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博物館

珠算博物館

珠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精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寶貴見證物。 中國南通珠算博物館的誕生,是中國珠算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大事,它更好地承擔起了傳承中國珠算文化的歷史重任,並將為保存、研究珠算歷史及繼承、發揚珠算文化,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基本信息

中國珠算博物館

中國珠算博物館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坐落在風光綺麗的濠河之畔,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珠算協會共同興建。
中國珠算博物館中國珠算博物館
是世界上最大的珠算專題博物館,2004年12月6日開館。博物館占地30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新穎獨特、錯落有致,分博古鑒今館(展廳),開心啟智園(少兒珠心算學校)和濱河風情區(景觀)三部分,集展示、研究、教學、交流、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環城而繞的濠河,被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鍊”,中國珠算博物館成為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館區由珠算展覽廳、學術報告廳、少兒珠算培訓基地三部分組成,集展示、研究、教學、交流、旅遊等功能於一體。展館實物豐富,史料詳實,目前現有館藏珠算典籍史料4000多冊,形態各異的精品算具2000多件,其中不乏具有極高文物價值和深邃歷史內涵的傳世珍品,比如鎮館之寶———子玉算盤,這種在梁框上刻有各級計量單位、進位關係、計算方法的算盤,極為罕見。

館區介紹

江風海韻,鍾靈毓秀。位於南通市風光綺麗的濠河之畔的中國珠算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珠算專題博物館。她占地30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新穎獨特、錯落有致。環城而繞的濠河,被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鍊”,中國珠算博物館成為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中國珠算博物館中國珠算博物館

展示、教育的平台

當你拾階而上步入展廳時,精美的展品、古樸的色調、濃郁的文化氛圍,讓你在時空的嬗變中,在歷史與未來的交融中,感受珠算的悠久歷程與深厚的底蘊,了解珠算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驚嘆算盤精品的美輪美奐,看到珠算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偉大貢獻。

學習、科研的基地

與展廳毗連的南通少兒珠心算學校,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有設備先進的 多媒體教學系統,有可容納二百人的競賽廳,這裡又是中國珠算協會少兒珠心算培訓基地。

旅遊、休閒的場所

在館區內,你可以漫步“河畔步道”,欣賞濠河兩岸的旖旎風光;也可以歇足“印月潭”,享受雨後垂釣的休閒之樂;更可以小坐“心怡榭”,一品香茗,感悟人生之真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珠算博物館歡迎八方賓朋前來參觀、學習、旅遊、休閒。

設計

博物館景觀設計融江南園林與現代建築風格與一體,主體建築黑、白、灰的色彩運用,創造了一個寧靜、和諧的水墨畫般的意境。觀眾在景區內可以漫步“河畔步道”,欣賞濠河兩岸的旖旎風光;也可以歇足“印月潭”,享受雨後垂釣的休閒之樂;更可以小坐“心怡榭”,一品香茗,感悟人生之真諦。
中國珠算博物館中國珠算博物館

博物館內基本陳列有序廳、史海攬要廳、專題選萃廳、算盤精品廳和互動廳,分別向觀眾介紹了中國珠算的悠久歷程、珠算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國珠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同時陳列展示了古今中外各種算盤精品,讓觀眾五彩繽紛的算盤世界中感受到中國珠算文化的博大精深;互動廳內有古老算盤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珠算多媒體作業系統,觀眾在這裡可以領略到學習珠算的無窮樂趣。

作用

珠算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萌於商周,始於秦漢,成於唐宋,盛於元明,流傳至今,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今天,將珠算和心算結合在一起的珠心算,對兒童的智力開發,提高記憶力以及幫助他們集中對某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都有著很好的訓練作用。珠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精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寶貴見證物。
中國南通珠算博物館的誕生,是中國珠算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大事,它更好地承擔起了傳承中國珠算文化的歷史重任,並將為保存、研究珠算歷史及繼承、發揚珠算文化,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安徽珠算博物館

簡介

在計算機普遍使用的今天,算盤這一古老的運算工具幾乎已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然而在安徽黃山市屯溪區程大位珠算博物館中,卻收集著千餘種各式算盤。
程大位珠算博物館程大位珠算博物館

