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先堯

甄先堯

甄先堯,男,1956年6月生於四川廣漢。198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曾任中共成都市溫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現為溫江區政協副主席。社會職務:中國生產力學會策劃委員會全國專家委員、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網高級顧問、溫江書院院長等。主要著作:《宣傳絮語》、《儒道文化資本》、《中國農家樂》、《說道做到——我在宣傳部24年》等。其中《儒道文化資本》獲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成都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中國農家樂創始人。

基本信息

甄先堯:男,1956年6月生於四川廣漢。198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曾任中共成都市溫江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現為溫江區政協副主席。社會職務:中國生產力學會策劃委員會全國專家委員、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網高級顧問、溫江書院院長等。主要著作:《宣傳絮語》、《儒道文化資本》、《中國農家樂》、《說道做到——我在宣傳部24年》等。其中《儒道文化資本》獲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成都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中國農家樂創始人。

主要著作

《儒道文化資本》,成都時代出版社2004年8月《儒道文化資本》,成都時代出版社2004年8月
《說到做到》,成都時代出版社《說到做到》,成都時代出版社
《中國農家樂》,成都時代出版社《中國農家樂》,成都時代出版社

評述文章選:

現代田園城市的探索者
——記“中國農家樂”創始人、思想家甄先堯


作者:何定鏞 (資深媒體人)
心之官則思”,思想者先行,思想家是社會發展的最大貢獻者
“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前,從孔夫子那裡尋求智慧。”
——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黎宣言
西南的富庶之地在四川,四川的富庶之地在川西平原,而成都,就是點綴在川西平原上的一顆明珠。成都是祖國西部的一座富饒美麗的城市,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古以來,人們無不讚賞它的得天獨厚、美麗富庶和地靈人傑。詩仙李白讚美:
九天開出一成都,
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
秦川得及此間無?
成都的繁榮寫在李冰興修都江堰,兩千年來的流水之上,可以說,成都文化的某些方面也是由水流孕育而成的,這是一座在水邊長大的城市。岷江的激流掀起了多少歷史浪花,歷代人才輩出:湧現出司馬相如、楊雄、薛濤、楊升庵等文化人傑。
成都人文薈萃,現代湧現出了巴金、李劼人、周太玄、王光祈等文化名人。溫江歷史人物王光祈,一位民主革命先驅、“五四”時期著名社會活動家、音樂家、音樂史家,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歌詞作家,是岷江支流流經溫江掀起的一個浪花,青史留名。
世界上所有城市,都是因為歷史文化的厚重而彰顯和揚名。文化的厚重又孕育出精英人物,一座城市因為有了精英人物而變得生機勃勃和浪漫多情。
新世代的溫江也湧現出一位精英人物,讓世人銘記,他就是現代田園城市的探索者——甄先堯。
農家樂:新農村建設的序曲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甄先堯首創“農家樂”,賦有藏頭詩一首:
農舍鄉情純,
家家客盈門,
美酒新溫處,
樂醉一江春。
農家美,農家樂,美不勝收。
讓我們隨著這首詩的引導,去溫江楊柳河邊、江安河畔,感受愜意的田園生活,去賞農家景,品嘗農家菜。甚至可以大聲呼喊:“再來一碗稀飯,一盤長饅頭,再來一盤泡菜”。心情好,胃口就大開,吃什麼都香。去了還想去,吃了還想吃。正如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講:“這是一種利用農民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市民走進農村,住農家院落,吃農家飯菜,賞農村風情的休閒方式,很受歡迎,火得很。”
農家樂的設施不算高擋,但那份貼近自然的清新與質樸,卻令都市來客流連忘返。幾乎所有的農家樂都因成本低而消費便宜,優美的生態環境與農家特色飲食、娛樂結合為一體,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態農家旅遊產業。
甄先堯提出的“農家樂”概念創意中滲透著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建設新農村新文化的思想。
回眸“農家樂”精湛的歷史:
小平同志南巡後,中國進入經濟發展的第二次浪潮。1992年四川省委在溫江抓奔小康試點,此時的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人們的思想也更趨多元化。此時,農民民眾最迫切的需要:一是,渴望組織開展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提升精神文明素質;二是,指出一條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小康的路子,提高物質文明水平。
溫江作為全省奔小康試點縣,任務光榮而艱巨。縣委要求各部門拿出具體意見,甄先堯1983年從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作為中國第一批三梯隊人選,分配到溫江工作,很快擔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他對工作充滿激情,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調研,甄先堯提出在農村廣泛開展“農家美、農家樂”活動,“美樂”活動緊扣實際,直接明了,縣委完全同意。“農家美、農家樂”活動一炮打響,省市委領導充分肯定,新聞媒體紛紛報導,外地取經團絡繹不絕。“美樂”活動對外影響越來越大。
“農家美、農家樂”原為一體,實踐中逐漸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農家樂”以旺盛的生命力獨領風騷。
甄先堯為“農家樂”概念定義:“在農村、在農家庭院裡,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主人實惠,客人開心。這種以休閒為主的快樂經濟現象就叫做農家樂。”
城市是生活的舞台,而鄉村是心靈的聖地。這種“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為主題的鄉村體驗式消費,深深地吸引著厭倦了都市塵囂的都市人。溫江農家樂成了都市人美麗的後花園。節假日、周末,都市人赴農家,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品農家餚,感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一充滿古典主義情懷的鄉村風情。就像孔子說的“遠者來,近者悅”,都市人、農家都“樂”起來了。一時間,溫江大大小小几十家農家樂風光無限。1996年正月初四,省委書記謝世傑到溫江卉圃農莊,初春陽光下,幾百桌麻將,上萬的遊客,謝書記連說:“國泰民安”。
農家樂這個新事物,不脛而走,不推廣,就迅速在周邊區市縣火爆發展起來,其燎原之勢讓人嘆為觀止。甄先堯把它比作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起初的農家樂就是這樣扇動了幾下翅膀,形成了後來全國性的農家樂龍捲風。一時間:“農家樂”、“藏家樂”、“彝家樂”、“回家樂”、“蒙家樂”、“漁家樂”在廣袤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華夏大地上編織出一幅鄉土中國的美麗畫卷。
從農家樂誕生之日起,甄先堯用一種布道的精神,始終如一地用心血澆灌著這株新苗。因為對農家樂呵護之情,被媒體譽為“中國農家樂之父”。經歷過社會的批評、經歷過市場的考驗,大浪淘沙,農家樂上擋升級,更加走向成熟。
農家樂為溫江小康作出了貢獻。1995年底,溫江通過小康驗收,人均2500元,成為“蜀中小康第一縣”。
2004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上海崇明縣時指出:“農家樂前途無量”。農家樂得到總書記的肯定,終於修成“正果”。
2004年11月1日,四川省農家樂文化研討會在成都隆重召開。甄先堯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農家樂從溫江走向全國》,受到大會熱烈歡迎。與會的省老領導廖伯康、韓邦彥、王恆豐、劉昌傑、孟俊修、章玉均、饒用虞及著名文化人李樹人、魏明倫等在會上一致推舉甄先堯為四川省農家樂主席。
2005年7月,甄先堯主編的《中國農家樂》一書正式出版。
2006年1月19日,成都市民眾藝術館、民眾文化學會在成都市民眾藝術館召開了《中國農家樂》一書的專題研討會。主題是“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農家樂建設新發展”。
2006年1月27日,香港《文匯報》以《農家樂紅遍大江南北》為題,對溫江農家樂做了報導。
2006年是國家旅遊局確定的“中國鄉村旅遊年”。這一年,省市媒體不遺餘力之宣傳報導,再次把“農家樂”炒紅。
2008年10月,回望改革開放三十年叢書之《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甄先堯入選,題目是《甄先堯:中國農家樂之父》。
媒體和研究人士認為,農家樂是新農村建設的序曲,它之所以在溫江土地上生根發芽,發展壯大,這與溫江人的創新精神和得天獨厚的社會、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對統籌城鄉發展,農民致富,和諧社會,創建幸福新農村,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農家樂”的巨大成功,得到了專家和學者們的首肯和讚揚。
專家劉從政(成都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在農家樂的產生、推進和發展的過程中,甄先堯先生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首創性地提出了“農家美、農家樂”理念,並將這一惠澤千家萬戶、被稱為農村產業革命“第三次浪潮”的經營模式加以傳播和推廣。甄先堯先生主編了《中國農家樂》一書。這是甄先堯先生多年理性思維和工作實踐於一體的嘔心瀝血之作,也是我國國內率先推出的一部關於農家樂的精品論著。
專家程秀生(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高度概括“農家樂”:農家樂是大眾的,農家樂是富民的,農家樂是城鄉和諧的,農家樂是天人和諧的。長期紮根農村基層,使甄先堯從鄉土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養分,凝華為一種可貴的鄉土情結,對鄉土中國薪盡火傳般的探索中創意出火花。
學者鄭時雍(中國民眾文化學會理事):農家樂現象,無疑是二十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積極成果。
學者李祥林(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會理事):旅遊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最早興起在成都平原溫江的“農家樂”,正可謂是這項產業中一道別具光彩的景觀。遍布各地的大大小小的“農家樂”,集鄉風、民俗、佳景、美食於一體,滿足著人的需求,也陶冶著人的性靈。
著名評論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明泉(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甄先堯首創性地提出“農家樂、農家美”的概念,並以溫江的“春江路”為圓心,以都市人的“歸家心理”與農村人脫貧致富的契合為半徑,構建了一個“農家樂”之圓,圓上的每一個支點所折射的正是傳統與現代,世俗與理想的整合與建構。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所謂“農家樂”並不是農家自娛自樂。在我看來,倒是一種新型的鄉村與農村,城市人口與農業人口之間有時代特色的對接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農村、農業文明形態下的生活方式向著城市敝開,歡迎城市的進入與消費、與欣賞。
由於時代的飛速發展,今天的溫江已經不再大規模從事農家樂了。2006年,人民網發表文章,記者採訪甄先堯,他無比深情的一句話,作了標題:“溫江告別農家樂時代,華麗轉身邁向新城市化”。儘管溫江揮手告別農家樂時代,但農家樂發源地這頂美麗的桂冠必將永遠屬於溫江人民。
住在溫江:詩意棲居的樂章

