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王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院院長。王岩教授曾先後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AO脊柱外科中心,美國紐約骨科專科醫院(HSS),法國斯特拉斯堡國際創傷中心,德國法蘭克福風濕病中心、德國漢堡人工關節外科中心、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等地進修、深造或工作。目前擔任全球華裔骨科學會秘書長、亞洲創傷骨科學會副主席、亞太人工關節學會(APAS)常務理事兼中國分會主席、全軍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顯微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醫學會常委、中國脊柱脊髓損傷學會常委、美國臨床生物力學雜誌(Clin Biomach)唯一中國編委、中華顯微外科雜誌副主編及中華外科雜誌編委等職。

基本信息

簡介

北京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所領導的骨科現為國家重點學科、全軍骨科重點學科、全軍"重中之重"學科、全軍骨科研究所、全軍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內科研單位中唯一單一學科榮獲過三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學科。

事跡

王岩教授曾先後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AO脊柱外科中心,美國紐約骨科專科醫院(HSS),法國斯特拉斯堡國際創傷中心,德國法蘭克福風濕病中心、德國漢堡人工關節外科中心、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等地進修、深造或工作;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受聘為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客座副教授、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並獲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行醫執照。作為中央保健組的成員,曾多次圓滿地完成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保健及手術治療任務。

王岩教授目前擔任全球華裔骨科學會秘書長、亞洲創傷骨科學會副主席、亞太人工關節學會(APAS)常務理事兼中國分會主席、全軍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顯微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醫學會常委、中國脊柱脊髓損傷學會常委、美國臨床生物力學雜誌(ClinBiomach)唯一中國編委、中華顯微外科雜誌副主編及中華外科雜誌編委等職。2004年11月又被香港大學聘為唯一來自大陸的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成就

作為全軍最大綜合醫院-三軍總醫院的最大骨科專科中心的學科帶頭人,專科方向主要以人工關節置換、頸椎病及脊柱側凸矯形的治療為重點,尤其在各部位的人工關節置換和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及重度脊柱側凸的矯形手術治療上有獨到的造詣;是國內醫生中完成上述手術最多的醫生之一,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在國內外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60餘篇,主編專著6部,主譯專著3部。他以首席科學家身份承擔了三項國家"863"課題及主持多項國家、軍隊醫學科研重大攻關課題、首都醫學發展重大專項課題等項目;並獲十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和美國發明專利,在骨科領域作出以下貢獻:

一、創新設計了系列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法。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醫學領域裡的世界性難題。由於國內外均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造成了國內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醫療市場的混亂,因各種目的而成立的股骨頭壞死治療中心應運而生,浮誇廣告滿天飛,一方面造成了大量醫療資源的浪費,更嚴重的是許多患者由於未得到早期有效的正規治療,貽誤了早期治療的有利時機,使病情不可避免地發展為晚期股骨頭壞死而不得不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

在國家“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軍隊“十五”計畫等多項基金資助下,歷經16年的多學科合作研究,首次在國內外針對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機理、自然病程、預防、診斷分期評價到分期治療進行了系統研究,創新多項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手術技術;在國內外首次提出微創化髖關節鏡下滑膜切除減壓術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新方法;在國內外率先開展顯微外科技術重建股骨頭壞死的血液循環治療中期股骨頭壞死;國內外首創記憶金屬網球植入治療中晚期塌陷的股骨頭,使大量致殘患者恢復髖關節功能,重返工作崗位;該系列研究及創新手術已在國內外200餘家醫院推廣套用,治療股骨頭壞死患者一萬餘例,獲得明顯高於傳統治療方法的滿意療效。該系列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餘篇、專著6部,獲多項國家專利及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註冊;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鑒於在股骨頭壞死防治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王岩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及全軍“十五”重大科技貢獻獎,並在今年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上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及授獎。

二、將記憶金屬棒與現代三維矯正固定技術相結合,研製出了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國內外首創新型脊柱內固定矯形器治療脊側凸畸形。

301醫院骨科為國內僅有的幾家治療脊柱側凸這種高難度脊柱外科手術治療中心,每年治療300多例脊柱側凸及其他脊柱畸形的患者,其脊柱畸形的難度和度數均高於國外同類手術。在國際上率先將記憶合金棒與現代椎弓根技術相結合,研製成功具有三維矯形的新型國產記憶合金棒椎弓根內固定系統治療脊柱側凸,並在臨床獲得成功。針對小兒先天性脊柱側凸率先採用多節段先天性半椎體切除術,從“根”上抑制和矯正了脊柱畸形;對於成年僵硬性脊柱側後凸畸形,在國內外創新開展多節段椎體全切這種高難度的手術,使大批被嚴重脊柱畸形痛苦折磨的患者幾近恢復至正常脊柱外形,2005年10月,王岩教授作為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專家應邀在美國舉行的第四十屆國際脊柱側凸大會(SRS)上介紹中國治療脊柱側凸的經驗並引起巨大反響。總醫院骨科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治療高難度、僵硬性脊柱側凸、先天性、成年性、退行性脊柱側凸的治療中心。

