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又稱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或Magical Realism)是20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敘事文學技巧,其故事中的因果關係看起來常常不合乎現實狀況。它不是文學集團的產物,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魔幻現實主義最初僅限於拉美地區,但一些歐洲作家的作品也被認為屬於魔幻現實主義範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的小說也慣用這種敘事手法。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作為一種文學現象,魔幻現實主義產生於拉丁美洲,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時代原因的。

首先,拉丁美洲曾長期處於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統治之下,飽受殖民主義者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20世紀初,當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並擁有著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生活時,拉丁美洲卻依然十分貧窮和落後。在經濟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壟斷公司的形式牢牢地控制著拉丁美洲各國的經濟命脈,造成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長期停滯、資源嚴重外流、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現狀。在政治上,20世紀以來,雖然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在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由於帝國主義的操縱和插手,各國的政局仍然動盪不安。一些受外國政府和壟斷財團暗中支持的反動政客,依靠外國勢力提供的武器,頻繁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

但是,歷史進步的潮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隨著20世紀全世界民族獨立運動高潮的到來,促使著拉丁美洲人民的覺醒,他們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對內反對專制獨裁統治肆虐,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許多流亡在歐美各國的拉丁美洲作家也都紛紛行動起來,奮筆寫作,反映拉丁美洲當代現實生活,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小說作品。

背景

魔幻現實主義之所以在拉丁美洲形成,與其深厚而複雜的民族文化傳統有著密切聯繫。

拉丁美洲人民曾以他們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智慧創造過輝煌燦爛的古代印第安文化。公元15世紀時,在這塊幅員遼闊的大陸上,就已經形成了瑪雅、阿茲台克和印加三大文化中心,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拉丁美洲雜居著土著印第安人、歐洲移民、印歐混血人以及被販運來的非洲黑人,他們的生活形態十分複雜。一方面,這兒有著殖民者帶來的西方科學文明的現代化生活,而同時也還存在著大量宗教迷信的封建式的,甚至是原始部落圖騰崇拜式的生活方式。這些跨度極大、差異迥然的生活形態又非常和諧地混合成一體,構成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現實。直至今天,拉丁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還盛行神靈崇拜,相信神話傳說,並習慣於用神話知識認識和解釋客觀世界。因此,幾乎所有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鬼怪、巫術、神奇人物和超自然現象,都帶有印第安神話傳說和土著傳統觀念的奇異、神秘、怪誕的色彩。

另外,魔幻現實主義又是在歐洲文學、尤其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眾多流派的共同影響下產生的。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一直為人們所熟悉,這部小說以它那奇特的表現形式、史詩般的規模、嚴肅的寫實精神和辛辣的諷刺手法,從一開始就深深影響著拉丁美洲西斑牙語文學的發展方向,滋養著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批判傳統。許多魔幻現實主義作家早年大都在歐洲流亡和學習深造。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大批拉丁美洲作家亡命於歐洲時,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疾風暴雨般地刮過歐美大陸,並且理所當然地被拉丁美洲作家們所接受。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們清醒地認識到,應該把超現實主義以及其他現代主義流派的藝術形式當成一種方法和手段,用來表現拉丁美洲的現實生活,從而把形式和內容高度和諧地統一起來。這種自覺的思想升華,正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這種獨特的文學樣式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定義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1925年,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茨·羅發表一本評論後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書名即為:《魔幻現實主義,後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干問題》,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表現主義的一種。1938年,義大利文藝評論家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術評論著作中使用這個名詞(他稱為“奇妙的現實主義”),認為是超現實主義之後當代美術界出現的一種新流派。

此後,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又從小說創作的角度,進一步對魔幻現實主義作了理論闡述,他在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的序言中指出:“神奇乃是現實突變的必然產物(奇蹟),是對現實的特殊表現,是對豐富的現實進行非凡的、別具匠心的揭示,是對現實狀態和規模的誇大。這種現實(神奇現實)的發現都是在一種精神狀態達到極點和激奮的情況下才被強烈地感覺到的!”他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用豐富的想像和藝術誇張的手法,對現實生活進行“特殊表現”,把現實變成一種“神奇現實”。

被套用於拉丁美洲文學評論,則始於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以虛構的小鎮馬孔多以及居住在馬孔多的布恩迪亞一家100年間的變遷,反映哥倫比亞的歷史。其中充滿離奇怪誕的情節和人物,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和象徵意味。這種獨特的風格,引起讀書界和評論界強烈的興趣,認為是現代小說創作中一種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術上與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詞,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學評論家安徒生·因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現實主義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藉助魔幻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

