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故城遺址

樓蘭故城遺址

中國漢、魏、西晉時期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孔雀河下游,羅布泊西北,東經89°55′22″,北緯40°29′55″。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亞洲內陸生態變化的重要遺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孔雀河下游古羅布泊西岸,是漢代中原通西域絲綢之路南線上必經的重鎮,在東西文化交流上超過重要作用。古樓蘭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330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城垣殘存,城分兩區,建築布局分明,城外有佛寺、烽燧等遺址。出土有漢晉時期珍貴文物多種以及漢文和佉盧文簡牘。墓葬群在古羅布泊北岸。

遺址簡介

地理位置:漢代樓蘭王國遺址,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若羌縣。
年 代:公元3世紀~公元4世紀。
發掘年代:1900年。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
簡 介:樓蘭故城遺址是漢代樓蘭王國的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的平面呈不規則方形,東城牆長333米,南城牆為329米,西城牆和北城牆均為327米。城址內發現有居民區、寺院、官署、烽燧、墓葬等遺蹟。城內出土有錢幣漆器木器玉器銅器、料珠、金銀戒指耳環以及漢文和佉盧文的殘簡,絲、毛織品殘件,玻璃器皿碎片等遺物。

意 義:樓蘭故城遺址的發現,為了解中原王朝與西域古國的關係,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資料。

歷史沿革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廓,臨鹽澤。”西漢王朝與匈奴激烈抗爭,通達西、南亞只能取道阿爾金山崑崙山北麓或天山南麓。地當西行孔道的樓蘭很快發展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新興都市。樓蘭城牆大約修築於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4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絲路交通的轉移,樓蘭逐漸衰落,後沉沒在沙磧之中。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出土文物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考察中,嚮導艾爾得克偶然發現這處遺址。瑞典的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泊西部探測,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爾迪克在返回考察營地取丟失的鋤頭時,遇到了大風暴,迷失了方向。但這位機智勇敢的嚮導,後來不但回到了原來的營地,還發現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廢墟,後來經過考古發掘,證實這裡就是消失了上千年的樓蘭故城。
1901年,斯文赫定在遺址中掘取了大量漢文木簡、文書,少量佉盧文書、古錢、精美木器等文物。所獲佉盧文書中有“ Krorain” 字樣,與樓蘭音通,推定該遺址就是漢文古籍中的“樓蘭”城。此後,美國E.亨廷頓英國A.斯坦因、日人大谷光瑞桔瑞超等先後多次進入樓蘭,進行盜掘,取走漢書木簡、文書 570多件,佉盧文書50多件。所出漢文資料,最早的紀年文字為曹魏嘉平四年 (252),最晚為前涼建興十八年 (330)。
1979~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 7次組隊進入羅布荒漠調查樓蘭故城。
1980年對故城及城郊漢墓進行了發掘。

出土發掘情況

故城略近方形,方向 342°,城牆長期受東北向季風吹蝕,多已無存。據四面城牆殘段的延伸線推算,原東牆長約 333.5米,南牆長約 329米,西牆、北牆長約327 米,面積約10萬多平方米。四面城牆正中部有缺口,似為城門,其中西城牆缺口處有兩個殘土墩,相距 4米,似為瓮城遺蹟。城牆用紅柳枝與粘土相間築成,紅柳枝一層厚10~20厘米,粘土層厚40~80厘米,未經夯打。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
城內有一條古河道,自西北流向東南,與孔雀河支流相通,將城址劃分為西南區和東北區。西南區保存著成片建築遺蹟,木質柱樑及紅柳牆清楚可見。紅柳牆是用紅柳編成牆體,內外再敷一層薄泥。建築遺蹟呈四合式院落。最主要的一處建築是位於古河道南的“三間房”,為城內最顯目的標誌之一。院落坐北朝南,東西寬60米,南北進深30多米。北房 3間保存較好,土坯砌牆,東西兩廂房可見遺蹟,牆用大木材作框架,紅柳枝夾條,外塗草泥。構築的特點是取平整枋木置於地面 (其中最長一根長640厘米,寬35厘米,厚20厘米),枋木兩端鑿榫立柱架梁,四周木樑,柱架縱橫,總數不下百根。此處曾發現西域長史府大批文書、殘簡和木尺、筆、漆器、陶器等。“三間房”是城中唯一用土坯砌牆的房屋,布局嚴謹,推測當為官署遺址。城東北區現存佛塔 1座,塔基方形,夯築,邊長19.5米,塔身圓柱形,土坯砌成,殘高10.4米。
城中最特殊的建築遺蹟是中部的“三間房”遺址,這三間房屋的牆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壘砌而成的一處遺址,坐北朝南,東西兩端的房屋都是木結構的,木料上還殘留著朱漆,有的木料長達6.4米。從這一組建築物的位置和構造等情況分析,這裡可能就是當年樓蘭城的衙府所在地。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殘存的城牆
城的西南為住宅區,早已坍塌。住宅的牆壁大多是用兩排紅柳,中間夾泥,再以葦繩加固後,外面再抹泥而築成的。城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古渠道遺蹟,可能是古樓蘭城居民取水的水源。
城的周圍還有一些佛寺和烽燧等的遺蹟和古墓,出土了許多文物,其中有漢代的五銖錢、貴霜王國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佉盧文的殘簡,絲、毛織品的殘件,漆器、木器、玉器、銅器、料珠、金銀戒指、耳環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等,有很多不是中原地區的器物。
故城東北有兩處兩漢時期的墓地,發掘 9座,墓葬為豎穴土坑,有單人、雙人和多人葬 3種。出土遺物除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弓箭、木器、手制陶器外,還有來自中原地區的銅鏡、錦、絹、漆器。城內外曾採集到大量細石器、玉石斧、漢式弩機、各種銅鏃、五銖錢、半兩錢、貨泉、陶器、玻璃器和金器、銅器、木器、紡織品、飾件及瑪瑙珠,還有一枚貴霜王國錢幣。
關於樓蘭古城的性質,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它是西域鄯善國都城;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西漢時期樓蘭還沒有建城,它是在東漢屯田後發展起來的,因此故城應是魏晉時期的西域長史治所。