為告別農家樂時代,策劃住在溫江,甄先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此,他再賦詩云:
家住錦城西,
人在水邊棲,
重溫故園夢,
沿江楊柳依。
詩的第一句“家住錦城西”,開宗明義。詩的每句第二個字連起來就是“住在溫江”。
何以“住在溫江”有這么大的誘惑和魅力?
2001年,時任溫江區區常委、宣傳部部長的甄先堯,在新一屆溫江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憑藉對溫江深刻理解,結合溫江的地域文化、區位條件、自然環境、生態優勢,策劃了“住在溫江”的活動並付諸實施。同時,他還在《儒道文化資本》一書中,致力於當今社會發展的具有前瞻性文化平台,經典性地總結了“住在溫江”的十大理由:
1、成都,又稱錦城,溫江地處成都市城區西面,屬上風上水之地。住在溫江,是對詩聖杜甫當年“家住錦城西”的詩意回歸。
2、這裡曾經是溫江地委、專區行署所在地,一直是川西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省會成都的第一衛星城。
3、地處成都平原腹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清新,居家環境宜人。
4、岷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她造就了澤被千古的都江堰,留下了令詩仙李白也感嘆的“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茫”的魚鳧古城遺址。岷江幹流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清水河縱橫交錯,水系密布,水質純淨,是中國西部難得的都市水鄉。住在溫江,能實現現代人臨水而居的願望。
5、溫江是古蜀魚鳧文明的發祥地,有四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6、緊鄰大都市,距成都僅10餘分鐘車程。光華大道西延線、成溫邛高速開通後,交通極為快捷,優勢明顯。
7、與成都市區相比,溫江土地級差價格優勢大,樓盤極有升值潛力。
8、溫江水、電、氣、訊、有線電視網、寬頻網十分發達,基礎設施建設優勢明顯。溫江能充分滿足現代人對數字生存的要求。
9、教育、旅遊、娛樂、餐飲、醫療、商貿設施配套齊全、合理完善,具有較強的城市社區配套優勢,居家生活無憂。
10、台資外貿企業眾多,有西南財經大學,成都七中國際學校等學校,是全省第一個小康縣,科技人才和教育人士雲集,生活時尚而前衛。
2001年7月、8月,溫江成功舉辦了《溫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討會》,《住在溫江---成都房產高層論壇周邊房產主題會》,溫江四大班子的領導和成都日報、成都商報負責人及40多家房產老總齊聚一堂,為一個城郊區域的房產發展把脈獻智。
“住在溫江”開啟了成都郊區化居住的第一波浪潮。“住在溫江”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策劃人甄先堯在《儒道文化資本》中講:實際上並不是為開發房地產而開發房產,而是一個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系統工程。借著這個重要項目,促進舊城區改造和整個新城區的整體規劃、建設,帶動招商引資,最佳化城區的環境。“住在溫江”的成功在於在一個合適的地方產生了一個合適的策劃,並把它付諸實踐。溫江的成功就在於儒道文化的介入,不僅在走向大盤時代,而且在邁向個性化時代。
成功範例:集川西民居、巴蜀文化、老成都淳樸為一體的“芙蓉古城”,純歐式風情精華的“柳城誼苑”,湘西水鄉風格的“邊城水戀”,以音樂為主鏇律的“森宇音樂花園”,以運動為題材的“建信奧林匹克花園”,以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江南房子”。這些大盤環境舒適、地價低廉,房價也不高,迎合了消費者追逐時尚居家和生活的消費心理,正適合中產階層實現“小康居家夢”。
溫江的規劃是全方位的,新城區的設計突出了“親水花城”的個性,體現了三大特徵:引水入城、引林入城、引人入城。作為國家級生態區,溫江平疇沃野,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清水河四河並流,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翠綠蔥蘢的12萬畝花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無時無刻不在詮釋著“住在溫江”這個概念。正如策劃人甄先堯講:建築需要借景,一個好的策劃(尤其是房地產策劃)更需要借景,借文化之景,借自然之景,借名人之景。住在溫江,其實就是住在歷史文化、時尚文化、自然生態的都市園林之中。
短暫的時間裡,溫江樓市以生態、田園、水鄉、文化四大特色聞名省內外,“住在溫江”的品牌號召力由此顯現,產生了巨大的魅力和誘惑力。
2005年9月28日至10月7日,第六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成都溫江舉行,歷時10天。花博會為溫江帶來絕無僅有的人氣。無法比擬的生態和環境,四溢的花香,讓和諧的人居環境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曉看紅濕處,花重溫江城”。溫江,這片富饒美麗的金色土地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綠色生態基地到“住在溫江”,從“住在溫江”到花博會召開,建設現代意義金溫江的這條康莊大道正越走越寬敞,越走越平坦!
短短五年時間,都市人“住溫江”的概念深入人心。短短五年時間,溫江城市形象巨變,觀念巨變,財政收入劇增。“住在溫江”的概念得到專家的認可。
陳為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溫江生態立區,打造生態環境名片的做法符合黨的十七大精神,符合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希望溫江要繼續走下去,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還要總結經驗推廣出去。
趙寶江(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溫江因地制宜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統籌、大集中”既體現了空間布局的整體性,又體現了資源利用的統一性。從全境溫江考慮城鄉整體發展,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功能向農村延伸,把農村的生態和人力資源優勢向城市輻射,不但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提升了生活質量,生活在溫江是很幸福的。
甄先堯策劃“住在溫江”的理念,其出發點與田園城市的倡導者霍華德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同樣是希望用自然之美來診療現代城市居住者那已漸入膏肓的病症,用和諧之樂來慰藉都市生活者那浮躁動盪的心靈,用全新的生活模式來徹底改變現代人對都市生活、對城市建設的觀念。
“住在溫江”最核心的就是“住”,孔夫子講:“危邦不居”,一個地方很槽糕,你敢去住嗎?孔夫子又曰:“遠者來,近者悅”,住就要人們感覺舒適,而溫江吸引人們去住的原因最主要是優美自然的生態環境,上善若水,上風上水,魚鳧靈地。
高歌餘韻詠溫江,“眼中景物幻滄桑”(楊毓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居歡顏”(杜甫),在醉心於內心的靜穆和淡遠中,感受住在溫江的詩情畫意:清晨,東方尚未發白,春日在霧裡像一幅古山水畫中褪了色的羞月,不願亮出她的光環。人從夢裡醒來,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即是窗外銀杏樹林中,小鳥的歡叫。當艷陽高照時,一灣碧水中,一群錦鯉正自由自在的遨遊。傍晚,信步楊柳河畔,河岸彩燈閃爍,遊人在春花似錦、風物瑰麗中享受生活。入夜了,春燕與蝙蝠共舞,當美夢尚未成真,窗外已是蛙聲一片。 ”

