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理]

理[理]
理[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宋明哲學的重要範疇。在唯物主義哲學中一般指事物發展的規律、條理;在唯心主義哲學中,主要指抽象觀念、精神實體。

基本信息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王里
漢字部件分解:王里
筆順編號:11212511211
筆順:-/-/-/-/-/-/-/-/-/-/-/--
漢字演變
基本字義
1.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條~。事~。
2.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根據:~由。~性。~智。~論。~喻。~解。~想。道~。~直氣壯。
3.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科,數~化。~療。
4.按事物本身的規律或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財。~事。管~。自~。修~。總~。
5.對別人的言行作出反應:~睬。答~。
原款曰:“胙已留宮六日,其為宮中置毒明矣。子必以狀自理群臣豈無相明者?毋束手就死為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6.古代指獄官、法官。
7.姓。
8.地質學用語,平面,例如:解~,層~,片~,劈~,節~。
方言集匯
◎粵語:lei5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li1li3、[客英字典]li1li3、[海陸豐腔]li1li3、[東莞腔]li3、[陸豐腔]li1、[梅縣腔]li1、[沙頭角腔]li1、[寶安腔]li1、[客語拼音字彙]

正文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宋明哲學的重要範疇。在唯物主義哲學中一般指事物發展的規律、 條理; 在唯心主義哲學中, 主要指抽象觀念精神實體。“理”這個詞作為哲學概念出現於戰國時期。《管子·心術》說:“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四時篇》陰陽為“天地之大理”。孟子以為理是人心所具有的道德觀念。《告子上》說:“心子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莊子》中有“天理”、“萬物之理”等概念,“天理”指自然之理,“萬物之理”指事物變化之理。《善性篇》提出“道、理也”的命題,把理和道直接聯繫起來。荀子提出了“事理”、“物理”等概念,他所謂的理,既有社會方面的內容,也有自然方面的內容,他強調用天地之理治理天地萬物的思想,具有認識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界的意義。韓非明確提出,理是事物的具體規律,是“成物之交”,即事物的條理、法則,認為“萬物各異理”, 即不同事物具有不同規律。 他還提出理就是方圓、短長、粗細、堅脆、大小、輕重、白黑等等的分別。《呂氏春秋》進一步提出“理也者,是非之宗也”,把理視作判斷是非的根據。

兩漢時期,董仲舒認為,理由天授,故稱“天理”。王充則講“物氣之理”,批判天人感應論是“失道理之實”。
魏晉時期,有“辨名析理”之風,王弼說:“不能辨名則不可與言理”,又說:“物無妄然,必由其理”,承認事物是有規律的;但他認為,“事有歸,理有會”,如能總其會,理雖眾多,“可以至約窮也”。至約就是“無”,也就是可以抽象概括為“無”。裴認為理以“有”為體,它是客觀事物的真實規律,包括社會倫理。歐陽建認為,理是客觀事物的規律,不依人們的稱謂為轉移,但人可以認識理,語言可以表達理,“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即認識必須隨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而變化。郭象認為,理是必然性,“不得已者,理之必然者也”。但必然也就是自然,故又稱“自然之理”。
唐代佛教華嚴宗提出理、事範疇,認為事是“心緣色”而起,理是“平等真如”,即本體世界。“事顯而理隱”。為了把二者調和起來,又提出理即事、事即理,理事相融而無礙的理論。

北宋以後,隨著理學思潮的出現,理成為程朱理學的最高哲學範疇。周敦頤提出“理性命”的問題,但未作進一步發揮。張載強調理的客觀性,他說“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他認為“萬物皆有理”,因此主張窮理。他從氣本論學說出發,提出“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把理看作是氣化運動的規律。程顥程頤第一次把理作為最高本體,建立了理本論哲學。他們認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恆不變的宇宙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從理派生出來的。朱熹進一步發展了二程思想,提出理先於天地萬物而存在,又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推動者;一事一物各有其理,而太極則是眾理的總名,又是真理和道德的標準。這個理也有自然界具體規律的含義,他說“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但他所謂的理主要是以社會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本體。
陸九淵以為天下之“理”是人所共由而不能違抗的,他提出了 “心即理”的命題。王守仁更強調“心外無理”。這就把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完全合一了。

