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迷孔菌

白肉迷孔菌

白肉迷孔菌是隸屬於多孔菌科的真菌,擔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無柄,生於闊葉樹木樁和腐木上。木材褐色腐朽,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印度。還有其他國家。

基本信息

菌類簡介

白肉迷孔菌白肉迷孔菌
中文學名:白肉迷孔菌 

拉丁學名:Daedaleadickinsii

定名人:(Berk.)Yasuda

參考文獻: Bot.Mag.Tokyo36:128,1922;
HIMA,Trans.Mycol.Soc.Japan8:2,1967;
er,AdpolyporaceasIV,p.10,1987.

同物異名:TrametesdickinsiiBerk.,Grevillea19:100,1891;

Bakshi,IndianPolyp.,p.166,Pl.22,Fig.157&Pl.46,1971;Tai,SyllogeFungorumSinicorum,p.746,1979;Teng,FungiofChina,p.378,1996;DaedaleasinensisLloyd,Mycol.Writ.7:1112,1922.

形態描述

擔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無柄,木栓質到木質,單生,生或覆瓦狀排列。菌蓋半圓形,貝殼狀,扁平或其他形狀,1-14×2-25cm,厚9-30mm,表面初期淺肉色,後變淺肉褐色或棕灰色,褐色,古銅錢色,具細微絨毛,後變光滑,具同心環紋和不明顯的輻射狀條紋,在基部有小疣和瘤;邊緣鈍,有時較厚,完整,下側不孕。菌肉肉色至淺粉褐色,厚2-20mm,遇KOH溶液變深褐色到黑色。菌管與菌肉同色,一層或多層,長5-12mm。孔面淡黃褐色到淡褐色,褐色,暗褐色或深褐色;管口略圓形,多角形,不規則形到迷宮狀,每毫米1-3個。
菌絲系統三體型;生殖菌絲透明、壁,具少數鎖狀聯合,直徑2.3-4.5μm;骨架菌絲無色,厚壁到近實心,有時微帶黃色,直徑2.5-5μm;纏繞菌絲無色,厚壁,彎曲,分枝,直徑1.5-2.5μm。
擔孢子圓柱形,透明、平滑,5.8-7.5×2-3μm。

生態環境

生於闊葉樹木樁和腐木上。木材褐色腐朽,對建材、橋樑、枕木等危害嚴重。

分布地區

中國分布

河北霧靈山,21818。北京,1925,元月,P.H.Dorsett采US0246024。遼寧開源,44223。黑龍江,1928VIII,桑志華,30254。浙江西天目山老殿,18710。湖北神農架,50021,48333。廣西隆林烏沖,21816。陝西太白山,33131。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印度。還有其他國家。

討論

Ryvarden(1984)記載Daedaleaincana(Lev.)Ryv.廣泛分布於亞洲。在日本和中國標本室里常以D.dickinsiiBerk.命名。作者在這裡接受Corner(1987)的概念。分別承認這兩個種為獨立種。

盤點多孔菌科的生物(一)

多孔菌目的1科。本科真菌子實體多種形狀,平伏、帶菌蓋,有柄或無柄,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質、革質、木栓質或木質。菌肉通常無色或褐色。菌絲體有一體型、二體型和三體型。子實層生於菌管內。本期為第一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