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葉灼病

甘蔗葉灼病

甘蔗葉灼病,又名甘蔗白條病,是系統性病害。有慢性型和急性型兩種。該菌除侵染甘蔗外,還可侵染玉米、白茅等。蔗種帶菌引起下季蔗苗發病,田間可經由蔗刀沾有病莖蔗汁於截切蔗莖時進行傳染。廣東、福建、台灣均有發生。

基本信息

甘蔗葉灼病甘蔗葉灼病
中文名: 甘蔗葉灼病
別名: 甘蔗白條病
病原中文名: 白條黃單胞菌
病原拉丁學名: 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Dowson
病害類型: 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 該菌除侵染甘蔗外,還可侵染玉米、白茅等。
主要為害部位: ,全株

為害症狀

是系統性病害。有慢性型和急性型兩種。慢性型主妻為害葉片,在葉片上產生白色至乳黃色1~2cm長的條紋,大小、數目不一。有的向下延伸至葉鞘,呈紫色。天氣乾旱時,病葉從葉尖至葉緣逐漸乾枯直至全葉枯萎。病株節間變短,葉片短直,基長出側枝和細小分櫱,分櫱的葉片上也生有白條。縱剖莖基部,維管束變紅。急性型整叢或全株枯萎或全田葉片捲縮萎凋枯死,在甘蔗的生長旺季突然遇有乾旱時,易發生急性型病斑,恰如無意中切斷根系。這些受害莖再行分櫱時,又表現慢性型病症。

形態特徵

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Dowson稱白條黃單胞菌,屬細菌。菌體桿狀,極生單根鞭毛,大小0.6~1.0×0.2~0.3(μm)。革蘭氏染色陰性。在NA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在SPA培養基上菌落小,生長慢,有光澤,透明,蜜黃色,不能液化明膠,不水解澱粉。在氨鹽、硝酸鹽、天門冬醯胺作為氮源的培養基上不生長。病菌生長適溫25~28℃,最高37℃。

傳播途徑

蔗種帶菌引起下季蔗苗發病,田間可經由蔗刀沾有病莖蔗汁於截切蔗莖時進行傳染。

發病條件

土壤濕度大或雨水過多利於病菌侵入和發病,在天氣乾旱或缺肥時或近開花時才大量顯症。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蔗種。
(2)蔗田施足基肥,及時追肥,科學排灌可減輕該病發生。
(3)種植無病種苗,必要時對種苗進行50℃熱水處理2~3小時,連續進行2~3代,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地理分布

廣東、福建、台灣均有發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