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爬藤榕

白背爬藤榕

白背爬藤榕Ficus sarmentosa var. nipponica (Fr.et Sav.)Corner屬於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常綠攀援灌木,幼枝被短毛。葉革質,披針狀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形,基部鈍或圓形,長6-14cm,寬2.5-5cm,背面疏被黃褐色短毛,側脈6對,細脈網狀,明顯。榕果無梗,球形,端具小凸突,外被褐色短柔毛至近平滑,莖1-1.cm,柄長約5mm。屬於難得的常綠型垂直綠化材料。也可盆栽套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白背爬藤榕白背爬藤榕

種中文名:白背爬藤榕
種拉丁名: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 var. nipponica (Fr.et Sav.)Corner
科中文名:桑科
科拉丁名:Moraceae
屬中文名:榕屬
屬拉丁名:Ficus
國內分布:粵,桂,閩,贛,浙,台,黔,川,滇,藏
海 拔:600-1200
命名來源:(西藏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23(1):209
英文植物志:5:71

形態特徵

木質藤狀灌木;當年生小枝淺褐色。葉橢圓狀披針形,背面淺黃色或灰黃色。榕果球形,直徑1-1.2厘米,頂生苞片臍狀突起,基生苞片三角卵形,長約2-3毫米;總梗長不超過5毫米。。本變種特徵為葉背網脈不明顯或僅微突起,無褐色毛;榕果無總梗(0-4毫米),徑大於7-10毫米,近球形,頂生及基生苞片均短於2-4毫米。

產地分布

產廣東(仁化、陽山、信宜)、廣西(興安、大瑤山)、福建(太寧)、江西(遂川、大瘐、井岡山)、浙江、台灣、貴州、四川、雲南、西藏。日本(琉球)、朝鮮也有。本變種僅分布於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區(600-1200米),Corner記載於緬甸、印度東北部(阿薩姆)、不丹、錫金至我國西藏(包括《西藏植物志》的記載),可能均系var.luduccaf.sessilisCorner的誤定。

醫用功效

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主治風濕痹痛;神經性頭痛;小兒驚風;胃痛;跌打損傷

蕁麻目百科(一)

蕁麻目(Urticales) 雙子葉植物綱 花單性、雙性或雜性,小而整齊,常有4-5枚花被片,通常雄蕊與花被片同數並與其對生,有1-2心皮,但子房通常單室而內含一枚胚珠,果實為堅果、核果、瘦果或翅果,含一枚種子,胚占據整個種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