明代中期以後,一些唯物主義者繼承張載的學說,強調理在氣中。從程朱理學中分化出來的羅欽順,反對朱熹理主宰氣的思想,提出理是物質之氣的運動規律,“理只是氣之理,當於氣之轉折處觀之”;氣之動靜、往來、闔辟、升降,產生了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千條萬緒,紛紜,而卒不可亂,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他把理解釋成氣所固有的客觀規律。王廷相也反對在元氣之上有一個主宰者,反對理先於天地而存在,認為理是氣之理,合一則理一,氣萬則理萬,理隨物而變。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全面批判了程朱的理本論,論證了“理者氣之理”的學說,認為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雖不可見,但“氣之條緒節文,乃理之了見者也”。王夫之所謂理,有兩方面意義,一是指“天地萬物已然之條理”,即自然規律;一是指“健順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為性之至理”,即道德的準則。二者都是氣之理,氣外更無虛託孤立之理。戴震在此基礎上,提出“分理”的思想,強調理是具體的,是“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別之名也”,即標誌事物互相區別的本質屬性。他認為有物必有則,物是實體實事,是自然,理是必然,必然不離自然,批判了以理為“如有物焉”的理學思想。

典故


〈動〉
形聲。字從玉,從里,里亦聲。“里”指“裡邊”、“內部”。“玉”和“里”聯合起來表示“玉石內部的紋路”。
本義:玉石內部的紋路。
引申義:順著玉石內部的紋路切割玉石。
再引申義:順著事物的內部道理做事。順事而為。
同本義[carveandpolish]
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說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長短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韓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韓非子·和氏》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戰國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administer]
不可勝理。――《戰國策·秦策一》
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呂氏春秋·勸學》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諸葛亮《出師表》
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黃宗羲《柳敬亭傳》
為天下理財。――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理事自若。――《後漢書·卓茂傳》
又如:當家理事;理官(治理獄訟的官員);理民(治理人民);理國(治理國家)
除(袁可立)蘇州府理官。――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整理,使有條理、有秩序[putinorder]
分繭理絲。――《晉書·左芬傳》
當戶理紅妝。――《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當窗理雲鬢。

示例辨析

又如:理妝(整理妝飾);理絲(抽理蠶絲);理鬢(梳理鬢髮);理順。
處理,辦理[treat;handle]。如:料理(辦理;處理);理七(舊俗人死後每七日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獄(處理訟事)。
溫習;熟習[review;revise]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古詩十九首》
又如:理書(溫習功課);理樂(練習演奏樂曲);理曲(練習歌曲)
奏起[play]。如:理音(彈奏音樂);理絲(彈奏弦樂);理樂(奏樂)
區分;辨別[distinguish]
理道之遠近而致貢。――《荀子·王制》
又如:理音(辨別聲音)
理睬,理會[payattentionto;noticeof]
只顧玩笑,並不理他。――《紅樓夢》
又如:不理(不聞不問);理值(理睬);理識(猶理睬)
申訴;辨白[appeal]。如:理訴(申訴);理說(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袁公可立字禮卿,以英年成進士,理蘇郡報最,召入西台。”
修繕[repair]。如:理葺(修理,修補);理楫(修理船槳)
操理[manage]
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理:
(1)ㄌㄧˇ
(2)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條~。事~。
(3)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根據:~由。~性。~智。~論。~喻。~解。~想。道~。~直氣壯。
(4)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科,數~化。~療。
(5)按事物本身的規律或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財。~事。管~。自~。修~。總~。
(6)對別人的言行作出反應:~睬。答~。
(7)古代指獄官、法官。
(8)姓。

詞性變化

通“李”
“理、李--古語‘行理’為外交官名,行理常出國外,在旅行中辦公,故名。《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即這個意思。李和理,同音通用。《左傳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杜預註:‘行李,行人也。’按《管子·五行》:‘故使為李。’註:‘李,獄官也。’李為獄官,當亦有辦理義,故李、理通用。今人出門遠行,所攜帶的行裝,稱為行李,雖淵源於此,但非古語‘行理’之義。”(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2-47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撫臣大恚曰:‘袁李官(袁可立)廷我耶,豈石氏之無頗?’”

