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子鎮

甸子鎮

甸子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是我國著名的“甘藍之鄉”,其地區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其生態農業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鎮政府駐八里甸子,人口1.72萬人,面積379平方千米,轄10個村委會:臭裡頭、韭菜園子、黛龍江、八里甸子、川頭、柞木台子、大南溝、馬鹿泡、老嶺溝、于家堡子。

基本信息

文化建設

近兩年,甸子鎮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文化氣息日益濃郁。一到晚上,許多村的活動場所人來人往,唱戲的、打球的、看書的、扭秧歌的,村民們選擇自己喜愛的娛樂方式,盡情享受著生活的樂趣。“原來夏季農閒的時候在家呆著沒事做,東家長,西家短,惹出很多事非,現在有活動的地方,扭扭秧歌,打打球,感覺渾身都舒服。”黑城村的農民高興地道出了心裡話。

在加強陣地建設的過程中,甸子鎮在上級扶持下,新建村級活動場所1處,改建8處,並引導和支持各村利用活動

甸子鎮鄉村藝術
場所加強文化建設,成立文化活動中心,在自編自演的同時吸引民間藝術團體進行演出,共演出二人轉皮影戲電影80多場次,許多農民被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所吸引並積極參與其中,改掉了不良習俗,提高了自身素質。活動中心的音像資料和科技圖書也成了農民的寶貝,他們在這裡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已有300多人成為食用菌種植大戶,80多人經營了冷棚,40多人發展規模養殖,加快了增收致富步伐。

甸子鎮文化活動在建設中實現共享,在共享中推動發展,潛移默化地讓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占領了農村文化陣地,培育了“有文化、懂技術、能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民主建設

擴大基層民主,發展民主政治,是建設高度政治文明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是保證人民民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甸子鎮民族建設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途徑,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最恰當的實踐。為不斷拓寬廣大農民行使權利的渠道,最直接維護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導思想

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發展基層民主,有效地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保證人民民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充分調動人民民眾的積極性,為今後發展直接民主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

二、總體目標

通過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實現好人民民眾的物質利益,發展和維護好人民民眾的政治利益。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建設。就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方面來講,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實行民主選

甸子鎮民主選舉
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證基層民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事務。健全以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村民小組為主體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重點抓好睏難較多、矛盾突出村的自治組織建設。

(二)加強制度建設。民主政治建設,要著眼於民主制度建設,走制度化、法律化之路。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項目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保障。要合理構建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規範村“兩委”的具體職責和工作程式,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整體功能,努力提高廣大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覆蓋面。為此,一要嚴格執行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重大村務公決制度,保障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二要健全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公開內容要求真求實,注重事前、事中、事後的全程公開,促進村務公開的民主化;三要建立健全村“兩委”工作規章制度、黨支部和村委會合作分工制度、村委會換屆交接制度、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村內重大事務決策程式、村民自治章程、財務管理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保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落到實處,促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範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用制度管人,通過制度化手段合理明確界定村務和政務的界限。

(三)加強主體建設。歷史上民主傳統比較少,廣大人民民眾缺乏民主實踐的訓練。因此,必須重視加強民主政

甸子鎮公民投票
治的主體建設,對廣大民眾進行民主法制知識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每年要定期召開4個會議,為推進基層民主創造條件:一是兩委班子會議,凡實施重點工程、制定重要政策、決定重大事項必須召開兩委班子會議,共同研究問題,提出意見,擬定方案,抓好落實,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二是村民代表會議,每季度一次,審議有關事務,反映民眾呼聲,集中民眾意見,為“兩委會”提供決策依據。三是村民理財小組會議,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是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每個月都要召開一次村民理財小組會議,檢查村里收支情況,給民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四是村級民主聽證質詢會,即村兩委每半年或一年向自願參會的年滿18周歲以上的村民報告工作,接受村民質詢並當場解答。
(四)實行村務政務公開。實行村務公開和政務公開,凡是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幹部行使職權及其實際利益、各村財務收支、各種經營活動等方面的重要事項,都應當通過一定的形式予以公開,保證民眾的知情權,接受民眾的監督。在公開內容上,由側重財務公開向工作動態和經濟發展公開延伸。按照“抓公開,推工作,促發展”的基本思路,各村公開欄要設定“工作動態”欄目,定期公開中心工作任務的完成和職責履行情況,對重點工作,要將責任人、工作標準、完成時限公開。特別要把縣、鎮機關將領導幹部深入基層的時間和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有效地促進機關工作作風的轉變。在公開形式上,由常規性公開向民眾點題公開延伸。所有公開欄都專門設立民眾點題板塊,每期公開的前10天,各村通過廣播、電視、公告、會議、訪談等多種形式發動民眾對公開內容進行點題,根據民眾的點題要求確定公開內容,變原來公開什麼民眾就看什麼為民眾想看什麼就公開什麼。在公開環節上,由事後公開向事前、事中公開延伸。把公開的“關口”前移,推行預公開制度,即在決定或辦理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事項時,預先將方案公布,在聽取民眾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修正後,再予以正式公布。在公開監督上,聘請部分離退休老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民眾代表為監督員,成立公開監督組織,採取問卷調查、民主聽證質詢會、民眾座談會等形式,對村務公開進行評議,對公開的內容和效果進行監督檢查。同時,充分發揮舉報電話和民眾來信等的監督作用,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辦理民眾對公開工作的意見、建議和民眾對違規、違法行為舉報的查處。

