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隋唐人物]

王度[隋唐人物]

王度:(舊唐書作王凝)字不詳,隋唐之際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王通之弟。約生於公元585年,卒於625年左右。其祖籍太原祁縣,屬太原王家。祖父王一為安康獻公,受田於龍門,遂定居龍門。隋大業中,為御史,復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出為芮城令,持節河北道。其餘事跡不甚詳。王度的著作,以傳奇小說《古鏡記》為最著名。

基本信息

出身簡介

出身官宦書香之家

王度王度之弟王通
王度六世祖玄則,仕宋,歷太僕、國子博士。五世祖煥、四世祖虬、三世祖彥也都仕至州刺史。

所以唐初呂才說王氏祖上“歷宋、,迄於,六世冠冕”。王度父王隆隋開皇初為國子博士,曾教授門生多人。

王度的幾個弟弟中,以文中子王通和東皋子王績最為出名。王通他甚至被稱為“王孔子”,所隱居的白牛溪也被稱為“王孔子之溪”。

王度便出身於這樣的官宦書香之家。

現可見有關王度的資料很少,汪辟疆先生甚至疑王績的哥哥中,王度與王凝應是一人。

主要政績

現可考知者,王度因做過芮城縣令,所以人稱芮城府君。他初仕隋御史,大業七年(611年)五月罷歸河東,八年四月在台,為御史,冬兼著作郎,奉詔撰國史,九年秋出兼芮城令,其年冬,持節河北,運糧賑給陝東,其餘事跡不詳。

文學成就

王度傳奇小說《古鏡記》作者:王度

從陳叔達《答王績書》與王績《與陳叔達正借隋紀書》中可知,王度任著作郎期間,曾撰《春秋》,記北魏、北周歷史,並巳草成,被陳叔達譽為“良史”,可惜未能最後成書傳世。又曾撰《隋書》,因逢喪亂,未果。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王度的傳世之作,是志怪小說《古鏡記》。一生主要從仕、治史,最後卻以小說名世。

篇中以幾則小故事相連綴,侈陳靈異,辭旨詼詭,尚存六朝志怪餘風。但篇幅較長,加強了細節描寫和人物對話,文采華麗,代表著小說從志怪演進為傳奇的一個發展階段。

劉開榮的《唐代小說研究》就曾對《古鏡記》的特點和形式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古鏡記》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用“古文”體第一人稱寫成的,“在唐代小說史上實有不可磨滅的價值”;第二,《古鏡記》里有濃厚的道教色彩。“這一點是有承前啟後的作用的”,“《古鏡記》仍然是被有濃厚的六朝小說的色彩”,也“就是道教的色彩”。

《古鏡記》的形式“尤其是六朝小說與唐傳奇小說中間的橋樑”。其特點有三:(1)它有一個中心思想,有一個集中表現的主角,這可以說是較六朝小說大大進步的地方;(2)它雖然依然沒有結構,組織鬆懈,然而排列法不再是線條式的,各自為段的,而是連線成為一篇,首尾相接的;(3)前面有一個小小的導引,這與真正的小說給讀者一個時間與空間背景的意義相同。作者還分析了“古鏡”的意義溯源與作品所表現的作者的世界觀。

代表作品

王度王度
1、寫作手法

《古鏡記》,此文記一古鏡制服妖精等靈異事跡,它以許多小故事串聯而成的特點與《梁四公記》相似。但它始終以古鏡為中心,故事性較強,不像《梁四公記》那么瑣雜;結構上,以王度的敘述為主線,又穿插其家奴的敘述,其弟王勣的敘述,也遠比《梁四公記》複雜而完整;它的描寫也較具體生動,文辭華美,這些都顯示出明顯的進步。汪辟疆稱之為“上承六朝志怪之餘風,下開有唐藻麗之新體”(《唐人小說》),洵為確論。

2、主要內容簡介

王度侯生所贈之古鏡
《古鏡記》中說:汾陰侯生臨死之前,拿出一面古鏡贈給王度。這面鏡子製作得十分精美,也十分奇特:鏡面直徑八寸,鏡鼻做成麒麟蹲伏的形狀;繞著鏡鼻的四面,按東西南北四方排列著龜、龍、鳳、虎;四方之外又設八卦;卦外又設十二辰位;十二辰位之外,又鐫刻著二十四字,字的文體很像是隸書,但又不是隸書。王度自然很驚奇。侯生解釋說:“這二十四個字是摹擬二十四氣之形。”王度拿起鏡子輕輕地敲一敲,音聲清婉悠長,響了一整天還隱隱然沒有斷絕,真是一件罕見的寶物!侯生還告訴王度:這面鏡子傳說黃帝所造,黃帝當時鑄了十五面鏡子,其中第一面鏡子直徑是一尺五寸,取法於滿月之數,其它鏡子則依次遞減一寸。現在這面鏡子直徑八寸,該是第八面鏡子。王度自是深信不疑。

侯生死於隋朝大業七年(611)五月,那年正好王度自御史罷歸河東,王度得到這面鏡子就是在那個時候。那年六月,當王度帶著這面鏡子再去長安時,就有了下面這許許多多的故事。