〈名〉
(1)紋理;條理[veins;grain]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襲無理。——《淮南子·覽冥》
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說文解字·敘》
圭形石質,蒼色膩理。——劉禹錫《砥石賦》
(2)又如:理比(紋理相次);理路(紋理,紋路)
(3)法律;司法官[law;judge;justice]
弦子旗為理。——
管子·小匡》
遂下於理。——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4)又如:理刑廳(理刑官員)
(5)道理,義理[reason]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惡積禍盈,理至焦爛。——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勢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莊子·秋水》
理實如兄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驗之以理。——《呂氏春秋·慎行論》
(袁可立)鬚眉之謂男子,衣冠之有精理。——明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理無專在。——清·劉開《問說》
(6)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又如:無理(沒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義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義理會聚處;道理深奧處);理順(道理順當;理由正當)
(8)事理[reason]。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使者[emissary;envoy;messenger]
行理之命,無月不至。——《左傳·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
(10)媒人[matchmaker]
吾令蹇修以為理。——《楚辭·屈原·離騷》
(11)自然科學與物質世界和其現象有關的這種知識[naturalscience]。如:理工科
(12)物理學[physics]。如:數理化
(13)通“吏”。獄官[prisonofficer;jailer;warder]
孟秋之月:命理瞻傷。——《禮記·月令》
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史記·循吏列傳》
〈形〉
治理得很好[orderly]
本事不理。——《荀子·天論》
運極則化,理亂相承。——《後漢書·蔡邕傳》
一切治理,威名流聞。——《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理財
[managemoneymatters;administerfinancialtransactions]管理財物
當家理財
理財能手
理睬
[payattentionto;showinterestin;takecognizanceof]對別人言行給以注意並表示態度。
沒人理睬這事。
理當
[should;oughtto]∶應當;理所當然。
理當如此
[shouldbear]∶應該承當
這都是為臣的理當。
理短
[(ofactions,arguments)indefensible]沒理
不能做理短的事。
理髮
[haveahaircut;haveone'shaircut]剪髮和形成髮型的動作或過程。
理髮師
[barber]∶以剪髮、飾發、剃髮、修剪鬍鬚、為婦女美容以及有關服務項目(如整治臉部或頭頂或以前從事牙醫和外科術)為職業的人。
[hairdresser]∶以為婦女理髮和美容為職業的人。
理該
[should;oughtto]按理該著;應當。
您身體不適,理該休息幾天。
理化
[physicsandchemistry]物理與化學。
理化特性
理會
[understand;comprehend]∶明白;理解。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會。
[takenoticeof]∶注意(多用於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會。
[payattentionto]∶關心;在意
兒子死了,他會一點不理會。
[argue;debate;discuss]∶評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會。――《水滸傳》
明日與他理會
[dealorcopewith]∶料理;處置
你去理會一下
[method;way]∶辦法
慌做一堆,正沒理會
[dealwith]∶應付
他如今來這裡理會差遣
理解
[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據理了解
理科
[sciencedepartmentinacollege]教學上對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學科的總稱
理虧
[unjustifiable;beinthewrong]理由不充足,沒有道理
自知理虧
理虧心虛
[feelapprehensivebecauseoneisnotonsolidground;benotonsolidground;haveaguilityconsciencebecausejusticeisnotonone'sside]因理由不充分而擔心
