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外膿腫

硬脊膜外膿腫

硬脊膜外膿腫,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常因誤診而造成對病人的損害。容易產生硬脊膜外膿腫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缺陷、酗酒、惡性腫瘤、靜脈內藥物濫用、脊柱手術和外傷等。硬脊膜外膿腫較少發生於兒童,雖然有報導7~87歲的病人都曾發病,但好發的發病平均年齡段還是60歲以前認為此病男女發病比例為1∶1,最近的研究資料顯示男性更容易受累。近來,由於硬脊膜外麻醉或其他椎管內穿刺性操作的增加,硬脊膜外膿腫的發病率有所增高;人口的老齡化及靜脈內藥物的濫用亦是此病增多的原因。

基本信息

病因

硬脊膜外膿腫硬脊膜外膿腫
絕大多數為繼發性。其原發感染灶可為鄰近或遠隔部位之瘡、癤腫或蜂窩織炎等化膿灶,或為各臟器感染,如肺膿腫卵巢膿腫腹膜炎等也可為全身敗血症的併發症。發病部位與解剖特點有密切關係。硬脊膜由脊椎骨膜硬脊膜兩層結構形成。硬脊膜外腔內充滿富含脂肪的疏鬆結締組織和靜脈叢,硬脊膜前方此兩層緊密相連,並與脊柱後縱韌帶接觸,實際上無腔隙存在硬脊膜外組織主要在背側方和外側方,自頸以下間隙漸增大,胸4~8之間的腔隙達0.5~0.7cm胸9~腰2以下腔隙漸變狹窄,故病變部位以脊髓的背側、胸腰段最常見,極少發生在上胸段和頸段。

感染途徑主要有:

1.血源性感染 致病菌由附近或遠隔感染灶經血液而至硬脊膜外腔。

2.感染直接蔓延 從脊柱周圍化膿性感染灶直接擴散而來如脊柱化膿性骨髓炎、骶尾部瘺管感染等。

硬脊膜外膿腫硬脊膜外膿腫

3.直接進入 如與脊柱相連通的開放性外傷,腰椎穿刺或硬脊膜外阻滯造成感染。

4.隱源性感染途徑不明。

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胞菌傷寒桿菌等,也偶為真菌,如放線菌芽生菌等。

發病機制

病菌侵入硬脊膜外間隙後在富於脂肪和靜脈叢組織的間隙內形成蜂窩織炎,有組織充血、滲出和大量白細胞浸潤,進一步發展為脂肪組織壞死、硬脊膜充血、水腫,膿液逐漸增多而擴散,形成膿腫。膿腫主要位於硬脊膜囊的背側和兩側,很少侵及腹側。上下蔓延的範圍可達數個節段,在個別情況下可累及椎管全長,甚至向顱內擴散。膿腫多為單發少數病例有多個散在小膿腔與一個主要膿腔相溝通。膿腫的形式和動態改變與致病菌、機體和局部組織的免疫反應、硬脊膜外腔的解剖特點、血管和淋巴系統結構等因素有關。呼吸運動和血管搏動可使椎管內負壓差增大,這對炎症通過血管或淋巴系統向硬脊膜外腔擴散具有“吸引”作用。而頭和軀幹的伸曲活動所引起的脊髓和硬脊膜的移動性,則為膿腫上下擴散創造有利條件。後期由於膿液逐漸吸收,結締組織增生而最終形成肉芽組織。膿腫除直接機械性壓迫脊髓外,還可引起血管的炎性血栓形成,使脊髓的血供發生障礙,最後引起脊髓軟化,造成不可逆性損害。根據炎症的病理形態,硬脊膜外膿腫可分為:

1.急性型 全部為膿液。2.亞急性型 膿液與肉芽組織並存。3.慢性型 以炎性肉芽組織為主。臨床上以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見,急性型少見。

臨床表現

硬脊膜外膿腫硬脊膜外膿腫病理圖
大多數病例呈現急性進程,少數以炎性肉芽組織成為主要病理特點者,則可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進程。

1.急性硬脊膜外膿腫 起病時有高熱、寒戰、全身倦怠、精神不振頭痛、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數增高全身感染徵象,部分病例有腦膜刺激症。早期患者感染病變部背部明顯疼痛,病變部位或附近棘突有壓痛和叩痛,局部皮膚可有輕度水腫,棘突旁組織有壓痛和叩痛由於病變部位神經根受炎症刺激而出現神經根痛,因病變部位不同而向胸、腹部放射,位於腰骶部膿腫可出現下肢疼痛早期出現尿瀦留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下肢乏力,麻木錐體束征。脊髓症狀出現後常在一至數天內迅速出現橫貫性損害表現為肢體弛緩性癱瘓,感覺障礙合併明顯的括約肌功能障礙。

2.亞急性硬膜外膿腫 臨床進程和急性相似,只是背痛較明顯且時間較長發病1~2周出現神經根痛疼痛每因活動或腹壓增加如排便、咳嗽、噴嚏而加重,進一步發展出現脊髓功能損害症狀。