錦城西:現代田園城市的示範區

看今朝,魅力溫江,斗轉星移,演繹著先輩的輝煌,五彩斑斕。
甄先堯巧妙地改動了幾個字賦予陸游一首詩新的內涵: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溫江區。
“住在溫江”第五個年頭,2006年正月十五,人們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下午三點,甄先堯在溫江文廟廣場組織開展聲勢浩大的“錦城西”宣言。
第二天,川內各大媒體,通欄標題為“成都的西門在溫江”、“甄部長看大城西”、“錦城西、金溫江”、“生活在溫江,幸福象花兒一樣”、“溫江是個好地方”……
“錦城西”的提法,來自陸游《梅花絕句》:“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甄先堯的成功不僅在於將該詩的末句“浣花溪”,改成既貼切又押韻“溫江區”,而是將詩中的美麗付諸於現實。
曾經“住在溫江”開啟了成都郊區化居住的第一波浪潮,幾年時間過去了,溫江巨變,產業轉型、面貌更新、區域升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住在溫江”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改變。從“住在溫江”到“田園溫江”、“錦城西”,不只是名稱的變化,更折射出溫江人居的再一次升級,回眸溫江房產多年之變革,每個階段都為宜居溫江注入了新的內涵。
現在的溫江用“名盤雲集”來形容毫不為過:仁和春天大道萬科朗潤園、和黃彩疊園珠江國際新城、恆大城、金河谷紫檀山、羅浮宮……讓人眼花潦亂。光華大道兩側、江安河兩岸,鱗次櫛比的高尚住舍撥地而起,“錦城西”核心生態居住走廊已慰然成形。今天的溫江也成為中外房企、台商外資眼中投資熱土,高起點、高品質的城市面貌及品質樓盤必定會吸引眾多購房者選擇在此置業安家。“錦城西”已經成為人們的首選。
越來越多的非本土溫江人在這裡定居,“新溫江人”給溫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世界華人科普作協主席董仁威,從成都九眼橋遷居溫江金河谷。還在江安河畔金河谷召開“科考之旅”會議,與會的動物學家成都動物園副園長陳紅衛從美國作學者訪問一年歸國,被這裡的美麗所感動講到:“你們達到了美國的生活水準。”董仁威的夫人特級教師劉斯曼不服,“我去美國考察過,美國沒有這兒好,金河谷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錦城西”策劃的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錦城西”的概念讓溫江人悄然融入現代化的大都市---成都,並使溫江成為現代田園城市示範區。
甄先堯首創的“農家樂”概念和策劃的“住在溫江”、“錦城西”理念三步曲,在今天看來都是對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先行探索和實踐。
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埃比尼澤.霍華德,針對工業革命後,西方城市出現的擁擠、污染、疫病流感問題,在“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田園城市”的構想,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勢的城市,他稱為“田園城市”。
與霍華德思想一脈相承,2004年,甄先堯出版《儒道文化資本》,書中專門論述了溫江建設田園城市的美麗前景,該書被評為“成都市政府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二等獎。
甄先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踐中,默默地探索“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模式,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農家樂”、“住在溫江”、“錦城西”等經典案例,早已傳揚八方。也為甄先堯先生帶來了“中國農家樂之父”、“中國策劃專家”、“演講大師”的美譽。每逢有人當面提及,他總是淡然一笑。“玫瑰不管叫什麼名字,她的香味仍然甜美芬芳”。甄先堯是一個將視野放在中國社會最基層的宣傳先行者,是將複雜難題簡單化的策劃專家。他是儒道文化的“傳教士”,是製造一面面智慧人生鏡子的思想家。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微理解,開闢著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讓許多脈脈青春的萌芽能夠在吸取勇氣中,在探索與實踐中一步一步抵達理想的彼岸。