程大位珠算博物館坐落於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柏樹街東里巷內。在博物館形狀各異的算盤中,大者有八十一檔,長達一米七五,可供九位夥計同時操作。小的如戒指算盤,僅兩厘米,為純銀質,須用繡花針才能撥動,算盤該具備的運算功能它也樣樣具備,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珠算博物館解說員端木浩介紹,該館的收藏規模和檔次在全國均屈指可數,收藏了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算具近千件,質地遍及金、銀、銅、石、骨、象牙、泥、陶、種子、海珠等數十種材料。年代從算盤最早的原型——南北朝時期的游板,到北宋正式被命名的算盤,國籍也遍及原蘇聯、日本、朝鮮各地。

歷史與發展

據了解,程大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珠算家、發明家和科學家。他苦心鑽研四十年編著了《算法統宗》,促進了珠算的普及,被譽為“珠算宗師”,還創造和規範了珠算口訣,推動了中國由籌算向珠算的跨越,並使中國珠算科技走向世界,被譽為“算神”。
一九八五年,為紀念程氏逝世三百八十周年,黃山市對其故居進行修繕開放,並正式建立程大位紀念館,橫樑上“程大位故居”匾額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
今年九月二十三日,來自中國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珠算專家、學者五百餘人會聚黃山,共同紀念“珠算鼻祖”程大位逝世四百周年。
在離程大位珠算博物館步行五分鐘路程處,以紀念程大位而命名的程大位國小的珠算教育也辦得有聲有色。
校長程曉林介紹說,從教學實踐看來,在學前班或國小低年級進行過系統珠算學習的學生,左腦和右腦均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在國小以後的學習中,能更多地表現孩子在數學上的天賦。
如今,伴隨著徽商的崛起,珠算的身影在徽州隨處可見。即使在菸斗上,徽州人也會配上一個精緻的小算盤。在徽商的眼裡,在菸斗上配上算盤,寓有“親兄弟明算帳”之意,反映了徽商較強的經濟意識。

“珠算宗師”就是安徽人

說起珠算,就不能不提程大位。程大位是我省休寧縣人,同時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珠算家、發明家和科學家。他苦心鑽研40年編著了《算法統宗》,促進了珠算的普及,被譽為“珠算宗師”;他還創造和規範了珠算口訣,推動了我國由籌算向珠算的跨越,並使中國珠算科技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國人民譽為“算神”。即使在今天的日本,人們為了紀念程大位,還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算盤節”。
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

程大位珠算博物館,坐落於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柏樹街東里巷內。1985年,為紀念程氏逝世380周年,黃山市對其故居進行修繕開放,並正式建立程大位紀念館。橫樑上“程大位故居”匾額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今年9月23日,來自中國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珠算專家、學者500餘人,還聚會黃山,共同紀念“珠算鼻祖”程大位逝世400周年。

最小算盤只能用繡花針撥動

在程大位珠算博物館解說員端木浩的帶領下,記者走入珠算博物館大廳。置身珠算博物館,記者驚喜地發現,一個小小的算盤,居然有如此大千世界。在這些形狀各異的算盤之中,大者有81檔,長達1.75米,可供9位夥計同時操作;小的如戒指算盤,僅0.02米,為純銀質,小得必須要用繡花針才能撥動,算盤該具備的運算功能它也樣樣具備,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
據端木浩介紹,該館所收藏的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算具近千件,質地遍及金、銀、銅、鐵、錫、石、骨、象牙、泥、陶、玻璃、塑膠、種子、海珠等數十種材料。從算盤最早的原型——南北朝時期的游板,到北宋正式被命名的算盤,算盤的國籍也遍及原蘇聯、日本、朝鮮各地。該館的收藏規模和檔次在全國均屈指可數。

準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徽商的崛起,珠算的身影在古徽州隨處可見。即使在抽菸的菸斗上,徽州人也會配上一個精緻的小算盤。在徽商的眼裡,在菸斗上配上算盤,寓有“親兄弟明算帳”之意,反映了徽商較強的經濟意識。
在計算機普遍使用的今天,珠算這一算術工具也不僅僅只在博物館中供人瞻仰。在離程大位珠算博物館步行5分鐘路程處,以紀念程大位而命名的程大位國小的珠算教育也搞得有聲有色。該校校長程曉林告訴記者,從該校的教學實踐看來,在學前班或國小低年級進行過系統珠算學習的學生,左腦和右腦均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在國小以後的學習中,更多地能表現孩子在數學上的天賦。

