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學家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形態、性質、時間、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形成、演化的歷史和用途等的地質學的分支學科。許多生產部門,如採礦、選冶化工、建材、農藥農肥、寶石以及某些尖端科學技術都離不開礦物原料。因此,礦物學研究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對礦物資源的開發和套用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專門從事研究礦物學的人稱為礦物學家。

定義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形態、性質、時間、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形成、演化的歷史和用途等的地質學的分支學科。

礦物學礦物學

許多生產部門,如採礦、選冶化工、建材、農藥農肥、寶石以及某些尖端科學技術都離不開礦物原料。因此,礦物學研究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對礦物資源的開發和套用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專門從事研究礦物學的人稱為礦物學家。

礦物學的發展史

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知道利用多種礦物如石英、蛋白石等製作工具和飾物,以後又逐漸認識了金、銀、銅、鐵等若干金屬及其礦石,從而過渡到銅

山海經山海經

器和鐵器時代。在中國成書於戰國至西漢初的《山海經》,記述了多種礦物、岩石和礦石的名稱,有些名稱如雄黃、金、銀、堊、玉等沿用至今。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把同金屬相似的礦物歸為“似金屬類”,他的學生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其《石頭論》中把礦物分成金屬、石頭和土三類。在這以後的一段時間裡,特別是歐洲中世紀,中國西漢中期,在礦物方面只有個別的記述,沒有明顯進展。
到了18、19世紀,礦物的研究得到了多方面進展,逐步建立起理論基礎,豐富了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一門學科。16世紀中葉阿格里科拉較詳細地描述了礦物的形態、顏色、光澤、透明度、硬度、解理、味、嗅等特徵,並把礦物與岩石區別開來。
中國李時珍在成書於1578年的《本草綱目》中描述了38種藥用礦物,說明了它們的形態、性質、鑑定特徵和用途。瑞典的貝采利烏斯作了大量的礦物化學成分鑑定,採用了化學式,並據此進行了礦物分類。德國化學家米切利希提出了類質同象與同質多象概念,出現了礦物學研究的化學學派。
產生於這一時期的礦物學的另一學派是結晶學派。他們在幾何結晶學及晶體結構幾何理論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此外,索比於1857年製成顯微鏡的偏光裝置,推進了礦物的鑑定和研究。這一方法至今被沿用和發展著。
1912年德國學者勞厄成功地進行了晶體對X射線衍射的實驗,從而使晶體結構的測定成為可能,並導致礦物學研究從巨觀進入到微觀的新階段。大量礦物晶體結構被揭示,建立了以成分、結構為依據的礦物的晶體化學分類。
20世紀中期以來,固體物理、量子化學理論以及波譜、電子顯微分析等微區、微量分析技術被引入,使礦物學獲得了新進展,建立了礦物物理學。礦物原料和礦物材料得到更廣泛的開發。開展了礦物的人工合成,高溫、高壓實驗和天然成礦作用模擬。礦物學、物理化學和地質作用的研究相結合的分支學科成因礦物學和找礦礦物學逐步形成,使礦物學在礦物資源的尋找與開發方面獲得了更廣泛的套用。