功莫大焉農家樂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
  我第一次見到“農家樂”招牌的情景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出差到成都,漫步於市郊溫江,看到了道邊農家樂的路標,本以為是一家店鋪的名稱,後來經當地的朋友告訴我,才知道這是一種利用農民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市民走進農村,住農戶房屋、吃農家飯菜、賞農村風情的休閒方式,很受歡迎,火得很。這是我關於農家樂的啟蒙,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從那以後,農家樂由川西平原到天府上下,由岷江兩岸到大江南北迅速傳開,經營方式不斷發生 變化,但一些基本特色一直沿革著,保留著。農家樂是大眾的?農家樂不專屬於少數富裕人群,而是城市大眾、工薪勞動階層都能享受得起的一種休閒方式。花上不多的錢,就能在郊外農家包吃包喝包玩一整天,呼吸了新鮮 空氣“洗”了肺,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氛圍中鬆弛一下被城市快節奏生活拉緊的神經,何樂而不為?這也許是農家樂迅速發展並歷久不衰的民眾基礎。
農家樂是富民的?農家樂不是簡單地從農村抽取資源資金、勞力等經濟資源,而是把資金和市場機會導人農村。就地利用農村現有的庭院、堰塘、果園、花圃、農場等空間資源
和鄉村人文資源,就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就地發展第三產業,幫助農民致富的一種經營模式。農家樂的勃興,開拓了一個繁榮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
農家樂是城鄉和諧的?農家樂是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會點,在為城市提供大眾休閒方式的同時為農村提供了富民產業,在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感受鄉土文明機會的同時也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感受城市文明的機會,在不經意間為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做了貢獻,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城鄉相互的理解與認同,成為一支促進實現和諧社會的積極力量。
農家樂是天人和諧的?它就地利用農村綠色自然資源和鄉村人文資源,不消耗大量的能源、礦產資源,沒有環境污染,在非再生資源價格大幅度上漲、環境治理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農家樂屬於綠色經濟、資源節約型經濟,屬於可持續發展範疇。農家樂已成為川西平原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在春觀桃花、夏嘗鮮果的詩情畫意中,在外有綠水田園、內有淨舍青蔬的寧靜與和諧中,把休閒的日子打發得有滋有味。難怪有人說,農家樂中所體現的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和諧的理念,屬於未來,屬於後工業社會的生活方式。
  《中國農家樂》一書的主要作者甄先堯先生不僅是“農家樂”這一概念的首創者,更是這種經營模式的大力倡導者。甄先堯先生在基層宣傳部門工作二十餘年,直接見證了我國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也感受到其中伴生著的諸多成長中的煩惱。
——中國農村經濟在經歷了改革前期的高速增長期之後,快速增長的難度趨於加大,增長相對趨於緩慢,城鄉差距有重新拉大的趨勢,農村經濟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
——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在推動非農產業發展的同時,造成了農村有生勞動力急劇減少,也使得農村文明模式面對城市文明模式的有力衝擊,農村的經濟和社會面臨發展的挑戰。
——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土地對勞動的需求減少,農民的閒暇時間大量增加。如何幫助農民合理利用閒暇時間,便成了農村工作和農村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作為基層宣傳部長,甄先堯在農村工作中敏銳地發現了這些矛盾。並首創性地提出了“農家美、農家樂”概念,借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活動之機,將“農家樂”這一惠澤千家萬戶、被稱為農村產業革命“第三次浪潮”的經濟模式,在富庶的川西平原上傳播。既讓農村經濟不失“農”的本色,又能在城鄉發展的互動性、互補性中將此本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既讓廣大農民從土地與農業中得到甜頭,找回身份的自信,又能讓鄉村在發展中更文明地融人現代社會;既讓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儘可能地加以保留。又能在科學與環保的前提下,提升農村經濟的文化品位與高附加值含量。為此他無數次深入溫江農村,走進農戶家中,對農民如何創辦農家樂進行指導、培訓。如今,農家樂不僅已經成為溫江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而且早已走出四川,燃遍大江南北,無論是海南的漁家樂,還是西藏的藏家樂,均脫胎於農家樂這一充滿旺盛生命力的母體。
長期紮根農村基層,使甄先堯從鄉土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養分,凝華為一種可貴的鄉土情結;而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切體悟。對以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對“鄉土中國”薪盡火傳般的探索中。使他在學與用的交融中閃出了創意的火花。這火花一著於中國的鄉村,便不脛而走,不推而廣,就像蒲公英,隨著原野的清風,隨意飄落在廣袤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華夏大地上編織出一幅鄉土中國的美麗畫卷。
賞農家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采農家果、學乾農家活、體驗農家風土人情……這種追求健康、回歸自然的休閒方式正在成為假日消費新寵.同時也為解決“三農”問題開闢了新渠道。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等為主體的農業旅遊,將“三農”推向了市場,有利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開拓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有利於引來城市的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尤為直接的是,有利於廣大農民擴大就業門路,增加經濟收入,實現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這種經營和休閒模式,對於促進城鄉文明的融合,可謂功莫大焉:都市人回歸大自然,體驗鄉村質樸、純潔的風土人情,蕩滌心靈的塵垢;農村人從都市人高雅得體的談吐舉止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城市文明的薰陶。
  農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載體。是農村地區文化、社會、生活的綜合體,是一種相對於城市的生活場景。農村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活方式。我國現階段農村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系統,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等諸方面的內容。《中國農家樂》既是對十年農家樂的總結、梳理和回顧,更是以全新的視野對鄉土中國的未來充滿激情的經世之作。
2005年4月18日於北京翠微園

農家樂啟示錄——解讀《中國農家樂》

發表日期:2006-06-29 《成都大學學報》 作者:劉連青
--------------------------------------------------------------------------------

關鍵字:<中國農家樂>;農家樂;踏青民俗;本地資源

摘要:<中國農家樂>為農村新經濟研究,不失為一部里程碑著述,<中國農家樂>對農家樂成功要素的分析中肯而有啟示性。<中國農家樂>最具啟示性的成果,莫過於它的第三章關於“農家樂的經濟學模式”的闡述。農家樂是中國城鄉二元化社會體制和經濟改革的特殊背景下的產物,筆者認為,與其強調它的高層文化淵源,不如說,它更直接來自人們歷來有“交遊、踏青的民俗習慣”。

“農家樂”是新時期農村的新的農商經營模式,<中國農家樂)由甄先堯主編,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是對現代農民多元化生存現象的第一個探索性研究報告,並且取得了在這個新建研究領域的第一個成果。對它的潛在意義,筆者試圖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一 、揭示農家樂市場經濟使農民富裕

讀者看得出,編著者在本書內容的廣泛性上,費了不少心血,其篇目的排序,標題的取義,都是用心斟酌的結果。筆者特別欣賞,該書的第八章後的附錄“農家樂遊記”,九篇遊記的可讀性,能讓一個即使是沒去過農家樂的人,也能從中被詩歌般的山鄉景色陶醉。事實上,<遊記)又是前文論述與闡釋文字的生動印證,成為該書編寫的一大特色。
<中國農家樂)的寫作平地而起,一切基礎材料均為第一次梳理,頭緒繁雜,工作量大,由現代農家樂的發生髮展,到它與古代山林詩人意趣的歷史淵源,它的經濟意識和對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促進作用,等等,所有事實的陳述,都顯得從容不迫。凡此種種,乃編著者思路穩定,取捨得當的功力。<中國農家樂》不失為一部農村新經濟研究里程碑著述,儘管當前它還不是盡善盡美,但是為未來農家樂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到那時,<中國農家樂>的內容和體系將會更充實,更完善。
該書對農家樂的發生、發展的歷程,做了樸實敘述。初始的“農家美,農家樂”活動本是地方政府倡導“農村精神文明”的政策和政治行為,而後演變為農民自發的經濟行為。
編著者寫道:1993年初,“溫江縣委專門下了檔案,把農家美、農家樂活動作為溫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特色活動正式列入工作的重點”。任務是建設一個文明視窗,“作為接待外賓的一個重要參觀點”。但是,有經濟頭腦的周邊農戶,卻從中悟出田園風光和農家飯菜對都市人的吸引力,看到了“農家樂”孕育的商業契機。這裡,政府沒有直接將政治行為變成商業行為,但是,政府為“農家樂”的生存和發展,鋪設和營造了大環境。主編甄先堯是“農家樂”的設計者和帶頭人,世稱“中國農家樂之父”,然而,編者津津樂道的是“農民潛在意識的覺醒”,他說:“隨著信息量的增大,眼界的開闊,農村人的思維方式也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著變化。這是一場靜悄悄的觀念革命。”作者讚揚農民開始打破小農經濟時代的封閉思維,有了市場意識,並接受了外面世界傳來的市場經濟的新思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點金石。“農家樂”迅速在溫江,在成都,在四川,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火暴起來,為農民奔小康,提供了一條致富捷徑。農民富了,溫江政府的農村工作也上了一個新台階,被四川省政府授予“蜀中小康第一縣”殊榮,農家樂完成了從一個精神文明品牌發展到農村經濟建設品牌的全過程。本書主編甄先堯在實踐中,在地方政府多個部門的協助下,對成長中的農家樂施以整頓、規範、改造、完善、提高所付出的勞動與心血。

