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派

皖派

皖派是清代乾嘉之際與吳派並稱、以古文經形式的純漢學研究的地域性學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震為安徽休寧人而得名。

基本信息

概述

皖派是清代乾嘉之際與吳派並稱、以古文經形式的純漢學研究的地域性學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震為安徽休寧人而得名。皖派最早源自婺源江永,致力於《禮

戴震
戴震

經》研究,主攻漢代經學,以避免宋儒之“鑿空”。章太炎認為吳派“篤於尊信,綴次古義,鮮下己見”,皖派則“分析條理,皆全密嚴瑮,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
作為地域性學派,皖派的主要成員都隸屬清代安徽徽州府籍的學者,如程瑤田、金榜、洪榜、汪紱等,然其空間涵蓋面也涉及到江蘇金壇、揚州等地,如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等。因此,皖派實際上是以安徽徽州地區作為核心,由戴震弟子為骨幹的漢學研究群體。

起源

皖派開創於戴震,段玉裁《戴東原集序》中說:“自先生以古學唱,三十年來薄海承學之士,至於束髮受書之童子,無不知有東原先生,蓋其興起者盛矣。”不過,皖派的真正導尖源於是出生於徽州婺源的江永。江永少年時因受明代丘浚《大學衍義補》一書多引自《周禮》的啟迪,一生致力於《禮》經研究,被譽為“先生之學,自漢經師康成後,罕與儔匹”。一時戴震、鄭牧、汪肇隆、方矩、汪梧鳳、程瑤田、金榜等皖派學者結集在他的周圍。然而,皖派的漢學研究更多的是接受吳派的學術宗旨。如戴震三十五歲至揚州雅雨嘗結識惠棟後聲稱經學研究在於“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理義明。賢人聖人之理義,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這裡戴震雖然誇大了文字與義理之間的關係,但他對漢經的認識與吳派一脈相承。此外,洪榜、凌廷堪等也基本遵循吳派以古文經形式的純漢學研究。

“皖派”成立的依據

有清學術,以乾嘉學術為中堅,吳皖二派並世出現,儼若鼎立之雙峰。皖派是相對吳派而存在的學術流派,因其初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安徽人而得名。這種以學派創始人的籍貫為依據而劃分學派的做法自有其依據,大致來講,這種以空間分布作為區分學派畛域的作法,濫觴於南北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使空間差異和學派傳授相結合的編撰形式,成為學術史的典範。因此,以皖派作為命名皖派學術的一個要素是符合學術史編纂的傳統的。另一方面,“皖派”的得名,又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戴震自言其學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5,又以“定宇求古,吾求是。”6自許。王引之論惠吳之學,則云:“惠定宇先生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來書言之,足使株守漢學而不求是者,爽然自失。”1可見,王氏以惠定宇之學為“株守漢學而不求其是者”。如果說,這仍是戴學中人從治學態度層面區別皖學與惠學的認識,戴震更從義理學的角度作出了區別。他說:“今之博雅能文章,善考核者,皆未志乎聞道。徒株守先儒而信之篤。”2且云:“仆生平著述之大,以《孟子字義疏證》為第一”。3由上,“皖派”的稱法既與傳統的學術史編纂傳統一致,又能從學派中人將本派學術與惠吳學術區別開來的自覺中找到依據,此為“皖派”分稱的必然性。
從根本上說,“皖派”一詞作為正式的學術規範,是在清代滅亡以後。我們認為,吳、皖學分野之說由章炳麟首揭其櫫,中經劉師培的發揮闡揚,至梁啓超的反覆論說,終成定格。章炳麟論清代學術有云:“(清)其成學箸系統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吳,一自皖南。……吳始惠棟,其學好博而尊聞。皖南始江永、戴震,綜形名,任裁斷。此其所異也。”4章氏此論以惠吳之學“好博而尊聞”,皖南江戴之學“綜形名,任裁斷”為區分“吳”學、“皖南”學的依據。章氏弟子劉師培撰文進而闡發乃師之說,其論吳學有云:“東吳惠氏……執注說經,隨文演釋,富於引伸,寡於裁斷,……掇次古誼,惟篤於信古”5,論皖學則云:“江、戴之學興於徽歙,所學長於比勘,博征其材,約守其例,……可謂無徵不信者矣。”6可見,劉氏所云遵從乃師從治學方法角度區分“東吳惠氏”學、“江戴之學”的作法,雖於前者不無補苴罅漏之功,但所云仍不出乃師所論的範圍。吳皖分野之最後之成立,乃不得不專表梁啓超的貢獻,其論清代學術有云:“乾隆、嘉慶兩朝,漢學思想正達於最高潮,學術界全部幾乎都被他占領。但漢學派中也可以分出兩個支派:一曰吳派,二曰皖派。吳派以惠定宇棟為中心,以信古為標誌,……皖派以戴東原震為中心,以求是為標誌”。7梁氏此論直以“吳派”、“皖派”來名學,超越章、劉二氏以“吳”學、“皖南”學或“東吳惠氏”學、“江戴之學”名學的拘囿,至此,吳皖學派分稱塵埃落定。

