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

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的一篇小說作品,寫於1873年。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占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裡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訊息都是從那裡傳出來的:敗仗啦,徵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裡思量:“又出了什麼事啦?”

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 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裡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裡。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過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

可是一點兒也沒有什麼。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溫和地說:“快坐好,小弗朗士,我們就要開始上課,不等你了。”

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有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是,後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別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郝叟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他把書翻開,攤在膝頭上,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裡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憐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禮服,原來是為了紀念這最後一課!現在我明白了,鎮上那些老年人為什麼來坐在教室里。這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校里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我正想著這些的時候,忽然聽見老師叫我的名字。輪到我背書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可是開頭幾個字我就弄糊塗了,我只好站在那裡搖搖晃晃,心裡挺難受,連頭也不敢抬起來。我聽見韓麥爾先生對我說:

“我也不責備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夠難受的了,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這么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看看我們的結果吧。唉,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現在那些傢伙就有理由對我們說了:‘怎么?你們還自己說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不過,可憐的小弗郎士,也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過錯,我們大家都有許多地方應該責備自己呢。”

“你們的爹媽對你們的學習不夠關心。他們為了多賺一點錢,寧可叫你們丟下書本到地里,到紗廠里去幹活兒。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接著,韓麥爾先生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談到法國語言上來了。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裡,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說到這裡,他就翻開書講語法。真奇怪,今天聽講,我全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細心聽講過,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解過。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裡去。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髮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槓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帶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來,他一直在這裡,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學生;用了多年的課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損了;院子裡的胡桃樹長高了;他親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繞著視窗一直爬到屋頂了。

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傷心呢?何況又聽見他的妹妹在樓上走來走去收拾行李!——他們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夠的勇氣把今天的功課堅持到底。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 bi, bo, bu。在教室後排座位上,郝叟老頭兒已經戴上眼鏡,兩手捧著他那本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幾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創作背景

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占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

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 最後一課[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

文學賞析

要想深入了解這篇課文的思想內涵,了解它的寫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後一課》是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這次戰爭是普魯士(當時德意志各邦中最大的一個封建軍事王國)和法國的統治階級為爭奪歐洲霸權而發動起來的。最後法國戰敗,被迫把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讓給普魯士,並付出巨額賠款。《最後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某國小被強迫改教德語的事為題材.從一個小學生的感受出發.通過描寫最後一課法文課的動人情景,反映了當時法國人民的義憤與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文歷來為人稱頌的特色在於從一個小學生的角度來反映一個大時代的變動。文中.作者是通過小學生“我”(小弗郎士)的眼睛來看、來想的。主人公在他的最後一課上的農現與他以前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幾乎是瞬間就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可以說,這正是時代的大變動在一個孩子身上投下的影子,這個影子也折射出了邢一時代、那一時代的法國人的悲愴。

文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小弗郎士的老師韓麥爾先生。一個有40年教學經驗的循循善誘、受人尊敬、有著崇高的愛國感情的老師。小說描寫他是從側面、即通過小弗郎士的眼睛來入手的。他在課堂上的激動和失態令人感動.讓人感到祖國的戰敗之疼在他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孩童無法用直接、準確的語言表達更深的內涵,所以這個人物的出場對主題的深化就起到了絕妙的補充作用。

名家點評

這是一篇具有強烈藝術震撼力的傑作,一篇令人過目不忘、耐久尋味的精品。愛國主義的激情和獨特巧妙的構思,使 它成為世界短篇小說的經典,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以法國的失敗告終。戰敗的法國不僅要賠付巨款,還要將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割讓 給普魯士。對於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作家卻選擇了一個小 頑童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通過他的特殊視覺,以第一人稱稚氣 的敘述.展示一個重大的主題。匠心獨運,大家手筆。

作品描述的是一堂既平常又極不平常的法文課。授課內容似與往日並無不同,但由於這是“最後一課”而具有了非凡的意義。都德透過刀、弗朗士稚嫩的目光、敏感的童心,把這平常中的不平常表現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周國安,作文研究員《國中語文教材名篇賞析》)

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名著《最後一課》,其思想意義的深邃、藝術感染力的強烈,巳為世人所嘆服,流傳遐邇.然而,使其達到如此精湛奇妙的藝術效果的主要手法 ——反常法”,卻常常被人們所忽略。就“反常法”在其中的妙用,談點粗淺的看法。

“反常法”作為一種寫作技巧,由來巳久。所謂”常”者,平常也,就是常理、常情或常事。如果作者在寫作中對這些公認的常理、常事反其迸而行之,使之“不同凡響”。這便成了“反常”。作為“反常”這種藝術技巧,主要是用以表現反常的生活現象或事物事理的。它既是指反映,描繪反常的生活現象本身,又是指具體表現中的反差描寫,即以反寫正,寓正於反的描寫處理。如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反常情況,人物在極度悲痛時,反而會“笑”:在極度高興時,反而會“哭”。因此,相應地在文學作品中就有以喜寫悲,以悲寫喜的手法。這種手法如果套用得當,則有助於人們從意料之外的角度和方面來觀察人物與生活現象,通過這些不可思議的,或出人意料的,違反常態的現象受到強烈的刺激,使人們在鮮明的生活反差面前,獲得更深刻的印象和叩心的震動。從而得到更充分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都德的名著《最後一課》.就是如此通篇運用這一反常手法來構思,表現的一篇絕妙之作。(溫阜敏,韶關學院文學院副院長《作文導學》)

頑童小弗朗士通過最後一堂課的嚴肅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受到極大的震動,並由此開始成熟和覺醒起來。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 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後,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最後一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境,因為從此以後學校里不許再教法語了,小孩從此要學習異國統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占以後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裡把一個國小校里的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余叢,作家《中學生作文精彩片段及辭彙手冊》)

作者簡介

都德,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國小里任監學。17歲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成名.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生活為題材,流露了深深的鄉土之戀。之後,又發衷了自傳性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時.他應徵入伍. 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個劇本和4個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 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