礦物學

礦物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專門的分支學科。
礦物形貌學是研究礦物晶體形態和表面微形貌,並據此探索其生長機制和生成歷史。
成因礦物學是研究礦物個體和群體的形成,結合物理化學和地質條件,探索礦物的成因。研究礦物成分、結構、形態、物性上反映生成條件的標誌——標型特徵。成因礦物學已套用於地質找礦,並逐漸形成找礦礦物學。
實驗礦物學是通過礦物的人工合成,模擬和探索礦物形成的條件及規律。
結構礦物學是探索礦物晶體結構,研究礦,物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的關係,進而探討礦物成分、晶體結構與形態、性能、生成條件的關係。
礦物物理學是固體物理學、量子化學理論及譜學實驗方法引入礦。物學所產生的邊緣學科。這一學科的發展使礦物學的研究從原子排列深入到原子內部的電子層和核結構。它研究礦物化學鍵的本質、精細結構與物理性能。
光性礦物學主要探討顯微鏡下,礦物的各種光學性質和鏡下測定各種礦物光學常數的方法。已建立起完備的以礦物光學常數為依據的礦物鑑定表,它是礦物鑑定的主要手段之一。
礦物材料學是礦物學與材料科學相結合的新分支。研究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能和工藝特性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的開發套用。
此外,尚有按分類體系系統地闡述各類礦,物的系統礦物學;以某類礦物為對象的專門研究,如硫化物礦物學、矽酸鹽礦物學、粘土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等;全面研究某一地區內礦物的區域礦物學,研究地幔礦物的地幔礦物學;研究其他天體礦物的宇宙礦物學(包括隕石礦物學、月岩礦物學等)。
檢測礦物化學成分的方法有光譜分析,常規化學分析,原子吸收光譜、雷射光譜、X射線螢光光譜和極譜分析,電子探針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等。在物相分析和礦物晶體結構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粉晶和單晶的 X射線分析,物相鑑定,測定晶胞參數、空間群和晶體結構。
此外,還有紅外光譜用作結構分析的輔助方法,測定原子基團;以穆斯堡爾譜測定鐵等的價態和配位;用可見光吸收譜作礦物顏色和內部電子構型的定量研究;以核磁共振測定分子結構,以順磁共振測定晶體結構缺陷(如色心);以熱分析法研究礦物的脫水、分解、相變等。透射電子顯微鏡的高分辨性能可用來直接觀察超微結構和晶格缺陷等,在礦物學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視。
為了解決某方面專門問題,還有一些專門的研究方法,如包裹體研究法,同位素研究法等。礦物作為材料,還根據需要作某方面的物理化學性能的試驗。
礦物是結晶物質,具有晶體的各種基本屬性。因此,結晶學與化學、物理學一起,都是礦物學的基礎。歷史上,結晶學就曾是礦物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礦物本身是天然產出的單質或化合物,同時又是組成岩石和礦石的基本單元,因此礦物學是岩石學、礦床學的基礎,並與地球化學、宇宙化學都密切相關。
礦物學還是研究礦物原料和材料的尋找、開發和套用的基礎。因此,它與找礦勘探地質學、採礦學、選礦學、冶金學、材料科學的關係也很密切。此外,礦物學運用數學化學物理學的理論和技術,並彼此相互滲透和結合,還產生了如礦物物理學等新的邊緣學科。
礦物學的研究領域日益的擴大,由地殼礦物到地幔礦物和其他天體的宇宙礦物,由天然礦物到人工合成礦物;礦物學的研究內容由巨觀向微觀縱深發展,由主要組分到微量元素,由原子排列的平均晶體結構到局部具體的晶體結構和涉及原子內電子間及原子核的精細結構;礦物學在套用領域的迅速發展。
礦物學的研究成果除在地質學研究和找礦工作中進一步得到套用外,礦物本身的研究目標還在於從中獲得具有各種特殊性能的礦物材料,這方面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著名的礦物學家

何作霖

何作霖,礦物學家、岩石學家、地質教育學家。是中國近代礦物學和岩石學奠基人之一。他發現並研究了白雲鄂博鐵礦中的稀土礦物,為開發中國稀土

何作霖何作霖

資源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長期致力於光性礦物學的研究和教學,他的《光性礦物學》是重要的教材。他還是中國岩組學的開拓者。在世界上最早開展X射線岩組學研究,並發明了X射線岩組學照相機。代表作《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學中的套用》享譽國內外。

何作霖,字雨民。1900年5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蠡縣的一個書香門弟家庭。父何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帶教書。何作霖的童年時代是在蠡縣小汪村度過的,受的是私塾教育。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1918年畢業。在畢業典禮上校長王國光鼓勵學生要富國強兵,惟有開發地下資源才是根本辦法。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他投考了天津北洋大學採礦系。時值“五四”運動,北京大學工科併入北洋大學,校風為之一變,愛國運動很活躍。學生運動失敗後,何作霖即隨採礦系的大部分學生轉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從師於李四光、丁西林。大學期間,因肺病休學兩年,1926年畢業。隨即在保定河北大學農學系任教授,講授測量學和地質學。
1928年北伐軍開入冀南大,河北學受軍閥褚玉璞操縱,全體教職員奮起反抗,趕走了校長,學校停頓。何作霖南下,到上海投奔李四光,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此走上了專心研究的道路。1930年因工作勞累,肺病復發,上海氣候不宜,奉派赴北平研究院的地質調查所工作(編制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32年晉升為研究員,並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兼任講師。
1937年北京大學遷校,他得到中華文化基金會補助留學的機會,於1938年5月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在著名岩石組構學家桑德爾指導下攻讀岩組學,他的才能很快顯露出來,深受賞識。1940年獲理學博士學位。隨即到德國萊比錫大學任研究員,從事X射線結晶學的研究。1940年6月返國,他擬乘船往越南海防,赴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就職。途中,日軍占領海防,他只得折回上海。中央研究院電令他在滬前北平研究院的鐳學研究所工作。在那裡他和物理學家陸學善建立了友情,這對他後來在X射線岩石組構學取得開拓性貢獻是有關係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孤島”不復存在,鐳學研究所關閉,他潛回北平,閉門寫作。1943年為生計所迫,在日偽統治下的北京大學及北京師範大學任地質學教授。此事是他一生引以為遺恨的事。1945年抗戰勝利,日偽時期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整編為北平臨時大學,他任地質系系主任。
1946年經李四光推薦,到山東大學(在青島)籌建地礦系,任系主任、教授,直到1952年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十分缺乏地質人員,尤其是岩礦鑑定人才,他急國家之所急,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岩礦鑑定工作者,他們後來大多成為地質、冶金、輕工、化工等部門的業務骨幹力量。1952年何作霖調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特級研究員、礦物室主任。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
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以後,歷任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11月在北京病逝。

