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樓蘭

古樓蘭

西域古國樓蘭,曾是赫然於世的樓蘭國國都扦泥城,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國外學者稱之為“一頁緊張的世界史紀念碑”。古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

釋義

古樓蘭 西域古國樓蘭,曾是赫然於世的樓蘭國國都扦泥城,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國外學者稱之為“一頁緊張的世界史紀念碑”。

歷史傳奇

古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4000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都善,往都城南遷。但是漢朝並沒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而是“設都護、置軍侯、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西顧西城,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繫。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蓄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陲重鎮。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

古樓蘭是如何神秘地消失的呢?</P>

據史料記載:羅布泊曾匯聚了塔里木盆地和疏勒河的水,形成了蒼茫浩渺的大湖。樓蘭國幸得眾多河流養育,其國土甚廣,人口眾多,成為一個漁牧業為主的國家。從出土的槽槳、魚骨看,可以肯定當時樓蘭地區氣候濕潤,雨水豐沛,河湖廣布,漁牧、農業均較發達。這與古書中對當時樓蘭“夏有大洪,五百餘人修堤”的記述是吻合的。這一時期正對應著中原地區近5000年的第二次寒冷期。大約在公元3世紀,樓蘭的氣候變得十分暖乾,此時正對應著中原地區第三次溫暖期。氣候變暖意味著大氣環流有規律地變化。當時樓蘭可能經常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在樓蘭南邊的青藏高壓和西邊的伊朗高原的範圍和強度都增大,這種乾熱的高壓天氣系統持續影響使樓蘭地區的氣候性質由溫濕轉為乾熱。由於降水越來越少,水源漸趨枯竭,林木變得稀少,風沙加大;氣候為濕潤轉為乾旱的變遷,使得河水流量大幅度減少,甚至斷流;風蝕地貌和泥沙出現,土地的沙漠化不可避免地到來了。河漢密布、林森蔥鬱的樓蘭終於成為荒涼的不毛之地。居民大批逃亡或外遷,昔日的繁華終於消失殆盡,出現了今日黃沙滾滾的荒原景觀。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這個地方發掘出木乃伊墓群,還發掘出土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屍。可以說這是氣候乾旱化的最好印證之一。
1988年10月2日,中國和日本聯合探險隊,從敦煌出發,來到古樓蘭遺址。在沙漠裡現了佛塔和房舍的殘跡,遭受風沙侵蝕的佛塔、房舍、塔壁和日常用具等,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線索。
據估計,樓蘭共有12村,人口大約數萬,在部落首領領導下,他們平安快樂地生活著。可是,在1000多年前發生了一次瘟疫,許多樓蘭人被病魔奪去了性命,幸免於難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遷移。從此樓蘭國便消失了。居住在羅布泊附近的樓蘭人為了尋找水源也不斷變更居住地。但到後來,由於天氣變暖,沙漠風暴增大,湖泊乾涸了,這些樓蘭人到了米蘭。
1901年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新疆茫茫無際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裡,發現了一座神秘的古城,它認為這就是樓蘭。他在這裡發現了用蘆葦和木材建造的房屋、廟宇、佛像以及許多精美的雕飾、絲綢織品、錢幣、器皿和毛筆,還發現了用各種文字書寫的木簡和文書。從此,這座消失了1000多的古城又重現於世。
據勘查,古樓蘭遺址位於羅布泊的西北角,格局呈正方形,東、南、西、北四面各長300多米,總面積約10824平方米。在秦末漢初,這裡人口大約14000多人,己頗具規模。從文物及記載來看,樓蘭當年相當發達、富裕。那時候當地人就已經用牛來耕地了。當地的手工業也很發達,從發現的絲織品、建築材料以及各種珠寶首飾的加工工藝來看,其技術水平是很高超的。同時它還是中原與西域交流的中轉站。在這裡,除發現兩漢時期各種古幣外,還發現了波斯的地毯、希臘、羅馬的藝術品等。
但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富有的古城,怎么突然銷聲匿跡了?