王度重返長安,來到長樂坡,住在一個叫程雄的人家。正巧程家剛來一個女子,長得端莊秀麗,名喚鸚鵡,也寄住於程家。王度拿出那面鏡子照著整理衣冠,卻不料鸚鵡遠遠地瞧見就受不了,跪在地下就給王度磕頭,磕得頭破血流還不起來。王度懷疑這個女子是什麼精怪所化,於是就拿這面鏡子去照。那個女子嚇得要死,苦苦哀求王度饒命。王度於是將鏡子遮上說:“你先把你的來歷說清楚,然後變回原形,那么我也許會饒你不死。”那女子無奈,只得實說,原來她是華山府君廟前一個千年的老狐狸,幻化成人後,又多次遭人買賣,輾轉來到這裡。王度聽她說得可憐,就動了惻隱之心,答應饒她一死。但那女子說:經天鏡這一照,她已經無處逃形,只是長時間做人,羞於再回複本體。希望王度能收起鏡子,讓她痛醉一場再死。王度答應了她的請求。

這樣的故事在《古鏡記》中記載了好幾個,荒誕不經,顯然是承襲了六朝志怪小說的路子。但無論是敘述的完整,還是描寫的細膩,都明顯高於六朝志怪類小說,尤其是描寫那個狐女死前的情景,十分逼真而感人:在王度召集左鄰右舍設下的酒席宴上,那個女子喝得酩酊大醉,然後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含著眼淚唱道:“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於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唱完歌,向眾人拜了又拜,倒地而亡,死後變成了一隻狐狸。讀到此處,誰能不為之落淚?這分明是在寫那些不幸的女人啊!

其實,《古鏡記》的故事雖然荒誕,但從作者的態度看,對實實在在的人事,顯然比對荒誕不經的靈怪故事更感興趣。大業九年(613)冬天,王度以御史帶芮城縣令,持節河北道,開倉放糧,賑救饑民。當地癘疫流行,百姓死亡無數。有一位名叫張龍駒的河北人,是王度手下的一名小吏,一家老小數十口也都得了病。王度就讓張龍駒把這面寶鏡拿回去,晚上給病人照一照。說來也真奇了,一照之下,一家人的病馬上都好了。王度見這鏡子有如此靈驗的作用,於是就拿它去照全縣的老百姓,為百姓祛病除災。荒誕無比的故事與嚴肅無比的主題就這樣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從這裡也不難窺見作者的心靈深處陰陽家的神秘與儒家的經世之用,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王度王度之弟王績
王績是王度的三弟,也許是兩個人都喜歡陰陽曆數的緣故,兄弟倆最為投合默契。《古鏡記》中也記載了這面鏡子與王績的一段故事。

大業十年(614),王績自六合丞棄官回家,厭倦了官場的一切,就想出遊名山大川,找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王度一再勸他,說現在天下大亂,到處都是強盜,你還想去哪裡呢?況且我們兄弟從未分過手,你這一走,還不知能不能再回來見上一面,還是不去的好。王績堅持要走,攔也攔不住。王度就把寶鏡交給王績,讓他帶在身上,以避邪祟。王績一去就是三四年,這一路上還真多虧了這面寶鏡,真箇是過江海,波濤不起,住山林,妖魔不侵,虎豹屏跡,豺狼遁形。在游豫章的時候,王績遇上道士許藏秘,說是豐城縣倉督李敬慎家有三女,同時遭了魅病,每當到了晚上,三女就濃妝艷抹,然後回到她們居住的堂內閣子,關門熄燈,誰也別想叫開。家人只聽見有人在同三女說笑,卻不知是何許人也。三女日漸消瘦,說什麼也勸阻不得,還要尋死覓活。王績聽說之後,晚上就拿這面鏡子一照,那三個精怪馬上都顯露原形而死,從此之後,三女的病就一下全好了。

這樣的一面鏡子確實是人間稀有的一件靈物,後來卻不見了。失去之前,曾有一位道士給王績算過,道士說:“天下神物,必不久居人間。”鏡子也託夢於王績,說要“舍人間而去”。果然,在王績把鏡子還給王度後不久,這面鏡子就失了蹤影。

那是在大業十三年(617)七月十五日。隋煬帝也死於那一年。

著作評價

王度《隋唐嘉話》
1、《古鏡記》被視為古今記鏡異之小說中最好的小說

《古鏡記》雖為志怪之說,但並非完全憑空構想而成,而是據當時傳說加工而成。如篇中所述侯生以前,蘇綽從河南苗季子處得此鏡,劉鋉《隋唐嘉話》便有記載。雲蘇僕射威有鏡,能應日蝕之變,且有聲如磬。蘇威敗,鏡不知所在。蘇成為蘇綽子,《北史》、《隋書》並有傳。說明向來有此傳說,劉鋉才予記載。則王度所撰,實有所本。