何作霖著作

《岩石學報》地軸的變動.東方月報,商務印書館,1923。
湖北大冶陽新一帶火成岩分類.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專刊,1930。
弗氏鏇轉台用法說明.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專刊,1933。
光性礦物學.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1935。
用弗氏鏇轉台研究礦物岩石之方法.地質論評,1937。
用X光研究岩組之方法.(偽)北京師範大學學刊,第二集,1943。
X光材料鑑定術.世界科學時報,1947。
地質科學的新部門《地質力學之基礎》書評.科學,1948。
斜方晶體的消光角之計算.地質論評,1947。
瑪瑙及矽化木的生長型岩組.山東大學學報,1951。
岩漿之單元平衡性狀與其共生火成岩生成上之意義.地質論評,1952。
結晶體構造學.地質出版社,1955。
岩石製片術.地質出版社,1954。
斷層面的測算.地質學報,1953。
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套用.科學出版社,1958。
X射線岩組學.地質科學,1964。
白雲石大理岩的實驗岩組學研究.地質科學,1965。
薄片內透明礦物鑑定指南.科學出版社,1973。

於祖相

於祖相,男,1930年生。195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鉑礦物、鉑礦床等方面的研究。

於祖相於祖相

1958年,在西北金川發現了大型鎳礦並伴有鉑。研究所派29歲的於祖相去甘肅探查研究礦種鉑存在的狀態。按照地質勘探規律,要找到一種新礦物,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艱辛努力。於祖相也不例外。在三年多的研究工作中,他每年至少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吃住在礦山,採樣、分析、研究。最終,他證實了鉑是以單礦物狀態存在於鎳礦中,並大膽提出了可以利用的觀點。這一研究成果,為金川鎳礦的綜合利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首次提出的硫化物中不含鉑族元素的觀點,經過幾十年的生產實踐已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鉑族礦物是宇航、石油、造紙和汽車工業中不可缺少的金屬,被稱作“工業上的維生素”。鉑金屬在地殼中含量極少,為探尋鉑族礦物,俄、美、德等國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世界上許多地質學家也為能發現一種鉑族礦物而歡欣鼓舞。與國外相比,我國在1960年以前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沒有專門的研究人員,沒有專項科研投入。
中國是礦產資源大國,但鉑族元素十分貧乏。為找到含有鉑的礦石,於祖相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與基性岩和超基性岩有關的礦產,他告訴本刊記者,一種礦物里含有這三種元素才能找到鉑。為此,於祖相兩次進藏,每次都要在海拔5500米的高原上呆上半年左右,青海、甘肅等地的高山上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他已退休十幾年,但一直閒不下來。年紀大了,去不了西藏、青海,可北京周邊,尤其是河北的燕山山脈就成了他常年找礦的地方。背著乾糧、速食麵,雇幾個農民工,進山找礦,條件最好也只是住在地質隊的宿舍、營地,能吃上一口地質隊食堂的熱飯菜,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滿足。前幾年他不時地出野外,到燕山山脈採樣,經費極少,更沒有助手,一袋一袋的石頭硬是自己背回來,連老命都不要了。”面對老伴的嘮叨,於祖相只是憨憨地一笑,並不辯解。
沉默寡言的於祖相最親密的夥伴就是那台用了幾十年的顯微鏡。每天他至少要和這台儀器廝守六七個小時,通過它來對礦樣進行嚴格的甄別,從中選出有研究價值的礦石再進行物理性質、化學成分、晶體結構等細緻分析。每日大量重複的工作占去了於祖相除睡覺、吃飯以外的全部時間。一年365天,他幾乎都是在實驗室度過。
於祖相痴迷於自己的事業,與娛樂活動無緣。但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要說老人家的愛好,就是每天一定要看《參考訊息》,即使是出差或出野外,回來也一定要補上。”

於祖相發現“李四光礦”