二、指導農家樂用本土資源營造旅遊文化

《中國農家樂》對農家樂成功要素的分析中肯而有啟示性。農家樂憑藉什麼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同?編著者回答說:“農家樂的發展,是建立在‘綠色’經濟基礎上的,可以說沒有綠色的青山、茂密的森林就沒有農家樂的發展。”這山鄉的“綠色”對立面就是都市“污染”:空氣的污染、噪音的污染、食品的污染、視覺的污染。總之,隨著現代化物質文明的發展,“污染”已經成為城市的日常現象和綜合病症,出於自我保護,有條件的都市人便走向城郊,走向農村,走向山區,走向綠色。
“農家樂”的綠色是多元、多層次的,包括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空氣,綠色的食品,綠色的住宿,這一切滿足了都市人的生命需求。
“農家樂”的住宿。<中國農家樂》告訴人們,它不求都市的浮華。農家樂以突出單純樸實為基訶,簡約而不失整潔,睡的床,用餐的桌,坐躺的椅,或木或竹,散發出自然的清香。修篁掩映,綠樹環繞中隱約可見新草茅舍、大青瓦房。龍池景區劉大鬍子經營的農家樂,“一色的青瓦房依山而建,沿河而居”;三月踏青農家樂,歇足崇義鄉陳大爺家,那也是“幾問灰磚瓦房掩映在一叢茂密的竹林中”。“苔痕班駁的石板路曲折導向林地”,“抬眼四顧,那秀色可餐的原始風貌是極養人的”。所以,在農家樂過夜的人,得意地稱他們睡在大自然的溫床上。
“農家樂”的吃。<中國農家樂》向讀者陳列的山莊綠色飯菜,真叫人垂涎三尺。蔬菜、米飯、肉食全屬自產自用,包括:草雞、土雞、黃辣丁、老臘肉、菜鴿、鵪鵓、鮮竹筍、籮卜乾、鹽菜、折耳根、馬齒莧、蕨菜、芥菜,嫩苞谷粑、嘟面、南瓜尖、厚皮菜、紅苕藤、鮮菌、乾豇豆、乾洋芋、山芋兒、沖菜。真正的天然綠色食品,而且做工自有特色。看看該書描述山鄉佳肴,令你心動:
邛崍“星星河農莊”提供:石磨豆花佐以搗碎的朝天椒,山藥燒排骨,白果燉老鴨,野韭菜、鵝腳菜、白油竹筍,玉米饃和竹筒飯。
成都“大竹林”農家樂的菜餚:油炸筍子蟲和油酥蟬蛹,酥脆香濃;鹵斑鳩,肉質細嫩,醇香人味;
青城山的農家,遊人每頓飯前,到地里折一把蒜苔,拔幾根萵苣,掐一堆豌豆尖,和著臘肉炒蒜苔,到雞窩裡掏幾個雞蛋做豌豆尖燙,再炒個白油萵苣片,配以水豆花,紅苕豆豉,燜豌豆;
溫江的“農家樂”,鄉風鄉味的菜餚有:“藿香鯽魚”,鮮活鯽魚直取江安河,以天然藿香、自泡辣椒烹製而成;“白果燉雞”,真正的農家土雞配以新鮮白果,文火煨出香味正當時;“叫化雞”是在雞腹內填充滋補藥材香料,用鮮荷葉及黃泥包裹,以木炭慢火烤出。
遊客咀嚼著農家樂的佳肴,喝上農冢的高粱酒、米酒、紅苕酒、包穀酒,一碗又一碗,喝得痛快,喝得暢快,“咕咕咕”,一二三,包穀酒嗝打起來,好不快活!
空氣、陽光、水是生命的源泉。關於綠色的水,綠色的空氣,<中國農家樂》告訴讀者,山鄉的水是那么香甜,山鄉的空氣是那么清新,山鄉的陽光是那么燦爛。
都市裡的視覺污染令人痛苦,那高大建築物的單調顏色,那夜間紅燈綠酒下的醜惡,那黃髮紅裝的俊男靚女,有幾個堪稱“天生麗質”?然而,能夠陶醉於山鄉的農家景色,領略原始自然生態的美,從而認識自然界原模原樣的價值,就是一種對虛偽與痛苦的淡化、解脫。<中國農家樂>的編著者寫道:在農家樂世界,每一寸泥土都“芬芳四溢”,每一滴露珠都“晶瑩剔透”,每一絲空氣令人“心曠神怡”,每一縷炊煙都讓人“頓生溫情”。再望望那山問煙霞,井畔的水桶,河彎裝滿豆角的菜籃,如此良辰美景,怎能讓人不心醉?
農家樂的主持人,自會從中悟出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的經營道理。