山西珠算博物館

珠算博物館位於祁縣古城東大街原渠家經理院的主院內,較系統地向遊人展現了目前徵集收藏部分珠算資料和近千種各式各樣的算具,揭示了作為晉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館內陳列著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個時期的算盤,有遠古結繩記事、春秋算籌、古算書《數術記遺》中記錄的十四種算法算具;其中最長的6米,最小的僅1厘米;還有較全面介紹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書籍,是全國目前規模最大的一家專門收藏、研究、弘揚珠算文化的博物館。
山西祁縣山西祁縣

我國首家個人算盤博物館山西祁縣亮相,該館試展已來,已成為晉時期,晉商曾匯通天下,財雄四海,算盤是當年各大票號,商號中的必備之物。為算盤收藏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這裡匯集了古今中外一千多件算盤,形狀各異,質地則從日常的銅、木、到金、銀、瑪瑙等。而算盤這一中國古代特有的運算工具在電腦如此發達的今天,仍還在中內外高科技領域廣泛使用。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如珠算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做計算。美國人至今出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做計算,原因是算盤不會染上病毒等。這些都讓參觀者驚嘆不以。雙魚裝飾木質算盤,是供對賬時用的。

國華珠算博物館

坐落在臨海市新區的“國華珠算博物館”,實際上只是算具實驗廠內的一個陳列室。作為博物館,顯得過於簡陋。但就是這么一家簡陋的博物館,卻館藏著許多堪稱世界一流的算盤珍品。創辦這家珠算博物館的是一位名叫雷國華的中年人。
國華珠算博物館國華珠算博物館

“國華珠算博物館”展示的是一部算具的歷史,薈萃於此的500餘種算盤,不僅有明朝以來的各種精品,還有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算盤;有多層次、寶塔形、文房四寶形等各種形狀;還有各種材料製成的算盤,如金、銀、銅、翠玉、象牙、玉鐲等,流光溢彩,蔚為大觀;世界“四最”算盤:最大的木質算盤、最重的金屬算盤、檔數最多最長的算盤、最小的算盤,引人矚目。
博物館展示的雖然已是歷史的陳跡、昨天的輝煌,但它留給我們後人的將是無比的自豪與榮耀。

珠算由來

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但它究竟起源於何時,由於珠算史料其缺乏,珠算史家們說法不一。根據已有珠算史料,綜合各家之言,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

萌於商周

珠算是以珠做計數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數字,然後根據五升十進制原理進行計算。我國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備的10進制記數系統。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用來計算的圓珠便是西周時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遠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始於秦漢

最早出現“珠算”一詞的,是東漢徐岳所著《數術記遺》。書中一共記載了我國漢代以前的十四種算法及算具,即積算、太一、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算。其是對“珠算”方法的記載原文為:“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種“珠算”被稱為“游泳算板”,它與現在所使用的算盤有所不同,但其計算原理已是五升十進制,所以可視為現代算盤的前身。

成於唐宋

現今所使用的這種算盤何時開始出現呢?根據現有史料推斷,至遲在宋代已出現現在所使用的這種算盤。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觀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縣故城因黃河泛濫而被湮沒。1921年7月,前北平國立歷史博物館派員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發掘,獲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硯、圍棋子、算盤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盤珠一顆,此珠木質,扁圓形,與如今通用的算盤珠大小相仿,只稍扁,這顆算珠現由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
史料二: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的著名作品。這幅畫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東京汴京城內人民的生活、生產、商業貿易以及集鎮、農村的真實面貌。在接近全圖的最後部分,也即畫卷的最左端有一家稱作“趙太丞家”的藥鋪的櫃檯上放著一架算盤。
《清明上河圖》雖出於宋代,但這幅畫中所表現的算盤,必然是在這張畫完成相當長的年代以前,早就出現了的東西。北宋之前五十三年是戰亂頻繁的五代十國,在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還談得上什麼科學技術的發展呢?因此可以推斷《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顯然是在唐末以前便已經出現了。