天道酬勤。於祖相辛勤的耕耘終於得到回報。1974年,他首次在河北燕山地區發現鉑族礦物紅石礦道馬礦,之後又連續發現雙峰礦、高台礦、馬營礦等14種鉑族礦物,全部得到國際新礦物委員會與礦物命名委員會主席簽名的批准書。美國地質調查所、德國漢堡大學等機構和國外同行紛紛來信來電向他表示敬意和祝賀。
此次在河北灤平縣三道溝銅礦石系中發現的“李四光礦”,主要富集在較深部礦體中,是鉑的主要成礦礦物,深部礦石品位往往是淺部的10倍以上,因此“李四光礦”是一種有工業價值的鉑床,具有極高的經濟與科學價值。
“李四光是我們地質學界的驕傲,因此我把新發現的這種礦物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這位地質學家。”
從紅石礦、道馬礦到“李四光礦”,於祖相共發現新礦物15種,占我國發現新礦物總數的1/5。迄今為止,全世界總共發現了103種鉑族礦物,於祖相以個人發現新礦物數第一而聞名世界,也使我國的鉑族礦物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他曾先後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技獎四等獎、1985年地礦部科技二等獎、1998年地礦部科技一等獎等獎項,並擔任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中國代表,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協會新礦物及礦物命名委員會主任委員。1999年,於祖相作為地質部推薦人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

葉大年

葉大年,礦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提出了幾十條定量和定性的規律;結合礦物材料科學,在中國首先開展玄武岩岩漿在不平衡條件下

葉大年葉大年

結晶作用的研究,發現假高壓效應;解決了長石輝石石榴石等主要造岩礦物的X射線鑑定難題,撰寫專著,推動了岩石學研究;開展統計晶體化學研究,發現分子體積的可加和性和地球圈層氧平均體積守恆律;研究顆粒隨機堆積的體積效應,發現一系列新規律。

葉大年求學歷程

到了貴陽,葉大年葉大年他們哥仨上了國小,而且是最好的公立學校(貴陽實驗國小,即今天的南明國小),哥哥插班四年級,他插班二年級,而且都名列前茅,這充分證明母親和父親自辦的“家庭學校”是合格的。一年後,鐵路工程處辦了子弟學校(扶輪國小),他們都轉到扶輪國小,妹妹也入了幼稚園。扶輪國小的學生不多,只能複式教學,即兩個年級合用一間教室,一班上課,另一班同堂自習,頗像山區農村的學校。但是,教員的質量都很高,大多是工程師太太或青年技術人員兼任,老師中高級師範畢業和大學畢業的比比皆是,教學質量都很好,而且還開設其他學校沒有開設的課程,如英語和鐵道常識。這所國小有一首振奮精神的校歌,他至今還會唱:“貴山富水,佳氣鬱蔥蔥,火車如電過,文化隨交通,勵品學,鍛體魄,奮發志氣雄。”在扶輪國小,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講授鐵道常識課的老師李仲芳,李老師是工程處的工程師,他除了講鐵道常識,如車站、道岔、軌距、隧道、坡度等等外,還講詹天佑的故事、鬼谷子的故事和孫臏及龐涓的故事,解放後李先生是西安公路局的總工程師。雖然他們上了學校,父母親並沒有放鬆對他們的教育,尤其是父親,他抓英文,用的是開明書局的英語讀本,強調“傻讀、傻背”,抓算術是用日本人寫的算術習題集,不斷地要他們演難題,如雞兔同籠問題、植樹問題、時鐘問題、行程問題等等。葉大年認為,父親抓他們的算術學習是第一流的。中學後,父親又以“三S平面幾何”和“范氏代數”課本來要求他們,並常常給他們講李國平的故事。