皖派宗旨

皖派以研究漢經為宗旨,在強調漢代經學的家法師法的同時,並不一味尊信,如戴震明言“漢儒訓詁有師承,有時亦有附會”。因此,皖派尊奉的是漢以來經師研究語言文字的傳統。如戴震在通讀了《十三經註疏》後認為一字之義,必須貫通群經,他說:“六書也者,文字之綱領,而治經之津涉也。”皖派與吳派也有明顯的區別,皖派對語言文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韻方面。如戴震將古韻分為九類二十五部,尤其是以入聲韻獨立,以之與陰聲韻、陽聲相配,指出陰陽均可對轉,入聲是韻類通轉的樞紐。同時戴震又根據古文字的音與聲,推求出“故訓音聲相表里”的規律。又如戴震的弟子段玉裁分古音為十七部,被認為是“戴氏所不及”,所撰《說文解字注》對許慎《說文解字》所收九千三百餘字詳細作注,闡明音訓,改正訛誤,創通條例,被譽為“一千七百年無此作矣”。皖派學者對漢儒訓詁學的執著,同樣體現對宋明理學的批判。戴震明確表示:“宋以來儒者,以己之見,硬坐為古賢立言之意,而語言文字實未之知”。運用國小訓詁方法,重新研究經注,將程朱附會於經的註解,一一加以破除,恢復儒家學說的基本精神,這是皖派漢學與吳派漢學研究的共同特徵。

研究內容

除了研究語言文字之外,對名物、制度、古文獻的校勘、考證,也是皖派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如戴震《考工記圖》,便是以《考工記》本文和鄭康成注的“圖與傳注相表里”。又如程瑤田所撰《通藝錄》其中包括《禹貢三江考》、《儀禮喪服文足征記》、《釋蟲小記》等二十四種,對經書中的有關制度,輿地、名物等專題考辯,不囿於經傳註疏,多能旁搜廣徵;為了方便理解尋找,常常繪以圖畫、表格,是研究經書名物制度極有價值的參考書。盧文弨是皖派中最精於古文獻校勘的的學者,如他所校《荀子》,為清代鹹豐、同光以前最善之本。《逸周書》則集王念孫以前各家之說為後來研究《逸周書》的學者必據之本。此外,《春秋繁露》、《顏氏家訓》、《經典釋文》、《呂氏春秋》、《墨子》等都經盧文弨手校而成善本。皖派學者的經學研究,雖偏重於音韻、名物、制度和版本的考釋方面,但對中國傳統數學也進行了重點研究。戴震在四庫館工作期間,利用《永樂大典》對《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輯古算經》、《數術記遺》等十部古代數學名著進行了發掘、整理和復原,並且藉此對儒家經籍《儀禮》及《大戴禮記》進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這種精神為後來的揚州學者所繼承。