有些考古學家把樓蘭的消失同富有神秘的羅布泊聯繫起來。因為從挖掘出來的文物資料上看,當時的羅布泊水域寬廣,周圍的孔雀河、車爾臣河、塔里木河、庫魯克河等河流都匯人羅布泊,使得這一帶水源豐富、氣候濕潤、植物茂盛。可以說,是羅布泊的水域孕育了樓蘭文明。可是後來,羅布泊開始向北移動,使樓蘭一帶的水源枯竭,樹木枯死,對人們的生存造成威脅。因此,人們紛紛棄城而走,去尋找新的水源,樓蘭便漸漸地荒蕪下來。
另有人從土地沙漠化的角度來找原因。由於樓蘭周圍的沙漠不斷向這裡侵蝕,人們不得不引各河流的水進行灌溉,造成這些河流的改道,不再流入羅布泊。再加上戰亂不斷,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人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羅布泊的水源枯竭,鋪天蓋地的沙漠覆蓋了這一地區,樓蘭古城就這樣消失了。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城市都這樣被沙吞噬的。
有些學者還對羅布泊的不斷變遷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由於塔里木河的河水攜帶著大量泥沙,沉積在湖裡,使得羅布泊的湖床不斷升高,最後各河河水無法流入湖中,便另行擇道。羅布泊沒有了水源供應,便枯竭了。而新的羅布泊形成後,也不斷遭到同樣的命運。
難怪當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後,聲稱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
總而言之,樓蘭古城的失蹤,與羅布泊有直接關係。弄清楚了羅布泊變遷的真正原因,也許就找到了樓蘭古城失蹤的原因。但是,即使是弄明白了樓蘭古城失蹤的原因,也還有一個問題令人費解:樓蘭人後來到哪裡去了?
一切都在探索中。
從2世紀前的繁華,至玄奘眼裡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樓蘭熱,有關樓蘭的一切似乎都是難以破解的謎。在“新西遊記”採訪團的行程安排中,樓蘭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人跡罕至的荒漠上趕了四天路之後,記者終於見到了這籠罩在迷霧當中的樓蘭古城。
古樓蘭興衰
樓蘭古城建於何年,何時形成樓蘭王國就目前現有史料沒有記載,但在羅布泊周邊及樓蘭城邊地發現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鋤、石鏟、石刀、石矛、石鏃、玉斧、玉鏟、玉刀、玉佩等。這說明在史前時期羅布泊窪地與周圍就有人類活動,而且很明顯在阿爾金山、崑崙山有石城遺址。羅布泊及周邊所發現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漢時,樓蘭是西北地區36個城邦國之一,《史記》等當中載:樓蘭“有城郭,臨鹽澤”,人口14000餘,聖兵2900多人。當時,古樓蘭是古絲綢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西漢末年朝廷動亂,匈奴乘虛而入,與地方統治者相互勾結,致使西域交通斷絕,河西一帶《後漢書·西域傳》曰:“城門晝閉。”自王莽篡位到東漢,西域交通三通三絕,最後趨向穩定得到發展。《後漢書·西域傳》曰:“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胡商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絲綢之路出玉門關到西域,樓蘭又重新開始繁榮起來。
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到了7世紀,唐玄奘從天竺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玄奘眼裡的樓蘭,成了一座空城。
樓蘭再次引起世人關注,是在上世紀初,一個瑞典人的探險經歷。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嚮導艾爾迪克的帶領下進入羅布泊西部探測。在穿越一處沙漠時發現他們的鐵鏟丟在了昨晚的宿營地中,艾爾迪克便回頭去找,他不僅帶回了鐵鏟還帶回了幾件木雕殘片,看到殘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動,便雇用民工大肆挖掘。樓蘭古城重見天日,斯文·赫定將其稱之為“東方龐貝城”。
斯文·赫定的到來,招致了樓蘭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隨後出土的大量文物,震驚了世界,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個樓蘭學。
漫漫樓蘭路
