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故城

樓蘭故城

樓蘭故城。樓蘭王國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里。這座古城坐落在東經89º55'22",北緯40º29'55"處。

基本信息

樓蘭故城樓蘭故城

樓蘭故城

樓蘭王國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里。這座古城坐落在東經89º55'22",北緯40º29'55"處。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亻去)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樓蘭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係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故城樓蘭故城

樓蘭原是一個隨水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通過發現的樓蘭古墓及羅布泊地區發現的大量細石器表明樓蘭人本為遊牧人,絲綢之路開通後,域處文明尤其是漢文明傳入樓蘭才加速了樓蘭人發展城市文明。
與樓蘭古城並稱為姊妹城的尼雅古城,最早是由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發現的。1900年斯坦因在英印政府資助下來到中亞。1901年1月28日斯坦因到達尼雅。尼雅古城由佛廟官署住宅群、種植園等古代建築組成。這些遺址分布於古代尼雅河終點處的沙丘、沙嶺間。範圍南北約22.5公里,東西最寬處達6.4公里。遺址中心有一佛塔。斯坦因的資料中關於尼雅的文物,只有一組簡牘和共出的零星文物均屬於漢代,其中在斯坦因1931年2月進行的尼雅考古中發現的一部漢簡中有地名“精絕”的漢簡。漢簡稱:......漢精絕王承書從......大意是:X年X月X日,負責西域事務的官吏向 臣屬於漢朝的精絕國王下命令等等。從此漢簡得知,尼雅古城即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精絕國。

樓蘭藝術

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東西方的商業往來與日俱增,給樓蘭經濟帶來空前的繁榮。在海上貿易到來之前,中國與西方所有貿易往來都要經過這條沙漠之路。所以樓蘭在當時國際貿易上的地位,如同今天的香港新加坡。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樓蘭文學藝術的發展。樓蘭成了古典世界各種藝術流派爭奇鬥豔的舞台。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樓蘭作家在尼雅出土(亻去)盧文書中寫下這樣一段頗具哲理的話:“大地不曾負我,須彌山和群山亦不曾負我,負我者乃忘恩負義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學、音樂以及天地間一切知識——天文學、詩歌創作、舞蹈和繪畫,世界有賴於這些知識。”那么樓蘭人是如何追求知識與藝術的呢?
1、音樂
樓蘭人的音樂天才久負盛名,史稱“善善摩尼”。《隋書.音樂志》記西域龜茲樂說:“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看來,著名的龜茲樂吸收了鄯善和疏勒等國音樂。關於善善摩尼,馮承鈞先生解釋說:“此處善善應指鄯善;摩尼,梵文猶言珠;曲名為鄯善珠,與疏勒鹽正相對也。”可惜文獻失載,鄯善珠窨是一種什麼音樂,今已無從詳考。不過斯坦因在米蘭佛寺發現的壁畫上,繪有一位演奏琵琶的樓蘭女琴師。
近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且末縣魏晉墓地發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古樂器豎箜篌,年代約在公元4-5世紀,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箜篌實物標本。1997年這件文物送到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參加全國文物精品展,得以親見實物。《隋書.音樂志》說箜篌為西亞胡樂,“今曲頸琵琶,豎箜篌之徒,並出西域。非華夏舊器。”豎箜篌屢見於公元7-8世紀新疆石窟壁畫,如克孜爾第23和80窟,庫木吐拉第58窟壁畫上就有豎箜篌的圖像。1989年,甘肅酒泉市西溝唐代墓地發掘出一組模印磚,其中一塊印有演奏箜篌的圖像。德國考察隊的勒柯克在新疆庫車克孜爾千佛洞還發現過一件演奏箜篌的木雕像,高約9.5厘米,所該箜篌有七根琴弦,琴師用姆指、食指和中指彈奏,這對復原且末魏晉墓地出土箜篌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2、天文
十二生肖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因素。戰國時期十二生肖已在黃河長江流域普遍流行。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日書》著錄了一套完整的十二生肖。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再次發現記錄整套十二生肖的《日書》。絲綢之路開通後,十二生肖經中亞傳入印度波斯。既然樓蘭人這份占星術文書以十二生肖定星宿名稱,顯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3、繪畫
1959年,尼雅東漢墓出土了兩塊殘布畫。據報導,“其中一件的圖案內容為正負三角形,殘長77,高46厘米;另一件的內容為上端殘破處有佛腳、獅尾和蹄形痕跡,下邊一條橫格中有長龍、飛鳥,左下角有一半身菩薩(或為供養人像),裸體露胸,頸與臂上滿纓絡,頭後有背光,雙手捧著一個喇叭口形狀的長筒容器,內盛葡萄,側身向右,殘幅88*47厘米;其中的菩薩半身像高21厘米。”塔里木盆地本來不產棉花,棉花起源於印度。所以,有研究者認為這幅畫是印度或犍陀羅藝術品,邊飾上的女神也被解釋為菩薩像。以前我們曾盲從其說,後來意識到其說頗有疑問。
4、雕刻藝術
樓蘭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在中亞犍陀羅和大廈,石板浮雕被普遍用來裝飾寺院牆壁和佛塔,但在樓蘭、米蘭及尼雅等地佛教寺院中,這種石板浮雕被木雕取代。樓蘭尼雅建築構件上精美的木雕和雕花家具堪稱樓蘭藝術的代表作。
早在公元前2000年,樓蘭人已開始從事木雕手工藝,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就發掘出土了許多木雕人像,孔雀河支流小河流域古墓中也發現一批木雕人像。樓蘭、尼雅等地發掘了木桶木碗木盤木勺等大批木器。1996年在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發現了兩件極其精美的木雕盒,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一件“呈長方體,子母口,蓋佚失,用鋸、刮、鑿、打磨等方法加工而成。盒的正、背面和底浮雕狼紋。狼呈匍伏低首狀,腹部雕刻出一隻羚羊頭,表示剛剛享受過美餐。狼尾側又雕出一隻狼頭,形態與前者相同”;另一件形態和加工方法與前件相同,但是通體雕刻的圖案與前件有別,以變形鳥紋為主,類似的圖案亦見於扎洪魯克墓地出土古代毛織品。凡此表明,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自古以來就有清湛的木雕藝術傳統,而佛教傳入的大夏希臘化藝術和犍陀羅藝術,則賦予古老樓蘭的木雕藝術以新的活力。
5、建築藝術
東西文化的交融在塔里木盆地諸國建築藝術方面得到充分體現。樓蘭地區的古城形制明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城,如羅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城和米蘭綠洲的伊循城等;另一類則是圓城,如民豐縣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爾古城等。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分界就在樓蘭境內。例如:孔雀河北岸的營盤古城、阿拉乾湖畔的麥德克城以及若羌縣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為圓形古城。這些古城構成的分界線約在北緯88度線附近,據中日聯合考察隊近年調查,尼雅古城亦為圓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