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

笠指竹編雨帽。用竹篾或棕皮編制的遮陽擋雨的帽子。

基本信息

字的信息

總筆畫:11
五筆86&98:TUF
倉頡:HYT
筆順編號:31431441431
四角號碼:88108
UniCode:CJK統一漢字U+7B20

詳細解釋

笠lì
〈名〉
(形聲。字從竹,從立,立亦聲。“立”指“站立”、“獨立”。“竹”指“竹編”。“竹”與“立”聯合起來表示“竹編的雨帽,可以使農夫在田野中站立住”。本義:竹編雨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編制而成))
同本義,也叫“斗笠”[bamboohat]
笠,簦無柄也。——《說文》
簦謂之笠。——《廣雅》
何蓑何笠。——《詩·小雅·無羊》
台笠緇撮。——《詩·小雅·都人士》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莊王急教避箭,左右各將大笠前遮。”
又如:笠子(箬笠);笠蓑(斗笠與蓑衣);笠轂(古代撐在兵車上的笠帽);笠檐(指笠帽周圍下覆冒出的部分)
關家禽的籠子[bamboocage]。如:雞笠;鴨笠
用竹篾編成的笠形覆蓋物[trianglecover]。如:笠蓋;笠覆
●笠lìㄌㄧˋ
◎用竹篾或棕皮編制的遮陽擋雨的帽子:斗(dǒu)~。竹~。草~。
◎竹篾編成的笠形覆蓋物:~蓋。~覆。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笠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入切,音力。【篇海】簦、笠,以竹為之。無柄曰笠,有柄曰簦。【詩·小雅】何蓑何笠。【傳】笠所以御暑。【左傳注】兵車無蓋,籩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 又地名。【左傳·哀十六年】越子伐吳,吳子御之笠澤,夾水而陳。【水經注】笠澤在吳南松江左右。

《說文解字》

【卷五】【竹部】笠
簦無柄也。從竹立聲。力入切

《漢語大詞典》

解析
笠1[lìㄌㄧˋ]
[《廣韻》力入切,入緝,來。]
1.笠帽,用竹篾、箬葉或棕皮等編成,可以御暑,亦可御雨。《詩·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毛傳:“笠所以御暑。”《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緇撮。”毛傳:“笠所以御雨。”《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靈運好戴曲柄笠,孔隱士謂曰:‘卿欲希心高遠,何不能遺曲葢之貌。’謝荅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紅樓夢》第四五回:“寶玉一面說,一面摘了笠,脫了蓑,一手舉起燈來,一手遮著燈兒,向黛玉臉上照了一照,覷著瞧了一瞧,笑道:‘今兒氣色好了些。’”2.方言。關家禽的籠子。梁啓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九:“及其既入笠,從而招之,則永世不能以自拔。”如:雞笠;鴨笠。
詞組
【笠子】箬笠。唐李白《戲贈杜甫》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清周亮工《南溪陳克興以所著詩文見示賦此奉贈》:“青霞笠子白雲裳,敗硯殘書意莫當。”
【笠冠簑袂】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漁家裝束。《憩園詞話》卷三引清湯雨生《明月生南浦》詞序:“風日佳時,往往吟嘯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嘗為天械所拘也。”
【笠蓑】斗笠與蓑衣。借指勞動人民。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紈絝之子,以赭衣視笠蓑。”
【笠澤】1.即松江。《左傳·哀公十七年》:“三月,越子伐吳,吳子御之笠澤。”唐陸廣微《吳地記》:“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澤……其江之源,連線太湖。”明梁辰魚《浣紗記·謀吳》:“其嗣主夫差日講武於長洲,彼勇將伍員時耀兵於笠澤。”參見“松江”。2.指太湖。清方文《毘陵與何次德同舟至吳門》詩:“將歸笠澤買吳舠,畫舫青簾過驛橋。”清趙翼《讀史》詩之一:“范蠡既霸越,一舸笠澤中,手挾西施四大美人之一去,同泛煙蒙蒙。”
【笠澤老翁】見“笠澤翁”。
【笠澤翁】亦稱“笠澤老翁”。
宋代詩人陸游的別號。宋陸游《江頭十日雨》詩:“可憐笠澤翁,百憂集雙鬢。”宋陸游《雨後極涼料簡篋中舊書有感》詩:“笠澤老翁病甦醒,欣然起理西齋書。”
【笠轂】1.古代撐在兵車上的笠帽。《左傳·宣公四年》:“伯棼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又射,汏輈,以貫笠轂。”杜預註:“兵車無蓋,尊者則邊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此言箭過車轅及王之蓋。”2.借指兵車。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居笠轂而掌兵,出蘭池而典午。”
【笠檐】指笠帽周圍下覆冒出的部分。唐陸龜蒙《晚渡》詩:“各樣蓮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殘聲。”

拼音是li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