1000多年後的今天,全國晚報聯盟組織的採訪團向樓蘭進發了。進入羅布泊有多條路,給採訪團做嚮導的是號稱“羅布泊三傑”當中的“二傑”彭戈俠和劉和平(另一人為在羅布泊遇難的余純順),我們是從吐魯番向南翻越庫魯克塔格山,進入羅布泊地區。10月8日晚宿營在坎爾,9日翻過庫魯克塔格,10日繼續趕路,儘管有兩位大俠引路,我們還是走錯了方向,為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往返走了80多公里,記者所乘坐的20號車“赤腳大仙”的左鋼板斷了兩根,修車花了約三個小時,為了保證安全,全體車隊都在岔路口等著。車行到原定的2號營地龍城雅丹群時,已是11日凌晨三時左右,在徵求了全體團員的意見後,車隊繼續趕路,目的地就是衝擊樓蘭古城的18公里處,誰也沒有想到,從龍城到18公里處的4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個多小時,到18公里處時,已是早上的7時,風大沙大,帳篷幾乎難以搭建,很多人乾脆就擠在車上,等到8時30分太陽從地平線上露出腦袋時,風沙更大了,茫茫荒原上什麼都看不見。事後談起這次趕夜路,彭戈俠仍心有餘悸,老彭告訴記者:“雖然到樓蘭去了近10次,但我當時仍緊張的一直渾身冒汗,沒有任何有特點的參照物,我完全是憑記憶在走。”
早飯是在風沙的呼嘯聲中吃的,飯里都是沙子,不能細嚼,只能囫圇吞下。因為風沙太大,採訪團臨時改變行程,先返回樓蘭保護站,進羅布泊。在堅硬的鹽殼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們鑽進了保護站的地窩子,乍從風沙滿地的荒野進到溫暖的地窩子,大家的感覺猶如到了天堂。那天的午飯,是在野外第一次吃到沒有沙子的飯食。12日,天氣晴好,車隊繼續向18公里處進發,車經過昨晨的宿營地,記者才發現,那是無限廣漠的小雅丹當中極微小的一片。
過了18公里處,雅丹越來越高,所謂的路就是在雅丹當中穿行。沙坑越來越深,沙土越來越厚,開始有車陷進去了,為了減輕重量,每個車上的人都下來步行,當天,拉斷了五六根鋼絲繩,烏魯木齊晚報的著名攝影記者李學亮的眼眉處被拉斷的鋼絲掃了一下,差點就傷到眼睛。
在距離樓蘭古城約6公里的地方,接連有三輛車都陷進了沙坑,而樓蘭的佛塔已經在望,記者和10多位團員決定步行前往。
6時30分左右,我們來到了樓蘭城下,高高的佛塔就在眼前。但車隊卻依舊在沙坑裡爬行,等到夜色漸濃、氣溫驟降到攝氏零下時,車隊還沒有過來,我們從避風的地窩子裡鑽出來,爬上古城外一座高大的紅柳包,隨後趕到的團長楊大鳴焦急萬分,不停地用對講機和車隊聯絡,但在如謎團陣一般的雅丹群里,車隊還是走錯了方向,一直走到了古城的西北方向,而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在古城的南門。對講機沒電了,只有點火了。紅柳包上都是乾枯的紅柳,正好用來點火發信號。火點起來了,遠處的車隊終於發現了火光,但近在咫尺,車隊仍是走了兩個多小時,等所有人馬都聚齊時,已是晚上10時30分左右。
蜷縮在帳篷里,冷得人無論如何都睡不著,聽著沙子刷刷地吹打著帳篷,心裡直感嘆,古樓蘭人是如何在此生活繁衍的呢?玄奘當年在此是怎樣借宿回國的呀?樓蘭的夜晚,可真冷。
親近古樓蘭
第二天早上,風沙停了,不等太陽出來,大家都從帳篷里、車上鑽出來,顧不得收拾,就在樓蘭保護站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鑽過鐵欄桿,走進了樓蘭古城。
儘管前一天下午在夕陽的陪伴下,先領略了一番樓蘭的神秘與美麗,但早晨的樓蘭,卻又是完全不同的模樣。
樓蘭古城淹沒在茫茫雅丹群中,太陽從地平線上探出身來,給周圍雅丹的頂部戴上了橘紅色的頂子,神秘的樓蘭佛塔也不例外。攝影記者紛紛搶占有利地形,等待光線最爽的一刻。
經歷了千年風沙侵蝕的佛塔,是樓蘭古城最高的建築,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靜靜地端坐在古城東邊偏北的地方,俯視著我們這群朝聖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護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樹幹在支撐著。在它西邊約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當過官衙的三間房,當年,斯文·赫定在這些牆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間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牆,中間面積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兩邊房子較小,約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著一大堆木樁,上面有明顯的鉚眼,一根最長的方形木樁足有4米多長。從三間房再往西,就是幾所民房的遺蹟,房子的規模依然清晰可見,原先砌牆用的胡楊木板、紅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蓋房用的蘆葦或細紅柳枝,1000多年過去了,她們依舊完整的保存下來。所有的建築都建在高台上,在低洼處,到處散落著或黑或紅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訴我們當年樓蘭古城的繁華與輝煌。在民房的北邊,有兩座類似雅丹高約3米的土堆,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說,這是古城牆的遺址。