三 預言農家樂順應“踏青民俗”前景廣闊

<中國農家樂》最具啟示性的成果,莫過於它的第三章關於“農家樂的經濟學模式”的闡述。面對農家樂以友好、親善的態度處理自然與人的關係,編著者讚揚農家樂的循環經濟學模式仿照自然生態系統,使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它優越於現代化工業生產犧牲生態為代價,實現了環境與經濟雙贏。這種循環經濟特徵,<中國農家樂>又稱為“互補性經濟”,並將其表現歸納為:“城市與鄉村之間經濟互補”、“城鄉文明互補”、“加速了城鄉一體化過程”。這個“互補性”是農家樂生存、發展的前提,正如人活著才有希望一樣,農家樂站穩了腳跟,才可能談它的持續發展,短平快發展和精神文明發展。
<中國農家樂》論及現代人回歸自然問題。筆者認為,人在自然中孕育,在自然中成長,人與自然有著不解的情結。從古到今,人懷戀自然是順理成章的。在經濟社會,城鄉差別,人開始與自然分離,只是到了今天,人在工業化時代感到自我的喪失,對自然的皈依的渴望尤其強烈。只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意識形態,人期求回歸自然的內涵和心態是不盡相同的。但丁也罷,歌德也好,他們對自然的喜愛和讚美,是不同於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的,也就是說,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內心獨自,可謂形同而神異。對西方早期人文主義者來說,歌頌自然是他們的形式主題,真正主題是反對封建教會關於自然是魔鬼和邪惡地的歪理邪說,它具有反教會、反封建的“革命性 戰鬥性”;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內心獨自是“性喜脫羈網,復得返自然”,在理念中滿足隱居和隱遁願望,“斗酒散襟顏”,“不求改變世界,但求改變自我”的無可奈何。現代人要親近自然,其內心獨白,既不同於但丁、歌德,亦不同於陶淵明,他們既不“戰鬥”,也不但其基本的製作方法並沒改變,如上例的諧音法、鑲嵌法的運用,何況還有一部分詞語,明清以來都還在使用。即唐宋秘密語為後世秘密語的傳承奠定了基礎,其主要表現就是基本製作方法的傳承及詞語的傳承。
(一)製作方法的傳承。即體現為運用唐宋隱語的基本製作方法,如諧音法、析字法及大量的別名借代法等。(以下幾例出曲彥斌主編的<漢語秘語行話詞典》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3,下文簡稱<秘語》)言午兒。清末明初絲經業稱姓許的人,<切口·當鋪·絲經業》:“言午兒:姓許者。”系“許”字的拆字構造,“言”與“午”合即是“許。”
造古:清末民初賣吊蟲丸行稱有生意。<切口·醫藥·賣吊蟲丸》:“造古:有生意也。”造古,隱指“照顧”,取有顧客上前關照之義。
月子:O清末民初扇子業稱團扇。<切口·手藝·扇子業》:“月子:團扇之總稱也。”@近代江蘇糧食行稱豆餅。<鄉土·行話》:“豆餅叫月子。”均系就其形狀而為隱喻。
則天。明清江湖中人稱皇帝。<新刻江湖切要·官職類》:“皇帝:[廣]則天。”這些例子所運用的析字法、諧音法、比喻法、借代法等製作方法和上面所舉唐宋民間隱語的製作方法如出一轍。
(二)詞語的傳承。即詞語的沿用。當然在傳承的過程中,有直接傳承的,也有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如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五“委巷叢談”:“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聲者,如以秀為鯽溜,以團為突欒,以精為鯽令,以俏為鯽跳,以孔為窟籠,以盤為勃蘭,以鐸為突落,以窠為窟陀,以圈為窟欒,以蒲為鶻盧。有以雙聲而包一字,易為隱語以欺人者,如以好為現薩,以醜為懷五,以罵為雜嗽,以笑為喜黎,以肉為直線,以魚為河戲,以茶為汕老,以酒為海老,以沒有為埋夢,以莫言為稀調。又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如詬人嘲我日淄牙,有謀未成日掃興,冷淡日秋意,無言默坐日出神.言涉敗興日殺風景,言胡說日扯淡,或轉日牽冷。則出自宋時黎園市語之遺,未之改也。”
這些詞語的傳承很明顯:有直接沿用的,如“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聲者”。這些在宋·宋景文<筆記·釋俗》卷上已載:“孫炎作反切語,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數百種故。謂就為鯽溜,凡人不慧者即日不鯽溜;謂團日突欒;謂精日鯽令;謂孔日窟籠,不可勝舉。”也有變化的,如“以雙聲而包一字。”的例子。又如:<都》“茶坊”: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尋常月旦望,每日與人傳語往還,或講集人情分子。”這裡是稱茶坊里傭人兼掮客的人為提茶瓶。<秘語》“大茶壺”條:清末民初妓院(茶室)稱其男傭。<切口·娼妓·茶室》:“大茶壺:妓院中之相幫也。”相幫,男傭。
又如:<清異錄》卷上“官志”:偽唐贓臣褚仁規,竊祿泰州刺史,惡政不可縷舉。有智民請吻儒為二詩,皆隱語。凡寫數千幅,詣金陵貼上,事乃上聞。詩日:“多求囊白昧蒼蒼,兼取人間第一黃”云云。白黃隱金銀字。<龍川略志》:陳希亮少卿守扶風,平生溺於黃白,嘗於此僧求方,而僧不與。
按:這兩條稱金銀為白黃、黃白的隱語,就是直接利用金銀的顏色借代而成。而<秘語》“皂頭”條:明清江湖中人稱銀子。<新刻江湖切要·珍寶類》:“銀:硬底;琴頭;又日皂頭。”
“皂”字之頭為“白”,此就“白銀”而言。這裡借“皂頭”指代“白銀”很明顯變得隱諱一些了。
類似的記載還很多。也由此可知,探索唐宋筆記中的民間隱語,足可以為秘隱語研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隱退”,更不可能做到“世事付與東流水”,因為農家樂也是“業務洽談點”“打麻將”“唱卡拉Ol(,’的場所。人們只是在工作緊張之餘,到鄉村去,到山林去,到農家樂去,呼吸新鮮空氣,眺望綠色潤眼,尋求肌體“休閒”,心靈“放鬆”才是根本目的。農家樂是中國城鄉二元化社會體制和經濟改革的特殊背景下的產物,筆者認為,與其強調它的 文化淵源,不如說,它更直接來自人們歷來有“交遊、踏青的民俗習慣”。有友人,回到城市,呼吸不暢,一到青城山,頓感舒坦;有友人,一到山鄉農家樂,便秘之症不治而愈。由是觀之,去農家樂的中、老年人,健康的考慮,勝過他們的“生態審美意識形態”表現。正如編著者言,“更多的成都人,是懂得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人”。
筆者稱<中國農家樂>為“農家樂”啟示錄,因為,它告訴人們:“可以預見,農家樂的未來有著巨大的充滿活力的廣闊前景,其旅遊文化資源將進一步挖掘,農家樂旅遊文化一定會帶給人們一種異樣的收穫”。
在“農家樂”玩一天,是高享受,低消費。近日成都媒體透露,市上有關方面有意將“農家樂”作為迎來送往活動地的選擇點。這樣一來,部門花錢不多,宴請了賓客,體現廉政;同時,為“農家樂”經濟發展添了新的活力和因素。
平常心是煉出來的

———讀《說道做到——我在宣傳部24年》

燕子
 初冬,東大街區委大院那幾棵高大翠綠的銀杏樹仿佛一夜間換了行頭,遍身的葉子金黃燦爛,在微風中翩翩飛舞,蝴蝶一般。如今,溫江宣傳這棵大樹已經挺拔壯闊,24年中那位時時澆水培土的園丁正悄身退出。當甄先堯先生揮手告別宣傳的舞台時,“輕輕地,不帶走一片雲彩”,留下的是“把花博會的訊息告訴全世界”、“農家樂就該素麵朝天”、“住在溫江、生活在溫江和錦城西金溫江”……轟隆震耳的餘音和真行者的風範。
道,現代化的原動力

甄先堯先生的新作《說道做到》(以下簡稱《說》)出版了。原以為這是一位宣傳部長在職24年的感悟結集,細細品味,其實內涵溯及人生,閱讀價值超越行政空間。正如書名,是一位行者用心血鑄就的智慧啟示。好長時間裡,傳聞它將面世卻遲未付梓,只因行者一以貫之的風範:縝密嚴謹、精益求精。媒體報導,“多少個靜謐的夜晚,在自家書齋或他辦公室那間透出桔黃色燈光的門窗里,先堯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從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著養料,進行著自我完善的精神旅程”。
說“道”,“道”是什麼?甄先堯先生在一場科局級幹部培訓班上曾經闡釋過:道,革命的大道理;道,社會事物發展的規律;道,平常心是道……以一顆平常心說道,二十多個春秋,不僅說道,而且做到,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許久以來,已經習慣於隨手翻讀幾頁《中國農家樂》、《儒道文化資本》。它讓我漸漸忘掉窗外車馬喧囂的燈影聲浪,看見開闊田野間的農家小屋,看見滾動著晨露的一畦畦嫩豌豆苗,看見一片片青青小草,迎風搖曳的自在。《說》沒有提及什麼核心價值,它的動人魅力在於層層的鋪開:最初是文字力量的審美享受,再是對行者治學親近智慧的敬仰,繼而讓人感受到朋友、兄長甚至慈父般的溫暖,最主要的是它終極傳遞了一種督促前進的態度和力量。從翻開第一頁,看到那個身著細格子襯衣的智者風清雲淡地靜立於大理石前開始,在24載歲月輪迴和情感馥郁的交融中,說“道”者沒有擺出俯瞰眾生的姿勢,只是謙和地講述個人對宣傳之道、人生之道的思考和對道的踐行。他傳播呼籲的道看似高遠深奧,他躬身踐行的道卻簡單樸實。讀《說》的人發現,原來說道者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喜歡美食,他看重形象,他關注細節,他的語言風趣詼諧,他的舉止優雅得體,他的博識讓人嘆服,他也曾郁悶、低落和無奈。人們更發現,其實只要足夠細心,原來道就在身邊,只要真心接受,道就在心間。
真名士 大豁達