樓蘭古城之謎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羅布泊西部的探險開始返程。這時,他和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爾迪克發現用於考察的一把鏟子遺留在了營地。阿爾迪克返回營地尋找時遇到了風暴,迷失了方向,但卻在迷途中意外地闖入了一座古城,他發現了許多文物和雕刻精美的木板、古代銅錢。斯文·赫定對阿的發現大喜過忘。1903年,斯文·赫定進入了這座古城,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回國後,他向世界宣布,他發現了中國史籍記載的著名的樓蘭城。他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古屍
從此,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蹟樓蘭就像一個強大磁鐵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北角,是漢唐時期西域交通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許多商隊經過這裡時,都要在此暫時休息。當時樓蘭城內商鋪連片,佛寺香火繚繞,東來西往的各國使團客商、僧侶遊客常年不斷,多種語言文字在這裡交流。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4世紀前後消亡。

漢武帝時,探險家張騫就帶回了有關樓蘭的信息。《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說明公元前2世紀樓蘭已是個“城郭之國”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東西方的通路,同時漢朝與當時強大的匈奴爭奪控制西域的鬥爭也日趨激烈。公元前108年漢將王恢征服了樓蘭。經過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征戰,漢王朝徹底控制了西域,同時也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東西方交通和絲綢貿易興盛起來,同時也刺激了位於絲綢之路咽喉地位的樓蘭古國的經濟繁榮和發展,樓蘭王國全盛時期,東起古陽關,西到尼雅河畔,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一帶。而樓蘭古城就是樓蘭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但4世紀時,樓蘭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樓蘭古城一帶“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盛極一時的樓蘭文明不明原因地隨著歲月而去了。

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未解之謎:有人認為是由於羅布泊的枯竭,自然環境的變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造成的。更有人認為是絲綢之路改道、異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究竟哪方面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22年前,考古學家在距孔雀河數里的地方,發現了3800年前“樓蘭王國”的神秘墓葬。該墓葬不惜以大量樹木為代價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組組用七層胡楊木樁圍成的同心圓圈,木徑粗達30餘厘米。整座墓地遠遠望去,就如一輪古老滄桑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們稱其為“太陽墓葬”。

考察發現,墓葬木樁可以固沙強冢,沒有它們,在沙地上,要挖掘建設深達兩米多的墓穴是很難的。然而固沙為何採取如此形式,顯示如此圖案?它代表著什麼意義?難道是“太陽崇拜”嗎?果真如此,為何墓主人均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東方?“樓蘭王國”是毀於為建造大規模的“太陽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動呢?“樓蘭王國”的先民們,為什麼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奇異的太陽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斯文·赫定認為他所發現的就是樓蘭王國的都城,這已被多數學者專家所認同,但至今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見。那么,這個遺址到底是不是樓蘭城呢?

樓蘭故城遺址古屍美女復原圖
在編號為羅布泊地區鐵板河一號墓(LOTMl)里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閉,屬於白種人,被譽為“樓蘭美女”。

那么她的先輩是何時遷來的?又是什麼地方遷來的?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從樓蘭王伐色摩那(漢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們是白種人呢?還是黃白混血?如果是白種人他們屬於什麼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兩個民族婚生的?樓蘭國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個民族是主體民族?……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隊在羅布泊以東發現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墓中死者有的衣著完整,頭戴尖氈帽,帽頂還插了幾根繩。

這種奇特的服飾令考古學家驚訝不已。經仔細測量發現,這些人屬於“深目高鼻”的古歐洲人種,與現代北歐人很相似。他們的頭骨可以分成兩組,一組與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青銅時代的安德洛諾沃文化相近;另一組與時代更古老的阿凡納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說,在同一地點,埋葬著兩批體態不同的古歐洲人。

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樓蘭古城東郊東漢的墓葬中,找到了5個歐洲人種遺體。有人根據樓蘭人毛髮成分測定,認為這些人很可能與來自東地中海的民族有關。總之,如果說樓蘭古國是個民族成份十分複雜的國家,那么,這些古歐洲人到底是什麼民族?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樓蘭?後來他們又去了哪裡?
面對樓蘭,斯文·赫定迷茫的自問:“我很奇怪,我們瑞典怎么就沒有一塊比我在樓蘭發現的木簡和紙片更古老的石頭?”

樓蘭,一個等待人們去破解的千古之謎。

樓蘭美女古屍之謎

在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建立在河道中距今地面約七、八米的一處高台地上。

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乾屍,體膚指甲均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髮披肩。她上身裹一塊粗毛織的毯子,胸前的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毛皮製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根雁翎,被世人稱為 "樓蘭美女"。

經用她身上裹的豐皮殘片作碳14測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是誰?為什麼會埋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她生前屬於哪個民族部落?


特種郵票

中國郵政定於2010年7月3日發行《樓蘭故城遺址》特種郵票1套2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0-17

佛塔佛塔

圖序圖名面值
(2-1)T佛塔1.20元
(2-2)T三間房1.20元
郵票規格:50×30毫米
齒孔度數:13度
整張枚數:16枚(8套)
整張規格:230×170毫米
版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防偽油墨

三間房三間房

 異形齒孔 螢光噴碼
設計者:姜偉傑
攝影者:楊洪
資料提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
責任編輯:董研
印製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