特徵

魔幻現實主義作為拉丁美洲所特有的文學樣式,它具有與眾不同的鮮明而獨特的特徵。將新聞報導般的寫實與神奇的幻想結合起來,採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話模式,表現拉丁美洲和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這是魔幻現實主義突出的藝術特徵。

第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生活。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筆下,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與傳統現實主義定義中的“現實”,有著根本的區別。魔幻現實主義中所表現的是一種拉丁美洲充滿這個光怪陸離、虛幻恍惚的現實,也就是卡彭鐵爾所說的“神奇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在所有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的“神奇現實”比比皆是,這一點,正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重要標誌。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第二,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是“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實”。這裡,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實”二字,所有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都以此作為基本立足點。不管作品採用什麼樣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現實。比如《佩德羅·帕拉莫》反映的就是封建大莊園主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欺壓。佩德羅在小說中是一個鬼魂,但在拉丁美洲現實生活中卻是實實在在的真人。無數像他這樣貪婪、殘忍、狠毒的封建莊園主正是造成墨西哥廣大農村貧窮落後、農民生活痛苦不堪的主要原因。阿斯圖里亞斯的《總統先生》則是表現專制獨裁統治給拉丁美洲社會帶來的惡劣後果。小說中的總統先生雖然是個神秘的虛構人物,但在他身上卻高度概括了拉丁美洲各國現實中所有暴君們的共同特徵。至於《家長的沒落》中描寫帝國主義勢力對拉丁美洲“刮地皮”式的搶掠情節,那是再真實也不過的現實。只不過作者故意將它誇張到了離奇的程度,從而具有一種神奇的效果罷了。

第三,“魔幻”表現手法的成功運用。魔幻現實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表現手法的“魔幻”性,這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又一顯著特徵。

這種“魔幻”性帶有濃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所謂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比如在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小說《雨》中,久旱不雨的乾裂田地里,突然出現一個小男孩。當瓢潑大雨沛然而至時,小男孩卻又神秘地不見了。這種表現手法明顯來自於古代印第安人對於雨神恰克的祭祀和崇拜。

再者,這種“魔幻”性還深受西方現代主義諸多表現手法的影響。由於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受教育和生活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對於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西方現代主義手法,採取兼收並蓄的積極態度,並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象徵,象徵手法是象徵主義乃至整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最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魔幻現實主義里使用得最多、得心應手的表現方法。荒誕。荒誕手法是貫穿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另一重要表現手法。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中,為了展現拉丁美洲的“神奇現實”,主要也是借用這種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荒誕手法。意識流手法。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在敘事中大量運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流動和時空倒錯的手法,也明顯來自於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比如《佩德羅·帕拉莫》中經常採用隨意插筆、打亂時空順序的寫法。

發展

20世紀中期,拉美小說的創作,無論思想內容、藝術技巧,還是結構形式,都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作家們不再刻意模仿歐洲的某種流派,拘泥過去某種固定的文學模式,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拉美大陸的現實。拉丁美洲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地域遼闊,然而經濟不發達,政治腐敗,教育落後,人民還處於貧困之中。同歐洲和北美相比較,拉美作家的思想感情及民族自尊心受到深深的刺激,他們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與侵略,軍事獨裁統治,反動落後的大莊園制和充斥城鄉的貧困、愚昧,是阻礙拉美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他們通過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來表達他們的這種認識,揭露拉美的現實,啟迪人民的覺悟。他們認為小說創作在觀念、表現手法和結構形式上必須來一次革命;要表現瑰麗多姿的拉美大自然和充滿矛盾與衝突的社會現實,就必須認真發掘本大陸、本民族的傳統意識、神話傳統、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等一切可以表現民族意識的內容和形式,創立全新的拉美式的小說。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說創作繼承發揚了拉美大陸古印第安各族文化(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的傳統,極富民族特色,成為當代頗受人們關注的一種文學現象。

