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婚俗

畲族婚俗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簡介

畲族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畲族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在畲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後,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畲族在送彩禮時,有一個儀式叫“考赤郎”。赤郎就是指送彩禮這天男家帶去女方做菜的廚師。

送彩禮這天,新郎的叔伯帶著歌手、廚師來到女方家中,奉上彩禮之後,帶來的廚師要到女方家中廚房去做菜,“考赤郎”便開始了。女方將廚房用具全部收掉,廚師在廚房中先唱,唱一樣東西女方給一樣東西,廚師要唱40多句才能將所有用具湊齊。接著廚師開始涮鍋,但女方早派人在一旁搗亂,不讓廚師順利完成涮鍋,有的還將東西扔進鍋中,給廚師添亂。廚師要想盡辦法,快速將鍋涮好,只要涮好鍋放上肉,女方就不能搗亂了。但他們會很快在燒火上面給廚師設定障礙,將灶堂里淋上水,塞進濕柴,因此廚師要先準備好煤油、蠟燭等引火之物。只要肉放進了鍋中,灶火點燃,廚師便算過關了。

結婚那天,招待客人的宴席一開始是空的,要新郎唱一樣,女方才會端上一樣。大家都是靜靜地等待新郎的歌聲,新郎唱一句,廚師和一句。一唱一和,筷子、酒、菜就會應聲而來。這就叫做“調新郎”。

宴席結束,新郎還要一樣樣唱,唱一樣,廚師來將桌子上的東西收去一樣,直至全部收完。

新娘在離開娘家前,還要吃“千斤飯”。大家在桌子上放兩把筷子,一碗飯,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著遞給站在身後的哥哥,哥哥接過筷子,從新娘腋下將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著低頭銜三口飯,將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裡,讓她帶到夫家去。據說,這三口娘家飯,年年能養一頭千斤的大肥豬,所以叫“千斤飯”。

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於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並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

當晚的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哄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後,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捨難分,叫做“哭嫁妝”。

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到老。到新娘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徵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

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

文化

畲族婚俗畲族婚俗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於1984年,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
畲漢人民由於長期交錯雜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密切聯繫,畲族的生產生活水平與當地漢族日漸接近。只是在語言、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上,還保留有本民族的特點。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等省。
畲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婚姻家庭
畲族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他們在勞作,出行,節日,婚禮等公開場合互相認識,並往往以歌傳情,以歌作媒,表達各自的心跡。隨著多次約會,相互了解,發展感情,互贈信物,私定終身,然後才告知父母,托媒說親。有的畲區還由兩個媒人,即男女雙方各一人,前往說合。即使預先由父母提親,媒人介紹,也得經男女青年雙方同意方可成親。
畲家有"女有十八難,男有二十難"之說,即女性18歲忌出嫁,男性20歲忌娶親,一般畲家男女結婚都避開這個年齡(廣東畲族無此忌)。雖然畲家婚戀較自由,但還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親過程仍然莊嚴審慎,經過問親,搭定,報日,做表姐等程式。作表姐是閩東,浙南的風俗,即當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請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過與村里男性歌手的盤對訓練,以便在新婚對歌時不出洋相。