三、在亞洲率先開展人工頸椎間盤植入術治療頸椎病。

傳統頸椎病的治療多通過頸椎前路減壓椎間融合術,但術後長期隨訪發現頸椎椎體間融合可導致相鄰頸椎間盤退變加速;他果斷的在亞洲率先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能模擬正常頸椎間盤功能的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技術,由於該技術手術創傷小,同時保留了頸椎的活動度,患者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動,術後三周可恢復工作。目前301醫院骨科已成為亞洲頸椎病治療中心,每年治療數百例頸椎病患者,並已接受來自台灣、香港、韓國和日本的脊柱外科醫師觀摩頸椎病治療的新技術。四、領導"第二代國產新型人工關節的設計、研製及臨床套用"工作。

人工關節置換是晚期骨性關節炎治療的最後手術治療選擇。早在70年代,盧士璧院士即在國內率先開展國產人工關節的設計及研製,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為我國的骨科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90年代之後,大量進口人工關節充斥國內醫療市場,由於它依照歐美人體格設計,與國人實際體格有一定差異,且昂貴的價格令許多人望而卻步。通過對大量正常中國人骨骼關節CT片的測量及三維重建,並參閱國外大量資料和最新人工關節設計理念及研製資料,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合作,在國內率先採用國際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技術,研製出第二代國產新型人工關節假體,經生物力學及其相關檢測,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相關指標,但價格僅為進口人工關節的1/3。目前已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及三項國家"準"字號產品註冊,並獲得了國家"863"重大專項支持,在國內臨床套用上萬例,達到國際同類水平,並有10%的產品出口。

五、完成世界上首例同時置換四個大關節-雙髖和雙膝關節同時置換手術。

面對雙側髖關節和膝關節都需要置換的患者,開展了雙側關節同時置換手術,個人已主刀完成400餘例,積累了豐富的個人經驗;它可為患者節約一次手術費用、減少一次痛苦,對患者術後恢復也非常有利。最近他又完成世界上首例四大關節-雙髖和雙膝關節同時置換手術,治療一名強直性脊柱炎雙髖雙膝完全強直臥床8年患者,病人已能完全站立行走;這以後又先後主刀為十一名三關節完全強直的患者進行了三大關節同時置換手術並獲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多個大關節一期同時置換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六、國內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鬆動、感染或失敗後的人工關節翻修術

隨著人工關節置換技術的普及,國內許多基層醫院相繼開展了這一醫學界業已成熟的手術技術。國外已開發國家對該項手術技術多要求手術準入許可,即只有每年能夠主刀完成80-100例以上的醫生方可獲得開展關節置換的許可證,是因為關節置換手術技術要求很高,對手術技術的要求遠遠高於對人工關節假體的要求。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可使大多數本已致殘的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20年以上,且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及人工關節假體的不斷完善,假體存活時間正逐漸延長(總醫院骨科人工關節置換後最長存活時間已達30年以上)。但關節置換失敗可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遠不是將失敗假體取出再安一個新關節那么簡單;假體鬆動後原有髖關節周圍骨質丟失或缺損明顯,安裝新假體非常困難。王岩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打壓植骨技術進行人工關節翻修手術,治療了大批關節假體鬆動或失敗的患者,優良率達97%以上;有關人工關節翻修的系列研究及治療經驗於2004年5月獲得國家衛生部、中華醫學會優秀留學歸國人員特殊貢獻獎(特等獎)。

七、首創神經轉位重建截癱患者部分神經功能的基礎及系列臨床創新套用

脊髓損傷截癱的治療是醫學界的難題之一,且隨著交通運輸和建築業的迅猛發展,該類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王岩教授首先在國內外創新採用正中神經的骨間前神經純運動神經纖維—鏇前方肌支神經移位修復純運動支——大、小魚際肌支重建手內肌功能獲得成功。該項技術實現了運動神經修復運動神經的生理性修復,因此減少了神經修復中的錯向和盲目生長,改變了傳統修復手內肌的概念,縮短了終板退化和萎縮的時間,保證了神經修復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首創並實施吻合血管的尺神經轉位吻接陰部神經、骨神經、坐骨神經等行脊髓完全性橫斷傷截癱病人的功能重建;使截癱患者術後恢復部分行走及大小便功能,大大改善了截癱患者的生活質量。而尺神經轉位後,用骨間前神經鏇前方肌支與尺神經深支遠端吻合,前臂外側皮神經與尺神經淺支吻合,不會造成手部明顯的功能障礙。

2008年5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日前簽署通令,給解放軍總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岩記一等功。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