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婚俗

佤族婚俗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的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便可開始參加談情說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姑娘”。“串姑娘”是以群體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戀愛關係之前,單獨活動的較少。在此活動中,男子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婚禮一般在秋季後舉行,過了春節不宜再舉行婚禮。

簡介

佤族婚俗佤族婚俗

佤族戀愛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歲就開始談情說愛,形式是“串姑娘”。吃了晚飯,姑娘們就三五相邀於一家,等候小伙子們到來。小伙們也三兩成群到姑娘家串馬。串姑娘時,男女青年結下情誼,再經過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後,如果小伙子愛上了某個姑娘,便托人或親自給姑娘送去求婚禮物。如果姑娘收下禮物,就算答應了男方求婚。然後小伙子請媒人作伴,帶上兩包茶葉,兩桶酒到女家向女方父母正式提親。婦方父母同意後,小伙子還得帶上同樣的禮物再到女家去“和翁”,即把婚事進一步定下來。“和翁”的當晚,小伙子提一掛肉到姑娘家,請全寨人都來吃一點。至此,婚約才算最後訂妥。

歷史

佤族現在實行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也有多妻的現象,在一夫多妻家庭里,大老婆在家庭中沒有特殊地位,小老婆也不受歧視。
過去,佤族也有轉房的習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轉房給弟弟,如弟弟已婚,經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轉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願意轉房,也可另嫁,但必須由新夫家付聘禮給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離婚,但若為男方主動提出,則不退聘禮;若女方提出,則要退回聘禮

特點

雲南滄源一帶的佤族,還有一種獨特的男女戀愛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談情說愛。小伙子向姑娘贈送東西表示求愛之後,就可以到姑娘家去幽會。不論什麼時候,是否有人在旁,小伙子一進姑娘家,就側躺在院子中間,這等於告訴姑娘家人,求婚的小伙子來了。遇到這種情況,姑娘的家人會無動於衷,繼續做自己的事。而姑娘無論是否同意,都要從竹樓中走出來,躺在小伙子身邊,兩人在眾目睽睽下背靠背地竊竊私語、情意綿綿。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她會慢慢轉過身來,和小伙子面對面地談話對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從地上站起來。小伙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員的歡送下,高高興興地離去。如果姑娘無意,那么她雖然也躺在地上,但對小伙子的情話會閉口不答,小伙子講得口乾舌燥,眼見無望,也會知趣地爬起來,另外再找對象。

儀式

佤族婚俗佤族婚俗

佤族的婚禮儀式簡單而質樸。佤族小伙子的求婚熱烈大膽,小伙子看上意中人後,便要尋找機會奪姑娘的項圈或手鐲裝飾品。被搶姑娘即使心中非常愛那個小伙子,也要大叫大嚷,佯作反抗。這種風俗人們稱之為“獨特然木”。小伙子把姑娘的裝飾品奪去後,如果姑娘在三兩天內不來索取,就等於接受了求愛,雙方即可稟告父母占卜完婚。
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選擇在農閒季節:一是在農曆四月,即佤族舉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動到蓋木鼓房前這個月內;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間,從修完房屋曬台到祭祀水鬼這段時間內。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為她準備嫁妝。嫁妝主械有衣服、被蓋、紡織工具和生產工具。姑娘出嫁時所戴的銀器飾品一律不陪嫁,而是採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兩年後歸還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錢購買。

佤族的結婚儀式比較簡單,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雙方各自請本寨的鄉親們來吃一餐酒飯。第二天,男方給女方家送去聘禮,聘禮中含有部分現金、部分結婚用品和送給女方家的禮物。第三天,父母牽著姑娘的手歡歡喜喜同迎親隊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來到男方家後,由魔巴殺雞看卦,並對新婚夫婦祝福。

訂婚

在雲南芒堆的佤族青年訂婚要經過飛玉(串姑娘)、地亞(搶姑娘殺雞看卦)、都帕(送定親禮)三個階段。
飛玉(串姑娘)

在飛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頭)兩種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頭)最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紀較大的自願作為代表,輪流給小伙子們梳頭。凡是參加“飛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頭。在梳頭中,姑娘小伙竊竊私語,相互試探對方對自己有無愛意。如果雙方比較投緣,那么姑娘的動作就顯得柔和多情,故意拖長梳頭的時間,即使其他人有意見,他們也是不會在乎的。
地亞(搶姑娘殺雞看卦)

“地亞”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時機已經成熟,考慮婚嫁了,但必須讓偉大的“梅神”知道和同意這件事,所舉行的搶姑娘殺雞看卦活動。“地亞”這天晚上,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約上幾位同伴,假裝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靜時,人們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門,姑娘一跟出來,未婚夫就將她的包頭搶了跑。姑娘追上去要未婚夫還她包頭,小伙子說:“你的包頭已經是我的了。”然後又向前走,如果姑娘不走,其他人就推著她走。這時是姑娘選擇自己終身大事的關鍵時刻,如果不同意或臨時變卦,她就必須大聲喊叫父母親友將小伙子們趕走。如果同意,她就會假意要包頭,一路跟著未婚夫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之後,人們殺雞祭神,求神讓婚姻順利成功,接著大家高高興興吃雞粥。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帶上媒人和禮物去女方家中說親了。
都帕(送定親禮)

定親之後,還要經過三次“都帕”,每次都有嚴格要求和標準。第一次要送“百來惹”(氏族酒),要6瓶,給女方父親氏族的男掌家人吃;第二次要送“百來孟”(鄰居酒),也是6瓶,給村寨中人吃;第三次要送“百來拔西歪”(開門酒),只要一瓶,給姑娘的母親吃。

結婚過程

佤族姑娘佤族姑娘

奪手鐲求婚
雲南滄源一帶佤族姑娘求婚時,可以在平常各種公開活動的場合里尋找機會奪去姑娘的項圈或手鐲等裝飾品,以示對她有意求愛。在男子動手搶奪時,姑娘不論是否同意他的求婚,都要大吵大鬧,故作反抗,這種習俗當地佤族語稱為"獨特然術"。搶奪裝飾品後的三日之內,如果女方不來男家索取,即表示同意男方的求婚。這時,男方立即托媒人到女方家就聘金彩禮等有關問題進行磋商,並議定結婚的日期。
勞動持家是根本
在過去,佤族的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雖然需要給女方送去很多彩禮。但是,結婚時儀式則比較簡單,也沒有花費很多的錢財設宴招待賓客。只在自家以簡單的飯菜招待雙方親友以及本寨的頭人,婚儀由頭人主持。有的地方,新娘一到,即由新郎帶領去田間地頭游轉一周,做些象徵性的生產勞動。表示這一對新人從今以後將共同勞動共同生活。有的地方則由頭人利用宴會,當著雙方的親友和全體來賓,向新婚夫婦詢問基本情況,如是否自願、是否相愛等等,然後講話。大意是希望他們婚後和睦、互敬互愛,勤儉持家,努力生產等等。

佤族介紹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即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與漢、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錯雜居。

漢代以後,雲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東自景東、巍山,西至騰衝、梁河,南自鎮康,北至永平的鎮西地區。"濮人"可能是對居住在這一帶的講佤崩語的各族先民的總稱。"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歷史文獻中"望蠻"、"望苴子"、"外喻"等名稱,與現在佤族的自稱"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稱“佤”、“巴饒克”、“布饒克”、“阿佤”、“阿臥”、“阿佤萊”、“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稱“哈喇”、“哈瓦”、“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62年定名為“佤族”。

盤點中國各族婚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