特點

山歌為媒

在趕集的大路上,清澈的溪澗邊;在田間,在親朋好友家,互不相識的畲族青年男女相見之後,都會藉助情歌,大膽直率地試探對方。有時是男的主動,更多的卻是姑娘首先發問。畲族人民能歌善唱,有"畲族生來愛唱歌"之說。青年男女除通過父母定親外,更多的是自由戀愛,選擇對象,取得父母同意後,再托媒定親。畲族青年選擇對象的主要特點是"山歌為媒"。所唱的這類民歌,畲民叫情歌,也有叫締結姻緣的"緣歌"。
新郎山歌唱得酒飯來
浙江省一些畲族地區,婚禮十分簡單,結婚那天新郎要到女家迎親,女家拿酒飯殷勤招待。但開始時桌子上空無一物,大家靜靜地等待著新郎唱山歌,想要什麼唱什麼,想吃什麼唱什麼,如要筷子則唱《筷子歌》;要酒則唱《酒歌》。新郎唱一首,廚師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所要的東西就應聲而來,擺滿一桌。吃完酒飯,新郎又得一首一首地唱,把桌子上的東西一件一件地唱回去,廚師也唱著歌一樣一樣來收席。這種習俗叫"調新郎",又叫"答歌"。
出嫁戴鳳冠
準備去婆家的畲族新娘,打扮頗為別臻。發間扎著紅色絨線的髮髻盤在腦後,頭上戴尖腳頭冠;頭冠外,扎四根用數百粒白色頭璣珠串成的珠帶,插著銀釵;頭冠下,披一條約一尺長 三寸寬的小紅綾,顯得艷麗奪目;一塊圓形的銀牌上,纏著三塊小銀牌,掛在額前。這就是鳳冠。新娘還要戴耳環 銀項圈,尤其是左手無名指上要戴一隻九連環的銀戒指。據說,這九連環戒指,是取其日後有九子十二孫之意。
離開娘家要吃"千斤飯"
梳妝打扮後的新娘,在離開娘家前,要到中間"溜筷子"和吃"千斤飯"。這時,桌面上放著兩把筷子,一滿碗飯。新娘一手拿起一把筷子,交叉著遞給站在身後的哥哥,哥哥接筷後,從新娘的腋下把筷子放回到桌上。然後,新娘低頭彎腰把那碗飯銜上三口,吐在桌上的手帕里,由哥哥包好手帕,裝進新娘衣袋帶到夫家去。據說,新娘帶去千斤飯之後,年年都能養一隻千斤重的肥豬。
罵進婆家的新娘
福建省建陽一帶畲族地區,新娘到男家時,並沒有人來迎接。新娘站在院子中央,夫家的人和賓客早已避開,仿佛沒有一人。新娘一到得先開口說話:"你家的人都死光了 "這時大家才出來回答:"就靠你來傳宗接代哩 "然後新娘拜見翁姑,祭祀祖先神位,進入洞房,婚後三天,新娘便要下田勞動。
長夜對歌
畲族人舉行婚儀時,喜宴上酒過三巡後,新娘要在一位嫂子的陪同下,向賓客們敬酒,身後的嫂子代她唱《敬酒歌》,這種儀式叫"舉杯敬酒"。這時,新娘要接受長輩和賓客饋贈的紅包,叫討百家銀。日後,用這百家銀打成首飾給子孫戴在身上,預示著吉祥。 喜宴散後,擺開歌台,開始長夜對歌。這是畲族婚儀最熱鬧的場面。進行對歌的兩名男女歌是由男女雙方專門請來的。一般在寬敞的中堂進行,幾里路外的畲族人都會來聽歌。若歌手好勝,老少助興,主人有意,有時對歌連續三晝夜。婚後,新娘在新郎陪伴下第一次回娘家時,還會被攔在路中對歌。對上,才讓進村;對不上,還要朝他們臉上抹鍋灰。當夫妻到了女家後,新女婿還要對歌一夜。 畲族婚俗中,對歌貫串始終,如不會唱歌,實在是寸步難行。

特色

畲族婚俗畲族婚俗

畲族婚姻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內部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畲族青年男女的婚姻戀愛比較自由,在勞動或社會交往中通過對歌建立了感情,都可以成婚。男女雙方不講聘禮或彩禮,只需備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勞動用具。

受漢族的影響,畲族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從訂婚到結婚有一套禮俗,如女方要索取聘禮結婚要坐花轎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畲族的婚嫁又發揚了古代的遺風,男女自由戀愛婚姻,結婚不講彩禮,婚禮簡樸。不過,過去的一些有趣風俗,如做“表姐”、做“親家伯”等有些地方還保留了下來。

做“表姐” 做“表姐”是指凡定了婚期當年要出嫁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到親友家走走,或外出遊玩一段時間。出去的時候,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圍裙,戴耳環、手鐲,腰間還要繫上結婚時用的長綢帶。她到一個村子,那個村子的青年會主動陪她唱歌,一連唱上好幾個晚上。善於唱歌的姑娘人人誇獎,不會唱的則會受到譏諷,因此每個姑娘在出嫁前都得學會唱歌。

做“親家伯” 做“親家伯”說的是娶親的前兩天,男方要請一個能說會唱的好歌手,作為全權代表,與媒人一起將禮物送到新娘家去,將新娘迎回來。這位歌手就是“親家伯”。親家伯來到新娘家裡以後,村裡的人也都趕來。這時,人們把椅子放在屋子的東座(即上席)讓他坐,親家伯為了表示謙虛,便將椅子放在西頭(即下席)坐。請他抽菸時,他不能先抽,而要先敬新娘村裡的人,連孩子都要敬到。總之,親家伯要處處謙讓有禮,否則,人們會在親家伯坐椅下燃起爆竹,燒他的衣服。到了晚上,女家熱情地款待親家伯。飯後開始對歌。一問一答,內容不得重複,一直唱到第二天天亮才散。

婚禮 婚禮一般在晚上舉行,新郎新娘要舉行拜堂的儀式。拜堂後,新娘由伴娘陪同進入洞房
這時外面酒宴開始。吃到一半時,新娘由伴娘陪同,手捧方盤,裡面放八隻小杯,杯里放一顆紅棗並盛滿糖水,先送到主賓席,由新郎的舅舅第一個取杯,其餘七個依次取杯,只喝糖水,不吃紅棗,然後每人拿一個紅包放在杯內。就這樣一桌桌送,直到送完為止。

等到客人吃飽喝足以後,新郎由八個人(名曰八仙)陪同進入洞房。新郎進去前,伴娘要將新娘藏起來,並把床上的被子鋪好,在被子的四角分別放一個染紅了熟雞蛋。這時領先個人要先唱一段諸如互敬互愛、白頭到老、早生貴子之類的讚歌,然後開門將新郎推進洞房,自己則跑過去搶被子下面的紅雞蛋。最後和伴娘都退出,讓一對新人歡度新婚之夜。