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不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足兩次”,《說》告訴我:在生命的河流中,同樣無人能涉足兩次,不止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更多的應是引導、開闊和鼓舞。
那天到市里某單位辦事,遇某女士正讀到《華西都市報》的一篇文章《甄哥畫像》。她輕聲念著這篇四川方言小品文,先微笑繼而大笑。她問:甄部長曉得“燈兒圓”、“蘿蔔絲絲皺紋”這類話不?她擔心區級行政官員,能否接受這種民間的表達。是的,古今中外人皆喜聞溢美之辭,少有坦然接受那怕善意的調侃?但這是先堯先生,沒有豁達,豈能說道和做到。
有資深記者來訪,從我書桌上看到先堯先生的新書,一頭扎進書中,大半天足不出戶。當看到《中原較量,智斗美女“記者”》一章時,抬起頭來問“是真的嗎?”得到答案後,連聲感慨“就像偵探小說”,“好厲害”。
先堯先生的官員身份,促使他以描繪城市美好為己任,便有了“中國農家樂”的精彩畫幅,“住在溫江”的創世紀之舉。先堯先生的學者氣質,要他抱著學生一樣的心態,滿腔熱情地高摯文化巨燭。沿著《說》序言開出的指示牌,這條道上風景絕佳,遠有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圖、蘇東坡等高山仰止的思想泰斗,近有張中行、季羨林、辜鴻銘、南懷瑾之類名聲赫赫的名流大師,還有毛澤東、周恩來等恢弘超凡的領袖人物。記得以前讀書時,常恨不能近聖人膝前聹聽教誨,如今,先堯先生在說道與做到間巧妙開啟了一道道直接連線精神領袖們的視窗,躬身傳播著理想與現實、浪漫主義與敢於懷疑的理性精神。在優秀文明的薪火相傳中,先堯先生就這樣甘願作一把普通的火炬。人們手捧《說》,一路行來,瀰漫於身的是書香墨韻,涌動在心的是由衷嘆服。
傳承文化,傳遞智慧

《說》共六卷,各有側重。“中國農家樂”、“住在溫江”、“溫江是個好地方”等專題,早已憑藉獨到的思路和精妙的策劃傳揚八方。這些經典創意啟動了溫江的創世紀變遷,也為先堯先生帶來了“中國農家樂之父”、“中國策劃專家”、“演講大師”等等名號。每逢有人當面提及,先堯先生總是淡然一笑。莎士比亞說過,“玫瑰不管叫什麼名字,她的香味仍然甜美芬芳”。他是將視野放到全球的基層宣傳先鋒,是將複雜難題簡單化的問題專家。他是儒道文化的“傳教士”,是製造一面面智慧人生鏡子的心理醫生。他用個人精微的理解,開闢著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讓許多脈脈青春能夠在汲取勇氣中一步一步抵達理想彼岸。
讀到“始終於平淡中見風格、見真情,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時突然發現,人過而立之年還能在繁瑣中審視自我,真的很幸福。身在紛擾現實,時常提醒自己“加強學習”、“崇尚行動”、“鑄造忠誠”,宣傳人不能只停留在左手提白菜右手拿鮮花這類形式主義的品位。“每天至少照一次鏡子,微笑,然後鼓勵自己”、“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擁有人生三件寶:勤奮、悟性和情趣”,先堯先生說,“宣傳是一門藝術”。他隨時公開著“甄氏秘笈”,甚至溫和建議“即使周末也不要貪戀懶覺,到仁和春天逛逛,不買東西也能得到許多提示和啟發”。
讀到《人生三件寶》、《年輕人的信仰與修養》,暗暗羨慕那幾位能在成長關鍵點得到先堯先生的親自教誨。其實,和《說》一樣,它們並非只對某人某事,而是適合所有以社會民眾最大利益為理想追求並且樂于思考未來的人們。只可惜,親耳聆聽先堯先生講課只有區委黨校青乾班那次。所以每次部務會,我都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貪婪地想把每個字都記下來。現在,重溫先堯先生語錄時,那句“誠實做人,誠信做事”恰似紅線,始終貫穿其間。
閱讀《說》感覺也在閱讀先堯先生。初識的一刻恰似翻開書的扉頁,一株清秀挺芬的蘭花躍然眼前,無心爭艷,內外清雅。他常說,“古人云:言顧行,行顧言”。他真做,“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為了構建一個“和而不同”真境界的和諧溫江,他說道做到,與此同時,他也為自己收穫了一個禮樂調和的人生境界。
仁者無敵

獲悉將要離開宣傳舞台的那天,先堯先生提到了都德的《最後一課》。即使在這種非常的會議上,他依然平靜如昔,從近期宣傳安排開始,到聽取每個人的工作意見,直至講到“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黨一發出指示,打起鋪蓋卷就出發……”。他說“走一條路就看到了一條路的風景”,感慨24年一直在宣傳戰線,“因為路走得少,所以依戀甚深”,告知部屬“自己既有依依不捨,又有遠方的召喚”……這是真正的得道者在用感情的語言表達著理性的思考,這是無敵的仁者在用詩意的語言描繪著日常的生活,即便身於此時此景。在座的人們那一刻被潮水般的憂傷完全淹沒,惟有難受。不知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在揮手告別三千弟子72大成就者時,是否也是這般灑脫飄逸?翻開《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躍然眼前,這是蘇東坡的《定風波》,作於宋神宗年間“烏台詩案”後的第三年,表達了東坡先生悟得了生命的真諦,用輕鬆曠達的心態去面對自然與政治上的“風雨”。此刻,再讀這穿越千年漸行漸近的智慧與淡定,我明白了許多。
其實,那些或深邃或輕盈的文字,不止有睿智閃耀其中,更能讓人追憶許多難忘的美麗片段。讀到“禪與單純”,忽然想起某天傍晚,我們一群年輕人在一處名叫天鵝湖的幽靜水邊喝茶,側面不遠是高爾夫球練習場。密集的白熾燈光燦若白晝,草地平整碧綠如茵,觀者仿佛置身夢幻,因為可以清楚看到鋥亮耀眼的寶馬香車來來往往,載著許多青春年少的漂亮女孩,人們身著的名牌運動裝潔白如雪,揮桿者雙手緊執象徵財富的球桿,恣意舒展著身段。我們手捧淡茶坐在球場外的露天茶座,靜聽先堯先生講如何“攜一顆不散亂不動搖的平常心,來品味生活,以喜悅的心來面對紅塵俗世中的幸福與缺憾”。那是個歡笑聲不斷的夜晚。在那個精神脈絡明晰的空間裡,浮華的泡沫被輕輕吹走,人人都柔軟地感受到了茶品的清醇、空氣的純淨和情誼的香濃。
有人說,正因為現實生活風雲難測,所以每個人都需有一塊讓自己愉快的淨土。《說》也許不能給所有人這片淨土,卻能指引出正確走向淨土的路徑,至少讓人保持一個清醒和前進的願望,向著理想向著未來行進,行進。
真正的權威