躲避著攝影記者的鏡頭和腳下的文物,記者漫步在樓蘭古城裡,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後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蓮花與其他種類花紋的裝飾及造型,還挖掘到許多精製牡羊毛織品。最為重要的是挖到漢文和佉盧文(公元前四五世紀流傳於北印度的一種文字)木簡和紙文書。
這看似荒涼的地方,卻是勃勃生機最好的證據。
古樓蘭之謎
在樓蘭遺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漢、晉、唐等朝代的書簡錢幣等物,還出土了許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復原,世人稱之為“樓蘭美女”。經檢測,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時年齡約40歲,身高約1.55米。透過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徵:大眼睛、低顴骨……
專家後來認定,她有歐羅巴人的血統。隨行的旅遊專家畢亞丁說,這位遠古的樓蘭女性,年齡已有40多歲,不能稱為美女。
在所有有關樓蘭古城的謎團當中,爭論最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樓蘭古城消失之謎。
樓蘭消失的原因有戰爭說、氣候變遷說、冰川說、沙漠風暴說等多種。
中國科學院羅布泊科學鑽探科學考察隊在對樓蘭古城實地考察後發現,它的消失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悉,3000年前,羅布泊湖水面積曾達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樓蘭一方面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擾,所以他們選擇了有孔雀河支流穿過的高地。
科學家測量後發現,這塊高地比現在乾涸的羅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現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幾米。
據科考隊專家介紹,隨著氣候的變化,羅布泊的逐步退縮,河流和羅布泊之間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過程則使高地越來越高。專家解釋說,隨著高地的抬升,人們取水開始變得困難,穿城而過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漸漸乾涸,最終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羅布泊湖水大量萎縮,人們離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幾公里,科學家表示,在這種環境下,社會體系已經相當脆弱,經受不起任何例如災害、戰爭,經濟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動。
專家因此認為樓蘭古城的消亡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或者可以說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諸如戰爭、(絲綢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則只是樓蘭古城消失一個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學者運用空間遙感技術,通過對大量圖像的判譯,從環境地質學角度分析研究了樓蘭地區古河道的變遷,認為樓蘭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後出現過兩處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從而切斷了樓蘭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當時流經樓蘭地區的惟一河流,也是樓蘭古城惟一的淡水源,樓蘭終因斷水而被遺棄乃至消亡。
還有人提出,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因為人類不尊重自然導致的。比如亂砍亂伐胡楊,致使生態惡化,無法居住。這個觀點的證據之一就是當時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樓蘭古城附近,曾發現了神秘莫測的太陽墓。這種墓葬外表奇特,圍繞墓穴深埋著一層又一層由細到粗的圓木,圈外又呈放射狀埋放著一行行圓木,就像太陽的光芒,正是因為這種墓葬外表酷似太陽,被稱為太陽墓,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萬多棵圓木。
還有人認為,是洪水毀滅了這座地處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
從目前的狀況看,這種爭論還將持續下去,樓蘭的神秘也許將永遠無法揭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