長大了要做一個土木工程師,這是父母給他灌輸的,母親甚至作了一篇範文,讓他背下來以便應付升學考試。在舊社會,土木工程師比較容易找工作,尤其是鐵路,被人稱之為“鐵飯碗”,所以繼承父業就成為他們弟兄的志願。後來又添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一共7個孩子。為了餬口,母親出來在鐵路上找了一份工資比臨時工還低的工作。雖說有美好的願望,可是家境越來越困難,要把孩子培養成土木工程師實際是不可能的,哥哥國小畢業考上公立的師院附中,沒錢繳學費,只得賣了爺爺留下的長袍,此時不由得想起母親教他們唱的《漁光曲》:“爺爺留下的破魚網,小心再靠它過一冬。”
葉大年從讀國小四年級的時候起,就知道通貨膨脹的滋味,因為父母親發工資後,立刻去米鋪把一個月的米都買了,餘下的錢去黑市(貴陽的南門口)換成銀圓,手上不能留紙幣。他關於銀圓的“豐富知識”都來自這時候,銀圓重量七錢二分(十六兩制),又分“大頭”(有袁世凱頭像)、“小頭”(有孫中山半身像)、“船板”(有帆船圖案)、“龍板”(光緒年間的,有龍的圖案)、“川板”(民國初年四川軍政府的)和“墨西哥鷹洋”(有老鷹圖案)。“大頭”又分“民三”、“民九”、“民十”,其中以民三最值錢,他父親曾風趣地說:“民三大頭中袁世凱的耳朵里有耳屎”。後來他學了化學和礦物學,才知道“民三”含銀量高,容易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銀。至今不解的是,民國四年袁世凱就死了,怎么會出來“民九”和“民十”呢?到了1949年,父母親的工資就停發了,他家就只得上街去擺地攤,賣舊衣物。葉大年人雖小,但頗有力氣,因此每天用麻袋往返背衣物都是他的事,有時還要看攤。國民黨行將滅亡的形勢越來越明顯,父親的同事同鄉常常聚集在家裡討論形勢,許多廣東同鄉決定回廣東另謀生路,或出走港澳,父母親鑒於有7個子女,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是沒法謀生的,於是說:“共產就共產吧,反正我沒有什麼財產可共,不怕共產”。就這樣留了下來。離去的同鄉留下一些舊衣物和舊皮箱,都讓他們“練攤”了。他們家周圍是農民的菜地,到解放前夕,他家連買菜的錢也沒了,只得到菜地揀白菜幫子,農民都是相識的鄰里,見他家人多困難,故意多留一些好菜葉給他。葉大年始終沒有忘記這幾戶農民,幾十年後,他當了中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後,出差到貴陽,還特意去看望他們。

解放軍節節勝利,蔣介石宣布下台,同學們拿著一張銀圓券大家爭著傳閱,原來鈔票上四個角的花紋中藏著“中正下台”4個正楷字,顯然是鈔票設計師的手筆。他們公開、半公開地議論共產黨和解放區等新鮮名詞了。父輩們組織護處糾察隊,他們這些孩子湊熱鬧,也不時地玩弄著“武器”——十字鎬把。1949年11月14日,情況十分緊張,據說解放軍已經過了馬場坪(湘黔公路與黔桂公路的交會點)。晚飯後,他擠在大人堆里,湊到電話總機旁,大家靜聽著接線生與都築段沿線各工地的呼話,“貴定,貴定……,”沒人接,貴定解放了,“龍里,龍里……,”又沒人接,龍里解放了,直到最後一站貴陽市郊油炸街的第四總段,聽到了對方的回話:“剛剛見到解放軍,天亮舉行入城式。”這時正好是1949年11月15日零點。天亮了,一隊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的戰士和拉著大炮的騾子在他們身前走過,聽到的第一支歌是《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呀。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呀。呀荷嘿,嘿嘿,依荷呀嘿。解放區的太陽永遠不會落啊。解放區的歌聲永遠唱不完。”父親參加了支援前線搶修委員會,當工程組的秘書,50年過去了,葉大年永遠忘不了1949年11月15日,這一天成為貴陽解放後的第一個晴朗的天。
貴陽解放這年,葉大年讀國小五年級,國小畢業後,考入貴陽第二中學,它的前身是王若飛的母校、黃齊生老先生創辦的“達德中學”。這時他的父母親已經調離貴陽,他成了住校生,從此自己料理生活,自己洗衣服被褥、縫縫補補,並且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財務”。國中三年里,葉大年的成績一直是優秀,尤其是數學。數學老師王起華,他的一條腿在“黔南事變”中日機轟炸貴陽時被炸斷,平時杵著雙拐,講課時卻以“金雞獨立”的姿勢講課,神情自若,穩如泰山,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有一次他在講台上後退時,不小心摔了下來,有些同學失聲笑了,王老師沒有責備同學們,而是講述了日機轟炸貴陽時的慘象,教室里安靜得出奇,很像法國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後一課》的情景。