理療
[physiatries;physiotherapmodality;physicaltherapy]物理療法用的若干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如透熱療法、高頻電流療法或按摩療法)
理亂
[orderorlackofit]∶治與亂
理亂對立
[bringorderoutofchaos]∶治理整頓紛亂
撥正理亂
理論
[theory]
在某一活動領域(如醫學或音樂)中聯繫實際推演出來的概念或原理。
對博物館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理想的或假設的一系列事實、原理或環境。
當法律和秩序還處於理論而未成為事實的日子裡。
從對事實的推測、演繹、抽象或綜合而得出的[對某一個或某幾個現象的性質、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評價、看法、提法或程式。
在學習速記時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時期。
理論
[reasonwithsb.;argue]∶講理;計較
合他家裡理論
[payattentionto;acknowledge]∶理睬
別理論他
[handle;dealwith]∶處理
書札多,每日理論不下
理論家
[theorist;theoretician;theorizer;ideologist]講理論的人;從事推理思維的人;建立理論(如說明已被發現的現象)的人
理屈
[indefensible]理虧;不合道理
他覺得自己有點理屈,沒再說下去
理屈詞窮
[becondemnedonone'sownshowing;fallsilentonfindingoneselfbestedinargument]因理虧而無言以對
感覺自己理屈詞窮,他悄悄地離開了會場
理事
[memberofacouncil]∶理事會的成員
[steward]∶代表團體行使職權並處理事務的人員
理事會
[administrativecommittee;boardofdirectors;council]
為協商、徵求意見或討論問題而召開的會議
經選舉或任命構成或諮詢機構或擁有一定權利的組織
理順
[harmoniousrelationsbetweenallitsparts]使各方面、各部門的關係協調一致
理所必然
[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itstandstoreason]從道理上講,必定會如此的
若有始也,則不能為終,唯無始也然後終始無窮,此自是理所必然。――《弘明集·鄭道子<神不滅論>》
理所當然
[justifiably;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bebothnaturalandright;itgoeswithoutsaying;itiswhatproprietyrequires]按道理應該如此
就把來結識了這位大哥,也是理所當然。――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理無專在
[truthdon'tgainsolecontrol]意思是真理不能由某人獨占
理想
[ideal;aspiration]
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對某事物臻於最完善境界的觀念
崇高理想
理想派
[idealistschool]西方一種藝術流派
雖理想派之作。――蔡元培《圖畫》
理想主義
[idealism]文學藝術上的一種理論或實踐,認為理想的或主觀的美的類型或形態比實際或感覺到的更美,或者認為想像比對真實的忠實複寫更好
理性
[intellect;reason]同“理智”
理性認識
[rationalknowledge;cognition]指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的認識。它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繫,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把豐富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製作,就會飛躍和升華到這一高級階段的認識。這種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觀事物的認識能更有效地指導行動
理學
[ConfucianschoolofidealistphilosophyoftheSongandMingdynasties]宋明時期的一種崇尚理性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
理由
[augument;cause;ground;reason;justification]事情的道理、根由
理喻
[discourseofreason;justification]按必要的順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的能力
一個不可理喻的畜牲
理喻
[discourseofreason]用道理來解說,使人明白
不可理喻
理直氣壯
[beintherightandselfconfident;beself-confidentonthestrengthofone'sbeingright;justlyandforcefully;speakwithcompellingargument]理由充分,言行因而有氣勢
只要我們理直氣壯,怕他怎的!
理智
[intellect;reason;sense]一個人用以認識、理解、思考和決斷的能力
喪失理智