40年代,魔幻現實主義的某些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儘管已經被拉美某些小說作家套用,但人們對它的認識還是朦朧的。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在他的長篇小說《總統先生》(1946)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地道的、拉美式的專制暴君形象。古巴作家卡彭鐵爾(1904—1980)在他的《人間王國》(1949)序言裡也提出了“整個美洲的歷史就是一部神奇現實的編年史”的著名論斷。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真正成熟的標誌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1918—1986)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1955)。小說寫一個破落的莊園主之子佩德羅·帕拉莫由一個負債人變成一方巨富。他軟硬兼施,巧取豪奪,把別人的土地全部歸己所有;他抵賴債務,偷移地界,甚至謀財害命,用盡種種卑鄙惡劣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個墨西哥惡霸地主的典型形象。在結構上,作者打破了時間順序和空間界限,時間順序隨意顛倒,出現了不少倒插筆,倒插筆中又出現倒插筆,一連串的倒插,中間又回到人物當初的對話。對這些倒插筆,作者並沒做任何時間上的和空間上的銜接交待,全靠讀者自己去理會。作者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個畫面上來描寫,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實到魔幻,從生前到死後,常常重疊在一起,在同一個場景中出現。

在拉丁美洲文學中,以神奇或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早在40年代就已經開始。1943年,古巴作家卡彭鐵爾曾經提出“神奇的現實”的觀點,認為拉丁美洲的現實本身具有神奇性,例如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激烈動盪的社會生活。因此,文學作品的內容應該也是神奇的。他的長篇小說《消逝的腳步》,描寫海地的自然背景以及黑人的宗教信仰,就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

拉丁美洲有一些作家為了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有意識地吸收古代印第安文學中的神話和傳說,使作品具有神奇和魔幻的色彩。以創新的技巧和印第安古代神話傳統相結合,以渲染作品濃烈的民族氣氛。

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誌,魔幻現實主義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拉美小說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形成了拉美自己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小說。

7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的小說作家在藝術技巧方面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創新和探索,帶有魔幻現實主義的特點或者類似這種特點的作品很多。拉丁美洲文學評論界趨向於認為:魔幻現實主義已經成為當代拉丁美洲文學小說創作的主要潮流。

評價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如果把魔幻現實主義放到20世紀西方文學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我們會發現其中有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第一,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為產生於當代拉丁美洲的一種文學現象,無疑是屬於世界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和西方其他文學相同的共性。當20世紀西方先進地區的文學紛紛衝破傳統現實主義所謂客觀準確描摹現實的樊籬,轉而從個人主觀內省的角度,發現並且表現了從未有過的、全新的現實時,也就給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眾多後進地區作家做了一個極具號召力的示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幾經艱辛所尋找到的拉丁美洲“神奇現實”,正是通過他們獨特的視角、深徹的感悟發現並且表現出來的“新的真實”。這裡有著最不可思議的超現實神話奇蹟,同時又有著對現實生活最精確具體刻畫。這真正是從拉丁美洲土著人眼裡看見、頭腦中理解和口中表述出來的“真實”,是一種類似於“原型神話”的“真實”。

第二,魔幻現實主義又存在著有別於西方其他文學的個性即特殊性。這主要體現在拉丁美洲“新的真實”的事質上。什麼是“新的真實”的本質呢?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在頒獎儀式上,作了題為《拉丁美洲的孤獨》的長篇演說。他激烈地指出,“孤獨”就是拉丁美洲的代名詞。意思是說,拉丁美洲之所以“孤獨”,是因為她落後、封閉、迷信、愚昧和僵化。“孤獨”已經滲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為阻礙民族上進、國家發展的心理負擔。這就是拉丁美洲“神奇現實”的內在含義。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發掘“神奇現實”的目的,顯然是要藉此揭示當代拉丁美洲的民族孤獨感和心理弱點以及她在西方先進文明的參照下所顯示出的巨大差距,從而警醒人們進行自身歷史與文化的深刻反思,進而使拉丁美洲走向團結和進步。這一點,是值得所有發展中民族和國家注意的。

第三,魔幻現實主義的崛起,究其深層原因,歸根結底是拉丁美洲人民新的覺醒的表現,是一種民族自醒和反思的開始。馬爾克斯在那篇著名的演說詞中說道:“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獸、瘟疫、飢餓、動亂,甚至數百年的戰爭,都不能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優勢。”他充滿信心地預言,孤獨的拉丁美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生的、團結的、朝氣蓬勃的理想拉丁美洲一定會出現在世人的面前。這種信念像一條無形的精神線索,始終貫穿於每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中,因此,魔幻現實主義的總體基調往往是樂觀、積極、蓬勃向上的。正因為這些因素,才使得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政治經濟相對落後的社會條件下,取得了領先於世界的文學成就。