此外,《異聞錄》、《博異志》、《原化記》、《松窗錄》等書,也都曾談到唐時寶鏡。甚至所記多近實的《國史補》也記載揚州舊貢寶鏡,往往有鳴聲。正因王度《古鏡記》不是完全杜撰,而有很流行的傳說作依據,所以影響很大。又王度甚有文才,文筆洗鍊而優美,“侈陳靈異,辭旨詼詭,後人摹擬,汗流莫及”不僅歷來被認為是古今記鏡異之小說中最好的,而且被視為唐人小說之開由,上承六朝志怪之餘風,下開唐代藻麗之新體,在中國小說史上居重要地位。乃至凡談中國文學史者,都無一不談到王度的《古鏡記》。王度之名,也正是因《古鏡記》而千古流傳的。

2、《古鏡記》為各文學史、小說史所列唐代傳奇之首篇。

人們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到唐代,已經完全成熟,其標誌是小說文體“傳奇”真正形成。魯迅先生說:“小說到了唐時,卻起了一個大變遷。……六朝時之志怪與志人底文章,都很簡短,而且當作記事實;及至唐時,則為有意的作小說,這在小說史上可算是一大進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所謂“有意識的作小說”,是指唐人一改六朝志怪志人作者把寫小說當作“記實”、“記史”的舊觀念,產生了明確的虛構意識,開始以騰飛的藝術想像創造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取得了“小小情事,悽惋欲絕”(洪邁語)的藝術效果。

《古鏡記》以作者王度的口吻自述獲一神鏡,能降精魅。後其弟王績借鏡遠遊,屢殺諸鬼怪,最後神鏡幻化而去。以故事內容論,其荒誕怪異,絕無真實可言,顯系憑空杜撰。但作者卻將自己置身於這個虛幻的世界中,直言不諱地宣稱這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文章開始他就說:“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之。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人。’度受而寶之。”故事進行過程中,作者不斷出現,屢屢以“度”自稱,充當整個故事的講述者。

3、《古鏡記》被人們稱為唐傳奇的佳本

王度《生經》
隋唐時王度的《古鏡記》被人們稱為唐傳奇的佳本,這是一本早期的傳奇文範本。鏡子總難免讓人會聯想起禪以及與禪有關的一些事物和詞句,這裡稱謂的“鏡子”成為定勢中禪的一項微妙的指向。在王度的這部傳奇中,也以一面古鏡做掩護和表現方式,講述了許多靈異的故事,可以發現它模擬著當時印度傳入中國的一般故事文本的常用結構和內涵搭建,類似於《五書》等印度文本,以一個充滿懸念感和小哲思的故事為主線,另在外圍又安置入許多輔助性的、不相干的小故事做貫串。而映照當時的一部分佛家經典,如西晉時竺法護譯的《生經》之類,也把沒有絲毫情節與邏輯關聯的故事,以人的“業”作為聯繫紐帶加以貫穿,這裡就顯現出唐傳奇文與當時印度文本的結構形式上的互相映照。

唐朝的譯經事業興旺,皇族對印度佛教的默肯,使得整個唐社會充溢佛性之風,對當時如王度這樣的傳奇文寫作者也必然有著耳濡目染之功,參考如張中行等人對當時的推測性文著,可以發現當時唐還有一個產生可然性的條件,就是互通往來,這裡的互通,特指的是與印度人之間經教上的交流溝通,友好的土壤使得通曉佛經的人員愈來愈多,大規模的,並且是以廟堂及至市井的連續輸入,使佛學力量得到不斷強化與融合,印度文本流傳下的一些故事也為唐傳奇文寫作者提供了許多情節設定上的暗示。

《古鏡記》曾被多種書收錄,版本甚多,近年又數次出版,現仍為暢銷之書。

相關軼事

王度王度與侯生
在王氏兄弟中,王度可能居長,不過名氣卻沒有他的二弟王通那么響。所以王度對王通很是敬重。隋朝大業年問,王度離家為御史,臨行時,王度對王通說:“我要走了,你有什麼話要囑咐我的?”

王通就跟王度講了一通“清而無介,直而無執”的大道理。王度那恭敬的樣子哪像兄長對弟弟?而王通的作派,倒分明像師尊弟子一般。

不過,王度和王通在思想上可能並不怎么一致,原因是王通是大儒,以孔子自居,不喜歡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而王度就不同了,既不是什麼“大儒”,也夠不上“醇儒”,所以對於陰陽家“推步陰陽”那一套別有會心,惹得王通很不快。但王度是兄,王通不好過責,只能說一些“吾懼覽者或費日也”這樣無關痛癢的話,來委婉地向兄長提出批評。可王度並不放在心上,仍然我行我素,和那些善於卜筮占卦、雅好推步陰陽的人打得火熱。王度這篇《古鏡記》傳奇就與這樣的人物有關。

《古鏡記》開頭就說:“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王度常以師禮事之。”這位侯生雖然出現在小說里,但卻不是虛構的人物,而是實有其人,王通在《中說·魏相篇》里就提到過。他可能是當時在鄉里頗負盛名的陰陽占卦者。王度的弟弟王績有一密友,名叫仲長子光,也是一位“服食養性”的隱士,汾陰侯生一見之後,對仲長子光佩服得五體投地。王度寫的《古鏡記》的故事就由這位“汾陰侯生”引起。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