特徵

皖派學者的漢學研究,與吳派學者一樣重視經籍的注釋工作,卻更多地闡發個人的思想。戴震強調讀經,強調語言文字的考證訓訪,強調領會經言的本義,把握古代聖賢的心志。他所撰《原善》、《緒言》、《孟子私淑錄》、《孟子字義疏證》以及《與某書》、《答彭進士允初書》等都是援引經言,全面闡發他的哲學、倫理、政治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段玉裁評論戴學指出:“先生之治經蓋由考核以通乎性與天道。既通乎性與天道矣,而考核益精,文章益盛。”戴震本人也明確表示與專宗漢儒的“漢學”有所區別,“今之博雅能文章,善考核者,皆未有志聞道,徒株守先儒而信篤。”(《東原集》卷九《答鄭丈用牧書》)認為這種“專守一師以精其業”都是偏曲之論,不足語學。又如程瑤田的《論學小記》、《格物慎獨說》、《述敬》、《述靜》、《述義利》等和凌廷堪的《好惡論》也都是闡發人性論思想的。

例子

章太炎通過對吳派、皖派學術的比較研究後,認為吳派“學好博而尊聞”,皖派則“綜形名,任裁斷”;吳派“篤於尊信,綴次古義,鮮下己見”,皖派則“分析條理,皆全密嚴瑮,上溯古義,而斷以己之律令”(章太炎《九言書·清儒》)。章太炎作為清末民初最後的經學大師,從巨觀的角度粗略地區別了吳派、皖派經學研究“求古”與“求是”的相異學風,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倘能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吳派的“求古”中不乏“求是”的內涵,而皖派的“求是”也是以“求古”為基準。並且,從時序演變來看,吳派是由“求是:而變“求古”,皖派則是由“求古”而趨“求是”,其中最大的相似之處,都是有鑒於宋儒說經的“鑿空”,轉而求之更為近古的漢代經注。它們嚮慕三代,遵循訓訪古字古義,傳言古代文獻為宗旨,展示了乾嘉之際求古求是學風的傾斜混融。因此,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理解,吳、皖兩派的純漢學研究,在保存和傳遞古代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凸顯出漢代經學傳統在清代的延伸。

其他

然而倘能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吳派的“求古”中不乏“求是”的內涵,而皖派的“求是”也是以“求古”為基準。並且,從時序演變來看,吳派是由“求是:而變“求古”,皖派則是由“求古”而趨“求是”,其中最大的相似之處,都是有鑒於宋儒說經的“鑿空”,轉而求之更為近古的漢代經注。它們嚮慕三代,遵循訓訪古字古義,傳言古代文獻為宗旨,展示了乾嘉之際求古求是學風的傾斜混融。因此,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理解,吳、皖兩派的純漢學研究,在保存和傳遞古代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凸顯出漢代經學傳統在清代的延伸。

皖派皖派

中西文學流派

1. 凡優質版本,則獎勵50百科幣,編輯超過5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60個百科幣,編輯超過10個優質版本(不同詞條)的,每個版本獎勵80百科幣。2. 所有參與本任務的智願者,依據完成有效版本數量、完成詞條內容質量排名,任務結束後,前三名分別給予300、200、100百科幣的獎勵 3. 所有參與任務編輯協作的智願者,凡完成有效版本數量5個以上,給予20百科幣獎勵。

中國文學流派

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定歷史時期內出現的一批作家,由於審美觀點一致和創作風格類似,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文學集團和派別,通常是有一定數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豪放派 | 婉約派 | 揚州學派 | 皖派 | 吳派 | 虞山詩派 | 九葉詩派 | 七月派 | 藍星詩社 | 新邊塞詩派 | 大學生詩派 | 第三代詩人 | 海上詩派 | 撒嬌派 | 新鄉土詩派 | 新江西詩派 | 湖畔詩派 | 新格律詩派 | 秀水派 | 西泠派 | 虞山派 | 他們詩群 | 創世紀詩社 | 象徵派 | 神性寫作 | 蘇辛詞派 | 格律派 | 湘鄉派 | 田園詩派 | 邊塞詩派| 江西詩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