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堆

白龍堆

白龍堆是在羅布泊北部黏土壠脊和土墩的頂面是石膏和鹽結塊形成方山,其表面為白色的一種類似雅丹的地貌。在歷史書籍中對此地記載為險惡的地帶,少有人煙出沒,每年的6、7、8三個月尤為不適宜進入。

區位簡況

白龍堆白龍堆
白龍堆雅丹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亦是赫赫有名的羅布泊景觀之一。古絲綢之路進入羅布泊的中道就從白龍堆中穿過,一直到唐代仍有商賈途經。白龍堆在歷史書籍上常被提及,但被描繪成十分險惡的區域,喻有鬼怪出沒。實際上白龍堆到今天仍是一處危險的無人區,它位於羅布泊東北部,是一片鹽鹼地土台群,在炎熱的氣候,環境十分惡劣,途經此地的人一般給養已用去大部分,若遇上數天沙暴,人就會被困住,不是餓死就是渴死,所以每年6 — 8月份,一般人不會進入此地區。

白龍堆是第四紀湖積層抬升形成的礫質土丘地貌,由於水蝕風蝕作用,形成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長條狀土丘群,綿亘近百公里,橫臥於羅布泊地區的東北部。由於白龍堆的土台以砂礫石膏泥鹽鹼構成,顏色呈灰白色,有陽光時還會反射點點銀光,似鱗甲般,故被古人將這片廣袤的雅丹群稱為 “白龍” 。從遠處望去,白龍堆就象一群群在沙海中游弋的白龍,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時隱時現,首尾相銜,無邊無際,氣勢奇偉。

相關歷史

白龍堆白龍堆
絲綢之路西部地區,在漢代著名的是在天山以南的南、北兩道。以後天山以北的一條絲綢之路繁榮起來,被稱新北道。隋唐時期把這三條路線依次稱南道、中道(漢代稱北道)、北道(即新北道)。白龍堆地處南道路段,南道是指崑崙山(又稱西域南山)北麓和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之間的東西通道。這條通道東自陽關,西至帕米爾,中間經過的地區,由東往西,主要是西出陽關後,經白龍堆沙漠南緣首先到達鄯善(今新疆若羌)。

對白龍堆沙漠,《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書·西域傳》載,“樓蘭國最在東陲,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水經注》說在羅布泊東北即白龍堆沙漠。絲綢之路在古鄯善境內的線路,隨著各時期政治形式的變化,曾經有過兩條線路。一條線路是由陽關西行,過白龍堆沙漠,從羅布泊西北岸經過,至現在的古樓蘭海頭遺址。另一條路線是經白龍堆後,從羅布泊南部西南至於泥,沿南道西行。

歷史上對白龍堆的記載,均在南道,但具體路段卻說法不一。唐代把鳴沙山又稱白龍堆。“鳴沙山畔聽鳴沙,風靜沙平別有聲”。它像一條白色巨龍橫臥在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500米的大漠之中。夕陽下的鳴沙山,猶如一連串神奇燦爛的金字塔,巍峨聳立,見稜角如刀刃。雖經歷了數千年的風暴和遊人的不斷衝擊,卻從沒有降低過它的高大,失卻過它的稜角,改變過它的個性。古代典籍中所描述沙漠地區通常都有乾旱和鹽塊,是指白龍堆沙漠是一個較為廣泛的地域,符合風成地貌的基本特點。唐代把鳴沙山稱白龍堆也以其基本特點而言。

旅遊服務

住宿:抵白龍堆住帳篷也可;住尉犁,二星級酒店約90人/晚,雙標有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供應。

交通:進入羅布泊地區,走東西向的北線可以經過白龍堆,走東西向的南線則看不到,因南線的景觀主要為庫木庫都克庫姆塔格沙漠(中國第三大沙漠)、墩立克米蘭等。走南北向縱穿羅布泊線也可以向東北繞經白龍堆。白龍堆與龍城的雅丹有相似之處,其台背較圓滑,兩側緩坡有弧線,長條狀的土丘東北邊高西南邊低,似昂首鰲游的龍,所以被稱為“龍”。三壠沙雅丹的土台面較平整,兩側大多如刀削過呈90°崖壁。三壠沙的土台比白龍堆、龍城雅丹稍高些。三壠沙偶可見到駱駝刺,白龍堆因更為乾旱,靠近羅布泊中心區,現寸草皆無,但地表屬硬土台鹽鹼地貌,步行或汽車行駛較為容易。

飲食:羅布泊人的飲食習慣與新疆一樣,有米飯饅頭葷菜蔬菜常年不斷。羅布泊人用一種神奇的植物羅布麻,采其花葉做茶喝,於是許多疾病不治自愈,這種習俗已有三千多年了,獨特的飲食風俗。

中國最美三大雅丹地貌之一

白龍堆白龍堆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布。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歷時8個月,共評出“專家學會組”、“媒體大眾組”與“網路手機人氣組”三類獎項。“媒體組”與“人氣組”分別以媒體投票及網友手機用戶投票的方式各產生12個獲獎地方。而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濃墨重彩推出的“專家學會組”獎項則別具一格,分成了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島海岸瀑布冰川峽谷城區鄉村古鎮旅遊洞穴沼澤濕地等15個類型。其中,三壟沙是被評為中國最美三大雅丹地貌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