代表作品

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裡,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並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只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著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制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每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湧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

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代表作家

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

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又譯作馬奎斯。

加夫列爾·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1940年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1975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1982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布封筆。台北時間2014年4月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秘魯詩人、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結構寫實主義大師),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因其“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緻描寫”,獲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 瓜地馬拉小說家、詩人。生於瓜地馬拉。他一生寫了十部小說、四部詩集和幾個劇本,在瓜地馬拉以至拉丁美洲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99年,阿斯圖里亞斯出生在瓜地馬拉城。在內地土生土長的印第安居民當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回到首都,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擔任律師。《玉米人》1967獲諾貝爾文學獎。著有《玉米人》、《總統先生》。這位魔幻現實主義天才作家於1974年逝世。

影響

1 1

受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和帶動 ,中國尋根文學的作家們在沉痛反思民族歷史、奮力開鑿“文化岩層”時,痛感傳統給民族帶來的災難,他們異常渴求用新的,特別是現代西方文明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傳統。

中國尋根文學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繼承的四個方面:

(1)在文學美學意義上對民族文化重新認識與闡釋,發掘其積極向上的文化核心;

(2)以現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領略古代文化遺風,尋找激發生命能量的源泉;

(3)對當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醜陋的文化因素進行批判,如對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地深入挖掘和剖析;

(4)在寫作技巧上,通過荒誕、怪異的描述手法,將現實誇張、變形,從而更深刻地描繪出某種現實狀況。

相關電影

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墨西哥)

《潘神的迷宮》 《潘神的迷宮》

2007年一部西班牙語電影《潘神的迷宮》在世界影壇引起震動,墨西哥大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通過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表現西班牙內戰中一位小姑娘的內心世界,整部電影情節感人至深,看到最後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發源於南美的魔幻現實主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再次在世界影壇散發出迷人的魅力。這種類型與好萊塢魔幻電影完全不同的是,在追求視覺效果的同時更加關注的是現實。《潘神的迷宮》通過少量的資金做出來絲毫不遜色於好萊塢燒錢的影像效果,在電影的思想表達和精神內涵上,更是遠超一般的魔幻題材電影,這再次證明了魔幻現實主義在世界影壇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地下》 《地下》

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前南斯拉夫)

從前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這個國家有一個天才導演叫庫斯圖里卡,這位天才導演最擅長的就是魔幻現實主義題材。只要是他拍出的電影必然在國際電影節上引起轟動,有人曾說他一個人拿過的國際電影節獎項比全中國的導演都多。而《地下》就是這位大導演的巔峰之作,或許我們看過電影之後會笑、會哭、會感動、會震撼、會驚嘆、會惋惜,但這就是導演心目中的南斯拉夫,他用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展現了“南斯拉夫”這個已經不存在的國家曾經的悲歡離合。用魔幻表達現實,用電影展現力量。

這部黑色喜劇跨度很大,從1941年一直到1992年,經歷了二戰到南斯拉夫的解體。影片諷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庫斯圖里卡特有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影射了南斯拉夫整個當代史,尤其是國家崩潰背後的道德危機。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頗有費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現實性。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他以一種含淚的幽默、憂傷的狂野,向人們呈現了一部南斯拉夫國家的政治史詩。這部堪稱無 雙的政治史詩,濃縮了庫斯圖里卡卓而不群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表現力,並將其推向極至。為表現超現實色彩所運用的大量特技,無論從構思或技術上都無可比擬。故事情節荒誕曲折而發人深省,使人們不得不審視與懷疑人們所置身的意識形態世界的虛無。 而那些被瘋狂的歷史風暴席捲的瘋狂的人們,則展示了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在隱忍和期待中堅強,在戲謔和歌唱中樂觀, 在亂世中身不由己和忘卻道德。

《靈異第六感》 《靈異第六感》

導演:M· 奈特·沙馬蘭(印度)

美國異驚悚影片,榮獲奧斯卡、金球獎共8項提名。全美觀眾票選1999年最喜愛的影片。表面上是一部鬼片,裡面有數個鬼現身的血淋淋鏡頭,還有一兩處令人驚叫的恐怖場景,但骨子裡是一部探討家庭倫理道德的作品。本片構思巧妙,三位主演均有一流的表演威利斯的低調和科萊特的焦躁都拿捏得很準,而海利。奧斯蒙則是天才童星,把一個跨越陰陽兩界洞察力的特殊兒童表現得惟妙惟肖。

