見火成岩)、構造等地質條件。找礦標誌是指可以發現具工業價值的礦床或未達工業要求的礦點的地質和非地質標誌。包括:礦體或礦化現象在地表的直接顯示及其地表氧化物和金屬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鐵帽,礦石礫石,地球化學異常(原生暈、次生暈、分散流等異常),地球物理異常(磁異常、重力異常、自電異常、激電異常等),近礦圍岩蝕度,礦物找礦標型特徵,岩石物性特徵,特殊植物,古採礦遺蹟,古地名等。
找礦方法 為了研究成礦地質條件、運用找礦標誌,普查時採用了多種找礦方法,如地質填圖、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探礦(見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探礦(見地球化學勘查)、礫石追索法、重砂地質測量、遙感地質等,運用了多種勘查技術手段,包括:探槽淺井、鑽探和坑探(見探礦工程)。
各種找礦方法在不同工作階段應當合理的加以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投入少、找礦效果好的目的。中國多年來找礦工作實踐已經積累了很多適用於某些類型和地區的,綜合運用地質、物探和化探進行找礦的成功經驗和良好方法。前蘇聯曾推廣“最佳預測普查組合”,建立了一些礦種的(主要銅礦類型等)“預測-普查-評價系統”,其實質也是各種找礦方法在不同工作階段的合理套用。
普查工作 礦產普查工作多在篩選出的遠景區域進行。如果是在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圖幅之內,則在此區區域地質研究基礎上測制礦點或異常的大比例尺地質圖(1:10000~1:2000),並進行相應的礦(化)點或異常的檢查評價工作。如果礦點或異常分布區無中比例尺圖幅,則應先測制中比例尺或稍小比例尺的地質圖,使礦點或異常的分布位置,能在區域地質構造背景上得到了解。此後進行礦化體或異常本身的研究,一般根據地表露頭情況,開展槽探和少量淺井的揭露工作。除進行較系統的採樣測試鑑定外,要研究礦石的礦物組分、礦石的結構構造、圍岩及其蝕變、成礦後構造破壞等。地表發現工業礦體之後,為了解其延深和變化,需採用稀疏鑽孔進行追索和控制。對於物、化探異常,除以槽、井探揭露外,要進行鑽探驗證,以期發現深部礦體。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求取 D級儲量(見礦產勘探)。與類似礦床比較,進行定性的概略技術經濟評價,認為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可轉入詳查。
詳查工作 礦產詳查工作要進行大比例尺地質填圖,查明礦區地質構造,特別是含礦地層特徵、岩漿岩與礦床關係、構造對成礦的控制和圍岩蝕變等,對確定礦床類型和探討礦床成因至關重要的地質因素更要進行深入研究。詳查必須按要求探明的儲量級別條件應達到的勘探控制程度補做揭露礦體的槽、井探工程和鑽探、坑探工程以及相應的物探、化探工作,以求對礦體形狀、規模、產狀和礦石質量有進一步的控制和了解。對礦石類型、結構、構造,礦物共生組合以及礦石中有用、有益、有害組分的賦存狀態,在系統採樣和分析鑑定的基礎上有更深的認識。這階段對礦石的選冶加工技術性能進行採樣試驗或對比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業價值的評價,對礦床的水文、工程地質和其他開採技術條件進行勘查,為礦床能否工業規模地開採做出初步評價。在上述工作基礎上參照同類礦床的一般工業指標,圈定礦體,計算C+D級儲量(見礦產勘探),對礦床未來開發價值進行初步的技術經濟評價,提出今後可否勘探的建議。
普查工作趨勢 隨著找礦工作不斷開展,中國東部地區,已難於發現金屬礦產的地表礦。60年代以來對物、化探較強的異常區開展了大量檢查和鑽探驗證,目前可能代表深部礦的較弱異常已受到重視,找礦難度加大、深度增加、費用提高。一些老礦山開採年代較久,保有儲量日益趨少或接近閉坑,為延長礦山服務年限,開展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工作已成迫切任務。所有這些情況促使普查隱伏礦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其主要研究方向及進展有:物、化探新技術方法的發展及套用,地質理論找礦,立體地質製圖和預測,立體找礦標誌和找礦模式的建立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引進。地質理論找礦進展反映在對一系列礦床成因有了新的更深入認識,建立礦床模式,用於找礦取得了顯著效果(如斑岩銅礦、玢岩型鐵礦、熱泉型金礦、海相火山岩銅礦等)。出現了將礦床模式用電子計算機把專家理論和經驗製成人機對話系統,幫助進行對資料的系統分析而指導找礦的新途徑,如美國的“找礦者”專家系統、“地質評論者”專家系統,中國的鎢礦、鉀鹽也有類似的專家系統。立體地質製圖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國雲南箇舊錫礦、鄂東及安徽的夕卡岩型銅礦都有成功的找礦實踐,前蘇聯在一系列老礦區都開展了這項工作,並開展了有成礦遠景覆蓋區的深部地質製圖的專門性工作。立體找礦標誌,特別是圍岩蝕變分帶,礦物找礦標型特徵的(晶形、熱電性、熱發光等)分帶性,礦物包裹體均一溫度場及其成分空間變化與成礦關係等方面都在深部成礦預測中起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書目
 成都地質學院昆明工學院《找礦勘探學》編寫組編:《找礦勘探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80。
 長春地質學院找礦教研室編:《找礦方法》,地質出版社,北京,1979。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