3.慢性硬脊膜外膿腫 病程較長,1.5~18個月不等,起病緩慢,有時有低熱症狀時有起伏進而出現脊髓受壓症狀,表現為痙攣性截癱、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與椎管內腫瘤常難以鑑別。
併發症:膿腫形成後壓迫脊髓還可引起血管的炎性血栓形成,使脊髓的血供發生障礙,可能引起癱瘓

診斷

對有化膿感染史的病人特別是起病急有發熱、寒戰、白細胞增高,甚至有敗血症的症狀,經過一定時間出現嚴重局限性胸背痛、叩痛及局部皮膚水腫,如繼而有進行性脊髓受壓表現者,皆應高度懷疑硬脊膜外膿腫存在的可能。硬脊膜外穿刺如能抽出膿液,當可明確診斷。脊柱X線平片、脊髓碘油造影、MRI表現有助於診斷。
鑑別診斷:

硬脊膜外膿腫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急性脊髓炎 常無原發化膿感染史,體檢無局限性棘突叩擊痛或壓痛腰背痛也不明顯一般在發病後3天內病變節段以下肢體即完全癱瘓,脊髓蛛網膜下腔沒有阻塞。

2.脊柱轉移癌 常可找到原發癌腫,如肺、乳腺、前列腺或消化道等腫瘤,X線片可見到“手風琴”樣椎體壓縮和破裂。

3.蛛網膜炎 一般起病緩慢,症狀時輕時重感覺障礙分布常不規則,且不能以單節段損害來解釋其全部症狀;椎管造影時碘油流動緩慢、分散,成不規則的點滴狀、條狀或片狀陰影碘油受阻端的邊緣不整齊。

4.椎管內腫瘤 常無感染史,必要時可作椎管碘油造影或脊髓MRI檢查,手術探查亦可區別之。

5.脊柱結核 有肺結核或身體其他部位結核病史,腰背痛和低熱症狀歷時較長,脊柱可有後突畸形,X線片可見骨質破壞和椎旁冷膿腫陰影等,CT和MRI也有助於鑑別診斷。

6.急腹症和其他疾患(如肋間神經痛等) 仔細詢問病史和檢查不難加以鑑別。

檢查

硬脊膜外膿腫硬脊膜外膿腫
硬脊膜外膿腫病例進行腰椎穿刺檢查有將感染帶進蛛網膜下腔的危險,故不應隨意進行此項檢查確需進行者,操作中要小心進針,並邊進針邊抽吸看有無膿液,當有膿液抽出時,則不宜再進針,以避免穿刺針進入蛛網膜下腔。
其它輔助檢查:

1.X線平片 有33%~65%的病人在X線平片上顯示錐體及其附屬檔案異常變化其中70%見於慢性硬脊膜外膿腫,10%見於急性硬脊膜外膿腫病例。這是因為錐體及其附屬檔案感染導致骨質破壞、增生而椎體塌陷和椎旁感染需要時間。

2.放射性核素掃描 陽性率為67%~100%。

3.脊髓碘油造影 曾是診斷硬脊膜外膿腫的主要方法,可明確病變的節段和範圍,以利手術。

4.CT和CT椎管造影 增強CT檢查陽性率可達100%CT椎管造影也可達90%,但要明確顯示病灶範圍仍有困難。

5.MRI 是診斷硬脊膜外膿腫最為可靠和準確的方法,它可顯示錐體骨髓炎(T1低信號、T2高信號)、椎間隙和軟組織感染(T2信號增高)和脊髓受壓移位以及膿腫(T1為低或等信號)的範圍。如MRI和CT仍不能明確診斷,應採用脊髓碘油造影。

治療

硬脊膜外膿腫應作為神經外科急診進行治療在脊髓發生不可逆損傷以前即應緊急手術減壓和排膿。臨床實踐表明,癱瘓時間在2h內者,手術效果滿意,>36h則效果差,而完全癱瘓48h後再手術僅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因此縮短癱瘓至手術的時間是提高硬脊膜外膿腫療效的關鍵。椎板切除要足夠和充分,清除膿液和肉芽組織,尤其是炎性肉芽組織常在硬膜外環形包繞壓迫脊髓,應儘量清除乾淨,使硬脊膜恢復正常搏動,以達到徹底減壓和防止感染擴散的目的。膿液做細菌塗片進行厭氧菌需氧菌結核桿菌和真菌培養。

預後:硬脊膜外膿腫的治療效果與病程緩急、病人全身狀況、細菌毒力脊髓受壓程度尤其與手術進行的早晚有直接關係。一般在未完全癱瘓前手術者,癱瘓均能完全恢復如出現完全性截癱3~5天以上則術後脊髓功能難以恢復。死亡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感染不能控制死於敗血症;其二是死於併發症,尤其是尿路感染和褥瘡
預防:控制各部位的原發感染灶,防止其發展為硬脊膜膿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