形式

畲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散居於閩、浙、粵、贛、皖的山區中,其中,福建約占半數。他們的婚姻習俗與漢族極不同,奇特而富於情趣。
盤歌定親
畲族是善唱盤歌(即山歌)的民族,到了畲族寨子就是到了歌的海洋。畲族處處有歌,其婚俗也多以歌代言,這裡流傳一句俗諺:“不會盤歌莫娶親”。
對唱山歌,是畲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主要方式,每逢農曆四月的分龍節,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畲族人民歡聚在一起盤歌,漫山遍野都是三五成群的對歌青年男女,他們以盤歌尋求知音。如小伙子看上姑娘時先唱道:“山歌唱來不會差,句句唱來勸妹呀。唱得水裡見石子,唱得溪流水沒哎”。姑娘若對小伙子有意,就會對唱:“要唱山歌兩人來,家門搭起山歌台;哥若有心與妹對,妹今細茶沖將來”。如果姑娘不同意,就會唱:“阿哥唱歌難高音,句句阿妹聽不清。畲山自有聽歌人,望哥早早尋知心”。
刁難“親家伯”
畲族人結婚前,要以別開生面的“刁難親家伯”開場。男家必須在結婚前一兩天請“親家伯”擔禮到女家說親,“親家伯”俗稱“行郎”,是男方選派的說親歌手,又是婚禮儀式中男方的全權代表。一進女方村寨,親家伯就會遭到女家姑娘們的百般刁難,親家伯要能隨機應變,巧於周鏇。如女方故意把歪腳板凳放於堂屋東首請你坐,親家伯須謙讓地把板凳移到西首坐穩,不然會受到姑娘們的戲謔。飯後舉行對歌,女方歌手起歌頭,親家伯得馬上應對。如果親家伯的歌唱得不美,便會受到姑娘們以灶灰抹臉等奚落,甚至剝下衣服燃放鞭炮,被趕出村寨,要求另換行郎來說親。如果親家伯的歌唱得絕,能力克群英,女方就會重禮相待。
不過,無論親家伯受到怎樣的待遇,都是一種善意的玩笑,無傷友情。
新郎唱席
畲族婚禮主要特點是對歌。結婚這天,新郎與迎親的隊伍步行到新娘家,受到女家的盛情款待。不過,招待新郎的桌面上卻空無一物,須由新郎一一指名而歌,才能吃喝。比如要喝酒時就唱《酒歌》:“遠在三里外,已聞有酒香。請您端上來,兩口就喝光”。這時,廚子就端上酒來。如要筷子,新郎就唱《筷子歌》:“各種酒菜擺上來,惟獨不見兩根柴。口水一直往下流,不知有筷沒有筷?”
這樣,凡新郎所要之物均應歌而至,擺滿桌面。宴畢,新郎還須再把桌上東西一件件唱回去,廚子也唱著歌來收席。這些歌詼諧風趣,畲家人稱之“調新郎”。新郎與新娘一唱一和,“一路歌聲一路炮”,一直鬧到男方家。新婚宴席一結束,男女雙方就選派最佳歌手開始對歌,以比試高低,長夜聯歡,直到天亮才結束。

習俗

畲族婚俗畲族婚俗

畲族的傳統婚俗實行族內婚,遠房同姓同輩可嫁娶。嫁男和做兩頭家是畲族婚姻特色。男到女方落戶,和嫁女一樣,女方出給男家一定財禮,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樣的姓,嫁來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視。做兩頭家即夫妻雙方家庭都參加生產,贍養兩家父母,所生子女多則再分出繼承兩邊家庭。
畲族的婚禮的習俗和儀式特色較多,迎親隊伍到村時,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欄路,表示晚上要對歌;到中堂時,嫁方請四位男子與迎親隊伍中四人相對作揖,此儀式叫“拾田螺”,表示歡迎;中餐由嫁方請迎親隊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腳酒”;晚餐由娶方請嫁方親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請“大酒”,午後,赤郎舉行“借鍋”儀式,赤郎端點紅燭放有一刀肉和兩塊豆腐的米篩向灶神作揖後,用迷語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們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來,念不到就不拿出來,要全部重借。“借鍋”意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請客人。借好之後,赤郎要殺娶方家挑來的一隻公雞用以嫁方“請祖公”。殺雞時,規定血不許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罰一碗酒,姑嫂們往往要來耍,以便好罰酒作樂;晚宴舉行敬酒儀式,女歌手端來一隻點一對紅燭放一對酒杯的桶盤,新娘姐妹提酒壺作陪。
酒席完畢後接著對歌,一直對到新娘快要起行。唱的有度親歌、嫁女歌、赤郎歌、採茶歌、結成雙、恩愛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內容。到新娘該起行前要唱“催親歌”,最後當然也要“送歌神”。畲族婚禮的又一個特點是,新娘夜行嫁,卯時進夫家門。行嫁時有牛在前頭踏路,意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過的路為新路。以往嫁妝有鋤頭、斗笠、棕衣、線簍、火籠等,體現了畲族婦女熱愛勞動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畲漢、漢畲通婚已經成為正常的事了。

盤點中國各族婚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