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迷孔菌

溝迷孔菌

溝迷孔菌是隸屬於多孔菌科的真菌,擔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無柄,菌肉褐色,淺粉灰色至銹褐色,生於腐木上。木材褐色腐朽。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還有其他國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溝迷孔菌 
拉丁學名Daedaleasulcata(Berk.)Ryv.

真菌真菌

參考文獻Norw.J.Bot.24,p.215,1977.HexagonasulcataBerk.,Lond.J.Bot.6:510,p.20f.1,1847;
Bakshi,IndianPolyp.,p.63,1971.
同物異名Gloeophyllumsulcata(Berk.)Teng,FungiofChina(inChinese).p.532,1963;Tai,SyllogeFungorumSinicorum,p.476,1979;Teng,FungiofChina,p.390,1996.
Fomitopsissulcata(Berk.)Corner,AdPolyporaceasV,p.39,1989.

形態描述

擔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無柄,近木栓質到近木質。菌蓋半圓形,扁平或馬蹄形,2.5-12×4-18cm,厚1.5-7cm,鄰近的菌蓋常連結在一起,形成多年生的菌蓋,表面具皮殼,褐色到淡黑色,煙色或暗灰色,近邊緣呈淡黃褐色,有同心環紋和環棱;邊緣鈍,完整。菌肉褐色,淺粉灰色至銹褐色,0.5-10mm。菌管淡黃色或與菌肉同色,長0.5-4cm。孔面淡褐色,淡黃褐色,乾時呈暗褐色;管口六角形,略圓形,不規則形到迷宮狀,每厘米4-6個。有時幾乎呈褶狀。
菌絲系統三體型;生殖菌絲透明、薄壁,具鎖狀聯合,直徑3-5μm;骨架菌絲無色到微帶淡黃色,厚壁到實心,直徑3-4.5μm;纏繞菌絲很少,微帶淡黃色,分枝,直徑1-1.5μm。
囊狀體棍棒狀,透明、壁,被結晶,22.5-33×3-6μm。
擔孢子橢圓形,透明或微帶淡黃色,平滑,4.5-6×2.5-3.5μm。

生態環境

生於腐木上。木材褐色腐朽。

中國分布

廣西上思十萬大山,26182。海南陵水,7479;定安,7480,17279;尖峰嶺,28775,29761;吊羅山,25921,26183。

世界分布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還有其他國家。

討論

本種的特點是菌管特長,幾乎伸到硬皮殼下,相對的菌肉很薄,管口變化大,從略圓形,六角形,迷宮狀到不規則形。置於Daedalea是合適的。

盤點多孔菌科的生物(一)

多孔菌目的1科。本科真菌子實體多種形狀,平伏、帶菌蓋,有柄或無柄,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質、革質、木栓質或木質。菌肉通常無色或褐色。菌絲體有一體型、二體型和三體型。子實層生於菌管內。本期為第一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