1954年,貴州省新建了一所完全中學——貴陽第六中學,據說是按前蘇聯高爾基城的一所中學的模式設計的,屋頂都是琉璃瓦,理化生物都有專門的實驗室,兩個學生一個實驗台,有標準的運動場和數個籃排球場,相當一部分學生可以住校。葉大年如願以償地考上了貴陽六中,並成為它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他在高中的學習階段是非常刻苦的,因是住校生,不論星期日還是寒暑假都用來學習,所有的功課不管聯考考與不考,都一律對待,努力學習,他的信條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地理老師史重威,知識淵博,他講的經濟地理非常有趣,講述到:前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是鋼城,卡拉乾達是煤都,在兩個城市間建立鐘擺式的運輸關係,中國的攀枝花和水城,將來就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和卡拉乾達那樣。十多年後,三線建設中攀枝花和六盤水的關係正是史老師所說的鐘擺式,真令人佩服。葉大年最近潛心研究經濟地理的對稱問題,經濟地理的基礎知識得益於史重威老師。數學老師陳壽軒,是貴州最有名的數學老師之一,他唯讀過私塾,全靠自修,據說他一度教過大學。陳老師教他們證明“九點共圓”、“歐拉多面體公式”,使葉大年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語文老師楊石,解放前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他父親是前清舉人,特別喜歡他用標準的國語抑揚頓挫地朗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葉大年對背誦古文很感興趣,課本中的古文背得滾瓜爛熟,終身受益不淺。

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規劃,要在12年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郭沫若為此題詞:“軍號響了,年輕的朋友們前進,前進,向科學大進軍,要搶救中國科學文化的落後,要在十二年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郭沫若的題詞被譜成了歌曲,葉大年至今還會唱,當時他們深受郭沫若題詞的鼓舞,稱努力學習為“進軍”,他要當一個鐵道工程師的志願就更加堅定。高中的生活是在充滿幻想的歡樂中度過的,全然不知等待著他的卻是一場滅頂之災。
1957年春,正當葉大年滿懷信心準備聯考的時候,貴州省教育廳突然宣布,貴州的考生只能報考貴州的高等學校(即貴陽醫學院、貴州農學院和貴陽師範學院),這對他無疑是當頭一棒。他們很有意見,集體寫信給毛主席,並派代表去省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提要求,結果得到滿意的答覆。這年聯考,他的成績考得相當好,傳言名列全省第二,可是等通知書,左等右等都不來,最後來了一張“未予錄取”的通知書。此時他人已在北京,只能托同學和老師幫助打聽原由,從內部得知,“政治不合格,因而除名”。事情是這樣的,時值“反右”,教育廳認為學生集體給毛主席寫信和“請願”乃“裴多菲俱樂部”性質,要把首要分子除名,學校校長和班主任認為他是“首要分子”,匯報到省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其實他並沒有去“請願”。在那個年頭,“說你是,不是也是,說你不是,是也不是”。被扣上“政治不合格”的帽子後果是可想而知的,葉大年曾打消了上大學的念頭,去報考火車司機,沒報上名,去聯繫下鄉務農,因為在北京他只能算“社會青年”,沒人組織。想來想去,無從是好。父親說:“即使永遠上不了大學,自學吧,只要你自己不自暴自棄,我寧可養你一輩子,華羅庚靠一張紙一支筆,自修成才,你可以走華羅庚的道路。”韓愈說過:“彼人也,餘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於是他把名落孫山的恥辱和“政治不合格”的冤屈深深地埋在心裡,拿起紙筆自修高等數學和俄語,同時再作一次考大學的嘗試,如果再次以“政治不合格”而落榜的話,就永世不考大學了。1958年春,武漢的《數學通訊》上發表了葉大年的一篇“論文”,名為《二元二次聯立不等式的圖解法》,儘管它是一篇很不起眼的文章,但對於高中畢業、落地秀才的他來說,是件無比高興的事,它證明他有自學的能力,在數學上有成功的希望,孫子曰:“置之死地,而後生。”真乎哉。