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條~。事~。
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根據:~由。~性。~智。~論。~喻。~解。~想。道~。~直氣壯。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科,數~化。~療。
按事物本身的規律或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財。~事。管~。自~。修~。總~。
對別人的言行作出反應:~睬。答~。
古代指獄官、法官。
姓。

相關詞語

源自《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
理茬兒:動對別人提到的事情或剛說完的話表示意見(多用於否定式):人家跟你說話,你怎么不~?∣別理他的茬兒。
理工:名理科和工科的合稱。
理合:動按理應當(舊時公文用語):~備文呈報。
理會:動①懂得;領會:這段話的意思不難~。
②注意;留心(多用於否定式):在公交上他只顧想事兒,沒有~已經坐過了站。
③理睬;過問(多用於否定式):對於別人的批評,他從不~。
④理論;交涉(多用於早期白話)。
⑤照料;處理(多用於早期白話)。
理據:名理由;根據:這篇論文觀點明確,~充足。
理路:名①思想或文章的條理:~不清的文章最難修改。
②道理:他每句話都在~上,使人聽了不能不心服。
理論:①名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
②動辯論是非;爭論;講理:他正在氣頭上,我不想跟他多~。
理念:名①信念:人生~。
②思想;觀念:經營~∣文化~。
理賠:動契約雙方中的一方在對方要求賠償時進行處理:保險公司按約~。
理氣:動中醫指用藥物來治療氣滯、氣逆或氣虛。
理事:①動處理事務;過問事情:他是個不當家不~的人。
②名代表團體行使職權並處理事情的人:~會∣常務~。
理想:①名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據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當一名醫生是我的~。
②形符合希望的;使人滿意的:這件事辦得很~∣這個辦法還不夠~,需要再改進。
理想化:動不切實際的構想或要求事物跟自己所希望的一樣圓滿、美好:她擇偶的標準過於~,因而至今仍是單身。
理性:①形屬性詞。指屬於判斷、推理等活動的(跟“感性”相對):~認識。
②名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失去~。
理喻:動用道理來解說,使當事人明白:不可~∣可以~∣難以~。
理應:動照理應該:災區有困難,我們~幫助。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理·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7《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從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注》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峑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注》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髮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注》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為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注》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晉書·桓沖傳》沖謂徽之曰: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注》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注》使古賢蹇修而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為媒,以通辭理。 又姓。《五音集韻》臯陶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為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為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

哲學意義

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宋明哲學的重要範疇。在唯物主義哲學中一般指事物的發展的規律、條理;在唯心主義哲學中,主要指抽象觀念、精神實體。“理”作為哲學概念出現於戰國時期。《管子·四時篇》以陰陽為“天地之大理”。孟子以人心所具有的道德為理。韓非提出理是事物的具體規律。《呂氏春秋》把理視作判斷是非的根據。魏晉興“辨名析理”之風。王弼認為理是事物的規律;郭象則認為理是必然性,即自然之理。唐代佛教華嚴宗提出理、事範疇,認為理是本體世界。北宋以後,理成為程朱理學的最高哲學範疇。張載強調理的客觀性,認為“萬物皆有理”,把理看成氣化運動的規律,主張窮理。程顥、程頤首次把理作為最高本體,建立理本論哲學。他們認為理是“形而上者”,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恆不變的宇宙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從理派生出來的。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的推動者,而太極則是眾理的總名,是真理和道德的標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王守仁也強調“心外無理”。明羅欽順認為理是氣所固有的客觀規律。王廷相也認為理是氣之理。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提出“理者氣之理”的學說,認為理是“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他所說的理,一指自然規律;二指道德準則

官名。掌刑獄。《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聽,審斷決獄,訟必端平”。鄭玄註:“理,治獄官也。”春秋時晉國設有此官。《左傳·昭公十五年》:“士景伯如楚,叔魚攝理。韓宣子命斷舊獄,罪在雍子。”杜預註:“士景伯,晉理官”。戰國時楚國設有廷理,掌刑罰,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秦在九卿中設廷尉,掌刑獄。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復為廷尉。衰帝元壽二年(前1年)又為大理。

①道理,法則。《素問·寶命全形論》:“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
②皮膚:皮膚紋理。《素問·長刺節論》:“病風……先刺諸分理絡脈。”《靈樞·五變》:“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外解。行通,能達,暢通,四通八達,為理的真實作用。
用字形來側面的理解,理的行為,王字旁為首要的意思主持的意思,里字型為因由的由來在於土上的真實根本,因由的由字,倒過來就是里的上半部分,許多的因由,看到的現象,可能都比較的虛浮或者假象,真實的原因,來源於真實的本質,土,在這裡代表了,實際,真實,根本,本質,出處,
理,就是首達萬事萬物的,因由,本質,過程,答案,一個圓滿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名稱就是,理

拼音是li的漢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