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博物館

算盤博物館

馳名海內外收藏界的“陳氏算具陳列室“坐落在上海市建國西路378弄8號陳寶定的家中,最初的館名叫做“陳寶定算具陳列室”,創建於1981年3月22日,當時是為了接待日本珠算研究會鈴木久男會長一行的參觀而創辦,他的鄰居,享有“會計之父”之譽的潘序倫先生為陳列室題寫了“算盤迷宮”的匾額,當年就成為中國第一個家庭收藏館。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算盤博物館算盤博物館
算盤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東漢數學家《數術紀遺》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可見漢代即有算盤。而且中梁以上一珠當五,中梁以下各珠當一的使用方法已經與現代相同。公元1274年,楊輝在《乘除通變算寶》里,1299年朱世傑在《算學啟蒙》里,都記載了有關算盤的《九歸除法》。可見,早在北宋以前我國就已普遍使用算盤這一計算工具。

歷史意義

由於算盤普及,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久的珠算書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算法編者宗》。算盤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計算器的重大改革。

收藏家

在我國,有一位被譽為“中國第一算盤收藏家”的耄耄老人,打從1937年涉足算盤收藏開始,到現在他已度過了整整65個算盤收藏春秋了,他就是香港國際中華收藏學會榮譽顧問、中國收藏家協會顧問、上海市絕技特色老人、馳名世界的算盤收藏家陳寶定教授,一位畢生踐諾“不要把算盤丟掉”(周恩來總理曾說過的話)的人。

家庭收藏館

雖然當時陳寶定仍超期工作在浙江,家中收藏的算盤也只有300多件,卻仍然令主動點名要來參觀的鈴木久男一行感到大開眼界,不虛此行,因為這畢竟是中國的‘“第一個”,更何況好些算盤還堪稱絕世孤品呢?1984年陳寶定從浙江之江大學退休返滬定居後,與同為退休教師的妻子和在深圳擔任一中專學校校長的女兒一起通力合作,把算具陳列室當作一件大事來辦,直到後來甚至吸引他的兩個外甥女也鼎力資助補貼他的算盤收藏事業。為了名副其實,更為了持續發展,陳寶定毅然決定將“陳寶定算具陳列室”更名為“陳氏算具陳列室”。
陳寶定收藏的1500多件算盤珍品每一件都飽含他的尋覓心血、每一件都是他的至愛。算盤世界真是無奇不有,“無物不算盤”,諸如:水煙筒算盤、不求人算盤、戒指算盤、耳環算盤、腰帶算盤、時鐘算盤、領帶夾算盤、金項鍊算盤、日曆板算盤、鑰匙串算盤、手鐲算盤、泥人算盤、筆筒算盤、宮燈算盤、盲人算盤、電子算盤……陳寶定告訴我:他的“陳氏算具陳列室”收藏的算具以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算具之奇已於2000年載入了吉尼斯紀錄
為了將自己65年收藏生涯中積累的1500件古今中外的算具和一萬多件算具資料向世界展示,為了彌補居家展室狹窄,無法全部陳列的缺憾,陳寶定以八旬高齡苦學電腦,並在網際網路上開辦算盤世界博物館。現在只要你點擊spsc.126.com,就能飽覽、欣賞、下載他以中文、英文分為“算盤精品”、“算盤文章”、“相關著作”、“圖片資料”、“藏品目錄”、“意念珠算”和“算盤革命”等七大欄目展示的精彩內容。陳寶定告訴筆者:“SPSC”是“算盤、上海中國”的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這裡的“算盤”不再是Abacus而是Suanpan,他要讓中國算盤占領又一塊領地。到目前為止,已有海內外的5萬多登錄者光臨他的網站。

創辦歷史

九旬翁辦算盤博物館
算盤博物館算盤博物館

有收藏瓷器書畫的,也有收藏舊書錢幣的,在中國當代收藏界,還有收藏算盤的。這位老家江陰、現居上海的九旬老人陳老先生收藏有算盤800把,算尺150隻,算器50件,專業書刊上千冊,相關資料3000多份。玩了那么多年算盤,終於辦了個“陳寶定算具陳列室”。如今,老人與時俱進,又把博物館辦到了網上。

把算盤綁在腰帶上躲過“文革”

“我早年在銀行工作,對算具很感興趣。最早開始收藏是在1937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所有的算具幾乎都被毀掉了,只有七八件小玩意倖存下來,我把它們統統綁在腰帶上,沒人知道。”陳寶定老人介紹了他坎坷半生的算盤收藏史。

個人簡介

陳寶定1916年12月26日出生,江蘇江陰人,如今退休了,就定居上海,因為一輩子喜歡收藏算盤,他就開設了“陳寶定算具陳列室”。在這個“算具王國”里,有明代的象牙小算盤和陶瓷算盤;有延安時代用山核桃做的“土算盤”;有盲人用的、不是用珠子而是用木片做的、就像百頁窗那樣可以翻動的“盲人算盤”;有將電子計算機與古老的算盤巧妙地融為一體的“電子算盤”……

收藏簡介

製作材料方面,有木質膠木質陶瓷果核塑膠布匹象牙等等;用途上,有開方算盤、清盤算盤、計時算盤、倍數算盤、顯數算盤、教具算盤、兒童算盤、旅遊算盤、練習算盤、鑰匙算盤、掛件算盤等等;還有來自日本、美國、朝鮮和蘇聯的洋算盤,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寶貝算盤得來費盡功夫
“陳寶定算具陳列室”那把最大的算盤是被稱為“巨無霸”的一把大算盤。“巨無霸”的原件是解放前上海南京路上的“達仁堂”中藥鋪的一把算盤。這把算盤有200檔,1400顆算珠,長4米;這把大算盤嵌在櫃檯上,供幾個人同時使用,人們稱之為“櫃檯算盤”。陳寶定徵得店主同意,他帶上相機,從不同角度給它拍了許多照片。當“文革”的風暴砸爛了這把算盤以後,陳寶定先生拍攝的那些照片,使得木工師傅能夠依樣畫葫蘆地把它複製了出來。
一把“彈簧算盤”的得來也同樣地充滿傳奇色彩。有一天,外孫女陪陳寶定上街買衣服,路過一家舊貨店,陳寶定發現了一把“彈簧算盤”。這是當年商務印書館的凌平君先生設計並申請了專利的算盤,在1936年,《良友畫報》刊載了它的圖片。50年來,多少回朝思暮想、魂牽夢繞,現在,終於來到了陳寶定先生手上。看著那仍鑲著“商務印書館”的銅標識,激動的收藏家被賣主小小地敲了一下竹槓。這把算盤的發現,以事實澄清了彈簧算盤不是日本而是中國最早發明的。

老人又開網路“博物館”

幾年前,一位算盤愛好者向陳寶定老先生提出了開闢網上陳列室的建議。這一想法和老先生一拍即合,年輕時他學的是英語和財會,對新知識從來十分歡迎。老先生從平日節儉的積蓄中取出2萬元,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網上民間博物館問世了。老先生說,這一來解決了他的藏品陳列難題,二來使中國算盤文化藉助現代科技,推廣到了全世界,實現資源共享。
老人開心地表示,網路收藏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收藏範圍可以天上地下無所不包;至於它的快捷方便,對人力、物力、財力的節省,那就更不用說了。“伊妹兒”的好處大家都是知道的,傳真也是蠻可愛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