1958年聯考的通知書發下來了,葉大年並沒有考上第一志願——北京大學數學系,而被錄取在北京地質學院普查系,內心裡一百個不願意,但深知有刺配“金印”的人得這個結果就相當不錯了。他尋思著,與其三心二意白浪費時光,不如好好學地質,相信學好地質也能出人才,這樣,情緒很快就穩定下來,父親對此很高興,給他講述了陳國達的故事。陳國達在中山大學地質系讀書時,寫了一篇關於廣東紅層的論文,並得到中國地質學會的300大頭的獎金。二十多年後,葉大年見到陳國達院士,還暢談起三百大頭的故事。
他一貫學習刻苦,興趣廣泛,勤于思考,又善於學習觀察,愛提問題,有股刨根問底的鑽勁。
一年級上解析幾何課時,葉大年在作業上寫到,平面方程的截距式,與結晶學中的晶面符號有密切關係,作業被彭志忠看到,很賞識他的悟性,告訴他,礦物學和結晶學中用到數學的地方多著呢,從此他就迷上了礦物學,常常出入彭志忠老師的實驗室和家裡。彭志忠先生是他的良師益友,如果沒有遇到彭志忠先生,今天就不會有礦物學家的葉大年。
物理化學是一門令學生頭痛的課程,葉大年領悟到它必定是岩石學和礦床學最基礎的理論,當時國內地質院校還沒有結合岩石學和礦床學的物理化學教程。他從俄文教科書中得知柯爾任斯基有過這方面的著作,柯氏提出火成岩和變質岩中主要礦物數目不超過四個的觀點,他找不到原著,自己就用吉布斯相律和類質同象的規律給出了證明,並寫了一篇讀書報告交給池際尚教授,這時他剛上大學三年級,這件事給池先生深刻的印象,兩年後,她推薦他去考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
1961年,葉大年參加了郝詒純先生領導的華北中生代地層隊,在孫善平老師的指導下負責中侏羅紀火山岩地層的岩石學工作。他在灤平發現了焊接凝灰岩(ignimbrite),並論證它與紐西蘭的焊接凝灰岩有相同的野外特徵和鏡下特徵。寫了一篇論文給《科學通報》,論證他發現的一種新的火山沉積相,不幸被退稿了。後來外國人論證了這種新的沉積相,他只能惋惜。他那時還是個大學生,沒有刊物錄用他的論文,覺得自己沒有陳國達先生那樣走運。
葉大年在學生期間初步顯示了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是得益於他能流暢地閱讀俄文的專業文獻。他上大學一年級時,有人認為地質學院不必念外語,高元貴院長高瞻遠矚,批駁了這種錯誤的觀點,規定外語非但不能取消,而且要天天讀。那時地質學院旁邊的五道口商場有個外文書店,俄文的專業書籍應有盡有,非常便宜(每個盧布只折合人民幣0.13元),為了增加辭彙量,專業課學習他全用俄文的教程。教礦物學的張本仁老師上課時說過:“西方的科學家數據多且精,但總結歸納較弱,前蘇聯的科學家數據少且精度差,但學術思想相當活躍,應該取兩者的長處。”張本仁老師的教導他一直牢記心中,並成為他學習俄文的動力。

葉大年職業成就

【1】開拓礦物學的新領域
1961年廣州會議召開,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和估價有了很大的鬆動,對葉大年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他決心要考研究生,1962年大學畢業,他被批准報考研究生,結果考上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何作霖教授的研究生。何作霖先生是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他非常重視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一天他給葉大年一個很好的晶體,要他鑑定,並沒限定方法。葉大年沒有用常規的方法,而用兩個世紀前的方法,接觸測角儀的辦法,鑑定出來是符山石。先生問他何以用此法,他回答,這樣可以避免破壞晶體,先生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研究室里有人捉弄他,找了一塊非常透明的晶體,“請教”他是什麼礦物,他心裡明白,請教是假,想考倒他是真。他想:“我是科班岩礦專業的畢業生,不能‘栽’在這個礦物上。”沒用多久,他用“水浸法”,鑑定為天然鹼。水浸法是曲一華老師從前蘇聯鹽湖專家那裡學來的,她把這個絕招教給他們。葉大年所在的岩石室是研究火成岩和變質岩的,不會接觸天然鹼,他突然想起衛生間的鹼盒,啊。原來是預謀好來捉弄他的。有一次,們在花崗岩的人工重砂里“發現”許多透明晶形又十分完好的晶體,大家都不知它是何物,找他去看一看,他馬上肯定它不是礦物,而是古巴糖,大家以為他開玩笑,放在嘴裡果然有甜味,經追問真相大白,有人把糖包放在標本箱上,糖包有點漏。露了幾手後,人們不再“敢”在鑑定礦物上小看他了。