珠算小故事

毛澤東與巧用算盤諺語

1958年4月19日毛澤東主席在廣州“小島”召見衛生部副部長朱鏈。在談話中,朱鏈說:“在中醫工作方面過去是定盤珠,現在基本不同了,是算盤珠了。”朱鏈的話說得很有趣,毛主席好奇了:“什麼是定盤珠、算盤珠?”朱鏈說:“定盤珠是你撥它也不動,算盤珠是不撥不動,一撥就動。衛生部的工作很繁重,但有些工作顯得很被動。”毛主席笑了,他用右手比劃著名算盤的樣子說:“對了,衛生部工作有些被動,他們連除四害也信心不足……算盤珠不撥不動,一撥就動。很好,我們大家都來撥。”
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

周恩來指示:不要把算盤丟掉

1972年10月14日下午5時30分至9時10分,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會見了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和夫人。在交談中,周總理向李博士問到美國的計算機情況時,李博士首先回答了有關問話,之後又提到:“我們中國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最好的計算機,就是到現在還在全國通用的算盤。”周總理對李博士的回答,感慨良久,向在座的中央有關同志說出了珠算界奉為經典的名言:“要告訴下邊,不要把算盤丟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險。”他的關於“不要把算盤丟掉”的指示,從此成為激勱和鼓舞中國珠算界積極開拓和發展珠算事業的巨大動力。

算法統宗陳雲打算盤

1976年11月的一天上午十時左右,陳雲同志來杭州玉泉公園參觀展覽,當他走到玉泉魚池旁的大廳時,看到一位會計正在打算盤算帳,他走過去和藹地要求會計讓他來試試。陳雲同志坐下來,興致勃勃地撥動算珠,的的嗒嗒地打起算盤來,指法嫻熟。新華社記者岳湖同志抓住機會,拍攝到一張珍貴的照片。他笑盈盈地打算盤的照片,不但生動地表明了他對算盤的肯定和珍愛,而且深刻地表明他對發展珠算寄予殷切的期望。1982年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同志見此照片,一時詩興大發,揮筆作詩一首:“唯實是求,珠起還落,加減乘除,反覆對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老謀深算,國之所倚。”詩句既是對陳雲同志為國理財業績的讚譽,同時也是對我國珠算工作者的勉勵和鼓舞,尤其是“唯實是求”四字警句,更為一切財務工作者的座右銘。

江澤民關心珠算教育

1992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江蘇常州視察劉國鈞職教中心時,對該校的珠算教育給予了特別關注。那天,江總書記來到該校第一財會模擬室,當聽到該校8901班40名學生珠算技能全部達到普通一級以上水平,並有一名達能手級時,江澤民同志笑眯眯地問桂永貴老師:“我問你一個問題,大算盤和這種小算盤比,哪一種打得快呢?”桂永貴回答:“小算盤快。”江總書記又問學生,學生也回答:“小算盤快“。江總書記拿過張乃蓉同學的算盤,彎下腰,一邊撥打算盤,一邊提問題:”我們男同志手指粗,不靈活,打這種小算盤能打得快嗎?”男生朱澄宇同學站起來回答:“我是運算自如的。”江總書記又問:“計算加減法是電子計算器快呢還是算盤快?”張乃蓉回答道:“還是算盤快!”江總書記聽了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上二下五珠

我國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制”,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依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
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

原因之一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我們現在常說某兩個人半斤八兩,這是指他們彼此一樣,不相上下。但是半斤是半斤,八兩是八兩,怎么會相等呢?原來,我國古代重量單位制中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就等於八兩了。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計算到“15”,這樣“滿16”就向前一檔進一,所以我國傳統的上二下五珠算盤是為適應十六進制而形成的。
原因之二是古代乘法採用“留頭乘”,上一珠不夠用,必須要上二珠,到目前止一些老財會人員受了長期習慣影響,仍喜愛使用上二下五珠算盤,但目前國內外使用的均是上一下四珠算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