四、具體要求

(一)認真組織,加強領導。各村要高度重視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工作,充分認識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成立以村黨組織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認真組織,密切配合,確保把此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把握重點,實施監督。各村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把握重點,保證工作不流於形式,鎮黨委隨時隨地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檢查,並把此項工作列入村班子實績考核,必保工作取得實效。

產業發展

2008年,甸子鎮按照“工貿強鎮、菌菜富民”的發展戰略,強力推進四大產業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用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以設施農業和設施畜牧業

甸子鎮工業新城
主導,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構建沿路產業帶,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形成冷棚、食用菌、露地蔬菜配套推進的產業格局,2008年度新增食用菌480萬單位、冷棚200畝、日光溫室200畝、露地蔬菜6000畝。把畜牧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新增肉牛1000頭、新增肉羊3000隻。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完成土地整理和農業開發項目的配套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土地及時分配到戶,確保春耕生產。加大勞務輸出的組織力度和信息服務力度,引導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實現勞務收入8000萬元。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新建經濟合作組織4個,發展經紀人100人。以改善農村整體面貌為目標,進行主要街區道路的綠化、硬化、亮化,重點完成鎮村道路、環境衛生、“一池六改”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惠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二是有序推進資源開發加工產業,增強經濟後續發展力。

堅持工業核心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努力提高鐵粉精深加工水平,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完成興旺家齊球團廠的擴建改造並保證東興鐵選廠的正常運營,年產鐵精粉6萬噸,寧城創溢有限公司提純精粉20萬噸。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的工作力度,重點抓好赤峰金田礦業和內蒙古地質勘察設計院在我鎮的黃金開採項目,增強我鎮工業經濟的後續發展力。下大力氣全面清理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防止資源和稅收的流失。

三是合理布局商貿流通產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我鎮在全縣的經濟發展中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我們要因勢利導,發揮好物資集散地的作用,大力發展對外商貿業,擴大就業門路,繁榮本地經濟,在鞏固現有商貿業、增加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抓住菌菜批發市場投入運營的有利時機,培育對外銷售的商貿大戶和經紀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四是精心開發旅遊服務業,充分挖掘發展潛能。熱頭線水泥路的開通,增強了我鎮發展旅遊業的承載力,要緊緊依託黑城遺址、福峰山景區、打虎石水庫等歷史和自然景觀,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開發旅遊服務業,提高服務檔次,建設以打虎石旅遊度假區為龍頭的餐飲娛樂旅遊服務區,完善服務項目,力爭接待遊客2萬人,旅遊收入達到48萬元。

新的計畫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工作的意見》精神,鞏固和擴大全鎮發展3

甸子鎮三個代表
5歲以下青年農民黨員“五九三”規劃取得的成果,不斷提高黨員隊伍素質、最佳化黨員隊伍結構,提升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整體水平,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根據全鎮發展農民黨員工作實際,制定2008年度農民黨員發展工作計畫如下:

一、指導思想

2008年發展黨員工作,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立足於建設新世紀高素質的黨員隊伍,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遵循“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工作方針,本著數質並重的原則,著眼於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作用突出的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黨的力量,從整體上增強黨員隊伍的生機與活力,在帶頭並帶領民眾增收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計畫任務

2008年,全鎮計畫發展農民黨員50名,其中結構比例如下:發展35歲以下青年農民黨員占85%以上,發展婦女黨員占25%以上,發展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黨員占50%以上,發展生產一線黨員占85%以上。在堅持標準的前提下,平均每個村黨組織年內發展1至2名35歲以下的青年農民黨員;每個村35歲以下青年農民黨員占農民黨員總數比例達到30%以上,35歲以下青年農民入黨積極分子始終保持8名以上的常數。