何先生本意要葉大年研究花崗岩接觸帶,不合他意,他想研究礦物光學性質與晶體結構間的關係,何先生很開明,同意了他的想法,何先生寫了一封信給彭志忠老師,委託彭志忠先生指導葉大年學習晶體結構的測定方法。從此他就在兩位名師的指導下學習。早在大學二年級時,他就注意礦物光學性質與結構之間的關係,如今有機會研究它,真是格外高興。1964年他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氧離子最緊密堆積構造與礦物折射率之間的定量關係》,此後他在這個領域堅持研究二十餘年,終於在1988年出版了專著——《結構光性礦物學》,實現了他的夙願。世界著名礦物學家Bloss教授在為葉大年的專著寫的序言中稱:“這是世界上第一本這方面的專著”。一個理論之所以成立,不僅僅在於它能說明以往的實際,而且在於它有預見性。在結構光性礦物學研究中,最令他得意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他用自己的公式,預測新礦物矽鋰鈹石結構中鋰的配位數是四,而不是六,後來被張漢卿的結構分析所證明;第二件,他預測碳鈰鈉石結構中碳酸根平面間夾角是52°,馬哲生施倪承結構測定結果與他預測的幾乎一模一樣。
【2】高溫窯爐燒出來的理論
“文化大革命”中,葉大年他們感到應該理論聯繫實際,於是就選擇了鑄石學,鑄石學即岩漿鑄造學。學地質的人們,岩漿這詞不離口,但真正的熾熱的岩漿並沒有看見過,基於這一點他主動去系統研究鑄石學的理論和技術問題,使中國在這一領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他在工廠里幹了5年,而且是真心實意地按照毛主席的教導,“先當民眾的學生,後當民眾的先生”,他至今不後悔,在那裡他學到很多東西,並且也取得很滿意的成績。除了掌握了鑄石生產的工藝技術外,他建立了鑄石配料的計算方法,余矽指數法,它是以透輝石—鈣長石—鈉長石三元體系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來的,研究了鑄石中結球的原因等等,當時鑄石生產中提出的理論問題,葉大年幾乎都研究過,而且大部分都給解決了。他儘可能地在實驗室作模擬,還得到一些與地質學有關的理論成果,證明玄武岩岩漿在過冷卻條件下結晶,有利於輝石析出,而對斜長石的結晶產生抑制作用,並指出這是一種假高壓效應。由於鑄石生產的需要,他還解決了用X-射線粉末法鑑定單斜輝石成分的問題,這是礦物學家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
【3】為了忘卻的紀念
1975年,葉大年奉命參加中國科學院的“富鐵礦會戰”,擔任許昌隊變質岩分隊分隊長,雖然他已多年沒有從事野外工作了,但是他仍相信“別人能幹的事,我一定能學會幹”。在鐵礦會戰期間,他在信陽地區發現了3T型多矽白雲母C類榴輝岩,從而論證秦嶺—大別山是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的縫合線。文章發表後,在國內反響很大,以致有些青年學者以為他是一個大地構造學家,他說:“其實這是個誤會,我並不懂大地構造,這篇文章是鐵礦工作中‘順手牽羊’而已。現在大別山超高壓地質作用是研究的熱點,提提我當年的發現作為忘卻的紀念吧。”
【4】乾前人沒有乾過的事
地質學有很大的區域性,所謂研究,有相當多的工作,實際上只是用外國人的理論去說明中國的地質問題而已,免不了人云亦云。葉大年說:“老實說,這樣的科研我沒有興趣,我要研究別人沒研究過的事情,或者是用別人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問題,而且以此為快。”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礦物學、岩石學和晶體化學中帶普遍性的、基礎性的、沒有區域性的問題,特別是研究其中的定量規律。例如,他用結晶學的布拉維空間格子的模型,解決了等粒和不等粒隨機堆積問題,論證有多個隨機堆積常數存在;提出分子、離子團拓撲體積的新概念,證明常溫常壓下分子體積符合加和性原則;提出地球各圈層氧離子平均占有體積皆有守恆性等等。他的研究工作很少有人問津,不免有和者甚寡之感,他在一次中國性學術大會上,以“不謂歌者苦,但惜知音稀”作為結束語。
【5】用圓規直尺丈量地圖
葉大年從小就喜歡看地圖,國小老師告訴他們,湖南和江西很相似,洞庭湖和鄱陽湖,湘、資、沅、澧與修、贛、信、鄱一一對應。大學時的地史老師王鴻教學生背地圖,他在黑板上畫一個很大的“W”字,說上面中間的拐點是武漢,下面兩個拐點分別是岳陽和九江,岳陽和九江下邊再畫兩個圓圈,分別是洞庭湖和鄱陽湖……,這說明,地圖中有規律性的東西。魏格納以美洲東海岸與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線相似的事實出發,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幾十年來,葉大年都在想:普通的地圖上還能有驚人發現嗎?他是礦物學家,研究對稱是本行,1996年,他突然萌發出“地理對稱”的構想,即用拓展了的對稱概念(包括反對稱、色對稱、斜對稱和曲線對稱)去審度地圖,從中看出別人看不出來的未知規律。例如,從武漢—幕阜山—羅霄山畫一直線,湖南和江西就以此直線為對稱軸對稱起來啦。他花了整整三年,研究了不同比例尺的中國和世界地圖,正在撰寫一本專著“經濟地理中的對稱現象”。根據地理對稱的原理,他指出湖南懷化有發展經濟的區位優勢,寫了一長篇長文章——《懷化——發展中西部的一著重棋》,文章在《懷化日報》和《湖南日報》全文發表後反響極大,他認為勝過他以往發表的一百三十多篇論文,深深感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喜悅。

各領域科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