法拉奇說:真正的權威不需要傲慢、長鬍須和大聲呵斥。真正的權威能用絲帶、謙恭、智慧把你勒死。《說》的文體語句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撞擊人心,《說》的精神要義樸素通達,卻讓人心懷虔誠。
就像《說》中所言,先堯先生少有長篇大論。他的“溝通兩境界”中,一為少言,只用故事或名言,進行“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點拔;一為無言,“無聲勝有聲”。後者為上。他是儒道文化人,也是官場雅士。那些行政公文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報告和政治性強烈的講座,他也能用普通平淡的文字,將灰色的說教式理論表達成富有理智之美的深邃哲理,如《扶桅桿於將傾》、《溫江民生三部曲》、《擁有真性情》,光看題目就樸實無華得扯人眼球,至於文章中明晰的觀點和從容不迫地論證,讓閱讀者在撲面而來的清新中悠然神會,驚訝文字美妙的威力。
這個可能是中國最敬業的宣傳部長,這個業餘時間全用來思考溫江宣傳的宣傳部長, “說道”是他起程一刻背負上肩的任務,“做到”是他駐足稍息時的驀然回首。他在敬業、克己、努力中思考著儒道文化現代化,他“親近智慧,取法乎上”的自律,他“有容乃大”的修養,他“在精進中淡泊名利”的品行等等,始終貫穿著他唯美於溫江宣傳的靈魂。總之,他對一切可能助推溫江奔跑的文化元素情有獨鍾。所以,他手執溫江宣傳的大旗二十餘年,一度幾乎被所有人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春韶華的24年過去了,每日每夜流淌的人生滋味萬般複雜。《說》用宣傳的詞條選錄點滴,怎能掩住一片冰心靜躺玉壺的清明。那些敘事和演講,篇篇暗涌著一路說道的勇氣和激情,一路做到的信念和智慧。巴金先生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透過頁頁文字,我讀到了一種堅持尋找內心真實的過程,一種發自內心的召喚,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嚮往。
儒道文化資本助力城市品牌鑄造

記者江尋楊長雲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
http://www.newssc.org 四川新聞網 2004-8-20 11:20:14
儒家和道家文化同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有何干係?它們又怎么樣轉化為資本?……成都本地學者溫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國生產力學會策劃專家委員會全國專家委員甄先堯首次比較詳盡地在《儒道文化資本》中論述了在資本形態多元化的情況下,儒道文化如何演變成形態特別的資本的。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對此評價稱,建立一個新經濟發展的儒道文化平台,成為了不管是民族還是市場的必然選擇。據悉,《儒道文化資本》於近日正式由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
到2500年前去尋找智慧

“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夫子那裡尋求智慧!”甄先堯在山東曲阜考察時,面對聖人石碑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黎宣言頓悟:城市建設要與城市文化融合,城市品牌的打造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其中特別是傳統文化資源。
甄先堯認為,資本的多元化導致文化的多元化,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發展的時代里,如何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並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成了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等共同關注的話題。萌發於頓悟的《儒道文化資本》,以儒道文化資本的巨大張力與市場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為主題,論述了儒道文化成為資本,如何與經營城市、房地產開發,住宅郊區化、住在溫江”的策劃等之間的關係,提出將城市文化資源轉變成城市文化資本的新觀點,為現代城市建設與開發提供了寶貴借鑑。
儒道文化資本融進城市建設

儒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根。作者闡釋的儒道文化的精髓——以民為本的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人與建築等應和諧統一、共生共榮的觀點,體現了相輔相承的發展觀、人本論。
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城市建設正通過高科技、IT產業等技術支撐,把文化根植於市場,把知識定位成創新,在最低的勞動成本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實現全人類由文化社會向“文明”社會的有效過渡,城市也因此最大限度地釋放儒道文化的恆久生命力與巨大張力。
現代城市是文化與資本聯姻,文化資本深刻地影響和推動城市這個有機體。該書提出,“一個城市應注意發掘自己的‘個性臉譜’,”作者認為,在現代化的城市發展中,我們的城市形象應該是人性城市;在建築缺根、同質化嚴重、布滿商業化傷痕的房產開發中,過分強調住宅獨立性、封閉性、忽略城市周邊環境、缺乏人際交往空間的建築正在被淘汰。文化的資本價值經過人的思想和行動創造的新價值,正在城市建設,以及具體項目的調研、規劃、設計、定位等方面,綻放出絢爛的人文色彩。
城市經營強調物質與文化統一

經營城市,使大連、青島等城市名揚海內外,也給予人們“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的啟示。經營城市的底線是與該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等相適應的現代化建設所遵循的民族文化底蘊,是有效經營一個物質與文化相統一的綜合載體。
該書著重論述了儒道文化與經營城市之間的關係———經營城市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利用資源,有效地創造就業機會、創造財富。城市經營不能脫離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文化背景,解決好城市定位、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產業要素、城市空間布局、城市形象的包裝等問題。
思路決定城市的出路,有關方面應以經營的思想規劃城市、以經營的手段建設城市、以經營的方式管理城市,開發和盤活城市土地資源、建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回報補償機制、大力推行無形資產的商業化運作、開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在運作中,還要解決好經營規模與競爭活力的矛盾,以及經營者的近期收益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之間的矛盾,注意商業化與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
  儒道文化演繹近郊地產效應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住在郊區已成為一種時尚,那么,城市郊區化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該書分析儒道文化資本的內涵後認為,現代健康生活的新概念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回復田園風光、體驗經濟時代的居住文化,合理解決城市綜合病。
在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的今天,城市郊區化怎樣引導新的居住潮流與消費趨向,成了各大開發商潛心研究的主要課題,其中文化資本的開發與運用成了一大目標。順著“住在溫江”的策劃理念,成都近郊地產競相上演“群雄爭霸”和“大盤概念”的開發大戲:陽光龍泉、硝煙華陽、山水新津、旅遊都江堰、度假青城山……衛星城市的房產開發,使不少人堅信,未來房產看郊區,但郊區化的靈魂是廣泛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建築和居住文化———不僅要有品質優良的各類居住區,而且還有完善的市政和公建配套,同時要有強大的產業支撐,儒道文化與郊區建設的有機融合,可以實現城市和郊區資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發揮城市功能作用。
“住在溫江”策劃中張力初顯

“住在溫江”所策動的“房產頭腦風暴”來源於並根植於儒道文化,也許這是“住在溫江”策劃吸引市場的目光,並使成都周邊地區的房產市場驟然升溫的重要原因。近幾年,儒道文化資本的張力在溫江發揮得淋漓盡致———比較直接的體現就是一波接一波掀起的溫江房產開發熱潮。
該書還論述了這種文化資本與策劃的關係。作者認為,策劃時代,講究文化、地理、資本等有機結合現代策劃概念,引起整個城市建設從規劃、定位等多方面多元化結合,使居住文化與生態環境完美統一起來,從而彰顯出了現代城市建設、現代房產開發中策劃概念的無窮魅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上世紀90年代初,甄先堯提出的“農家樂”,成為近郊假日休閒模式,引領了新的郊區化消費潮流;而“住在溫江”的成功策劃,更使“住宅郊區化”的新居住理念深入人心———今天,親水花城金溫江正從這種濃厚的人文底蘊中,以其勃勃生機不斷吸引著廣大投資、置業、旅遊等各方人士的強烈關注。
歷史學家譚繼和認為,《儒道文化資本》值得一讀,它能給人以較深的啟迪。
本報記者 江尋 楊長雲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