三、主要措施

(一)緊緊圍繞中心,實施強力推進。各村黨支部要緊緊圍繞發展本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奮鬥目標,強力推進發展農民黨員特別是青年農民黨員工作。要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養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重點做好在有文化、有一技之長、能帶頭致富並帶領民眾共同致富的優秀分子中發展黨員工作,並做到有組織領導、有計畫目標、有職責分工、有考核獎懲。鎮黨委將對此項工作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

(二)不斷改善結構,保持均衡發展。要著眼於改善農民黨員隊伍的年齡、性別、文化、分布結構,在同等條件下,繼續注重在黨的力量相對薄弱的村民組發展黨員;注重發展35歲以下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農民黨員;注重在婦女、少數民族、退伍軍人、回鄉知識青年、外出務工回鄉青年、生產技術骨幹、科技致富帶頭人、市場經紀人、產業領銜人中發展黨員;注重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

(三)健全培養教育管理體系,做好基礎工作。要本著拓寬源頭、培養教育、規範管理“三位一體”的原則,實施好黨員“一幫一”、“一帶一”的幫帶責任制,發揮群團組織作用,健全和完善培養人、黨小組、村黨組織、基層黨委、縣委組織部共同負責的五層培養教育管理體系和縣委組織部、基層黨委、村黨組織三級備案管理制度,保持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良、素質較高的入黨積極分子隊伍。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和機制,不斷增強黨在農村領域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促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開展。

(四)堅持黨員標準,嚴格工作程式。要堅持數質並重的原則,著眼於保持黨的先進性,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試行)》規定的標準和程式,做好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考察、吸納工作,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專兼職組織員談話制度、發展黨員送審制度和新黨員質量跟蹤考察制度,實施好發展黨員公示制、票決制和責任追究制,認真履行發展黨員工作程式和手續,堅持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確保新黨員的質量。

(五)落實工作責任,保證完成計畫。各村黨支部要提高對發展農民黨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從最佳化黨員隊伍結構、提高黨員隊伍素質、永葆黨員先進性的高度出發,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發展黨員工作責任制,村黨支部書記具體負責,切實做好發展農民黨員工作,努力建設結構合理、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村黨員隊伍

甘藍之鄉

寧城縣甸子鎮被農業部、中國蔬菜協會評定為“中國甘藍之鄉”。

寧城縣蔬菜產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在甸子鎮,甘藍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效益好,其產品味美、耐儲運,是遠距

甸子鎮甘藍之鄉
離運輸的最佳品種之一。目前,ADV_CONTENT全縣甘藍種植95%都集中在甸子鎮,甸子鎮也成為帶動輻射周邊地區和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區重要的甘藍種植基地。在寧城縣甸子鎮,僅甘藍一項每年就為當地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寧城縣農業推廣中心副主任李春峰介紹說:“甘藍的種植有悠久的歷史,有廣泛的種植基礎,面積每年保持在24000畝左右,是我們縣蔬菜產業的一個支柱產業。”

據悉2005年,寧城縣被農業部評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到2009年寧城縣的甘藍種植面積力爭達到5萬,人均增收200元。

特色產業

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通過先進人的帶動、宣傳發動、政策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步把食用菌

甸子鎮蘑菇種植
培育發展成了實實在在的大產業。

該鎮從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幾年前就進行食用菌栽培的徐占清、王學武等四位農村人才大力支持,鼓勵他們擴大栽培規模,帶領民眾發展食用菌產業。同時這個鎮還成立考察團到天津大連北京等地參觀考察,聯繫客戶,解決了民眾食用菌銷售問題,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栽培積極性,使食用菌的栽培迅速在全鎮掀起了高潮。為了使食用菌產業形成規模,這個鎮興建了8個食用菌栽培小區,通過每延長米冷棚財政補貼25元,每棚協調5000元貸款和減免兩工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民眾進行集中栽培。分層次,分類別的對農民進行食用菌技術培訓。使食用菌栽培逐步從單一品種發展到平菇香菇雞腿菇等多個品種。這個鎮還相繼成立了食用菌協會和食用菌合作社,走社會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之路,解決了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減少了市場風險。

截止目前,這個鎮食用菌栽培戶達到2200多戶,栽培規模達到800多萬單位,純收入達2700萬元,僅食用菌一項,全鎮人均收入就達570多元,小磨菇形成了大產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