導演:雅克·范·多梅爾(比利時)

。《小英雄托托》 。《小英雄托托》

《小英雄托托》成功地將史詩片、童話劇、偵探片、黑色幽默等各種元素巧妙地編織起來,人道主義最後戰勝了偏狹,夢想著他人生活的小托托一輩子也沒有成為英雄,也沒有成為他人,可是他卻始終活在一個人性化的世界裡,並且從那裡汲取生命的營養和滋潤。《小英雄托托》不僅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最佳導演處女作獎,還贏得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獎。

一個老人被謀殺在他的豪華公寓裡,他背部中彈,俯臥在水池邊,白紗簾裹住了面部。警察取走了所有的證物,開始著手調查。老人院裡,托托望著鏡中自己白髮蒼蒼的面容,嘴角泛起一絲冷笑,他喃喃自語:"可憐的警察,他們怎知是我殺了他……我的一生被人偷去,我只是取回本該屬於我的東西。”

導演:巴克迪亞·庫唐納扎洛夫(塔吉克斯坦)

這部中亞出品的喜劇小品具有濃烈的俄羅斯特色。《月亮情人》講述一個美麗的少女生活在中亞的一個強盜橫行的小城,她非常喜歡去看話劇,一次懵懂的她被一個自稱是湯姆·克魯斯朋友的傢伙誘騙並失身於他,結果還懷了身孕,她被民風保守的小城居民痛罵為淫蕩的妓女。於是少女與父親和兄長三人共同展開了尋找孩子生父的曲折旅程。

導演:蒂姆·波頓(美國)

導演蒂姆·波頓用《大魚》這個充滿了溫馨魔幻寓言,帶我們進入了一對父子的內心世界,而它的意義解釋則讓人想起羅洛梅的《哭喊神話》,以一種神話般的方式來闡述一個普通生命可能經歷的多彩和親子溝通中的主題。作品保持了波頓一貫的絢麗神秘風格,仿佛成年版的《愛麗斯漫遊仙境》,在似乎已經現實化和平庸化的實際生活中,這一影片展示了另一種可能的生活。

《國王和電影》

導演:卡洛斯.索林(阿根廷)

《國王與電影》是阿根廷魔幻現實主義的一部傑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魔幻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之一,電影通過一個導演拍電影的故事道出來了阿根廷的歷史、政治、人文,電影中的電影似真似幻,看似是戲中電影的台詞和人物可能就是導演對觀眾想說現實政治和社會觀點和現實影射,這種亦真亦假亦幻在時間和空間中跳轉的手法極為獨特,導演在拍電影,導演也在演電影,或許這就是卡洛斯·索林的魔幻現實主義吧。

導演:姜文(中國)

《太陽照常升起》既不是傳說中的愛情故事,也不是人們猜測的“文革題材”。本片劇本的創作源泉來自女作家葉彌的短篇小說《天鵝絨》,但電影已經完全擺脫了小說的時空局限,事實上,姜文講了一個“碰巧發生在中國的可能屬於全世界的故事”。他用四個既獨立成篇又互為懸念的故事,定格人的欲望和命運,製造了一個超越地域和時間的謎題。台灣著名電影評論家焦雄屏說:“這部電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幾乎像《達文西密碼》般繁複,一旦找到關鍵,就覺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驚。”

導演:施隆多夫(德國)

《鐵皮鼓》是德國新電影名導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納粹電影之一。影片氣勢恢弘,影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鐵皮鼓》,以一個畸形侏儒一生的顛簸遭遇和奇特視角,來揭示整個德國民族的歷史和納粹的醜惡。這是一部寓意電影,用兒童的視角抨擊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醜陋,尤其是納粹的罪惡和荒唐行徑。有一場戲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點聲聲入耳,攪亂了一場納粹會議。影片充滿黑色幽默,對納粹的興起作了獨到而尖銳的抨擊。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坎城金獎。

導演:費爾南多·索拉納斯(阿根廷)

這又是索拉納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地道的阿根廷影片,片中不時響起戈耶內切演唱的探戈《南方》,一首講敘希望和寬容的老歌。對於獨裁統治剛剛結束,卻仍處在傷痛和疑慮中的阿根廷人來說,這也許正是他們需要的。

文學分類導航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
作家文學獎文學家文學角色
文學史文學流派文學作品文學體裁
文學理論報刊雜誌各國文學文學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